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節
28.見《三國志·袁紹傳》。 29.見《三國志·董卓傳》。 30.見《后漢書》之《袁術傳》、《劉表傳》、《劉焉傳》。 31.見《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英雄記》。 32.見《三國志·武帝紀》正文及裴松之注引《世語》。 33.董卓曾拜曹cao為驍騎校尉,被曹cao拒絕,并逃出洛陽。聯軍成立后,袁紹任命曹cao“行奮武將軍”。見《三國志·武帝紀》。 34.見《三國志·鮑勛傳》裴松之注引《魏書》。 35.見《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書》。 36.本卷所述曹cao事跡無另注者均見《三國志·武帝紀》。 37.見《三國志·武帝紀》正文及裴松之注引《魏書》。 38.見《三國志·鮑勛傳》裴松之注引《魏書》。 39.見《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書》。當時漢獻帝已被董卓劫持到長安。 40.見《三國志·荀彧傳》。 41.見《三國志·荀攸傳》。 42.見《三國志·程昱傳》。 43.事見《三國志·郭嘉傳》。另據《三國志·荀彧傳》,荀彧推薦郭嘉是在建安元年,曹cao擔任司空也在這年。郭嘉職位為司空祭酒,也可證郭嘉到曹cao手下應在此年。 第二章 1.貂蟬是元代戲劇家編出來的。雜劇《連環計》說,貂蟬姓任,是任昂的女兒,名紅昌,因為在皇宮里管貂蟬冠,所以叫貂蟬。在《三國演義》中,呂布殺董卓被說成是王允施了美人計和離間計。 2.王允事請參看《后漢書·王允傳》。 3.見《三國志·呂布傳》。 4.見《三國志·董卓傳》裴松之注引《英雄記》。 5.見《三國志·董卓傳》裴松之注引謝承《后漢書》,但此事裴松之認為不實。 6.見《三國志·毛玠傳》。 7.董昭事見《三國志·董昭傳》。董昭在三國中可能連次要人物也夠不上(請參看陳邇冬《閑話三分》)。但他戲份雖然不重,每次出場卻都在節骨眼上。曹cao的迎奉天子和后來成為魏公、魏王,便都與他有關。詳見拙著《品三國》。 8.見《三國志·董昭傳》。 9.見《曹cao集·上雜物疏》。 10.漢制,列侯三級,亭侯之上是鄉侯,鄉侯之上是縣侯。 11.見《三國志·袁紹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 12.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毛玠的說法;奉天子以令天下,是賈詡的說法。見《三國志》之《毛玠傳》和《賈詡傳》。 13.諸葛亮的說法見《三國志·諸葛亮傳》,孫權方面的說法見《三國志·周瑜傳》。 14.田豐的說法見于《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沮授的說法見于《三國志·袁紹傳》裴松之注引《獻帝傳》。沮授的說法在前,田豐的說法在后。 15.見《三國志·荀彧傳》。 16.見《三國志·袁紹傳》。 17.見《三國志·袁紹傳》裴松之注引《獻帝傳》。 18.比如后來袁紹要打曹cao,沮授和崔琰便都說“天子在許”,攻打許都“于義則違”。諸葛亮也說曹cao“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19.見《后漢書·袁紹傳》。 20.見《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書》。 21.據《三國志·張繡傳》正文及裴松之注引《傅子》,當時曹cao做了兩件不該做的事。一是強納張繡的嬸嬸為妾,這讓張繡感到屈辱;二是拉攏張繡的貼身部將胡車兒,這使張繡感到威脅。曹cao聽說張繡不滿,恐怕變生不測,也起了殺心,但不知怎么走漏了風聲,于是張繡突然反叛。 22.賈詡事見《三國志·張繡傳》。本次事件的設計是:張繡采納賈詡的計策,對曹cao說部隊要移動一下,又說軍車少,載重多,請求允許讓軍士們把鎧甲都穿在身上,武器都拿在手中。曹cao沒有懷疑,照準。結果張繡的部隊路過曹營的時候,發動突然襲擊。見《三國志·張繡傳》裴松之注引《吳書》。 23.見《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 24.張繡投降在建安四年十一月,見《三國志·武帝紀》。 25.傳國玉璽是漢靈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太監張讓等人作亂時丟失的,后來被孫堅獲得,又被袁術從孫堅夫人那里強行奪了過去,事見《后漢書·袁術傳》。 26.袁術事見《后漢書·袁術傳》。 27.見《三國志·袁術傳》裴松之注引《吳書》。 28.見《三國志·呂布傳》。 29.劉備事如無另注,均見《三國志·先主傳》。 30.關于郭嘉的意見,《三國志·郭嘉傳》裴松之注引用了兩種說法?!段簳返恼f法是,有人對曹cao說:“備有英雄志,今不早圖,后必為患?!辈躢ao問計于郭嘉,郭嘉表示不能殺劉備?!陡底印返恼f法則是,郭嘉主動去找曹cao,說:“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钡敃r曹cao“奉天子以號令天下,方招懷英雄以明大信”,就沒有聽郭嘉的。等到劉備公開背叛曹cao時,曹cao便“恨不用嘉之言”。因此周澤雄先生認為,郭嘉的意見是軟禁。 31.見《三國志·武帝紀》。 32.見《三國志》之《董昭傳》和《程昱傳》。 33.見《三國志·呂布傳》裴松之注引《英雄記》、《后漢書·呂布傳》、《后漢書·孔融傳》、《三國志·太史慈傳》。 34.劉備的五易其主是:公孫瓚、呂布、曹cao、袁紹、劉表。 35.見《三國志·先主傳》?!度龂萘x》移花接木,讓曹cao稱袁術“冢中枯骨”,是不確的。