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印象伊朗
書迷正在閱讀:如歌似夢、御前男朋友、[綜韓劇]夢醒時見你、年下小狼狗、膽小鬼、犬狼、以地為床、反派今天乖了嗎(快穿)、異位面見聞、仙界供應商
左右,驍勇善戰的亞歷山大大帝率領馬其頓大軍壓境而來,波斯一帶飽受屠戮之苦,伊斯法罕也陷于連綿戰火中。一座輝煌的都城也許只有經過戰火的洗禮才能涅槃重生。在其后的塞琉古國、阿爾沙克王朝及薩珊王朝時期,伊斯法罕雖然屢遭重創但總能復興盛起,而且在每一次興起之后,它的規模也越來越大,聲名也越傳越遠。 當時間推進到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來到波斯大地,他們在給這片土地帶來戰爭的同時,也帶來了新鮮而蓬勃的活力——阿拉伯文明與波斯文明交融碰撞,伊斯法罕開始展示伊斯蘭時期的繁華與榮耀。 伊斯法罕街景 城市街道整潔干凈,很難看到特別高的建筑,這是為了保護散布城中的大量名勝古跡。 然而,戰爭的傷痛并未停止。11世紀~14世紀里,塞爾柱人、蒙古人及帖木兒大軍相繼襲擊又相繼離去,他們掀起了戰爭帶來了苦難,離去時留下一座遍體鱗傷的城,伊斯法罕在戰爭與和平之間痛苦輾轉。16世紀以后,當伊朗歷史上最偉大的薩法維王朝拉開序幕,它在阿巴斯一世的帝國版圖中取代了加茲溫,成為新王朝的新王都。 在薩法維王朝統治之下,伊斯法罕進入鼎盛時期,一大批宮殿、園林、橋梁、道路和清真寺相繼建起。那時候,城里城外交通縱橫,四方商賈云集,八方賓客匯聚,連綿不絕的商隊滿載著珠寶玉石、絲綢銅器重重涌來,60萬人在龐大的城市里穿梭奔忙。據1664年~1667年居住在此的法國商人記載:當時市內有162座清真寺、48所經學堂、173個公共浴池,182家商隊客店。在這個高密度的人群聚集地,城市的每個角落都流露出難以遮掩的富貴之氣——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美的城市之一,“伊斯法罕半天下”的說法即由此而來。 18世紀,阿富汗人揮鞭而來,伊斯法罕人口銳減,一蹶不振。直到巴列維王朝,這里的許多歷史建筑才得以修復,并建起了一座座工業區,伊斯法罕才得到漸漸興盛。這座幾經戰火洗禮的老城重新站立之后,在最近一個多世紀里快步發展,迅速榮升為伊斯法罕省的省會與伊朗第三大城市。 在伊朗歷史上,可能沒有任何一個城市能像伊斯法罕一樣,成為伊朗古代歷史最痛苦且最榮耀的一個縮影。而且,這座城市所承載的深厚底韻也令伊朗境內的其他歷史名城難以比肩。 伊瑪目廣場旁的小店 廣場四周有很多出售波斯工藝品的小店,這里的商品比巴扎里出售的商品更精美。這家銅器店出售的波斯銅器都是老匠人一錘一錘敲打出來的。 ◎名城古跡 哈鳩大橋上的國王會客廳 在薩法維王朝時期,哈鳩大橋有衛隊把守,是皇室貴族觀看盛典、游玩、納涼的地方。舉行盛典時,國王站在橋中央的國王會客廳觀看大典。 既然貴為王都,伊斯法罕的城市建設必有龐大合理的格局。這座城市有一河一道穿行而過,一河是指扎因達魯德河,一道是指查哈爾巴大道。扎因達魯德河長達360千米,自東向西繞城而過,河面上架起大大小小的橋梁,有全城最古老的謝赫里斯坦大橋,有風情萬種的三十三孔橋,有兼作水壩的哈鳩大橋,有連接皇家庭院的居易橋,還有連當地人都數不清的各種石橋木橋。