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節
溫體仁接到朱由檢的口諭后,雖然暗度朱由檢可能容忍林純鴻,但無法把握處理的尺度,于是拿出了嚴厲的方案,試探朱由檢的真實心事。 溫體仁建議,調四方之兵分布荊州周圍,逼迫林純鴻率兵北上剿匪,趁其離開老巢,斷其糧道,迫其放棄兵權,將之下獄。 朱由檢一看到這個方案,從心里無法接受。以朱由檢之能,也能看出此方案漏洞百出,絕不可行。于是,朱由檢下旨令內閣重新票擬。 溫體仁通過此舉,知道了朱由檢的態度,方才把他深思已久的方案拿出臺,擺在了朱由檢的面前。 第二百零六章 侯恂下獄 歷史上,溫體仁能在內閣呆上七八年,實乃崇禎朝的異數,這說明溫體仁對朱由檢的性格把握非常準確。果不其然,溫體仁與朱由檢對林純鴻的態度出奇一致,就是下定決心遏止林純鴻的軍閥化傾向,將萬余精銳荊州軍納為國用,盡可能保留荊州、夷陵和荊門的現狀,作為大明帝國地方治理的典范。 理想相當美好,關鍵就在于林純鴻是否配合。溫體仁的方案充分考慮了林純鴻的感受,第一步:下旨嚴厲斥責林純鴻,令其立即取消逾越之制、嚴肅處理擅自劫掠的下屬李蒙申;第二步:下旨褒獎林純鴻平定容美叛亂之功,升為廣東總兵;第三步:任命周望為副將,林純義、李光祖、韋悅翔等指揮使為參將,令其率兵至河南剿匪,至河南后,再分別調開諸將,使荊州軍徹底融入到大明官軍中;第四步:賦予張道涵、朱之瑜、李崇德等人官身,將其調到遠離荊州的地方任官,任官大小不計,只要能調走即可。 溫體仁的計劃可謂步步深入,逐步去除林純鴻黨羽,最終將荊州等地徹底掌握在朝廷手中。朱由檢一看,感到非常滿意,不過心頭還有一些疑問,立即令溫體仁進宮覲見,并屏退所有人等,君臣兩人密商除林大計。 “此計第一要義乃驅虎吞狼,??軇⑾銥榈溎涎?,四處劫掠,任命林純鴻為廣東總兵,并令其剿滅劉香。劉香與紅夷在料羅灣新敗,早已成了落日黃花,林純鴻雖精于陸戰,但從未到過海洋,敗了,正好借機除去,即使勝了,也為慘勝,達到了削弱荊州軍的目的!”溫體仁半個屁股落在朱由檢的賜座上,娓娓道來。 “河南、陜西賊寇又成了氣候,為何不調荊州軍至河南剿匪?這不也達到了驅虎吞狼的目的?”朱由檢疑惑不已,問道。朱由檢最大的愿望就是立即平定流寇,理所當然希望林純鴻去剿匪。 溫體仁拱了拱手,恭恭敬敬答道:“皇上明鑒,林純鴻現在屯荊州軍于襄陽,與河南乃一線之隔,如果讓林純鴻將湖廣和河南連成一線,恐非社稷之福。再說,調林純鴻至廣東,還有將他和屬下分開的目的。荊州乃林純鴻的錢糧之本,必定留大部荊州軍遮護,帶到廣東的兵丁定然不多,如此這般,朝廷才有機會對留守之荊州軍上下其手?!?/br> 朱由檢點頭不已,旋即,又嘆道:“不知廣東總兵一職能否調動林純鴻?” “據臣所知,林純鴻狂傲自大,對屬下極其信任,臣估計,林純鴻口口聲聲說自己忠義,必不會抗旨,最大的可能就是把大部荊州軍交予周望率領,周望本為朝廷武將,當年由于紛爭,方才逃亡湖廣,只要皇上升其職,必然感陛下之恩?!?/br> 朱由檢沉吟半晌,道:“希望如此?!?/br> 溫體仁接著說道:“此計第二要義乃鷸蚌相爭,那劉香覆滅在即,鄭芝龍向來聽調不聽宣,立了大功后,更是勢大難制,現在派林純鴻過去分其功,兩者必然互相怨恨,只要兩者結了怨,海疆可以避免一家獨大,待解決中原賊寇后,調兵南下,無論是鄭芝龍還是林純鴻,豈不是束手就擒?” “好一個漁翁得利,溫閣老好謀劃!”朱由檢越聽越高興,口中也不吝嗇贊美之詞。 “此計第三要義就是剪除羽翼,只要林純鴻一離開荊州,剪除羽翼乃當然之策。此事不可cao之過急,需緩緩而行,否則荊州、夷陵等膏腴之地恐怕會毀于一旦!” 