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節
除了河中名流,往來河中盤桓、路過巧遇之類的名士,也來了一些,更有不少本就是河中治下官員之人,也前來捧場。 鸛雀樓本是北周宇文護建立的一座用于軍事作用的“瞭望塔”,如今也時常被軍方征用,李曜身為河中節帥,封樓只是尋常事耳。不過這鸛雀樓自從王之渙一游,吟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之后,名聲大噪,游人墨客數不勝數,因此內中也開始做了一些改動,變得更加精致。由于其本是軍事瞭望塔,內中寬大可以藏兵,所以改造之后,在里頭開個十幾桌流水席那也是輕而易舉之事,半點沒有困難。 今日的鸛雀樓中便是這般盛景,眾家家主、嫡長子,各界名流紛紛聚集一起高談闊論。也有一些出身不高的豪商巨富,礙于門第之落差,只能默默呆在角落里的席位坐著,小聲商議,交流對今天這件怪事的看法。 眾人正各說各話,忽聽得一聲洪亮地大喝:“節帥到!立正——” 這些士紳大豪剛被這一喝唬得渾身一抖,便立刻聽見站在角落以及護衛著堂中正席處的河中近衛軍士兵同時一跺腳,將手中長槍往地上一頓,齊聲吼道:“恭迎節帥!” 場中眾人慌忙四望,卻見這些士兵雖然口中大喝一聲,目光卻是毫不斜視,都筆直地朝自己前方望去,顯得格外怪異。他們又下意識朝樓下望去,但樓梯口全無動靜。 就在此時,樓上反而響起了沉穩地腳步聲。隨著腳步聲地響起,一個身著紫袍,高八尺有余,面色冷峻,不怒自威的年輕人自樓上走下。在他的身后,還跟著一位面容清癯的中年人,和一位容貌清雅,氣度高貴的少年郎君。 早已等候在二樓的李襲吉、顧艋、張敬詢以及馮道踏步向前,齊齊拱手:“見過節帥?!?/br> 眾人既驚訝又點頭,暗道:“人說李正陽有當年李太白謫仙之稱,今日一見,氣度風采果然不似人間所有。以他冠弱之年,竟能有此沉淵恃岳之態,單此一點,便非凡人?!?/br> 李曜看也不看眾人一眼,走到中間首席,這才淡淡地道:“將士們好?!?/br> 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三) 在場之人皆是北國名士,李曜開口第一句卻偏偏不是與他們客套,反而對自家牙兵們的“見過節帥”回應了一句“將士們好”,這讓眾人一齊錯愕,就連負責將面見節帥的新禮儀傳達到河中近衛軍的李襲吉與馮道都是一怔。而近衛軍眾將士聽聞節帥這句話后,雖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卻也下意識將胸膛一挺,站得更直了,目中齊齊露出感激之色。 李曜這時才露出微笑,朝眾人作了個四方揖,道:“諸位想必已經知曉某是何人,不錯,某便是李存曜,承陛下信任,忝為護國節度?!彼⑽⒁活D,繼續道:“自某持節河中以來,尚未與諸位一唔,所以今日設宴于此,一則是與諸位會一會面,相互有個了解,畢竟……咱們今后要打交道的時候還長著。二則呢,便是為了這次對諸位或關心、或懷疑的《新城擴建令》作一釋疑之談,此事將在今日與諸位說個明白。除此之外,還需隆重介紹我身后這位,想必諸位已經認出來了,不錯,這邊正是太原王昭逸王相公以及……” 他說到此處,忽見王笉使了個眼色,對他微微搖頭,李曜立刻將話鋒一轉:“王相公此番乃是回太原祭祖,如今事罷,回京途中路過蒲州,為某所知悉,恰逢某與諸位相約,有今日鸛雀樓之會,因此觍顏相求,邀王相公同來?!?/br> 節帥既然拱手,眾人自然要回上一禮,又因王摶乃是當朝宰相,更要寒暄。過了半晌,終于禮畢情交,李曜這才擺擺手:“諸位,都請坐吧?!比缓筠D頭朝王摶、王笉道:“王相公、燕然,請?!彼墓?