查哈爾巴大道長5千米、寬47.5米,將全城分為東西兩部分,道邊的店鋪民居鱗次櫛比,宮殿和公園穿插其間,各大名勝古跡如珠玉般散落四處,比如伊瑪目廣場、伊瑪目清真寺、盧特夫拉清真寺、禮拜五清真寺、四十柱宮以及大小經學堂等等。 當時,薩法維王朝的阿巴斯大帝決定遷都后,伊斯法罕便開始大興土木。在國王的預想之中,伊斯法罕將成為一座富麗堂皇、精美雅致的名城,它擁有一個龐大的建筑群,該建筑群構成一個集政治、經濟與宗教信仰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建筑區,里面既有皇家專用的清真寺,又有普通民眾使用的大清真寺及大型巴扎。這幅建筑藍圖后來變成了現實,也就是現在人們看到的伊瑪目廣場。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定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時,伊瑪目廣場即名列其中。 擁有迷人倒影的哈鳩大橋 它既是一座橋,也是一座壩,共有二十三孔。古橋留存到今日,已經不僅僅是一座便利的交通橋,更是一件藝術品。 四十柱宮 宮殿位于一個大花園中,修建于1647年,在當時是阿巴斯二世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這座建筑從一個側面完美地體現了薩法維王朝的強盛。 禮拜五清真寺的穹頂 這是一座壯觀的古老建筑,建成于11世紀末,在隨后的漫長歲月里又被不斷改建和擴建。外表華麗,內部質樸,樸實的土磚建筑令人恍如穿梭時空,返回古代。 在伊瑪目廣場的周圍矗立著不少著名建筑物,比如伊瑪目清真寺、盧特夫拉清真寺、阿里加普宮等。這些歷史古建在后文里將有詳細說明,此處簡單介紹一下四十柱宮和禮拜五清真寺。 四十柱宮是薩法維王朝舉行國家盛典和會見外交使節的地方。宮殿周圍綠樹成蔭,正面高大寬敞的敞廊上擎立著4排20根獨木柱,殿前有一座巨大的水池。當宮殿倒影映在清澈池水中,地面水面連成一體,遠遠看去像是一座有著40根柱子的宮殿,故而得名“四十柱宮”。這座宮殿的室內四壁和天花板上,繪有當年波斯同奧斯曼帝國以及印度作戰的大型壁畫,生動反映了歷史上的戰場景觀。 禮拜五清真寺在伊朗的很多城市里都可以見到,伊斯法罕的這座禮拜五清真寺雖然不能和伊瑪目清真寺、盧特夫拉清真寺相比,但它是全伊朗擁有最大庭院的一座清真寺。該寺建成于11世紀末期或12世紀初期,庭院長76米、寬65米,中央有一座大理石砌成的池塘,池邊飾有精美的花紋,池中顯現出四座“伊旺”的合影。如果觀者足夠細心,可以從這座清真寺里發現伊朗自11世紀以后各個時期的建筑風格。 在伊斯法罕城西6千米處,還有一座建于蒙古統治時期的陵墓,名叫邁納勒·瓊邦,它包括一座墓碑和兩座宣禮塔。兩座宣禮塔比較特別,人送美名“搖晃塔”。當游客爬上狹窄的樓梯,登上其中一座塔并倚靠墻體猛力晃動時,塔身會左右搖晃,奇怪的是,它對面的另一座塔也會開始搖晃。人們發現它們雖然易于撼動,但在建成后的七百年里從未倒塌。 伊斯法罕大巴扎的大門 中東最古老的集市之一,大巴扎將相距1.7千米的禮拜五清真寺和伊瑪目廣場連接了起來。