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新羅樸氏
天色漸晚,樸麗娥匆匆穿過宜秋宮門,往承恩殿走去。 圣上下令封禁東宮,嚴審涉事宮人,但是太子畢竟是太子,于是宋皇后就撥了幾個宮人給東宮來伺候太子。 撥來的幾個宮人都惶惶不安,唯獨樸麗娥認為封禁東宮是她難得的機會。 樸麗娥雖然長了一張秀氣的漢人臉,卻是不折不扣的新羅婢。 漢人眼里的新羅婢聰明能干,會照顧孩子,但是漢妃絕不會把新羅婢作為自己的心腹。 更何況,宋皇后事事向安懋看齊,安懋就從來不用胡人、不寵外國女奴,宋皇后看在眼里,又豈會把蕃奴作為貼身心腹? 因此,樸麗娥在清寧宮做得再好也不會出頭,所以這次封禁東宮,樸麗娥就使了點小伎倆,主動分到東宮來伺候太子。 她這會兒去承恩殿,是因為太子剛剛用完了膳,想找人下棋了。 太子喜歡下棋,東宮也有“棋待詔”,太子原來身邊也有善棋的宮人,只是這會兒全被送去嚴審了。 樸麗娥來到承恩殿殿前的時候想,其實太子用完了膳,是應該再讀一會兒書,看看漢人的四書五經??商硬蛔x書的理由也很充足,是因為太子要養傷,雖然崇文館就在東宮里頭,但是圣上封禁東宮要太子好好養傷,就有希望太子這些日子不讀書的意思在里面。 如果太子用完了膳之后還是捧著四書五經,就會勞神,就不能好好養傷,就是一種不孝的行為。 這樣來講,太子找一個新來撥來東宮的小宮女下下棋就是一種挺適宜的消遣。 樸麗娥在殿前報了身份,很快被宣召進去,殿中已經點起了燈火,她被帶到殿后,太子就斜靠在榻上,面前的小幾上擺著的是精致的白玉棋盤。 樸麗娥按宮奴的禮節跪拜請安,“奴婢樸麗娥,拜見太子殿下?!?/br> 太子很有閑情雅致,他溫和地叫起,“不必拘束,賜座罷?!?/br> 于是樸麗娥便坐到了太子的對面,只是她不敢坐整個座兒,只是略略沾了一點榻,整個人和站著沒什么區別。 太子又吩身旁的宮人拿紅燭來放在棋盤旁,他笑道,“張籍有詩曰‘紅燭臺前出翠娥,海沙鋪局巧相和’,如今也算應景了?!?/br> 樸麗娥不知道這首詩的典故,只能微微低頭淺笑,漢人男子就喜歡女子溫婉柔和的一面。 下棋之前要先猜子,太子卻不去拿白子,而是道,“你姓樸,可是新羅辰韓樸氏?” 樸麗娥拿不準太子對新羅的態度,只好含糊道,“奴婢自小長于宮中,已不知樸姓來源?!?/br> 太子笑了笑,伸手拿了若干白子,“據說新羅國人善棋,昔年唐德宗的‘棋待詔’樸球歸國時,張喬還曾賦詩云‘海東誰敵手,歸去道應孤’,可見棋技高妙?!?/br> 樸麗娥拿起一顆黑子,向太子示意,“殿下請?!?/br> 太子微笑,攤開手,手中是三顆白子。 于是樸麗娥執黑,太子執白。 座子制,白先行。 四象既陳,開始對弈。 棋至中局,太子道,“宮中雖有棋博士教授宮女棋藝,可你棋藝不俗,非宮中棋博士可教之?!?/br> 樸麗娥道,“奴婢承宮中棋博士教習,獲益良多,私下里也對棋藝有所鉆研?” 太子問道,“如何鉆研?” 樸麗娥回答道,“奴婢閑來時就讀《忘憂清樂集》,研究其中所載的棋局古譜?!?/br> 太子笑道,“‘忘憂清樂在枰棋,坐隱吳圖悟道機。烏鷺悠閑飛河洛,木狐藏野爛柯溪’,此書怡情,甚好?!?/br> 樸麗娥微笑,“奴婢近來在研究此書中的一局‘四皓出洞勢’,覺得甚為精妙?!?/br> 太子不語。 棋畢,太子勝。 太子喝了口茶,笑道,“‘四皓出洞勢,白先要活’,其勢與今日棋局正相宜?!?/br> 樸麗娥道,“殿下棋技高妙,奴婢不如?!彼x開座位,向太子又行了跪禮,“奴婢雖為外族,可心慕漢學、道教,尤其是弈棋之道?!?/br> 太子這回沒叫起,封禁東宮以后,有新撥來的宮人想著投靠東宮的不少。 因為東宮畢竟是東宮。 安懋想借太子落馬這件事敲山震虎,把太子身邊的心腹一一收押審問,除了是真的覺得東宮內有外人安插的人之外,無非是覺得太子手伸得太長了。 太子在東宮內一言九鼎不要緊,手都已經伸到外朝禮部了,安懋也不能不管了。 但是太子心里知道,害自己落馬的人肯定不是安懋。 安懋從立太子那一天起,就是太子最有力的支撐者,他這次封禁東宮,雖然有收一收太子勢力的念頭,但也有幾分保護太子,希望太子不要在接下來的兵事上隨意站隊的意思。 圣上如果真想收了太子的權實在太簡單了,安煜盯著跪在下面的樸麗娥想,只要父皇廢了我這個太子就可以了。 這些人投靠的是太子,是東宮,是嫡長子,而不是安煜。 安煜其實并不害怕身邊心腹被收押這件事,他甚至覺得,這么來一回也挺好,能看清誰是真正地效忠自己。 安煜只要坐在太子這個位子上一天,就永遠不缺示忠、投靠的奴才。 真正讓安煜頭疼的是,他實在是無法分清,這些人到底是投靠自己,還是投靠“太子”。 樸麗娥等了半天,都沒等到太子的回音,她想了想,道,“奴婢研習棋藝之時,才明白漢學棋局中,棋譜皆以舊典名之,譬如‘四皓出洞勢’,就語出漢代‘商山四皓’。