朱由檢將方案又從頭至尾默了一遍,道:“自古剪除軍閥,無不以兵勢迫之,朕欲將盧象升調任湖廣巡撫,一則剿滅湖廣賊寇,再則,還可以從旁監視壓迫林純鴻。另外,令秦良玉點兵從長江上游壓迫林純鴻,如此一來,也不怕林純鴻出什么幺蛾子!” 溫體仁一聽,心頭狂跳不止,本來他準備以監視不力為理由,建議朱由檢將湖廣巡撫唐暉趕下臺,沒想到朱由檢自己就做了這個決定。溫體仁強壓著內心的興奮,波瀾不驚道:“皇上圣明!” 朱由檢頗為得意,接著說道:“鑄幣歷來是虧本的事,林純鴻居然把鑄幣做成了賺錢的買賣,并據此供養荊州軍,堪稱奇數。據林純鴻所稱,銀幣乃銀九銅一,銅幣采用黃銅鑄造,并用水車和風車節省大量人力,方才利潤豐厚,不知閣老對此有何了解?” 溫體仁的眼皮微微跳了跳,心下暗喜,終于說到正題了,候大真啊,候大真,這下神仙也救不了你了。溫體仁拱手道:“臣駑鈍,對此了解不多。當初侯尚書舉薦了林純鴻,近期更是奏議朝廷鑄幣,應該對鑄幣比較了解?!?/br> 溫體仁一出手,就顯得穩準狠,力圖讓朱由檢認識到,侯恂與林純鴻交往密切,林純鴻坐大,東林黨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甚至可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果然,朱由檢的臉色瞬間變得yin沉。他越來越難以忍受捉襟見肘的日子,對侯恂日益不滿,現在溫體仁又向侯恂捅了一刀,可以意料,侯恂在戶部的日子已經不多了。 溫體仁見朱由檢變了臉色,心里不停地冷笑:“還想控制朝廷的武裝,誠為可笑也!可憐可嘆,東林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 辭別朱由檢后,溫體仁又立即令戶部侍郎宋之普彈劾侯恂靡餉誤國,朱由檢大怒,將侯恂削職為民,并投入大獄。自此,東林黨在朝廷的唯一旗幟終于轟然倒地,而且在地方損失了干將唐暉,東林黨的頹勢越來越明顯,似乎就要湮滅于歷史中。 ※※※※※※※※※※※※※※※ 當陽縣河溶鎮官道上。 林純鴻正帶著一眾侍衛按轡緩緩而行,后面還跟隨著兩輛四輪馬車,前面的馬車里赫然坐著馬世奇。馬世奇已經從婁東返回荊州,現在正跟著林純鴻視察當陽縣的小學堂。 在林純鴻的竭力推動下,邦泰在半年之前拿出了普及教育的方案,并把當陽縣作為了試點縣。林純鴻對朝廷的動態洞若觀火,經過分析,他認為,此次刀兵相向可能性大為降低,自己很可能被調離老巢。在調離老巢之前,他計劃將普及教育一事徹底解決,教育涉及到大漢民族的未來,容不得半點馬虎。 鑒于目前無意與朝廷動刀槍,因此,林純鴻有意接受朝廷的調動。畢竟,邦泰各種體系已經基本完善,即便林純鴻不在荊州,整個集團也運轉良好。再說,此次土地贖買,一下子將邦泰推到了風口浪尖,想要繼續在湖廣擴張,無異于癡人說夢。與其困守一地,還不如到別的地方打下另一片江山。 按照林純鴻的估計,他最有可能去的地方就是陜西或者大同。這兩塊地方兵連禍結,且又離荊州足夠遠,在朝廷可接受的范圍內。無論是陜西還是大同,林純鴻都充滿了期待,正好可以趁此機會大肆擴張騎兵,為將來與胡虜對決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行人抵達巫家崗村,終于停下了腳步,將馬匹交予侍衛,步行著往一棟紅磚青瓦的大院而去。在邦泰境內,早已大規模燒制磚瓦,極大地改進了老百姓的住宅環境,成為邦泰一景。 馬世奇緊隨林純鴻其后,后面跟著宋應星、方以智等人。宋應星深得林純鴻器重與信任,已經就任工程院院長一職,而方以智乃方孔炤之子,世代高官,其身份敏感,方以智還未拿定主意在邦泰久呆,目前只是出于對格物之學的興趣,方在行知書堂流連忘返。 