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頁
那日之后,暗衛、戌衛、哨探傾巢而出,寶國公很快便意識到他這些年的經營恐怕就要敗露,可他一點兒也沒有后悔,手里這一盤棋,被他拆拆卸卸,埋、掩、藏、挪,最終留給皇帝的只剩水面之上可尋的幾片落葉。 寶國公想,若有一天,那個人想通了,要用人了,這些都可為其助力。我最終還是愚笨,致死都未能給他帶來一件好事! 寶國公一心等死。 皇后李氏卻與皇帝連談了三日。 皇后李氏有武將之風,亦有將帥之才,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亦能為常人所不敢為—— 她對皇帝道:“陛下若解心結,可納寶國公之議?!?/br> 李氏這時的目的很明確她要助自己的養子入主東宮。只有周斐琦越早確立儲君之位,她的后位才越穩固,她們李氏一門在朝堂的地位也才能更穩定。她不是無謀的何氏先后,也不是軟弱的何氏繼后,她是李氏出來的將門虎女,既忠于大周又能顧及家族。 因此,她這一局抓住了皇帝心結這個軟肋,利用寶國公這顆棋子一箭三雕—— 這第一箭便扎在了皇帝的軟肋上。她跟一路跟著周珧走來,很清楚皇帝周珧的心結就是當年利用了幼弟的信任,在他的日常膳食里混入了抑制哥兒發育的藥物,等他長到十七歲,順利被封為太子后,又用藥誘發了他的情潮,且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讓他那個自負高傲的父皇顏面掃地,一舉擊潰了老皇帝的心理底線,畢竟連著封了兩個太子兩個都是哥兒,他們那個好面子的皇帝老爹怎么可能還受得了?!尤其是周璨是老皇帝放在心坎上寵過的,給予厚望的最優秀的兒子。 而周珧也在照顧周璨的過程中,借此之便,潛移默化在老皇帝面前刷足了存在感,不知不覺就取得了皇帝老爹的信任,那么在周璨被發現是哥兒之后,皇帝老爹傷心失望之余,積極地為老爹出謀劃策安慰寬心的周珧自然而然就走進了老爹的內心,再選太子,皇帝難道還會考慮別人嗎? 這是當年,李氏冷眼旁觀看清的事實。而周珧登基之后的所作所為,無非是在那漫長的等待里,感受到了周璨的一片真心,他當然知道那很難得,所以就無限貪婪,在大事已成后,一邊抓住不想放手,一邊想要彌補那些當年因利用留在心里的愧疚,可惜一步錯步步錯,最終兄弟反目,兩敗俱傷! 可這些事,在李氏眼中,其本質不過是周氏先祖對哥兒的偏見所致,她能看出,皇帝周珧心中也很清楚這點,所以在他執政的這些年里,他會重用后宮里最出色的那個高家哥兒,不但采納了他敬獻的計策,還允許他進御書房,甚至說他有宰相之才! 這些舉動又何嘗不是皇帝做出來給那個人看得呢?他大概是想告訴那個人,朕在努力,改變世人對哥兒的看法,一旦哥兒可以參政,你便是做太子做帝王都是順理成章的了,你看,你當初說要和我共享江山,我一直都記在心里!我也在為你努力著! 這件事上李氏的憂慮還要更遠,她最擔心的是,一旦讓哥兒參政成為現實,那么周珧百年之后,大周會落在兒子手里,還是會被交到那個人手里呢? 所以,她當年用了一些手段,如今還要再用些手段才成! 她要讓帝王借著解開心結這一說,將周斐琦未來的登基之路鋪設成平坦大道,她要引導帝王,讓他認同就算周斐琦將來是個哥兒,也不會因此失去成為太子,成為皇帝的可能!她要讓皇帝做出這個決定,讓他以為他這樣做了,就是在向那個人證明他周珧與他們的父皇不同,他絕不會因為太子是哥兒就存在偏見! 這樣一來,周斐琦的皇帝路就穩了,未來的一切也就都穩了。 關鍵是提出這個建議的人是寶國公,這個人可連出兩箭。 第77章 秋分三候 其實,一開始皇后李氏并沒有十足的把握寶國公會說這樣的話,但憑她對寶國公和靜嫻公主兩人之間情誼的了解,她認為如果給寶國公一個可以在皇帝面前表態的機會,他一定會站在公主的立場上,替公主諷刺皇帝幾句。 事實證明,李氏對人心的把控很準確,她的判斷沒有錯,雖然寶國公這句話沒有明顯諷刺的意味,但倘若細細品味,她相信以皇帝的資質必然過后還是能品出些不同尋常的味兒來。 這就像是兩個同樣愛著靜嫻公主的男人,一個作為血脈相連的皇兄,覺得靜嫻這個樣的哥兒完全有資格繼承皇位。作為已經站在最高統治者的寶座上的人,皇帝有資格發出這樣的感慨,因為他對皇位有絕對的處置權。 而另一個作為昔日摯愛的男人,他的上位還是借由靜嫻的助力,他所擁有的所有權利還都是皇帝看在靜嫻的份兒上賜予他的,那么這個人正常來講,他可以感激靜嫻,將她放在感激名單的第一位,排在皇帝之前都無可厚非,但他依然是沒有資格決定‘一個出色的哥兒是否可以繼承皇位’的,但凡一個心理健全的人都不會當著皇帝面兒說出這樣的話,尤其是在明知皇帝的皇位是從靜嫻手里‘奪’來的前提下,說話就更應該小心。 可是寶國公在什么都明白的情況下,還是說了‘不要讓一顆明珠因‘哥兒’這種身份被蒙塵’這樣的話,這里面摻雜的東西就太多了—— 首先,這話里最直白的一點,表達出來的意思也是寶國公想告訴所有人的——他認為,哥兒也可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