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節
如今三皇子已死,心中滿意的皇子只剩下太子一個,想著生死難測,自己年紀漸長,太子年紀也不小了,皇帝心中也有了更放開的想法,想讓太子漸漸插手軍事。 皇帝雖想要長生不老,然而也清楚自古就沒真求到長生的皇帝,他總歸要將這一切交給太子的,也不過是遲早問題。 只皇帝不曾想,就在他開始懷疑南陽侯之時,下面的御史卻在三皇子身后事畢后開始參上了林氏。 其罪名為,虛報功績。 想來也是早就想參了的,只是遇著了三皇子病故,下面的御史知皇帝心情不好,這才拖到了現在。 等著三皇子身后事處置完畢,又過繼了子嗣續得香火,皇帝也有了心情能更好的處置朝政之時,下面的御史們就有了干勁。 第017章 為躲難林氏暈厥 此時林氏還不知自己將大禍臨頭,正因在京中與誥命們相交不利而難受。 要說林氏的功績,若是自己以女子之身上馬擎槍領兵上戰場得來的,如今也不會再愁這個問題,因她當得武將,毋須與誥命們交好,自可在天地間立足。 可偏偏就是,她不過是個出主意的,再怎么覺得自己文韜武略,也不過只能是個閨閣婦人,南陽侯再為她請得功績,也不過是一重又一重的誥命,不會有軍中實職。 說得不好聽一點,在別人眼里,林氏也不過是得南陽侯喜愛,所以才得了這一重又一重的誥命在身。 林氏如今在京城,處處不熟悉,雖早有派人在京中開商鋪,打探消息一類布局,又打通了些許關節的官員,然而到底對京城依舊是一種最熟悉的陌生感。 自大婚之后,至今無人上門拜訪,也無人遞帖子相邀,林氏只使喚下面的人一去打聽,就知道當初周夫人在大婚上說得那些話害的。 “當年我哪知侯爺已經成婚,要早知侯爺成婚我便會躲得遠遠的,哪會到最后失了心,才知道他在京中已有妻室!”林氏與身邊的丫鬟阿玲咬牙道。 林氏覺得自己當初是真無辜的,南陽侯又沒說過自己已經成婚了,身邊又沒跟著女人,她又怎的知道南陽侯婚否。 就周夫人所說,南陽侯身上配著雙色線纏的玉佩,這種有權有勢人家的規矩,她當年也不明白不是? 阿玲早已為人婦,對著林氏這番話,只應聲說是,雖心中也為自己主子委屈,覺得自己主子的聰慧人品也不是配不上南陽侯,然而有些事實她也無法否認。 一是雙色線纏的鳳佩代表男子已婚,二是當時南陽侯的年紀已二十上。 這高門大戶的男丁,又是武將之家,為了子嗣后代計多十六七歲就已經成婚,不成婚也大多訂了親,這二十出頭了的基本都是娶了妻的。 南陽侯也不是下面低級的武官,因常年在邊關守關,而邊關女子極少導致成婚者寥寥,京城里去的在那個年紀又怎的可能沒有家室。 只這些話,她當下人的卻是萬萬說不得。 當然,林氏覺得最冤的還不算自己當初不知道南陽侯已婚,而是周夫人這樁事兒,“當初不是他們兩個自己看對眼了,才尋侯爺遞了話給我,要我成全?在那瘋婆子眼里,倒成了我與她夫君送妾?當我是瘋了?” 林氏當然沒傻到主動給人送妾,畢竟當初她也是見過周夫人的,只是在身邊伺候的丫鬟與她家男人互相看對眼了,難道她還能不給? 這一來也不是近身伺候的,二來也是南陽侯覺得可行她才將賣身契解了,那一紙放奴書還經了南陽侯的手。 這一樁樁的如今竟成了自己的錯,本那些南陽侯手下的武官女眷之前與她多親近,如今竟是也不往來了。 無他,全都回府去查事兒去了。 