在宋應星、方以智之后的,赫然便是黃宗羲、劉渤、吳適、倪長圩,四人皆為馬世奇摯友,加上對邦泰的一切相當好奇,便跟隨馬世奇來到了荊州,受到林純鴻的熱情款待,這次更是被邀請一起巡視當陽縣蒙學教育。 隔著老遠,大院內就傳來一陣稚童的讀書聲,聲音混雜,聽不清孩童在念什么。眾人面露微笑,心情也忽然變得沉靜。孩童就是民族的未來,沒有什么聲音能比孩童的讀書聲更讓人著迷。 眾人放輕腳步聲,惟恐打擾了孩子們,慢慢靠近大院。 進入大院后,眾人發現,大院相當寬闊,周邊分布著十五間大房,這便是教室??拷婚g教室,眾人偷偷往里張望,發現先生正在教孩子們讀書。 先生念道:“鶯花猶怕春光老,豈可教人枉度春?” 先生的話音剛落,教室內三四十個孩童的聲音驟然響起:“鶯花猶怕春光老,豈可教人枉度春……” 聲音整齊、洪亮,只把黃宗羲等人嚇了一跳,學堂里念書還有這么念的?不都是分開讀的么? 七人好奇地盯著林純鴻,等著林純鴻解惑。 第二百零七章 教育為本 且說黃宗羲等人見蒙學授課方式與私塾完全不同,感到驚奇不已,紛紛詢問林純鴻。 林純鴻帶著眾人遠離教室,苦笑道:“還不是被缺錢和缺先生給逼的!枝江、荊州、夷陵三地,6至14歲男童就有18萬多,按照塾師授課方式,一名先生最多教二十多名學生,也就是說,需要八千多名先生,姑且不談程儀需要多少,這么多先生上哪里去找?” 眾人倒吸一口涼氣,八千多名先生!這三地識字的人都不超過五萬,怎么可能找到八千多名先生? “塾師在授課時,將學生分開,按照學生的進度不同,一個個地進行授課,這個效率太低了!沒辦法,我們只好按照進度不同將學生分為五個段,每個段先生只需要統一講授一遍即可,若有不懂,私下再詢問!”林純鴻不停地解釋著。 黃宗羲詫異不已,問道:“如此一來,如何保證因材施教?” 林純鴻雙手一攤,回道:“左右就是讓學生識字、學點算術而已,因材施教并不重要!” 黃宗羲、馬世奇等人隱隱感到不妥,但又說不上什么地方不妥,怔怔不能言。倒是宋應星反應敏捷,道:“以往私塾授課,以獲取功名為目的,但獲取功名談何容易,可謂鳳毛麟角,所以因材施教顯得非常重要,將軍辦蒙學,志不在此吧?” 林純鴻大笑道:“知我者,長庚公也!以往進學的唯一目的就是功名,許多人為功名窮盡一生之力,千軍萬馬齊過獨木橋,能夠折桂者萬中取一,太浪費了!須知,讀書識字,第一要務還在于謀生!豈能隨著科舉忙轉一世?” 眾人嘆服不已,紛紛道:“我等愚昧,卻忘了讀書識字的最根本目的!” 林純鴻豪情大發,嘴里滔滔不絕:“所謂科舉,說穿了,就是官員選拔方式!天下讀書人,豈能全部夢想著去做官?天下實務,需要讀書人的地方太多了!就拿邦泰來說,棉布紡織、鋼鐵制造、貨物轉運……哪里不需要大量的讀書人?夷陵士子陳麗申出書《植稻小識》,陳麗申既無功名,又無官身,卻惠及天下,此中高下,諸位應該不難判斷!照我說,科舉已經窮途末路,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否則天下凋敝,遲早會釀成大禍!” 林純鴻大力詆毀科舉,讓眾人內心發苦,黃宗羲忍不住反駁道:“大人請明辨,科舉不可或缺,一旦沒有科舉,天下將回到門閥時代,那才是真正的禍國殃民!” 林純鴻笑道:“太沖言之有理,所以,在荊州等地,我并未排斥科舉,誰家愿意自請塾師,以功名為念,我求之不得。只不過,我希望大明天下,人人能算賬、人人能看懂《植稻小識》,方才強自推行蒙學教育。每個男童,只要進了學堂,除了自備紙筆,并不需要其他費用,誰家有適齡男童不送入學堂,我就找他多收二石糧食?!?/br> 眾皆嘆服,紛紛言道:“大人澤被湖廣,必為天下人所銘記!” 