第175節
就在這些貨們各種思量蠢蠢欲動一時想上一時想退猶豫不定的時候,錦城官方有了態度。 錦城郡守明確表示,“從前蜀地糧價持續偏低,如今也該有個更合理的價位了?!?/br> 此言一出,有糧的民眾,倉滿的商人,都紛紛從中嗅出了財富的味道。 更合理?也就是說如今已經小有漲幅的糧價還不夠合理是嗎? 武梁聞言也樂。她想,這就是程烈大包大攬的結果吧,既然人家分不到好處,當然不如做個好官,為自家的子民謀些福利了。 反正最后先出手的還是京城來的幾位老板。跟他們得了朝廷征糧消息能當機立斷跑來蜀地一樣,如今聽了官方發言,終于當機立斷行動起來,跟著武梁的價格就收起來了。 武梁就真樂了。 實際上,武梁還真沒花銀子收多少高價糧,否則她哪有銀子夠支持這么久的呀。 想想看,價格眼瞅著一個勁兒的漲,真當百姓傻呀,趕著這時候急慌的賣? 你想想剛將糧食拉到這邊要賣呢,那邊吆喝著哎喲漲價啊,我這里高十文啊。于是鄉親怎么會在這里賣呢,要去那邊啊。 結果那邊沒成交呢,這邊又高呼著哎喲咱也漲價啊,又漲十文了噢!于是人家又得將糧食拉這邊。 這么折騰的結果是,真沒幾個人賣糧的。大家都干脆再等等看啊,反正漲著價呢,日日創新高,他們慌什么慌。 武梁兩家店的生意那么紅紅火火,其實是自家的糧食進出。晚上著人悄悄拉出去,白天大張旗鼓著人送進來,裝模作樣秤重結帳,一天到晚忙忙活活。 當然她不會只賣給自家,等到其他老板的價格上來之后,她當然就把自家糧食倒騰給他們去啊,得照顧人生意啊,要不然他們可去哪兒收糧呢。 ——咱就是雷鋒。 于是她倉里的糧食在減少減少,腰里的銀子在增多增多。 而其他家,有她這個大賣家源源不斷地供貨,當然店面生意也是熱火朝天的。 有這么好幾家大糧商帶動,價格持續上揚,還連官方聲音都出來了,民間自然更是議論紛紛。 武梁他們最初散布推廣的說辭,還是往靠譜上拗的。 說是西南催糧催得緊急,圣上已經發了旨,要高出即時市場價格三成收糧。至于之前的欽差,辦事不力,已經被秘密召回去了。新的欽差很快就會到,到時候誰有糧誰就有得賺了。 結果市面上傳著傳著,說法就越來越花樣翻新起來。 有人說朝廷糧倉已經早已見底兒了,京城那幫貴人們急等著糧食救命呢。 有人說今春黃河決堤了,淹了好幾個州府啊,那邊僥幸活著的好多人都在賣兒賣女了,一個女娃娃也不見得能換一斤大米呢。 還有人說內亂未平,外患又起,聽說西羌國打過來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啊,結果朝廷都集結了大軍了,糧草還沒著落呢,能不急嗎?眼看著大軍要嘩變啊,就指著咱蜀地這糧食打西羌免亡國呢…… 說法林林總總,這些還都是有思路的靠譜的,還有好多詭異的不知何解的說法呢。 反正不管哪種,傳的人都說得有鼻子有眼兒親見似的。 反正慢慢的,不但其他糧商都加入高價收糧大軍,還有好多本地土豪也要來摻一腳。 為啥呢,因為都覺得糧食實在好賺呀,不管那些說法是真是假,反正收著漲著是真就行了。今天收的糧食明天賣了就能賺錢,為嘛不收呢。 實際上因為不停漲價,但凡收到手里便不會真的明天就舍得賣了去,攢著收著觀望著,漲勢不停干嘛要賣呀,就一路的越攢越多了。 ——武梁自己都完全沒想到,糧食價格會這么的一發不可收拾,漲得這么洶涌。并且由錦城帶動,整個蜀地的糧價慢慢都跟著瘋了。 她真是都有點被嚇到。真的,愚昧很可怕,信息不通更可怕。 所以她才早早收了京城的一家車馬行,并一路找尋可設點的地方,想形成自己的物流網絡。 到時候貨物來往,人員出行,信息流通……什么都方便,什么都暢通無阻,想做不好生意都找不出理由啊。 