奴婢不才,不及漢初商山道家隱士,可愿學前人志士,陪伴太子左右?!?/br> 太子道,“你雖粗通漢學,可焉知漢學所涉甚廣,非四書、五經所能囊括。你方才所引‘商山四皓’之說,是漢高祖時之事,與今不合矣?!?/br> 樸麗娥以為自己說錯話了,跪在下面剛想請罪,就聽太子接著說道,“昔年漢高祖時,高祖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呂后才請商山四皓為太子輔弼,高祖見之,道太子‘羽翼已成’,最終才不易太子?!?/br> 太子笑了,“漢高祖出于草莽,豈知廢嫡立庶之說?而如今,父皇英明,遠勝漢高祖,于立儲事上,又豈能被后宮、隱士左右?” 樸麗娥叩首,道,“奴婢受教?!?/br> 太子看了跪在下面的樸麗娥一會兒,突然靠近桌幾,吹滅了那支點在棋盤旁的紅燭,“你雖為新羅婢女,但是頗為好學,孤賜你《漢書》罷。讀書養志、觀史思今,既然心慕漢學,則得精通漢史?!?/br> 樸麗娥知道太子這是接納她了,她恭恭敬敬地磕了一個頭,“謹領訓?!?/br> ———————————————— ———————————————— 1棋待詔的設立,始于唐朝。翰林院設置“棋待詔”這樣的官職,用以招攬國內(甚至包括國外)的圍棋高手。 棋待詔的設立可以分為形成期與固定期兩個階段。唐玄宗以前,棋手候命于翰林院,等待天子宣召,并無官稱。 玄宗時才正式定為官職,即“棋待詔”。這種官職沒有品秩,屬于使職差遣之類,在翰林院中的地位比較低微。 但是東宮這個系統一般是仿照外朝設立的,所以東宮里面應該有棋待詔。 關于棋博士,歐陽修《新唐書·百官志》載宮教博士二人,從九品下,掌教習宮人書、算、眾藝 2張籍《美人宮棋》紅燭臺前出翠娥,海沙鋪局巧相和。趁行移手巡收盡,數數看誰得最多? 所以太子這是夸樸麗娥長得好看,樸麗娥沒聽懂 3《新唐書·東夷傳》上說,由于新羅“國人善棋”,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唐廷派圍棋國手、府兵曹參軍楊季鷹充當使節赴新羅,令朝鮮半島的圍棋高手甘拜下風,新羅朝廷為此“厚遺使者金寶”,可見圍棋在朝鮮是非常受重視的。 4樸這個姓,到現在的韓國也是屬于大姓。 新羅最初由辰韓樸氏家族的樸赫居世居西干創建。 660年和668年,新羅聯合唐朝先后滅亡百濟和高句麗。 670年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后,新羅侵奪了大同江以南的原屬于中國后為高句麗(中國古代東北少數民族政權)奪取的的漢樂浪、帶方故地(當時唐軍主力用于其他地區,后來新羅向唐朝請罪并且稱臣,唐朝不再追究),統一了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稱為統一新羅。 9世紀末期,統一新羅分裂成“后三國”。935年,“后三國”被高麗統一。 所以新羅應該說現在已經滅國了,呃。 5圍棋對局時,為了決定對局雙方誰執黑,需要猜子,也叫猜先。 先由高段者握定若干白子,但不出示。 低段者出示一顆黑子,表示“奇數則己方執黑,反之執白”, 出示兩顆黑子則表示“偶數則己方執黑,反之執白”。 待低段者選定后,高段者公示手握白子之數,先后手自然確定。 所以太子應該先握白子,是因為默認太子棋技比較高的意思。 6“座子制”在現代圍棋里面這個規則已經廢除了,其實按照真正的古代圍棋,應該是有座子制,然后是白棋先下。 現代的圍棋對局,在開局之前棋盤上是不能擺棋子的,也就是通常說的空盤開枰。 而古代的座子制就是開局之前,雙方要先在棋盤斜對角的星位上各擺放二顆棋子,在確定了黑白雙方各占據兩個角部的星位之后,才開始輪流下子,行棋的次序是白先黑后。 開局之前事先擺在棋盤上的四顆棋子就稱之為“座子”也叫“勢子” 廢除“座子制”的是日本,清末民初的時候,我們國家才開始漸漸變成“自由落子制”。 雖然中國最早發明圍棋,但是韓國日本現在水平都比中國選手高啊,悲傷。 7《忘憂清樂集》藪集圍棋理論著作三篇張擬的《棋經十三篇》、劉仲甫的《棋訣》以及張靖的《論棋訣要雜說》; 宋李逸民編輯。書名出自宋徽宗詩“忘憂清樂在枰棋”。 忘憂清樂在枰棋,坐隱吳圖悟道機。 烏鷺悠閑飛河洛,木狐藏野爛柯溪。 這首七絕詩意包含圍棋的幾種別稱(忘憂、枰棋、坐隱、吳圖、烏鷺、河洛、木野狐、爛柯)。 8“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黃老之學的博士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里季吳實、甪()里先生周術。