、勛、爵比王摶還高,又是此間主人,自然也就毫不客氣,徑直坐了上首,朝李襲吉道:“李支使,你來詳細解說一番關于《新城擴建令》的事?!?/br> 李曜如今別看年紀仍只是二十出頭,要是放在后世,大學都還沒畢業,可在“這一世”,他卻已經是堂堂國公、大鎮節帥,因此該有的儀范必須要有,這不是他本人愛不愛顯擺的問題,而是這個時代的要求。偉大的人物也許能順著時代的脈搏引導潮流,但即便是再偉大的人物,也不可能逆時代潮流而動,李曜還沒有做一回“穿越者王莽”的意思,自然不會在這種事上弄得驚世駭俗,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其實李曜的這份《新城擴建令》,放在后世來說,不過就是一份建設規劃加上一份融資計劃罷了,稍有出入的是,李曜一直習慣于用一件事解決幾個問題,因此這里還帶有一點股份制的雛形,只是有些粗糙而已。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口吃不成胖子,這不過是他第一次進行股份制經濟改革的試水。事實上李曜在頒布這道《新城擴建令》之前,仔細回憶了王莽當年的改革,以免重蹈覆轍。按照他一貫的看法,王莽這貨怎么看都是個穿越者,他做的事情起碼領先時代近兩千年,除了吟詩騙美人外,穿越小說的情節他基本都有了,如果一定要探尋一下這位老兄穿越前所處的時代,李曜一直認為最有可能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 公元9年元旦,王莽篡位稱帝,登基成為一朝開國君主,改國號為“新”,年號“始建國”。這位老兄做了皇帝之后,打著復古改制的幌子,下令變法,他主要的改革有八條。 一,土地國有。私人不準買賣土地,恢復一千二百年以前已廢除了的古代井田制度。八口以下的家庭,耕地不得超過九百畝,超過了的土地,一律沒收,或由地主直接分給他的鄰居或家屬。 二,耕地重新分配。沒有土地的農夫(佃農),由政府分給土地。以一對夫婦一百畝為原則,不滿一百畝的,由政府補足。 三,凍結奴隸制度。雖沒有馬上廢止,但禁止所有奴隸婢女繼續買賣,以限制奴隸的范圍和數目不再擴大,使它最后自然消滅。 四,強迫勞動。凡無業游民,每人每年罰布帛一匹,無力繳納的,由政府強迫他勞役,在勞役期間,由政府供給衣食。 五,實行專賣制度。酒專賣,鹽專賣,鐵器專賣,由中央政府統一發行貨幣(從前任何富豪,都可制造銀錢,新政府收回這種授權)。山上水中的天然資源,都為國家所有,由政府開采。 六,建立貸款制度。人民因祭祀或喪葬的需要,可向政府貸款,不收利息。但為了經營農商事業而貸款,則政府收取純利十分之一的本息。 七,實行計劃經濟。由政府控制物價,防止商人cao縱市場,以消除貧富不均。食糧布帛之類日用品,在供過于求時,由政府照成本收買。求過于供時,政府即行賣出,以阻止物價上漲。 八,征收所得稅。一切工商業,包括漁獵、卜卦、醫生、旅館,以及婦女們家庭養蠶織布,從前都自由經營,現在新政府都課征純利十分之一的所得稅。政府用這項收入作為貸款或平抑物價的資金。而且王莽在其稅制改革中,除了擴大工商業稅范圍征收懶惰捐外,還提出“除其本,計其利,十一分之”的征稅原則,這幾乎就是近代所得稅先驅之翻版。 從這些措施,李曜覺得王莽所從事的是一個驚天動地的全面社會改革,十九世紀才興起、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才開始真正實施的社會主義,原來早在一世紀時的中國,就有了構想和實踐。 當然李曜在頒布《新城擴建令》之前想到王莽,并不只是感慨一下,而是仔細思考他為什么失敗。