照片中是大巴扎靠近伊瑪目廣場的入口,這里是伊朗最大、商品最豐富的巴扎之一,在這里逛街,很容易就耗掉半天光陰。 17世紀時伊斯法罕出產的兩件波斯陶器 ◎“真正的伊斯法罕” 進入新世紀之交,伊斯法罕煥發出新的活力。當本身固有的歷史底蘊被全力激發,只需一次有力的推動與一次良好的時機,它便會加速起跳,重振雄風。在伊朗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伊斯法罕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迅猛發展,目前已成為一座僅次于首都德黑蘭的工業城市。這里的輕紡工業非常發達,擁有數十家紡織廠,產品占到了全國紡織產品的一半以上,成為全國紡織業的中心。輕工業企業的規模也不小,主要涵蓋了家用電器、水產品加工、食品、飲料、造紙等企業。同時,伊斯法罕還是伊朗的重工業基地,擁有現代化的冶金綜合企業,鋼鐵年產量達數百萬噸,不但能滿足本國鋼鐵需要,且能持續不斷地向國外出口。 伊斯法罕成為伊朗商業中心之一的最佳代表便是那座聞名世界的大巴扎。在波斯語里,“巴扎”是市場、集市的意思。伊斯法罕的大巴扎是一個由街巷組成的大迷宮,其標志性結構是“恰豪勒蘇”,即可通向四面八方。它在上方蓋有一個巨大的拱形圓頂,拱形圓頂上留有小孔,光線通過小孔射入,起到夏季遮蔭冬季保暖的作用。大巴扎里面還建有茶館、公共浴室甚至小花園,巴扎的中心主道長約5千米,四周辟有好幾個相連的通道,通道兩旁擺滿了茶具、鞋帽、地毯、銅器等琳瑯滿目的小商品。由于規模浩大、品種繁多,很多人一度把它視為中東地區最大、最繁華的巴扎,甚至將其稱為“真正的伊斯法罕”。 絲綢之路上的南線要站發揮出驚人的潛能,伊斯法罕的盛名已在歐亞大陸再度崛起,這座濃縮著傷痛與榮耀的城市也將在整個中東國家里矗立成新的地標。 設拉子 玫瑰與夜鶯之城 玫瑰花兒有多么芬芳迷人,夜鶯唱得有多么婉轉動聽,設拉子就有多么令人難以忘懷。在幾百年以前,伊朗的偉大詩人哈菲茲鐘情于玫瑰與夜鶯,寫下不少優美的詩句,因而享有“設拉子夜鶯”之譽。他去世以后被安葬在設拉子,人們遂把這座美麗的城市稱作“玫瑰與夜鶯之城”。 卡里姆汗城堡 18世紀,卡里姆汗大帝建立了贊德王朝,定都設拉子,并建造了這座王宮。這片規模龐大的建筑群面積達到4000多平方米,是設拉子最重要的古建筑之一。 ◎在戰火中淬煉 世上有些地方注定是天生的浪漫,不管它曾遭受過多少苦痛,仍然會把最美的一面呈現出來。設拉子就是這樣一個浪漫之地,流水潺潺、鮮花盛開,噴泉涌動、樹木蔥郁,宛如一片仙境。 然而,你知道這座城市背后隱藏的漫長歷史嗎?在幾千年的戰火淬煉之中,它沒有被鐵蹄踏滅,反正從滾滾硝煙中催生出驚人的美麗。 設拉子地處扎格羅斯山脈南部,靠近馬哈爾魯河,是法爾斯省的省會,距離德黑蘭900多千米。在伊朗歷史上,這座城市數次被立為王都,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著名古城。 早在2500多年以前,居魯士大帝開創波斯帝國之時,設拉子即已被定為國都。此后不久,大流士一世又在附近建起一座巨大的宮殿波斯波利斯。9世紀~10世紀,這里成為商貿集散地之一。到了12世紀~14世紀,設拉子經過突厥人、蒙古人的幾番攻退,又艱難躋入人口最多、規模最大的城市之列,一批波斯傳統建筑和伊斯蘭建筑也在此時相繼涌現。 