他們是秦始皇時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別職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職。 《漢書·張良傳》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呂后恐,不知所為,乃使建成侯呂擇劫良為畫計。 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四人年老矣,皆以上嫚侮士,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誠令太子為書,卑詞安車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一助也。 于是四人至……從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白,衣冠甚偉。 ……上乃驚曰‘吾求公,避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 四人曰‘……太子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愿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 ‘上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共灰滋印?。 劉邦登基后,立長子劉盈為太子,封次子如意為趙王。后來,見劉盈天生懦弱,才華平庸,而次子如意卻聰明過人,才學出眾,有意廢劉盈而立如意。 劉盈的母親呂后聞聽,非常著急,便派自己的哥哥建成侯呂釋之去請開國重臣張良出面。 呂釋之對張良說“您是皇上的親信謀臣,現在皇上想要更換太子,您豈能高枕而臥?” 張良推辭道“當初皇上是由于數次處于危急之中,才有幸采用了我的計策。如今天下安定,情形自然大不相同。更何況現在是皇上出于偏愛想要更換太子,這是人家骨rou之間的事情。清官難斷家務事??!這種事情,就是有一百個張良出面,又能起什么作用呢?”呂釋之懇求張良務必出個主意。 張良不得已,只好說“這種事情,光靠我的三寸不爛之舌恐怕難以奏效。我看不如這樣吧!我知道有四個人,是皇上一直想要羅致而又未能如愿的。這四個高人年事已高,因為聽說皇上一向蔑視士人,因此逃匿山中,不作漢臣。然而皇上非常敬重他們。如果請太子寫一封言辭謙恭的書信,多帶珠寶玉帛,配備舒適的車輛,派上能言善辯之人去誠懇聘請他們,他們應該會來。然后以貴賓之禮相待,讓他們經常隨太子上朝,使皇上看到他們,這對太子是很有幫助的?!庇谑菂问闲置煤吞赢斦姘堰@四個后人稱之為“商山四皓”的老人請來了,把他們安頓在建成侯的府邸里。 在一次宴會中,太子侍奉在側,四個老人跟隨在后。劉邦突然見那四個陌生的老人,都已八十開外,胡須雪白,衣冠奇特,非常驚訝,問起他們的來歷,四人道出自己的姓名。 劉邦聽了大吃一驚“多年來我一再尋訪諸位高人,你們都避而不見,現在為何自己來追隨我的兒子呢?” 四個老人回答“陛下一向輕慢高士,動輒辱罵,臣等不愿自取其辱。如今聽說太子仁厚孝順,恭敬愛士,天下之人無不伸長脖子仰望著,期待為太子效死,所以臣等自愿前來?!?/br> 劉邦說“那就有勞諸位今后輔佐太子了?!?/br> 四人向劉邦敬酒祝壽之后就彬彬有禮地告辭而去。 劉邦叫過戚夫人,指著他們的背影說“我本想更換太子,但是有他們四人輔佐,看來太子羽翼已成,難以動他了。呂雉這回真是你的主人了!” 戚夫人大哭。 劉邦強顏歡笑“你給我跳楚舞,我為你唱楚歌?!?/br> 劉邦便以太子的事件即興作歌“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翼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又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其實后人有人認為,劉邦見到商山四皓就不改立太子,是因為這是呂后向他示威,“你請不來的人,我們能請到”。心里知道呂氏集團勢力太大,才放棄改立戚夫人生的趙王的。 其實皇帝立太子,母族真的還是蠻重要的,“母憑子貴”在帝王家也就是明朝推行“小戶選秀”的時候有這種情況出現,反而“子憑母貴”的情況占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