按照李曜用后世的觀點來分析,首先是因為其改制期間出臺的一些政策違背了客觀規律。 如“王田制”,將全國土地收歸國有,并按井田制重新分配。在這里王莽著意于立即消除土地兼并,初意未始不善,但這一政策違背了當時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規律,這就注定了它的失敗。結果,既沒有能力兌現無田者可按標準受田的承諾,又危及官僚大地主的特權利益,兩面不討好,豈能不失??? 再如幣制改革,恢復已被歷史淘汰的原始貨幣,直接違反貨幣發展規律,徒增貨幣流通的障礙。 其次是改革過急過速。過急過速就容易采取一些過頭的政策措施而損害大多數人的利益,致使改革失地社會基礎。 如王莽將奴婢改為“私屬”,并禁止奴婢買賣,本意是要制止奴婢數量的擴大,解決社會上日益嚴重的奴婢問題。但這項措施也遭到了上自蓄奴之家,下至失地之民的反對,因為禁止奴婢買賣,既觸犯了官僚、豪富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無路可走的農民斷絕了一條賣身為奴的生路。 再次,王莽還采取行政手段,對不恰當的改革措施強制推行,引起普遍不滿。 如幣制改革中以小易大,以輕換重,所鑄大泉,重不過12銖,只相當于五銖錢的2.4倍,卻要當五銖錢50枚用,所鑄重一銖的小泉,卻要與五銖錢1枚相等。如此不合理比值的存在,很明顯難以禁止盜鑄私錢。王莽只得實行諸如“以私鑄錢死”、“一家鑄錢,五家坐之,沒入為奴婢”等嚴刑酷法來強行禁止。但是在穿越前生活于二十一世紀初的李曜看來,經濟規律并不是強制政策所能抗拒的。所以不管王莽把政治強制強化到何等程度,依舊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想當然的改革措施終究得不到貫徹,不切實際的亂改還引起社會的混亂。 終于,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見四方農民相繼起義,王匡、廉丹等數戰不利,知天下潰畔,事窮計迫,乃議遣風俗大夫司國憲等分行天下,除井田、奴婢、山澤、六筦之禁,即位以來詔令不便于民者皆收還之,但事未及行而舂陵兵起,新朝遂告滅亡。 至于說王莽還發明了游標卡尺、還特別提倡科學發明、還對棒子國有著莫名的仇恨之類,那都不提了??傊铌渍J為,這貨必然是個穿越者,但同時也是個失敗的穿越者,唯一的好處是……他的失敗給自己提供了一個前車之鑒。 李曜得出的結論其實比較悲觀:如果不能喚醒全部或者大多數底層民眾為你所用,那么作為改革者就一定不能肆無忌憚地得罪處于統治地位的那個階層。 仍以王莽為例來說,他簡直就是個奉行國家資本主義,而又擁有社會主義制度思想和平等觀念的穿越者。除了上面所說的那些改革措施以外,他甚至還曾實行過廉租房政策,在長安城中投資建設了五個里共200個廉租房住宅小區,專供貧民居??! 從李曜穿越前,他所在的國家一直高呼廉租房建設的情況來看,這顯然是一些從人民群眾利益出發的利好消息。后世也有不少學者較為肯定地認為五均六管等措施是有積極進步作用的,而且類似的政策曾在武帝時施行,也產生了良好的效果,積累了極好的經驗。 可惜,超越時代的王莽大大地觸動了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們的利益。西漢末年,劉漢宗室人口已經繁衍到了十萬之眾。他們累代豪族,在地方上勢力根深蒂固,占有的土地和控制的人口占全國總量的四分之一以上。許多豪族都廣蓄賓客,擁有龐大的私家武裝。得罪社會地位舉足輕重的他們,實在是不明智的事,即使你擁有再多道義上的優勢。 