總之不管現在糧價再高,都不管她事了。她已將手頭糧食全部沽清。 此時的糧價,已經翻了近兩倍了。 就這她還聽到有人說,這哪算貴啊,以前遇著災荒年,一大錠銀子換不來一碗米飯哪。啥能比起這填肚子的干貨主貴? 呃,商人們炒個價嘛,連災荒年的味兒都炒起來了? 反正她的兩家店齊齊關了門了??纱藭r的糧食市場,哪里是她關了門能扼制住瘋勁兒的?這么明顯的訊息,還有人替她說話呢:收貨太多,銀子用完…… 好吧,銀子你們賺,咱要走人了。 當然臨走前,她也很仗義地專程去給王丁衛三位老板說了一聲,看在同是京城來的份上。 “三位不覺得現在糧價已經高得離譜了嗎?這樣的價格朝廷真能接受嗎?反正我不覺得。噢,我的貨已經全部出手了,您幾位要不要也悄然拋售,拿錢走人???” 幾位老板其實已經沒怎么收了。怎么說呢,價格漲不停,也真沒什么人賣啊。武梁在其他商家都紛紛收糧后,都不怎么供應這幾位京城老鄉了。 整體來說,后面的價格都是虛高,因為賣糧的少了,有價無市啊。 他們沒有出貨,是盯著當前的價格歡喜,觀望著舍不得出手啊。如今聽說武梁那么多糧食竟然都默默沽空了,紛紛一驚。 然后忙表示,好妹子呀,仗義啊。 武梁也不藏私,連她什么手法出的貨都傳授于人。反正這種事兒,別人早晚會知道的,何不大方一點主動一點。再說這種手段,用過了一次后基本上難再用第二次,太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各種因素促成了。 然后收獲無數句感謝感激感慨感恩戴德,真心假意武梁也不介意,反正最好他們手法高明,能在出清貨前糧食價格不要崩塌,讓他們都賺到大錢,那就皆大歡喜了。 當然她都這么大方了,他們萬一賠了錢當不至于怪到她頭上吧? 除去二十五萬本金,凈賺十六萬。喲西。 帶上自己人,快馬急鞭,疾馳出蜀。閃人啦,喲喲喲。 ☆、第155章 .還債1 武梁離開錦城后并沒有回京,而是再赴江南,去接蘆花。 她這趟出來,讓車馬行掌事們一路跟隨,想建立一條自己的車馬網點。之前過江南時,那些看好的地方,甚至談好的合作什么的,基本都處于待定狀態。因為那時只能空口說白話,沒錢定下來呀。 現在她腰包鼓,帶掌事們一路再看過去。除了原本看好的地方,還有幾個她覺得位置相對重要的市鎮,也需要重點考察一下。 她一路按著自己的步調行事,本想著到了江寧,還了欠債,接了蘆花也就完事兒了,沒想到還債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陶家尚未得到茶引,具體原因不詳。這件事兒武梁沒到江寧就已經知道了。 但是對于陶遠逸,武梁是覺得她還了帳就是兩清了。畢竟她允許陶遠逸單方面宣揚他們訂親的假消息,并且她留了蘆花在那里,也算出過力配合過他們了。 如今過去了這么長的時間,應該已經足夠陶家做文章的了。陶家沒能因此取得茶引,那是他們運作能力的問題,和她就沒什么關系了。 說起來,武梁覺得陶遠逸挺那個的。有句話說,當著真人,莫說假話。象茶引這么明顯的事兒,陶遠逸如果早早跟她說了實話,那時候武梁沒準就真的跟他講要求提條件,然后和他大力合作,積極想辦法攻略程向騰,幫他把茶引拿下,完成一場互惠互利。 但他偏不提,一直在那兒玩感情攻勢,好像她就五行既缺心眼兒又缺愛似的,會一步一趨跟著他的腳步走。磨磨唧唧到現在。好了,現在玩脫了吧,茶引沒著落不說,現在老娘也不缺銀子了,也不要陪你玩了,你連個人情都落不著。 總之將之前幾家店墊付的銀子一還,債務了結互不相欠。