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4章
劉協絕不想做那樣的笨蛋。 —— 雖然意見各有不同,但目標卻基本一致,甚至有不少觀點都是所有人都能認同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重視實學,加大對各種學堂、工坊的建設。 窮山惡水出刁民,教化的基礎是溫飽。提升地方經濟,讓普通百姓都能吃上飯,穿上衣,才有機會談教化、談發展。 這一點在零陵這樣的江南山區更為明顯。 因為耕地少,戶口有限,更需要教化,將人力變成人才,以質量來彌補數量的不足。 目標一致,就算有分歧也可以協調,最終形成一份大家都能認可的方案,作為開發江南的綱領,由司徒府進行分解,并安排各郡縣執行。 對于交州平定之后孫策部的動向,則由太尉府進行綜合考量,并進行相應的準備。 有些事情,還要與孫策本人商量,畢竟他才是前線將領,熟悉情況,絕非劉協等人坐鎮后方可以相比。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對孫策及其身邊的謀士、將領的戰略水平的一次考核,看看有除了戰場之外,其他方面有沒有進步,能否承擔起將來開拓海外的重任。 之前劉備的表現,已經證明了海外建國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 桓階曾是孫堅所舉孝廉,對孫策的行動更為關注。他覺得孫策身邊有張纮,戰略、戰術都不會有什么問題,倒是能勝任太守、縣令長的人卻不多,將來地方治理可能會有一些難度。 從長遠考慮,或許可以從中原選拔一批通曉吏治的官員,隨孫策出海。 同樣從中山國的經驗來看,將來肯定會有人出海,謀求發展,只是大部分人并沒有經過系統的吏治培訓,還是以家傳或者個人悟性為主,治理能力參差不齊。如果能進行系統的培訓,提高整體水平,尤其是培養他們對朝廷的忠誠,非常有必要。 劉協覺得有理,吩咐人記下來,回去后再與三公商量。 君臣等人說得投機,你一言,我一語,有的著眼于現在,有的著眼于將來,有的著眼于一隅,有的著眼于全局,皆有可取之處。 負責記錄的太史手不停揮,記下了一大疊文稿。事后劉協翻閱整理好的記錄,才意識到他們說了那么多內容,簡直可以出一部書了。 一想到這些,劉協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蔡琰。 她回親省親快一年了,不知道近況如何,有沒有遇到麻煩。 離開南陽之前,她已經有了身孕,算算時間,現在也快要臨盆。對她那樣的世家子來說,未婚生子,必然要承受著巨大的輿論壓力。按照計劃,她應該深居簡出,盡可能避免與別人見面,但凡事都有萬一,誰也不敢保證一點風聲也不透露。 如果消息泄露,她那敏感的文人性子能承受得住壓力嗎? 劉協越想越擔心,親筆寫了一封信,準備派人送往陳留。 信還沒發出去,行在就來了一個人,名叫阮瑀,自稱蔡邕弟子,帶著蔡琰的推薦信。 劉協第一時間接見了阮瑀。 蔡琰伴駕這么多年,很少推薦人,尤其是蔡邕的弟子。尚書臺有一個叫路粹的尚書郎,功業心比較重,多次想請蔡琰推薦,蔡琰卻嫌他人品有問題,不肯出面?,F在主動推薦阮瑀,恐怕不僅僅是阮瑀人品好這么簡單。 文人多虛偽。劉協對以建安七子為代表的漢末文人的人品從來不抱太高的希望。 王粲就是典型,刨去家世帶來的加成,他們未必就比路粹、丁沖等人高尚。 這個阮瑀在歷史上曾經多次拒絕曹cao的征辟,甚至為此逃進深山,還鬧出了曹cao放火燒山,逼他出仕的軼事,做出一副清高的模樣,最后還不是大唱贊歌,寫詩拍曹cao父子馬屁。 打開推薦信,看到熟悉的字跡,劉協嘴角帶笑。 母子平安。 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 閉門謝客 上個月,蔡琰生了一個兒子,還沒取大名,只取了一個乳名,叫阿董。 劉協一看就知道,這個阿董來自于“他”曾經的名號——董侯。 “他”出身不久就喪母,由祖母董太后撫養成人,所以被人稱為董侯。兄長劉辨則因為寄養在史道人家,被稱為史侯。 蔡琰為孩子取乳名阿董,就是在暗示他的生父是曾經的董侯。 因為某些原因,這個孩子不能姓劉,也不能公開他的生父是誰。 至少在中原的時候不行。 劉協原本是打算等到了西域再讓蔡琰受孕,但蔡琰已經二十六七,之前又沒有生育過,真要等到西域,恐怕要三十出頭,是妥妥的高齡產婦,危險性大增。為了她的安全著想,只能行此下策。 母子平安就是最大的目標,其他的就顧不上了。 劉協打開書信,細談蔡琰的書信。 雖然蔡琰很克制,但劉協還是從中讀出了不少兒女情長。大半年的別離,似乎讓蔡琰的感情更加熱烈了,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思念真摯而動人。 書信的最后,蔡琰提到了阮瑀。 阮瑀是蔡邕弟子,雖說難脫文人習氣,但才華出眾,文筆堪比陳琳。更難得的是,他還有著文人中不多的悲憫氣質,對普通百姓有著更強烈的關懷,合乎天子愛民的仁德。若能隨天子左右,必能有所助益。 看到這一點,劉協算是明白了蔡琰推薦阮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