眾人又轉到另外一間教室旁,發現先生正在教授數學知識。這些數學知識過于簡單,對眾人來說,無甚新意。 林純鴻從先生那里拿了一套數學教材,遞與眾人賞鑒。數學教材乃林純鴻親自牽頭編訂,凝聚著后世的智慧,且與大明實際相結合。 黃宗羲剛好看到面積計算一節,大吃一驚:“米為何物?長度無不以尺、丈為度量,何時冒出米?” 宋應星笑道:“大明度量衡混亂,邦泰上上下下深受其苦,不得已,只好另起爐灶,成立計量局,專事統一度量衡。所謂米,按照大人的建議,長度為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四千萬分之一,計量局專門制作了米原器,存放在工程院,為邦泰提供比對標準。此外,還有重量、時間、溫度,都制定了標準?!?/br> 眾人不知其所以然,聽得稀里糊涂,怔怔不能言。 看完巫家崗的小學堂之后,眾人又往當陽縣城而去,準備視察當陽的中學堂。 中學堂非強自教育,采用考試招募制,免除學費,學制為三年。目前當陽僅此一所,學生只有九十八人,規模相當小。 中學堂依然不以四書五經為重點,開設了語文、數學、格物、地理(包含天文)、歷史等科目。為了開闊學生視野,林純鴻邀請傳教士前來授課,專門講授地理和格物等科目,受到了學生的熱烈追捧。尤其是地理,每個學生無不期待拿著價值幾百兩的望遠鏡觀看銀河,看看銀河到底是不是由很多星星組成。 林純鴻豪情萬丈,大放厥詞:“別看現在中學堂只有九十八個學生,明年,只需要等到明年,當陽小學堂的第一批學生就畢業,我們必將招到更多的學生。屆時,諸位想想,荊州、夷陵該有多少中學生畢業?我們的行知書堂得著手擴建啦!” 林純鴻手舞足蹈:“諸位也知道,行知書堂的學生多么受歡迎,一畢業,就被搶奪一空,有的商家甚至開出了年薪五百兩的高價!這可比官吏的俸祿高多了!” 除林純鴻和宋應星外,眾人被格物、地理等學科震得一愣一愣的,這天下也太奇妙了,完全顛覆了他們的傳統認知。 黃宗羲甚為謹慎,提醒道:“大人,自古星象觀測乃禁忌,大人就不怕惹禍上身?” 林純鴻向北方拱了拱手,道:“圣上乃有道明君,組織天下、海外才智之士修訂《崇禎歷書》,闡述星象運行自然之理,怎么會反對天下人觀測星象呢?《崇禎歷書》已修訂完畢,雖未正式頒行天下,行知書堂就有一份,諸位若有興趣,可借閱觀摩,里面基本都是真知灼見!” “如此甚好!”黃宗羲點頭道,“在下估計,學生學了地理、格物,對四書五經難有絲毫興趣!” 林純鴻竊笑不已,這黃宗羲可算一言中的,讓開了眼界的學生再去窮一生之力學習四書五經,這比殺了他們還難受。林純鴻有這份信心,畢業的學生有良好的待遇,又找到了興趣所在,必然將四書五經扔到垃圾堆里去,長此以往,大明的整個風氣將被改變,所有士子將認識到,除了科舉,其他的出路非常廣闊。 ※※※※ 黃宗羲的感知非常敏銳,他已經模模糊糊認識到,林純鴻普及教育一策,恐怕會比土地贖買更為影響深遠,說不定,若干年后,會讓大明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回到荊州后,黃宗羲茶飯不思,整日恍恍惚惚,總覺得摸到了點東西,卻怎么也想不明白。 在邦泰境內游歷半月,黃宗羲看到了諸多新奇之物,切身體會到邦泰的強大實力,并從普通小民上感受到大明上下所沒有的活力。這里秩序井然,這里規則完善合理,這里堪稱大明管理最為嚴格的地方。 同時,黃宗羲察覺到,在邦泰境內,鄉村延續千年的宗族勢力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沖擊,士紳統治體系日趨瓦解。邦泰借助鄉村貨棧和弓兵體系,對鄉村實施有效的管理,這堪稱史上第一次。 