王莽想在不觸犯貴族、豪強、官僚利益的前提下,讓百姓、貧民、甚至奴婢的生活也得到改善,完全是癡心妄想。大地主豪強激烈地反對王田制,因為他們占有的田地遠遠超過了規定數額,要他們將多余的土地交出來等于要割他們的rou。 而他們占有的大部分奴婢是用于農業生產的,現在將土地都交了,難道將奴婢白養著?而奴婢又不許買賣,豈不是逼著他們白白送掉嗎?由于既沒有可行性,又沒有切實的強制措施,地主豪強多余的土地大多沒有交出來,所以政府沒有足夠的土地分給那些無地、少地的農民,對這一紙空文,農民自然也不會滿意。三年后,王莽只得讓步,恢復土地和奴婢買賣的合法性,原來的業主肯定要索回已交了公而被其他人占有了的土地。至此,王莽就將唯一擁護這項政策的受益者也得罪了。 豪強們反擊的速度,遠遠高于納稅人自己反應過來王莽是在為自己謀福利的速度。王田制的實行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動亂,“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人至涕泣于市道”,而新稅制的名目多如牛毛,搜刮之苛刻更為驚人,結果“富者不得自保,貧者無以自存,起為盜賊”。這時,一場主角幾乎盡是各豪族大姓的暴亂爆發了。有人統計過,當時起兵反對王莽的義軍首領中,普通百姓只占29%,而豪強大姓卻占了71%。 那時已經68歲的王皇帝甚至來不及收到廣大納稅人們讀懂了他的王命的反饋,還在悲涼地哭號著“皇天既命授臣莽,何不殮滅眾賊?既令臣莽非是,愿下雷霆誅臣莽”之時,就被亂兵所殺。令他稍稍寬心的是,一如當年就擁有滿山遍野的真心擁戴一樣,他死后仍然有數千位知識分子,追隨他跌落的王冠,正氣凜然地自刎相陪。而王莽這一場根本沒有真正開始的改革,也便在數不盡的不解和謾罵中,開始了它長達兩千多年的觀念旅行:一個“民選的皇帝”,又被身份、利益、素質和動機全然不明的“民”所淘汰。 雖然有相當的創意,甚至出現了中國所得稅的萌芽,王莽的改革卻終因其可疑、可嘆甚至可恥的失敗,而被人嗤之以鼻。人們所不愿知道的是,理想主義的王莽,其實比他們能夠想象的人格,都要偉大得多。有句話說“王莽恭謙未篡時”,其實李曜心底里一直認為,一個代漢而死的人,何篡之有呢?當年不是萬眾齊心非要讓他來當這個皇帝的么?就如那代替趙氏孤兒去死的程家少年,你能說他是“抄襲”么? 如果他的措施真正能夠推廣開來,廣大納稅人是不需要通過非人的手段(如戰爭、瘟疫)就可以過上美好生活的??杉词故悄切┘{稅人,最終卻是毫不猶豫地對他們理論上的恩人舉起了屠刀。 為什么? 為什么? 關鍵在于推廣失敗。 而推廣失敗,則是因為這些制度從根本上觸動甚至是推翻了地主階級的利益。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李曜如今的試探性改革——《新城擴建令》中,最根本的一條,就是不去觸動大唐統治階層的利益,反而為他們謀利。當然,與此同時,也想方設法“夾帶私貨”,以便讓老百姓過得更好。 門閥世家、地主豪強,這些人組成了大唐的統治階層,新城擴建令便是一次為他們謀利的改革。 《新城擴建令》規定,出資參與建設東升新城的股東,按照出資比例享受新城建成之后的利潤所得。如果僅僅如此,那么你哪怕只投資了一貫錢甚至一文錢,你也是股東,也有分得利潤的機會。然而李曜同時又規定,最低一股為三千貫。三千貫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對于普通民眾來說,這完全是個天文數字,連想都不敢想。 然而,對于那些世家大族、地主豪強而言,三千貫算得了什么?他們覺得,以李曜斂財的能力,投資三千貫,一年說不定就能回本,何樂而不為?