17世紀初,正值阿巴斯王朝統治之下,大將軍伊瑪目·郭利汗在法爾斯建立酋長政權,設拉子在這一段和平時期穩步向前發展。但到了18世紀,阿富汗人來襲,此地再燃戰火,設拉子遭受重創。直至被納入贊德王朝第一任統治者卡里姆汗·贊德的統治下,這座城市方才再度貴為王都,設拉子出現了許多清真寺、城堡和寬闊的大街與熱鬧的巴扎,一座飽受戰火蹂躪的城市從此迅速走向繁榮。 如今的設拉子已成為伊朗南部最著名的城市,城內格局可分為新城區與舊城區。舊城區有贊德陵墓、波斯波利斯遺跡、清真寺等古跡,新城區有基督教堂和學校,以及一大批現代化企業,涉及化工、紡織、制糖、銀器制造、地毯錦鍛、電器行業等,成為新興的商業區和工業區。 ◎花都與陵園 由于身處山谷之地,這一帶的海拔高度與氣候環境非常適宜花卉植物的生長,設拉子年年都是一片花的海洋。尤其等到每年三月的努魯茲節,全城每個角落都會散發著醉人的花香——設拉子由此享有“花都”之名。 當地人極為偏愛各種美麗的花卉草木,在城內開辟了一座座美麗的波斯庭院,為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無數浪漫的氣息。 哈里利庭園里盛開著天竺葵、九重葛、黃玫瑰、藍色睡蓮、野薔薇,法國梧桐、楓樹等各種裝飾性樹木在庭園的東北角形成了一片陰涼的“勃奈高赫”。 卡里姆汗城堡的瞭望塔 城堡四角有四座高14米的瞭望塔,塔身布滿磚砌的幾何圖形,十分漂亮。 艾拉姆花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愷加王朝時期,當時一位建筑師在園中建起一座漂亮的兩層建筑。樓體正中是一座可欣賞園內全景的廊臺,周圍是附有壁龕的房間與一間全用鏡子裝飾起來的大廳。園中種植著許多挺拔的柏樹,其中一棵是全城最有名氣的薩爾韋·納茲(窈窕之柏)。 迪爾古又名賞心園,園內辟有一條大道,大道一直通向古宅,道邊擺有各種花壇和大片的柑橘樹。古宅是愷加王朝時期的建筑物,各扇木門上鑲嵌著不少玻璃鏡子,還繪有許多花卉禽鳥的優美圖案。每到秋季,花壇里競相吐蕊,柑橘樹上碩果累累,整個園子里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波斯帝陵 這片距波斯波利斯不遠的一座山崖上埋葬了四位名震古今的波斯帝王,墓葬從左往右分別安葬了大流士二世、阿爾塔薛西斯一世、大流士一世和薛西斯一世。每座陵墓從外觀上看呈現十字形,上方都雕有波斯智慧之神阿胡拉·馬茲達的像,代表君權神授。 不知道幾百年前的兩位詩人薩迪和哈菲茲是否也迷戀這里的迷人花香?他們在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中顛沛流離,最終在設拉子尋得一片靜謐之地,開始了漫長的詩歌創作。薩迪開創了伊朗古典抒情詩之先河,著有《果園》和《薔薇園》兩部代表作品。哈菲茲是伊朗古典抒情詩之泰斗,從小即能背誦全本《古蘭經》,他創作的五百多首“嘎扎勒”既是現實主義作品又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令德國大詩人歌德也忍不住深情贊美。 這兩位詩人的陵墓均位于設拉子,吸引了很多游客前來觀瞻。