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頁
可是大周祖制有明文規定:哥兒不可為帝。 因此,這話一出,稍微想到第一層的人就不難發現,寶國公似乎是在與大周的祖制叫板。 這,可是歷朝歷代在朝為官的大忌。 因為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是英明君主,能夠容忍自己的臣子公然叫板自己的祖宗。更多的皇帝在位時的心態都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只要大周不亡在朕手里,一切都好說! 周珧若非對靜嫻心懷愧疚,本朝恐怕也不會有這么多針對哥兒的相應改革。 所以,寶國公這話一出,等于是自己躺平在了斷頭臺上,他圖什么呢? 不知當年情的人自然是無論如何也挖不出的。但李氏這個旁觀者,皇帝周珧這個當事人卻都明白,寶國公是準備豁出去、拼了命也要替靜嫻——太子周璨,說一句沒人敢說的公道話! 他也是有膽,李氏甚至覺得寶國公說這話時還帶著五成賭運的意思,他在賭帝王能看出他對靜嫻依舊一片真心,他賭帝王看出這點后,不會殺他,因此殺了他,這世上就再也沒有一個人能為周璨這位靜嫻公主做到如此地步的人了!他賭皇帝因愧疚也罷什么也好,他至少是真心希望靜嫻公主好的。 這么多年過去了,皇帝也該醒悟,該成長了吧? 不得不說,寶國公這一點確實賭在了點兒上。至少皇帝想到這一層后,暫時沒有動他。當然,寶國公也很清楚,自己還是會死,因為皇帝的身邊,還有個皇后李氏! 不過,寶國公同時也算到了,若是李氏說動了皇帝殺他,那么殺了他的皇帝只會對靜嫻更好。因為皇帝清楚他殺的這個寶國公是世上除了皇帝自己,唯一一個不為功名利祿不為榮華富貴就算拼了性命也全心全意愛著靜嫻的人了。 哪怕這個人這些年來吃著周家的俸卻每天想著怎么造周家的反!但是皇帝殺了他,卻不會獲得半點兒手刃仇敵之快,只會在對靜嫻公主愧疚那側的天平上增加一顆頗具分量的砝碼。 寶國公能算到這一點,皇后李氏自然也能算到這一點,她也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果斷地射出了第二箭。這一箭的目標已不再是太子之位,而是直指帝位。 她要借著寶國公、靜嫻公主和皇帝周珧這三人的糾葛,用寶國公之死,一舉擊潰周珧的內心—— 如何做? 既然公子寶賭得是皇帝周珧內心的愧疚,那么她就賭周珧內心的殘忍。 周珧這個人當年為圖大位可以對全心全意信任依賴著他的幼弟用那樣的手段,說明他這個人本質上對權位是有著極其強烈的野心的。而這二十幾年來,他坐在高位,殺伐決斷,從未有一次手軟之時,就可以看出,他身為帝王很清楚自己的角色,也很清楚如何平衡政局——他是個無情的君主,那一顆心千錘百煉,唯一的一點柔軟他留給了親弟周璨,可惜當年行差踏錯,被周璨狠狠地戳了個稀爛。 如今那傷疤是否長好了,不得而知。但有一點,皇后李氏非??隙?,周珧在位一天,他都不會允許有人窺覷他手里的權。這一點從當年他把周璨從太子變成公主,之后又把他安置在宮外的梨園就可以看出,即使是他捧在手心里疼的弟弟,他想要彌補和有所愧疚的弟弟,他的內心里也是在防備的。 這樣的人,怎么可能會允許公子寶背地里密謀造他的反奪他的權?他如今沒有處置公子寶,無非就是拿不準這事是公子寶的意思,還是周璨的意思而已。 公子寶,皇帝可以處理。李氏覺得,皇帝周珧擔心的是,這事情是否牽扯到了周璨,因此李氏猜到,周珧大概還沒想好該如何面對周璨奪他的權這個可能的事實。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屎罄钍献鳛榕杂^者,在這件事里看得反而比皇帝清楚,她認為,周珧根本沒有必要擔心周璨奪權,因為,如果周璨想要奪他的權,當年他下旨拆散靜嫻公主和公子寶時,周璨就不會坐以待斃了。而如今一晃過去了這么多年,沒道理當年周璨不在乎的東西,多年后反而又想要了! 所以謀反這事只是公子寶一人所為!也只能是他一人所為! 因此,李氏那三天連續找皇帝相談的就是這事。她旁敲側擊,掰開揉碎將這事一層層分析出來,慢慢引導著皇帝,讓他認識到謀反之事與靜嫻公主絕無關系!她甚至反復暗示皇帝,靜嫻會愿意看到‘你采納公子寶的意見的’,因為那樣會讓她覺得你放下了對公子寶的偏見,你像公子寶一樣認為哥兒是有資格稱帝的。 而且,你采納公子寶的意見好有很多好處,大臣們會覺得你寬容大肚,公子寶也會放松警惕,這樣你搜集起他謀反的證據就會更容易些,而且,你要在采納了他的意見后再將他通敵賣國的事情公之于眾,這樣就算你殺了他,百官們也不會想到你是因為他說了‘哥兒可為儲君’,畢竟你都立了儲君,接納了他的意見,不可能反過來再因為這件事殺他。那么,所有人,包括靜嫻都只會認為,是公子寶真的通敵賣國了…… 李氏潛移默化又小心翼翼地調整著皇帝的思路,將皇帝的情緒一點點調動起來,讓他做出了她想看到的決定—— 公子寶必須死! 只有他死了,皇后李氏才能借此進一步激化周璨和周珧之間的矛盾。如果問,這個世上有誰能兵不血刃就將皇帝殺死,那么這個人一定是周璨。但是這一點,她也在連續幾日與周珧的議事中,不斷地弱化、弱化再弱化,就像是催眠或洗腦一樣,將這個隱患從周珧的腦海中抹掉、遮掩、埋藏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