就算一年不能,兩年可以吧?三年可以吧?總歸是賺的,而且一定比地里那點地租要賺得多。 因為有這個基礎在,李曜相信,他們這些人不太可能抵制《新城擴建令》。但是他要的可不止是讓這些豪門世家“不抵制”。從根本上來說,李曜是希望讓底層民眾因此受益,而這并非不可能。 建設總需要人,建設完了,工廠投產也需要人,按照后世的理念來看,這就是“提供就業崗位”,而在這些人開始在東升新城做事甚至落戶安家之后,必然又會出現一些諸如茶樓酒肆、餐館旅店之類的生活配套設施,又能養活不少人,因此這對于穩定社會環境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君不見后世的某些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因為區區幾千人的事業,就能鬧出罷工游行,結果甚至有把總統都弄下臺的么? 然而,李曜的把戲還不止如此。 聽完李襲吉的詳細講述之后,一名五十來歲的小老頭站了起來,沖李曜拱拱手道:“蒲帥,老朽蒲州靳家靳蓿,有一事相詢?!?/br> 李曜點頭微笑,道:“靳公請問?!?/br> 靳蓿道:“原先《新城擴建令》上并規定出資參與修建新城之后,出資‘股東’分潤利潤之時限,而某聽方才李支使之講解,卻平白多了一條‘分潤利潤之時限,自東升新城相應工程正式投入使用之期起算,前后共十年’……蒲帥當知,某等若是出資買上一片良田,那可是今日買下之后,縱過百代,仍是我家產業。如今蒲帥這新城建設分紅,卻居然只有十年期限?” 第210章 力挽天傾(廿四) 靳蓿的這個問題,問得極其尖銳,李襲吉等人同時朝李曜望去,臉上都忍不住露出一絲擔心,因為他們知道這個問題對于這些可能出資參與建設的各大家族有多大的影響,而與此同時,他們也知道李曜在這個問題上的設想。 李曜事前曾經詳細調查河中各大世家,對于靳蓿這個人,他也有比較清晰的了解。此人是今天到此的河中五大世家中靳家的主事人,但比較特別的是,他并非靳家的家主,而是家主的二弟。靳家家主靳莆兩年前身染重病,至今臥病在床,而他并無子息,因此指定二弟靳蓿代掌家主印信。 靳家是河中五大世家中涉及商事最多的家族,而靳蓿本人多年充當兄長靳莆的左膀右臂,對于商業運作的理解尤其深刻,因此剛才李襲吉將《新城擴建令》的詳細情況一說明,他立即便發現這個最大的問題。原先并未說明出資參與修建東升新城的股東只能享受十年的利潤分紅,此時卻忽然冒了出來,因此他立刻提了出來,要看李曜如何回答。 這個問題直接牽涉分紅,利益攸關,他一提出,其余各世家名流齊齊將目光投向李曜。 然而李曜只是無比平靜地點了點頭,道:“不錯?!?/br> 鸛雀樓中仿佛瞬間飛進五百只鴨子,一下子嘈雜起來,各家來賓或發出噓聲,或轉頭與身邊之人交流,面色不是譏笑便是嘆息。也不知是哪個角落里面,忽然有個聲音叫道:“節帥若是缺錢筑城,不如客客氣氣與諸大世家商議,以我河中諸大世家之家底,便是每家為節帥雙手奉上三五萬貫,卻也不是多么為難的事,就當是慶賀節帥出鎮蒲州便是,節帥又何必兜上這么大個圈子來斂財?” 李曜才剛剛偏頭去看,另一個角落里又有一人叫道:“正是,正是。某聞節帥在河東軍械監時,便有千萬之資,民間人稱北地財神,如今持節伊始,又何必作這般殺雞取卵之事?區區十年分紅,誰敢出資入股?” 這兩個聲音都是藏在人群中發聲,一時根本難以看出究竟是誰在說話,李曜干脆也懶得去看了,只是呵呵一笑,道:“原來諸位以為某限期十年,竟然會是一件殺雞取卵之事?” 他這話一出,所有人都知道他要有所表示,紛紛安靜下來,目光齊聚李曜臉上。 