黃宗羲相信,憑借邦泰完善的管理體系,其后備力量幾乎無窮。一旦邦泰與朝廷發生沖突,即使朝廷調集天下兵馬攻打邦泰,邦泰也并非無還手之力。 更為致命的是,邦泰將境內的大部土地直接控制在手中,對境內的控制力達到了空前絕后的地步。黃宗羲對邦泰的政策了如指掌,他給林純鴻算了一筆賬:目前林純鴻租給佃戶的土地高達九百萬畝,一畝地按時價六成的價格收購一石糧食,邦泰將為佃戶支付五百多萬兩銀子,從而得到九百多萬石糧食。 九百多萬石糧食是什么概念?可供三四百萬人吃一年! 邦泰境內遠遠消耗不了這么多糧食,林純鴻手握這么多糧食,無論是投機倒把,還是利用糧食控制其他勢力,可謂易如反掌! 黃宗羲對糧食收購政策拍案叫絕,荊州地區一畝地糧食產量在兩石半左右,佃戶租種林純鴻的土地,相當于租稅為二成五,這個政策極大地提升了佃戶的積極性,畢竟,租稅不是簡單的按成計算,每年繳多少是一定的,農夫生產的糧食越多,得利也越多! 事實也確實如此,黃宗羲就發現農夫們披星戴月,勤于耕作。而且《植稻小識》一出版,就被搶購一空,進入千家萬戶,明年,必然變成更多的糧食擺放在倉庫內。 而且收購糧食乃硬性規定,如果今年不能賣夠糧食數量,土地將被收回!從這點出發,也算強制性規定農夫必須種糧。 “一條政策,居然考慮到方方面面,委實可懼!太湖熟天下足該改為湖廣熟天下足嘍!”黃宗羲說不清是高興還失落,嘆道。 這還不是最關鍵的,黃宗羲從邦泰的普及教育一策,想到了太多的東西。 最終,他給好友長興縣知縣吳鐘巒寫了封信,闡述他的所想所思。 “……大明面臨著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朝堂之臣目不及遠,誠為可笑也……朝廷視荊州軍為腹心之患,江南豪商視邦泰工坊為競爭對手,天下士紳視土地贖買為洪水猛獸,皆未看到實質,在下看來,普及教育才是真正的洪水猛獸,若干年后,必將動搖大明國本……” “普及教育堪稱邦泰第一策,吾不知,林純鴻推行此策,是無意之舉,還是成心為之,若成心為之,其謀劃之深遠,甚為可懼!復社諸君,當退避三舍,與其謀共同之利……” “竊以為,復社執念于科舉,落了下乘,當學林純鴻,以普及教育為根本。林純鴻以書堂為先導,以實學為根本,隱隱有開派立宗之勢,吾輩再不奮起,定將湮滅不知所蹤……” 第二百零八章 總體部署 荊州城南墉,方圓十里的青磚墻內,起起伏伏坐落著十余棟樓榭,樓榭外圍,綠樹成蔭,各種花卉爭奇斗艷,讓人流連忘返。青墻之外,全副武裝的甲士鎮守大門,銳利的槍頭在太陽的照耀下,閃耀著寒光,讓路過的人們不寒而栗。院內,巡邏的侍衛一撥又一撥,幾乎連綿不絕。 這里正是邦泰最核心的區域,中書府、監察府和都督府均于上月搬遷至此。 除了三府之外,林純鴻獨自霸占了一棟樓榭,名為星拱樓。星拱樓內,除了寧典、于澤、成四和于幺兒率領的侍衛隊外,還有新近成立的司務屬,主要負責命令和文書的上傳下達、日程安排等工作,司務屬主事為張杰夫。張杰夫本為秀才,在林純鴻擔任枝江典史時,招募而來,歷任貨棧理事、監察府律法司副總管,辦事謹慎牢靠,深得林純鴻信任。 林純鴻剛從當陽回到星拱樓,就接到了京師緊急軍情:盧象升即將接替唐暉成為湖廣巡撫,鄖陽撫治由苗胙土接任;兵部令秦良玉屯兵萬縣;圣旨和兵部任命書已在路上,一份斥責,一份褒獎,林純鴻升任為廣東總兵。 廣東總兵? 林純鴻哭笑不得,他已經做好了赴陜西或者山西就任的打算,甚至連擴充騎兵的計劃都已經擬好,現在居然讓他跑到廣東去打劉香,去和鄭芝龍打擂臺,這朱由檢和溫體仁的思維還真有點天馬行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