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節
25.《資治通鑒》將此事記在魯肅談話之前,是不對的,請參看拙著《品三國》。 26.以下對話均見《三國志·諸葛亮傳》。 27.本章所述周瑜事跡如無另注,均見《三國志·周瑜傳》。 28.見《三國志·魯肅傳》。 29.見《三國志·周瑜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下同。 30.請參看拙著《品三國》。 31.以下所述主要依據《三國志·周瑜傳》,非此傳者另注。 32.曹軍染病一事,《三國志》之《周瑜傳》和《先主傳》均有記載,《郭嘉傳》則稱染病于巴丘。 33.關于燒船問題,《三國志》之《先主傳》說:“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并力,與曹公戰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薄豆蝹鳌氛f:“太祖征荊州還,于巴丘遇疾疫,燒船?!薄秴侵鱾鳌氛f:“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于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余船引退?!薄吨荑鳌放崴芍⒁督韨鳌穭t稱事后曹cao曾致函孫權,說是“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34.見《三國志·先主傳》。公安原名油江口,劉備更名為公安。 35.見《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引《吳歷》。 第四章 1.見《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和《魏氏春秋》。 2.見《世說新語·容止》。 3.見《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 4.見《三國志·武帝紀》、《董昭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 5.以上見《三國志·荀彧傳》。 6.見《三國志·荀彧傳》及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7.本節無另注者均見《三國志·先主傳》。 8.關于劉璋的小算盤,請參看拙著《品三國》。 9.見《三國志·龐統傳》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10.見《三國志·劉璋傳》。 11.見《三國志·龐統傳》。 12.請參看清人趙翼《二十二史札記·借荊州之非》。 13.見《三國志·魯肅傳》。 14.見《三國志·周瑜傳》。 15.見《三國志·龐統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16.見《三國志·魯肅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17.見《三國志·魯肅傳》,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考異》則認為“恐cao不至于是”。 18.見《三國志·吳主傳》。 19.見《三國志·魯肅傳》。 20.見《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 21.見《三國志·魯肅傳》。 22.以上見《三國志·吳主傳》、《資治通鑒》卷六十七。 23.見《三國志·魯肅傳》及裴松之注引《吳書》。 24.見《三國志·吳主傳》。 25.孫權嫁妹事散見《三國志》之《先主傳》、《法正傳》、《趙云傳》裴松之注引《云別傳》。孫權兄弟皆單名: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孫小妹亦當單名,不可能叫孫尚香。 26.呂蒙事見《三國志·呂蒙傳》。 27.呂蒙提出武力奪取荊州當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請參看繆鉞《三國志選注》的考證。 28.見《三國志·蔣濟傳》。 29.見《三國志·董昭傳》。 30.請參看《資治通鑒》卷六十八胡三省注。 31.見《三國志·趙儼傳》。 32.見《三國志》之《吳主傳》、《呂蒙傳》、《陸遜傳》。 33.關于關羽之死,歷史上說法很多,請參看拙著《品三國》。曹cao厚葬關羽,見《三國志·關羽傳》裴松之注引《吳歷》。呂蒙之死,見《三國志·呂蒙傳》。 34.以上見《三國志·關羽傳》。 35.呂思勉先生《秦漢史》有云:“羽之一敗涂地,非徒曹cao所不及料,即孫權,亦未必能豫計其敗若此之速也?!闭垍⒖?。 36.事實上,關羽被害后,劉備并沒有痛不欲生或者拍案而起,而是忙于自己稱帝,也沒有給關羽封號,追謚其為壯繆侯是后主景耀三年(公元260年)劉禪所為。 37.見《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38.見《三國志·趙云傳》裴松之注引《云別傳》。 39.見《三國志·黃權傳》。 40.見《三國志·文帝紀》。 41.關于本次戰爭,無另注者均見《三國志·陸遜傳》。 42.見《三國志·陸遜傳》裴松之注引《吳錄》。 43.見《三國志·先主傳》。 第五章 1.見《三國志》之《龐統傳》、《法正傳》,《趙云傳》更稱“先主時,惟法正見謚”,即只有法正死后有謚號。 2.見《三國志·法正傳》。 3.請參看王夫之《讀通鑒論》。 4.見諸葛亮《出師表》。 5.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敗退永安后,十一月生病,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就反了(次年三月被剿)。而據《三國志·諸葛亮傳》,劉備去世后,南中地區各郡居然全都反了。另據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研究員羅開玉先生統計,從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到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益州土著豪強發動的大規模武裝叛亂竟達九次之多(《成都武侯祠“攻心”聯再研究》)。 