哈菲茲陵園位于典雅的庭院中,是一座簡潔的八角亭,亭下擺放著詩人長眠的石棺,墓碑上刻有他的詩句。最讓人感動的是,無論哪一天,陵園里都聚集著三三兩兩的敬仰者,他們大多是青年學生和年輕情侶。 薩迪的陵園銘刻著一行詩句:“設拉子的薩迪之墓散發出來愛的芳香,即使在其謝世千秋之后亦能回環永存?!痹娙巳ナ篮蟛痪?,這座陵園成了許多詩歌和文學愛好者的瞻仰地。1808年,卡里姆汗·贊德還曾對此地進行了修復。 ◎懷舊的古跡 幾乎所有的浪漫之地都少不了懷舊色彩,設拉子的懷舊情緒就那么坦坦蕩蕩地展露在城市表面。除了薩迪陵園和哈菲茲陵園,這里的街道也喜歡以名人來命名,比如菲爾多西大街、哈亞姆大街、安瓦里大街、大流士大街等。當然,在設拉子最能令人激發緬古之情的要算那座于阿契美尼德王朝興建的王宮遺跡波斯波利斯。 光明王墓 這里既是一座陵墓,也是一座清真寺,它的內部墻體和天花板貼滿了彩色玻璃,其中一間圣殿內全用鏡子裝飾。 古蘭經城門 設拉子城內的地標性建筑之一,也是來設拉子旅游必去的一處景點,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波斯波利斯是大流士一世在位時下令建造的都城,前后由三代君王花去60多年的時間才算建成。然而僅在一個多世紀以后,它便毀于亞歷山大的一把沖天大火。幾千年過去,波斯波利斯又經歲月剝蝕,如今只剩下殘破不堪的通天石柱、四方之門。如果有機會可以面對這片遺跡,不妨盡情感受一下昔日那個輝煌帝國帶給后人的巨大震撼。 莫克清真寺蜂窩狀的立體穹頂 這座清真寺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粉紅清真寺。正如其名,整座清真寺給人一種夢幻炫麗的感覺。 帕薩爾加德也是設拉子附近的一片歷史遺跡,它是居魯士大帝曾經建立的王都,至今還留有一座居魯士的衣冠冢。只可惜,這片土地現已完全失去往日的榮耀與輝煌,唯有一根挺拔的石柱仍然銘刻著那位英雄帝王的名字。 設拉子市內處處皆有懷舊古跡,比如古蘭經城門。它是立于城市北部的一座裝飾性城門,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聽說,卡里姆汗曾在城門頂上某個小房間里放了一本《古蘭經》,人們相信在《古蘭經》的賜福下,這個城門將保佑設拉子的居民們平安回歸。 可能因為設拉子天生就是一座浪漫之城,在這里即便是用堅硬巖石堆筑的建筑物也會散發出優雅迷人的氣息。不信嗎?去看看遠近聞名的光明王墓和粉紅清真寺吧。 光明王是伊斯蘭教什葉派第八伊瑪目阿里·里達的兄弟艾哈默德,他的陵墓被稱作光明王墓。據說,沒人知道艾哈默德去世后被安葬在哪里,當有人路過這片陵墓所在地時,發現有金光微微露出,遂將此處定為光明王之墓。對設拉子人來說,這里是本市最重要的伊斯蘭教圣地。光明王墓里如古列斯坦皇宮里的鏡廳那般華麗,室內鑲滿了晶瑩的玻璃,在燈光的作用下,整個廳堂呈現華美淡雅的碧玉綠。 莫克清真寺更不用說了,它應該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清真寺。那繁復精美、色彩艷麗的彩釉外墻和頂部蜂窩狀構造,再加上陽光透過祈禱大廳彩色玻璃時留下的迷離美景,會令每一個游客終生銘記。 