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頁
幾十年過去,女兒早已嫁人,嫁得是當時渭南當地有名的才子喬宗,也就是喬環的父親喬大人。兒子也已成家,生了一個出色的孫輩兒,便是如今京郊大營的副帥何幻。 無人知曉,這兩人血脈里流著周氏之血。 那日,公子寶一別周璨,只覺人生灰暗,再無生機。他不斷回味著與靜嫻公主在一起的時時刻刻,只覺得胸口脹滿了酸酸澀澀的美與好,人間至善皆可由此而生,他本有機會守著這份善,光彩圓滿地渡過一生,然而,天意弄人,他公子寶注定此生無緣善根,那便做個十惡不赦之人,至少要與這不公不正的命運抗爭一回。 哪怕不為了自己,至少為了那個人也要搏上一搏。 公子寶本身資質并不差,是一個胸中自有溝壑的人。原本就是可造之材,只不過在成材的路上突遇坎坷,又無人引導,加之心灰意冷,仇人又是九五至尊,他會干出什么事,可想而知。 那日之后,平京里的人漸漸發現,紈绔子弟浪蕩風流的名單上,漸漸多了一個公子寶。后來,世人皆說寶國公風流成性,胸無點墨,是個只知吃喝不諳政事的草包。就連他那個兒子都從小和他一個德行,是個娘胎里就帶著壞出生的惡胚! 因為惡名在外,京城里的正經權貴很少跟他往來,寶國公雖也還是位列三公,卻沒人真把他當回事,一提起來,都說還不是當年仗著油嘴滑舌騙了公主歡心,這才爬上來的。不過,好在陛下英明,沒把公主許配給他,不然就他那副爛泥扶不上墻的樣兒,真當了駙馬還不得把公主氣死。 氣死當不至于,我看等公主知道了他的真面目,八成也會賞他一劍! 哈哈哈,說得就是! 這些話寶國公渾不在意,他要做得,他想做得這些年一刻都沒有停過。靜嫻公主到底是誰,二十幾年過去了,他當然早就搞清楚了——她根本不是什么何皇后的義女,他是何皇后的親生兒子,曾經的太子,周璨?。?! 若非他是哥兒,這大周的天下本就該是他的! 可是,即使是哥兒,又怎么了呢?哥兒為什么就不配做帝王?哥兒為什么就不能君臨天下?! 在寶國公心里,周璨若為皇,定然不輸任何一代明君! 而他所要做得,就是終其一生鞠躬盡瘁也要將他送上那個位子。 這件事,他本細細謀劃了很多年,一邊在京城里放著浪蕩子的煙霧彈,一邊在這煙霧的遮擋下小心翼翼步步為營地積攢著力量。這期間,他根本無暇估計孫氏如何,他那個兒子又如何。關于那個孩子,只看他給他取的名字為孫,也知道他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過。 孫,乃其母姓,給兒子取了母親的姓氏為名,能代表的僅僅是這個孩子乃是孫氏所出,但凡一個正常的爹,也干不出這樣的事情來。 這些年,寶國公在外面花天酒地,孫氏早已心死,她只盼著兒子將來能成為依仗,因此從小就極盡寵溺。那孩子便如一棵歪脖小樹一樣,漸漸長大,因從小也沒得到過多少父愛,反而越發以模仿父親為榮。不學無術,二十來歲還每日沉溺于捉鳥遛犬就知道這是一個真的胸無點墨不成氣候的敗家子。 如果,沒有他掠走十一歲的高悅那事,或許用不了幾年大周的天兒真得就要變了??伤闪四羌米锪死罴矣值米锪巳钕逻B帶還把高家得罪了個遍。 高家表叔那時已拜入了戶部尚書劉大人門下,高悅出事之后,表叔也曾相方設法要教訓公子孫。劉大人為愛徒出氣自然順理成章。 說起來,寶國公通敵案表面上是李家和皇后李氏出的手,實際上背后卻還有兩只看不見的推手,其一,是劉尚書,其二,是當時還是三殿下的周斐琦。 所有人想要針對的一開始只是公子孫,奈何他有一個做國公的爹,要想動他首先要把他爹拉下馬。本來大家也只是想扯一把寶國公出出氣,卻沒想到這一扯就一不小心扯出了一個驚天大窟窿。 其實,當時兩方也斗了一陣子法。畢竟,李景一劍把公子孫砍成了太監,寶國公就算再不靠譜,為了自己的面子也要給兒子討個說法。 也是到了這個時候,斗了幾局后,皇后李氏、劉尚書等人才驚覺,這個寶國公可不是個簡單人物。那么問題就來了,這樣的人為何這么多年甘愿頂著一個那么爛的名聲,而無所作為呢? 皇后李氏是很早就跟著周珧的人了,對于周璨、周珧、寶國公當年的恩恩怨怨算是半個知情的人,她想得極深,因此便設了一局,加以試探—— 她向皇帝進言,提議要立周斐琦為太子。彼時,周斐琦十三歲。若說立太子其實言之過早。 但是,皇后提了,其兄鎮國公又在朝堂之上明確說了,周珧作為皇帝自然要召集大臣御書房議事。立儲畢竟是大事,三公九卿四大將軍,齊聚一堂,眾人皆勸帝王需謹慎,畢竟之前出過兩任太子皆是哥兒的先例,大周立儲皇子不滿十八,臣子們都不放心。 議論紛紛中,寶國公一言不發,直到皇帝點了他的名,他其實可以不說,或者隨大流勸皇帝等皇子們再大些,可是那天,寶國公卻沒有忍,也沒有再偽裝,就著這件事,說了一句不該說的話,他說:“三殿下若是明珠,何必因哥兒蒙塵?” 如此一來,不但李氏警覺,就連皇帝也起了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