6.對此話的理解學術界爭議很大,詳見拙著《品三國》。 7.見《三國志·諸葛亮傳》。 8.諸葛亮后來曾這樣描述他當時的心情:“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币姟冻鰩煴怼?。 9.《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魏略》稱:“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并不知諸葛亮為何人?!吨T葛亮傳》稱:“南中諸郡,并皆叛亂?!薄吨T葛亮集》稱,劉備去世后,曹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都先后給諸葛亮寫過勸降書。 10.以下無另注者均見《三國志·諸葛亮傳》。 11.關于曹魏和蜀漢兩國的國情,可以查看他們的錢幣。曹魏的銅錢質量高,分量足,蜀漢的則簡直就是劣幣。田余慶先生的《〈隆中對〉再認識》則稱:“歷史決定了劉備是一個奔竄求存的角色,歷史只給了諸葛亮一個小國寡民的政治舞臺?!彼?,“劉備出峽,全軍覆滅;諸葛北伐,積年無成”。另據《晉書·宣帝紀》,司馬懿評價諸葛亮稱:“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痹斦垍⒖醋局镀啡龂?。 12.見《晉書·宣帝紀》。 13.請參看《華陽國志·劉后主志》、王夫之《讀通鑒論》。 14.見《三國志·馬良傳》及裴松之注引《襄陽記》。關于馬謖的結局,《三國志》記載不一?!吨T葛亮傳》稱“戮謖以謝眾”,《王平傳》稱“丞相亮既誅馬謖”,《馬良傳》稱“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向朗傳》稱“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詳請參看拙著《品三國》。 15.李嚴被廢事見《三國志·李嚴傳》及裴松之注引彈劾奏章。李嚴被廢原因,請參看田余慶《蜀史四題》、拙著《品三國》。 16.下引譙周事跡言論無另注者,均見《三國志·譙周傳》。 17.譙周的投降論是一氣呵成的,改寫成對話體是為了便于理解。 18.見《三國志·譙周傳》裴松之注引《蜀記》。 19.見《三國志·薛綜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三國志·孫皓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及《資治通鑒》卷七十八。 20.見《三國志·后主傳》裴松之注引《蜀記》。 21.劉備和諸葛亮信任重用的人,除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云外,其余有:龐統,荊州襄陽人;法正,扶風郿縣人;許靖,汝南平輿人;李嚴,荊州南陽人;糜竺,東海朐(讀如渠)縣人;董和,南郡枝江人;魏延,荊州義陽人;楊儀,荊州襄陽人;馬謖,襄陽宜城人;蔣琬,零陵湘鄉人;費祎,江夏鄳(讀如盟)縣人;姜維,天水冀縣人。這些人有的屬于荊州集團,有的屬于東州集團,但都不是益州人。益州土著受信任的只有:費詩,犍為南安人;黃權,巴西閬中人;王平,巴西宕渠人。但王平起先不受信任,黃權后來不受信任,費詩中間出問題。諸葛亮提拔信任的益州人則有:楊洪,犍為武陽人;何祗,楊洪門下;張裔,蜀郡成都人。不過,諸葛亮并不能改變劉備既定之“荊州第一,東州第二,益州第三”的組織路線。 22.冤殺益州豪族常房諸子一案載在《三國志·后主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裴松之認為是“妄殺不辜”。另請參看羅開玉《成都武侯祠“攻心”聯再研究》。 23.以上見《三國志·后主傳》及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24.關于這副對聯,請參看拙撰《武侯治蜀與“攻心聯”》,已收入《帝國的惆悵》一書。 25.見《三國志·后主傳》及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26.見《晉書·武帝紀》。 27.見《三國志·孫皓傳》。 28.見《三國志》之《吳主傳》、《陸遜傳》。 29.見《三國志·孫翊傳》裴松之注引《典略》、《三國志·孫策傳》。 30.見《三國志·張昭傳》裴松之注引《吳歷》。 31.以下論述均請參看田余慶先生《孫吳建國的道路》一文,詳請參看拙著《品三國》。 32.《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引《傅子》說孫策“誅其名豪,威行鄰國”,《孫韶傳》裴松之注引《會稽典錄》說孫策“平定吳會(吳郡、會稽郡),誅其英豪”,《郭嘉傳》說孫策“所誅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可見殺的都是什么人。 33.孫堅舊部有:程普,右北平郡土垠縣人;黃蓋,零陵郡泉陵縣人;韓當,遼西郡令支縣人。孫策舊部有:周瑜,廬江郡舒縣人;蔣欽,九江郡壽春縣人;周泰,九江郡下蔡縣人;陳武,廬江郡松滋縣人。流亡北士有:張昭,彭城國人;諸葛瑾,瑯琊郡陽都縣人;步騭,臨淮郡淮陰縣人;張纮,廣陵郡人;嚴畯,彭城國人;是儀,北海國營陵縣人。 34.陳寅恪先生《崔浩與寇謙之》一文即將其稱之為“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權”。 35.孔融事見《后漢書·孔融傳》,荀彧事見前述。 36.范文瀾先生即指出:“士族障礙著曹cao代漢做皇帝,與其說是為了擁漢,毋寧說是向曹cao交換做官特權?!币姺段臑憽吨袊ㄊ贰?。 37.《三國志·先主傳》曾高度評價劉備入蜀以后的人事安排:董和、黃權、李嚴是劉璋的舊部,吳壹、費觀是劉璋的姻親,彭羕曾受劉璋的排斥,劉巴則為自己所忌恨,卻“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結果是“有志之士,無不競功”?!度龂尽堃醾鳌穭t稱諸葛亮“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38.見《三國志》之《周群傳》、《彭羕傳》、《廖立傳》、《來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