李曜仍是智珠在握的模樣,語氣平靜得沒有半分波瀾:“諸位,實不相瞞,以河東軍械監此前四年多的經營狀況來看,某以為東升新城股東分紅期限超過五年,我這河中節帥府便全然是往諸位家中送錢了……某實不知諸位有何值得驚訝的?!?/br> 當下堂中又是一陣竊竊私語,靳蓿眼中精光一閃,似有話說,但搶先站起來的卻是他旁邊的一位錦袍老者,此老拱拱手道:“蒲州馮祺,見過節帥?!?/br> 李曜點點頭,伸手微微往下一壓,道:“馮公有話,坐著說便是?!?/br> 馮祺便坐了下來,道:“節帥本是天下名士,又是蒲州之主,按說我等實不該對節帥之言有所遲疑,只是俗話說得好,在商言商……”他微微一頓,見李曜面上并無不悅,便繼續道:“節帥說‘以河東軍械監此前四年多的經營狀況來看’,但河東軍械監的經營狀況如何,我等外人如何能夠得知詳情?節帥說一,它便是一,節帥說二,那它便是二……眼下東升新城之建設,光是頭期建設,節帥便開出一百二十萬貫的盤口,如此一筆巨資,就算是各家分攤,也不是小數,若我等這些家中主事之人僅憑節帥張張嘴便輕易許諾應允,只怕回到家中也不好交代,節帥以為某此言可還算是合理?” 李曜微微笑道:“甚是合理?!?/br> 馮祺便反問:“既然合理,不知節帥欲意如何說服我等愿意出資?” 李曜心里也明白,這是一個很大的麻煩,最麻煩的就是河東軍械監的賬目,他不可能交給馮祺等河中各家去看。 因此他只能換一種說話方式,道:“當初某初掌河東軍械監時,軍械監每月需要節帥府撥給五六萬貫錢,才能勉強維持正常運作,而當時的河東軍械監有多大規模,想必諸位就算知之不詳,也總有個大概了解,某就不多說了。而如今,河東軍械監所下轄有九個司,礦場三十一處,工廠五十三座,另有華錦、食為天、廣廈、通達四大行會(指商行),囊括衣食住行,而眼下這四大行會在河北、中原、關中甚至江南一帶有何等地位,料來也無須某來明言……因此在這工、商二道,河東軍械監實力如何,諸位心中難道還沒個計算?” 馮祺也笑了笑,但卻搖頭:“河東軍械監實力自然舉世無雙,只是如今節帥出鎮河中,這《新城擴建令》也是以河中節度使府名義發出……老朽對此有些疑惑,莫非我河中節帥府動工建城,卻由河東軍械監出資?縱然河東河中關系非比尋常,這其中恐怕多少也有些難以理清之處吧?倘若賬目都難以理清,我輩如何敢放心入股?” 李曜哈哈一笑,解釋道:“馮公忘了一點,某不僅身兼河東軍械監掌監尚未去職,即便去職,也不打緊。因為某如今還是河東四面總攬后勤諸事調度大行臺左仆射,前次晉王來函言道,他平日事多極忙,而右仆射蓋公年老體弱,因此這河東四面總攬后勤諸事調度大行臺日常之事,皆由某來打理。河中節度使府下令修建新城之事,往上可以取得大行臺相助,大行臺總攬河東四面諸鎮后勤,各軍械監自然囊括其中,如此說來,河中建城,河東出資,何異之有?” 其實李曜這個說法,要是放在后世,就多少有些國家資本主義的意思了。比如河東、河中兩個軍械監,按照李曜的這個思路,就有些國家壟斷企業的意味,不過他是國企出身的人,甚至國企的弊病,因此此時將這些大世家拉攏入局,也是為了讓他們嘗到工商業的甜頭,日后就可以慢慢引導,使得他們慢慢轉化到自己出資單干,這也就是后世資本家的雛形。 雖然說,因為沒有科技革命出現,所以生產力的差距使得這個時代不大可能進入資本主義時代,但李曜本身也沒有搞這種大躍進的意思,他只是將這個時代人的思想進行一些有益的引導,如果——只是如果——將來因為這些改革措施的出現,使得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不那么封建式的僵化,也許中國的未來會更好。誰知道呢? 當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經濟問題是很復雜的系統工程,更何況這其中還牽涉到中國古代習慣性的“抑商”,使得他的改革試探看似激進,實則謹慎。 