擁有如此眾多而精美的歷史古跡與滿城花香,怎能不讓人對設拉子充滿憧憬與想象?它美得驚心動魄、美得超凡脫俗,本想藏入深閨卻難掩四射的華光。莫非,這真是《一千零一夜》里描述的美妙都城?玫瑰綻放,夜鶯啼鳴,設拉子的夜空飄過波斯帝國的千年之魂。 卡尚 別樣的綠洲風情 在扎格羅斯山東麓、卡維爾大沙漠的邊緣地帶,有一片巨大美麗的綠洲,伊斯法罕省的明星城市卡尚便位于此地。如果城市可以有性別的話,那么卡尚一定是位妖嬈女子。這里除了盛產漂亮的彩釉、華麗的絲綢與各種精美的陶器銅器,還有許多歷史遺跡,尤其是玫瑰園里的迷人香水更為她增添了一抹別樣的綠洲風情。 布魯杰爾迪古宅內景 宅子中間是個庭院,庭院中間有個大水池。房子外觀樸素,走進里面卻能看到豪華的裝飾,所有門廊和墻面上都有美麗的雕刻和壁畫。 ◎風塔、陵墓與清真寺 受到沙漠性氣候的影響,伊朗人很早就發明了一種叫“風塔”的特色建筑,這其實就是最古老的空調設備。生活在卡尚一帶的人們將其進行改進,形成別具一格的“保德基勒”。保德基勒四面鏤空,無論風向來自何方,都能被引入塔中,再通過室內外溫差產生的壓力將氣流循環到室內。在先進的電力空調尚未引入之前,這個古老的建筑一直是卡尚人度過酷夏的防熱措施之一。當然,現在它已成為卡尚的一道獨特風景。 艾哈邁德蘇丹浴室屋頂 浴室距離布魯杰爾迪古宅很近,屋頂很特別,一個個凸起的穹頂布滿用于采光的圓窗,仿若宇宙空間的天體。它修建于500多年前,被視為伊朗浴室建筑的典范。 與保德基勒不同,陵墓和清真寺在伊朗處處可見,更不消說在卡尚這樣的明星城市了??ㄉ凶钣忻那逭嫠率前⒏摺げ甲衾崭袂逭嫠潞婉R斯杰德·賈邁清真寺,前者建于愷加王朝時期,后者建于塞爾柱王朝時期,它們都擁有磚砌穹頂、宣禮塔及精美的馬賽克彩釉磚。 這里還有兩座比較有名的陵墓,郝杰·塔居丁陵墓的部分早期建筑屬于塞爾柱王朝,頂部的天花板屬于蒙古人統治時期,蘇爾坦·阿米爾·阿赫默德陵墓也可以追溯至塞爾柱王朝和薩法維王朝。 ◎古宅、花園與經學堂 布魯杰爾迪古宅是卡尚的著名景點,古宅的主人是一位大商人,名叫哈吉·賽義德·賈法爾·布魯杰爾迪,設計它的建筑師也非常有名。這座建筑的銘文上明確記載著始建時間為伊歷1293年(即1876年),幾十名勞工、建筑師和繪畫師前后花去18年時間才算建成。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這棟建筑一直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維修。 古宅的主體建筑是一座兩層高樓,樓頂中部建有一座兩層拱頂,十幾個龕狀天窗如花瓣一般圍簇在拱頂的四周,上部的小拱頂猶如花蕊挺立其間,兩側分別立有兩座保德基勒。高樓的中間是挑空大廳,大廳四周的墻柱門廊雖已殘舊,卻依稀可見當年的風采,周圍是外廊及大小房室。挑空大廳正面墻上的精美浮雕與著名畫家毛魯·莫爾克·賈法里的作品都為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不少藝術氣息。 艾哈邁德蘇丹浴室穹頂 穹頂上是復雜的幾何圖案,由白色和藍色瓷磚拼接而成。 既為沙漠邊緣的綠洲城市,卡尚自然少不了迷人的花園??ㄉ杏幸蛔爬系馁M恩花園,費恩花園于1590年由薩法維王朝的阿巴斯一世設計建造,遂又稱作“國王花園”。 