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案藏殺機——清代四大奇案卷宗》為非虛構類歷史紀實文學,內容包括發生在清朝的著名四大奇案:科場案、甘肅冒賑案、刺馬案以及楊乃武與小白菜。這四個案子,無一不是當時轟動一時的大案,且分別有各自鮮明的特點和深刻的背景,能從根本上折射出滿清一朝的政治、軍事、社會、民生各方面。 第一章:科場案 由于科舉考試是通往權勢和利益的唯一門檻,因而無論采取如何嚴密的防范措施,或如何殘酷的嚴刑峻法,始終還是難以杜絕僥幸者的作jian犯禁。民國年間的重要政治人物胡漢民一度叱咤風云,其實他還有另一個身份,即歷史上著名的科場代考槍手——他曾經在清末兩次代人參加鄉試,均順利中舉。 清朝順治十四年(1657),農歷是丁酉年。按照清朝制度,子、午、卯、酉年為大比(鄉試)之年,因此在這一年的八月,全國各省的省城都將要普行鄉試。 各地的考場中,以順天科場最為重要。順天科場設在京師北京,凡順天(今京津地區)、直隸河北省、關外以及名隸國子監或籍系滿蒙漢軍八旗的士子,都可以參加順天鄉試,稱為北闈(闈為試院別名)。同時也允許各地監生、貢生離開本籍,到京師赴考。 對于丁酉年的鄉試,天下莘莘學子已經翹首期盼了三年。誰都沒有想到,這一年,將發生清朝歷史上最大的科場案。即使在中國考試制度史上,此案也是空前的一頁。 自隋朝實行科舉取士以來,科舉制度在中國已經施行了一千多年,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渠道,也成為歷代封建王朝維護其統治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這種以考試成績而不是以門第來選拔官員的制度,雖然有其必然的歷史局限性,但在封建時代,確實是統治者所能找到的唯一的能在最大范圍內、最公正地選拔人才的機制。學而舉則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催生了不論門第、以考試晉身的士大夫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