前世的李曜作為一個國企中高層干部,聽過的經濟講座也算不少,其中有幾節課他聽得頗有意思,至今還能記得。當時那位教授的課程共分五講,分別是漢唐宋明清,最后為一“總論”。在“總論”中,這位教授提出“從這兩千年的歷史中,我們可以對以往傳統政治,找出幾條大趨勢?!彼还仓赋鏊臈l,其中第一個關鍵詞是“集權”——“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權的傾向”,第二條關鍵詞是“抑商”——“中國傳統政治上節制資本的政策,從漢到清,都沿襲著”。 李曜覺得他這兩個詞總結得極好,事實上整個中國封建時代的歷史,幾乎就是在不斷地重復“集權”與“抑商”兩件事。 在“集權”與“抑商”的背后,是一個無比強悍的政治權力制度安排——高度專制、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中國從公元前七世紀開始,以“管仲變法”為標志,開始探索國家積極干預產業經濟的試驗,此后多有演進,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逐漸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延續至二十一世紀,這一政體仍然沒有變動。 追根究底地看,在高度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下,中國的這一部歷史,其實質就是一部政商博弈史。 當政府為了政權穩定,全面控制了重要的生產資料之后,它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一個“經濟組織”,它必然有自己的利益需求——用后世的話講就是“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必然會制度性地壓抑民間工商業。如那位教授所說的,“中國傳統政治向來就注意節制資本,封建勢力打倒了,沒有資本集中,于是社會成為一種平鋪的社會?!碑斏鐣淮虺缮⑸澈?,就不能有民間的力量了,從而專制的權威不會受到挑戰。中國的史家常常說“均貧富”,其實,在“均”的前提之下,“均貧”還是“均富”,是一個被忽略了的問題?,F代民主社會是“均富”,傳統集權國家則是“均貧”。在客觀上,中央集權制度必須把民間財富打散,以維持在均貧的平衡點上。在這個意義上,“均貧富”,也是集權之需要。 而更重要的是,政府在確立了國有專營制度后,必設立國有企業體系,而因產權不清晰、授權不分明等緣故,又一定會誘生出權貴經濟,當權者以國家的名義獲取資源,以市場的名義瓜分財富,上下其手,攫取私利。從漢唐到明清、民國,歷代晚期,都是權貴資本猖獗肆虐之時,往往出現“雙首現象”——國家的首腦同時是國家的首富。 在國有資本和權貴資本的雙重高壓之下,民間商人就危如累卵,惶惶不可終日。政府與工商階層的對立、緊張關系,貫穿于整整兩千年的帝國時期,已儼然構成為一種類似胎記般的傳統,那種不對等的、沒有契約精神的原則似乎從來沒有被尖銳地打破過,對工商業的壓抑及異化是一種頑強的中國式傳統。在這一過程中,知識分子階層從來是政府的同謀,這得益于科舉制度的有效護衛。 為了保全財富及獲取更大的利益,趨利的商人集團“本能”地做出兩個舉措:第一,產業資本從生產型向消費型轉移,經濟成長從而失去創新動力;第二,力圖躋身壟斷集團,積極向政權尋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