這座花園占地23700平方米,院子里有挺拔的樹木、碧綠的草地與繁盛的花朵。阿巴斯一世及其后的多位君主不斷對花園進行擴建和保護。在建造之初,花園的主題就定為泉水,故而園內擁有許多與泉水相關的景點,其中最大的亮點即是那座蘇萊曼尼耶噴泉。 蘇萊曼尼耶噴泉四季噴涌,源頭來自附近山腰的蘇萊曼尼耶泉,園內獨特的水利系統使得人們不用借助任何壓力工具即可讓山泉流入園內每一個角落的水池里,不停澆灌著美麗的植物。 阿巴斯一世還在花園中央建起一座皇宮,皇宮分為兩層,每層各有四間房屋,共計八間,這八間房屋里住著國王的妻子和妃子。據說阿巴斯在此居住時,每天晚上會選擇一間入住,故而又名八天堂宮。 卡尚還是伊朗有名的玫瑰之鄉,每年五月里都會舉辦一場隆重的玫瑰節。如果在伊朗逗留的時間恰好是這個時間,那么在街頭、庭院或者是費恩花園里,處處都可見到盛開的波斯玫瑰??ㄉ腥瞬粌H喜歡欣賞玫瑰花,還會將新鮮的玫瑰花與甘冽的山泉水制成獨特的玫瑰花水,再把它加入菜肴、飲料與果醬里,吸取美妙的花之靈氣。 在卡尚的中心地段還有一座全城最雄偉的建筑——伊瑪目·霍梅尼經學堂。它建于19世紀初期,由愷加王朝的法塔赫·阿里國王下令興建,前后花費了九年時間。經學堂有一座雙頂的磚砌穹頂,自地面達至穹頂約高27米,中心庭院的四周辟有52間小室,據說此處一度是宗教學生的宿舍。 如果有足夠的旅游時間,那就盡情享受卡尚的美妙之處吧,別忘了這里還有阿布魯魯陵墓、賈勞利古堡、塔丕·錫亞爾克遺址,最不應該擦肩而過的就是鬧市區的大巴扎,以及充滿鄉土氣息的奧布大揚奈小村莊??傊?,卡尚是一座總會給你制造無數驚喜的綠洲城市。 民居建筑 在伊朗的民居建筑里,人們很重視大門的設計。有些傳統古宅還會在大門上留有兩種有趣的門環,一個為圓形門環,另一個為柱形門環。按照當地習俗,若是女客來訪會敲圓形門環,男客來訪會敲柱形門環,這樣主人在屋里僅憑聲音便可判斷來者是女客還是男客。 庫姆 什葉派圣城 在庫姆河畔、卡維爾沙漠之鄰,有一座美麗的城市名叫庫姆,它是庫姆省的省會城市,距離首都德黑蘭南部將近150千米。庫姆的建城史大約有1100多年,自伊斯蘭教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第八伊瑪目阿里·里達將meimei法蒂瑪·馬爾蘇瑪埋葬在此,它便成為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一座圣城,同時也成為伊朗國內僅次于里達陵墓所在的馬什哈德的十二伊瑪目派第二大圣城。 ◎千年古城,三起三落 扎姆卡蘭清真寺 清真寺建于1050年,千年的時光為它凝固了太多神圣之感。 “庫姆”一詞在阿拉伯語中含有“起來”之意,可在建城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這座都城毫無崛起之象。說起來,庫姆其實可以算是一塊難得的寶地,在一向干燥缺水的伊朗高原上,它緊鄰水流湍急的庫姆河,占有不少地利之便。 但在戰亂頻繁的時期,這種地利之便沒給它帶來多少好運。13世紀蒙古人入侵,庫姆橫遭劫難,直至15世紀才稍稍恢復元氣。16世紀初,薩法維王朝建立,將伊斯蘭教什葉派中的十二伊瑪目派定為正式國教,并將法蒂瑪·馬爾蘇瑪的陵墓列為什葉派的最大圣地。 法蒂瑪是誰?