以后有心合作開新店的話十分歡迎,無心合作也沒關系,大家盡可以好聚好散。 她是這么想的,結果沒想到,事情有點兒復雜,完全不肯朝她既定的方向走。 就在不久前,京城里,兩人貴人對坐飲茶,就有聊到她。 裕親王拈起茶杯飲了口茶,看了看四周,笑道:“還不錯,一個女人家能做到這地步,是有些能耐的?!?/br> 程向騰笑笑不說話,等著下文。 “聽說了,舍身救你,是個有情有義的。只是如今人家要成親了,知道我隨后會去江南逛逛,所以想請我順便過去證個婚。我覺得兩情相悅么,也是美事一樁,定北侯以為呢?” 程向騰掂著茶盞本來要喝,聞言頓了頓又放下。 “王爺也知道,那是下官的女人。下官沒給她名份帶回府里,是因為她喜歡外面自在,下官不愿勉強她。如果真象王爺說的那樣,她與人兩情相悅,心甘情愿肯嫁,下官愿親自替她置辦嫁妝,開道送嫁。否則,下官也絕不會看著別人,勉強她半分?!?/br> 裕親王點點頭,若有所思地抿了口茶,“有情義?!?/br> 他聽出了對面男人壓抑的不爽,和話里的絕對。 陶家為了這么一個女人,竟將話遞到他面前,于是他才好奇,什么樣的女人那么不得了? 原來是有人爭的女人。 ——而武梁再見到陶遠逸時,是這樣式的。 “你還知道回來?”男人聲調幽幽道。他目光沉沉瞧著她,好像已經??菔癄€望眼欲穿等了許多年似的,聽得武梁愣了一愣。 然后她不自在的咧嘴嘿嘿笑了笑,“當然會回來,來還債嘛?!?/br> 陶遠逸輕輕嗤了一聲,把目光偏到了一方,帶著那么點兒小羞澀的意思,他說:“都是一家人,說什么還債。我正想再開幾家店送你,湊夠個十全十美呢?!?/br> ??? 武梁又愣了愣,才道:“……呵呵,這玩笑開得,太讓人開心了?!?/br> “這怎么會是玩笑?”陶遠逸一臉嗔怪,“我們早就說好的,只要我家長輩同意,咱們就成親。如今,他們對你非常滿意,想讓咱們即刻成親呢?!?/br> 武梁:…… 來真的?這什么情況? 當初留下蘆花,明明白白說的是配合,配合!她拿名聲交給他們使喚去就完了,到現在還演這種戲碼干啥? 她看著蘆花。 蘆花就等在旁邊,見武梁看她,忙上前插話,“姑娘一路上累壞了吧?陶老板,我們姑娘要先洗漱歇息……” 送走了人,蘆花不待武梁問,就急忙講起來。 陶家很鄭重,不但請好了官媒,備好了彩禮,還各色禮節物件都準備齊全,只等武梁回來。 一副動了真格要訂親的樣子。 陶家還寫信去京城,讓京里的掌柜派人送姜十一過來,以參加她的訂親成親禮。 姜家就這么一位子侄,叫他來全了禮節更合情理。 蘆花說:“姑娘啊,陶家人生意遍布大湯,姑娘在蜀地又不低調,那種種行事,對你上著心的陶家人早已知曉了?!?/br> “我什么行事?” “會做生意啊,陶家人都夸多少遍了?!?/br> 如果之前陶家人對她還只是覺得尚可的話,那經過蜀地這次的收糧事件,那對武梁真是相當滿意了。這樣的女人,不是會做生意,而是十分會做生意,她不是生意場上的跟隨者,她很可能會是引領者。 這樣的女子,真的可以娶回來。陶家太需要這樣的人才了。 陶遠逸年輕輕的做了家主,為什么呢,因為陶家顯然沒有比他更有才干的人了呀。只是他到底還不曾有過什么服眾的表現,所以陶家長輩們放了權卻難真的放心,一路意見建議很多,算是幫扶著他。 結果卻是長輩的意見太多太散,偏又個個輩份在那兒心意在那兒,于是陶遠逸這個那個的都得認真參考誠懇答復。所以陶遠逸做事很小心謹慎,最后大家都費心勞神,陶家的生意也沒見比從前多有起色。 他若得了這女人輔助,那長輩們便能真的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