如果袁術已是“冢中枯骨”,又何必說“吾早晚必擒之”?請參看陳邇冬《閑話三分》、拙著《品三國》。 36.見《三國志·先主傳》,原文為:“先主未出時,獻帝舅(岳父)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cao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戎鞣绞?,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迸崴芍⒁度A陽國志》說:“于時正當雷震,備因謂cao曰:圣人云‘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也!”《三國演義》的“青梅煮酒論英雄”,即據此改編。 37.陳邇冬先生《閑話三分》說,如果劉備、董承他們“立券書名”是實,而且曹cao征劉備就因“衣帶詔”一案而起,那么,曹cao在俘虜了劉備的老婆、孩子和關羽以后,就不會那么客氣了,也不會由著關羽帶著嫂子和侄子一走了之了。因此陳先生認為,就連這個“衣帶詔”,是不是董承或董承父女偽造,也很難說。呂思勉先生的《三國史話》則說:“董承本來是牛輔的余孽,哪里是什么公忠體國的人?”“就是要除曹cao,如何會討托董承呢?這話怕靠不住罷?”請參看拙著《品三國》。 38.見《三國志·武帝紀》。 39.見《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魏書》。 40.見《三國志·先主傳》。 41.袁紹的討曹檄文見《后漢書·袁紹傳》。 42.見《三國志·武帝紀》。 43.見《三國志·荀彧傳》。 44.見《三國志·武帝紀》、《資治通鑒》卷六十三。 45.見《三國志·武帝紀》。 46.見《三國志·賈詡傳》。 47.見《三國志·先主傳》。 48.關于許攸叛逃的原因,有三種說法?!度龂尽の涞奂o》稱“許攸貪財,紹不能足,來奔”;《荀彧傳》稱“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習鑿齒《漢晉春秋》稱袁紹不聽許攸抄小路前往許都劫持天子的建議,許攸怒而投奔曹cao。 49.見《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曹瞞傳》。 50.見《三國志·張郃傳》。 51.見《三國志·武帝紀》及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52.曹cao的一系列法令包括:建安八年八月“諸將出征,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的“己酉令”,“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的“庚申令”,九年九月的“抑制兼并令”,十一年十月的“求直言令”,十二年二月的“封功臣令”,十四年七月的“存恤令”,十五年春的“求賢令”,十二月的《讓縣自明本志令》。分見《三國志·武帝紀》及裴松之注引諸書。 53.請參看田余慶《曹袁斗爭和世家大族》。 第三章 1.見《三國志·劉繇傳》。 2.見《三國志·先主傳》,《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書》。 3.見《三國志·郭嘉傳》。 4.據《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孫堅去世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孫策去世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年二十六歲,可知孫策接班時十八歲。據《三國志·吳主傳》,孫權去世是在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年七十一歲,可知孫權接班時十九歲。 5.官渡之戰后,曹cao兩次打算伐劉表。一次在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春,被荀彧諫止;一次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秋,被荀攸諫止。勸諫的原因,是袁紹的勢力還沒有完全消滅。 6.見《三國志·劉表傳》。 7.見《三國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漢魏春秋》。 8.以上均見《三國志·先主傳》。 9.見《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和《九州春秋》。 10.見《三國志·諸葛亮傳》及裴松之注引《襄陽記》。 11.見《三國志·陳登傳》。 12.請參看《后漢書·逸民列傳》。 13.見諸葛亮《出師表》。 14.見《三國志·諸葛亮傳》。 15.見《三國志·先主傳》。 16.荊州七郡為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郡則廢置無定。 17.以上見《三國志·諸葛亮傳》。 18.見《三國志·武帝紀》。 19.見《三國志·諸葛亮傳》。 20.見《三國志·諸葛亮傳》。 21.孫吳立國五十一年,曹魏四十六年,蜀漢四十二年。 22.本章所述魯肅事跡,如無另注,均見《三國志·魯肅傳》。 23.此事《三國志·魯肅傳》的說法是“得曹公欲東之問”,曹cao的信則見《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關于此信的真偽,請參看拙著《品三國》。 24.見《三國志·周瑜傳》及《資治通鑒》卷六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