家里男人跟著此次回京的,就將男人身邊的長隨抓起來拷問了一番,看在邊關有沒有受過林氏給的妾。這種事慢不得,只怕夜長夢多,哪天自己也跟魏氏一樣被人從正妻的位置上掀了下來。 要男人沒回京的,心中更急了,只想盡了辦法,派人前去邊關悄悄打探消息。 也不是所有人都怕有小妾威脅到自己的位置,然而到底也要防范于未來,要遠在邊關的夫君身邊有了那么一個妾,只惡心自己都來不及。 至于京中其他誥命夫人,大多也都是面上情,要周夫人在婚禮上那一出沒發生,許還會客氣的往來著,可發生了,要再與林氏來往還不知被人如何嗤笑。 而朝中,正為了林氏這事爭得沸沸揚揚。 當年南陽侯第一次為林氏請封功績的時候頗為驚艷,那時南陽侯在三關打退了外族來襲,靠的便是比以前更為得力的火藥殺傷了不少敵寇。 而炸藥的方子,就是林氏所出。 御史上奏的正是這一張方子,當初南陽侯為林氏請功之時上供到皇帝面前的那張火藥配料方子,與當初林氏給邊關兵工坊的并不一樣。 那御史不知從何得來的林氏親筆所出的方子,指出了上面的不同之處。 第一處乃是林氏所出的配方上硫磺硝石等比例不對;第二處便是林氏所出的火藥配方有兩種配料名字奇特竟前所未有。 由此,他懷疑林氏不過是對火藥一知半解,因此而冒功。 而真正改良火藥配方的人當是邊關兵工坊,當年該獎勵的也當是兵工坊的主事。 南陽侯自然不服,欲上前與御史辯駁,然而御史卻不給他這個機會,只與皇帝道:“陛下,火藥之術,自前朝起便被掌握在少許人手中,到本朝更只各處兵工坊主事得知,閑散人等難以知曉。林氏不過邊關商戶親戚,若那方子是真的并非胡造,那方子又是從何而出?不知是否與前朝遺民有關?” 這御史一句比一句狠毒,南陽侯已然察覺到是有人在針對南陽侯府,然而此事之前并無半分響動,竟是讓人難以防范,更一時間招架不下來。 皇帝本就對林氏有所疑,等著御史這般一說,竟也一樣聯想到前朝遺民身上,對林氏真正的身份懷疑之心更甚,對南陽侯自然也有了更多的想法。 只南陽侯建功回京,皇帝也不可能什么都不問,只因御史的一本上書就降罪于人。 便是等著朝中雙方互相辯駁僵持不下之后,才有御史道,讓林氏親自解釋火藥方子可疑之處,詳裝困擾與不耐的皇帝才說了一句準奏。 林氏得知皇帝召見,且還是在上朝之時,自覺得體面,也異常興奮,只當自己恐是得入朝的天下第一女子,等過了今日往日那些輕視她的人日后都得匍匐在自己面前了。 然而只等到了朝上,見識了皇家真正的氣派之后,遇上御史的連番質問林氏才面白如霜。 火藥方子的來處,林氏當年拿出來之時就有過說法,是從一本煉丹古書中得知,然而書卻在無意中丟了,只記得這張配方。 因自己并未實驗過,當時為了更加保險,林氏還說過那配方許是不準,還須得具體嘗試。 等到了后來兵工坊制作出來后,南陽侯自然當作是林氏的功績,為林氏請了功。 自古一切痕跡都有跡可循,林氏說是在一本煉丹古書里得到的,乃科舉出身破書萬卷的御史自然要詢問是哪一本,便是御史自己不知道,也可問主管修補收藏天下書本,修繕古籍的文學閣博士等及在朝的讀書人一道來問,有無林氏所言那一本,要是他們也不知曉,這天下道觀與佛寺何其多,當也會知曉。 只林氏說別人不知許是孤本,御史便更有話說,林氏不過小小商戶親戚,又乃是在讀書人罕見的邊關,從何處來的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