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三章 齊軍之利器
(還是說一句,為了補章,現在就不每日增加了,先把之前的還了再說,然后就是,為了‘偷工減料’,現改為每章兩千字,把所有作業補完,再改回2.5k) 裝有輪子的壕橋大約是出現在唐宋時期,主要是用來渡過護城河的,當然前提是護城河另一端有著力點,像護城河直接沿著城墻根的情況,在這個時代,還沒有技術手段支撐。 而孫策帶來的壕橋,其上不僅有輪子還有齒輪,這就非常便于運輸,以及掌控壕橋的收縮長度。 作為沿海城鎮,合浦的護城河有三丈長,接近十米的距離,這放在平時,絕對是難以逾越的寬度,可在壕橋面前,簡直不值一提。 壕橋伸縮出去之后,還不能讓人安全行走,有點類似于被抽了木板的瀘定橋,也可以認為是加長版的梯子。 在戰斗中,一面奔跑,一面躲避箭矢,還要注意腳下不要踩空,這顯然非常不科學。 《造物》(即魯班經,孫策另起的名字,靈感取自天工開物)對此做了詳細的說明,只需要在壕橋上再設計一個卡槽,用齒輪原理,滾動中,將木板固定在上面,人即可在上面行走如飛。 說來簡單,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卻讓馬均摳破了腦門,好在,從結果看來,成效非常好。 不過人雖然過了護城河,可云梯車就沒辦法了,畢竟壕橋寬度有限。 “應祥,把床弩推出去,盯著墻面射,給郭子儀他們搭一層直上城墻的路” “喏!” 床弩還能這么用?! 岳云只覺得自己這一輩子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跟著孫策,他就覺得自己除了力氣大一點之外,一無是處。 這一戰使用的床弩不同于之前的床弩,嚴格意義上來講,以前的應該稱之為,車弩或者巨形弩機。 之前的車弩倘若要發射,只需五六個人即可,但這一次的床弩不同,需要三十人合力,才能攪動齒輪。 而且射出去的,也不再是一根帶翎的槍或者矛,而是兇名在外的踏橛箭,這種箭簡直就是黑科技,不僅能成排成批量的擊潰大面積騎兵,其穿透力甚至可以直接頂在城墻上,士兵完全可以借此登城。 '叮叮' 金響兩聲,齊軍士卒紛紛回頭看旗語,而后急忙左右散開,隨之,床弩發射。 '噗噗噗' 當成片的聲響散去后,士燮驚恐的發現,合浦城墻上竟然長出了'樓梯'。 '嗚嗚嗚' 號響三聲,齊軍再次紛紛投入戰斗,大家都非常興奮,原來打仗這么簡單。 “一個時辰后,如果沒有大的進展,就先收兵休息,下午再戰,下午把樓車也用上,壓制對方的弓箭手” 樓車由于重量原因,還在來的路上,可見其行動力非常底下,孫策正在讓馬均研究可以分拆裝的兵器,畢竟不便于運輸的器械,對攻城而言太雞肋。 “齊王殿下,別休息了吧,兩個時辰,末將一定拿下合浦” 開玩笑,都用上這么多攻城利器了,如果還拿不下合浦,他楊延平的一世英名,豈不蕩然無存? “沒關系,不急于這半天,本王是想看看所有的器械效果” 要不是有護城河,孫策是打算連呂公車也試試效果的,至于新改進的投石車,孫策已經知道了其在模擬戰中的成效,故而沒有使用。 然類似呂公車和樓車這些器具,是不可能在模擬戰中,見識到其真正威力的,尤其是呂公車,這玩意兒是一種大型攻城器械,有數層之高,就像一個移動的房屋,內設旋轉樓梯,外用濕皮革和木板做遮掩,推至城下后,差不多會與城墻等高,甚至更高一些,但士兵卻可以憑此,源源不斷的,直接上到城墻與守城士卒搏斗。 這些東西,大多都不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從構造和觀念來說,足以顛覆整場戰局,任憑諸葛亮再怎么足智多謀,士家再怎么團結一心,想要改變現狀,除非齊軍自己出現問題。 “齊軍有如此神兵利器,交州危矣,荊州危矣,整個天下將無人是他孫策的對手,難怪他對交州如此志在必得,更難怪他放眼的不是大漢,孫策的齊軍的確有這個能力” 留下這句話,諸葛亮消失在城墻之上,沒有人注意到他去了哪兒,士燮、士壹、士袛等人全都將目光集中在城墻上的齊軍,以及遠處還沒有投入使用的大型器械上。 交州的戰事,已無大礙,剩下的一切,就是平推過去,最后的看點就在于戚繼光到底能給孫策帶去多大的戰果。 說于謙這一日接到劉表的命令,收復荊南之后,不要急著回江陵,而是要在桂陽、零陵繼續駐扎,謹防孫策回軍北上,奪取失地。 但,同時,他也接到了諸葛亮的求援信,言及交州若失,對荊州而言不是一件好事。 兩相比較,于謙是非常贊同諸葛亮的,但他又不愿意違背劉表的命令,于是陷入了糾結之中,就在這時,北方傳來消息,張繡和曹cao開戰,劉表派遣文聘和王威領兵五千聲援助威。 原本這并不是多大的事,可于謙思前想后,總覺得有什么不對,結果還沒想出個所以然,王守仁的書信便抵達長沙。 “于將軍,張繡和曹cao開戰,楚王不聽我等勸告,執意出兵,現今我困守于隨縣,卿又遠在荊南,如若有一支偏師直抵襄陽,則楚王危矣,還請將軍放棄荊南,回軍江陵,拱衛襄陽之南” 孫策,之所以對荊南不管不問,不是這里不重要,而是太重要了,所以才不聞不問,因為他要用荊南這塊瘦rou,換劉表的襄陽這塊肥rou,故而,對于謙出兵荊南,他是開心不已,甚至希望于謙還能涉足交州戰場,以此給徐達充分的作戰時間。 (竟然沒人問我為什么不理荊南,沒有同學入坑吶,還是大家都這么機智?) 王守仁一封信,點醒了于謙這個山中人,難怪孫策對他的進攻,近乎可以說沒什么抵抗,就是為了讓其沾沾自喜,繼續南下。 只不過這么看來,入荊南容易,想要再回軍北上,恐怕就是荊棘滿滿了。 “通知全軍,回軍北上,還有!做好突圍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