她是什葉派第八代伊瑪目阿里·里達的meimei。816年~817年,法蒂瑪去探望哥哥,在經過庫姆時不幸病故,阿里·里達遂將meimei的陵墓建在了庫姆河南岸,稱作法蒂瑪墓。 被薩法維王朝定為圣城以后,庫姆迎來了好運,揚眉吐氣煥然一新。法蒂瑪墓也被擴建成一座宏偉壯觀的大清真寺,年年吸引著大批什葉派穆斯林前來進行傳統的朝覲和洗禮活動,他們認為能夠瞻仰這座陵墓是崇高而虔誠的行為。在其后一個多世紀里,在薩法維王朝統治期間,庫姆名聲日隆,迅速走向繁榮。 18世紀初,阿富汗人入侵伊朗,剛剛煥發新顏的庫姆又遭兵禍。愷加王朝建起后,法拉赫·阿里國王重修圣城,它才再度興旺起來。20世紀20年代中期,巴列維王朝建起,什葉派屢受打擊,尤其是到了禮薩王統治時期,它變得日漸蕭條冷落,一度寂寂無名。直到巴列維王朝被推翻,這座古老的都城方才三次崛起,重新站立成什葉派圣城之雄姿。 ◎宗教圣城,實至名歸 能被尊為什葉派圣城,庫姆自然實至名歸。這座都城除了是法蒂瑪的棲息之地以外,還分布著150多座大大小小風格迥異的清真寺,比較著名的有12世紀中期建成的莫扎赫爾清真寺,有14世紀20年代建成的賈阿德爾清真寺和卡節姆清真寺,以及15世紀60年代建成的阿里清真寺等等。那些巍峨壯觀的古代建筑是伊斯蘭文化與建筑藝術的經典融合,也是伊朗古代工匠們的勞動結晶。 庫姆同時還是伊朗的伊斯蘭神學教育和研究中心,這里建有一批著名的神學院和神學研究院,比如有六百多年建成史的菲依齊耶神學院、接納世界各地留學生的霍賈梯神學院,以及道魯·夏法神學院、米耶神學院等等。每年,此地都有幾萬名學員和教士學習與或研究什葉派神學,還有一批高級神學家忙于著書立說、出版刊物。 平常時日,庫姆始終保留著濃郁的宗教氣息。男男女女身著伊斯蘭標準服飾,很多穆斯林每天按時前往清真寺大殿做禮拜。尤其是到了每個星期五,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擠滿了穆斯林信眾,他們虔誠地聆聽著伊瑪目在臺上講經說道或者議論時局。 越來越多的參觀者和購物人也漸漸喜歡上了這座城市,他們中的許多人來自國外,常常在巴扎上忙著購買各種精巧的紀念品,品嘗當地的風味小吃及點心。不同的膚色不同的語言,給這座千年宗教圣城又增添了一絲獨特的味道。 法蒂瑪·馬蘇瑪圣陵園 哈馬丹 舊時的都城 哈馬丹位于阿爾溫德山峰下,地處德黑蘭的西南方,是伊朗哈馬丹省的省會。古時候,哈馬丹一度稱作??税吞辜{,它曾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站點,是伊朗歷史上最古老、人口最稠密的城鎮之一,也是諸多王朝的舊都。 16世紀哈馬丹城市地圖 ◎謎一樣的歷史 關于這座城市的歷史一直是個謎,有人說它約建成于公元1100年,有人說約建于公元前3000年,還有人說遠在公元前六七千年。古希臘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提供了另一個說法:哈馬丹的建立者是米底王國的建立者戴奧凱斯。據說,戴奧凱斯本來是某個部落首領的兒子,文武雙全、智勇過人,長大以后先被部落選為仲裁者,后來又被米底人選為國王,并給他修筑了一座大型宮殿,配備了一支禁衛軍。戴奧凱斯登上王位很不滿足,接著強迫米底人另造了一座新都,取名哈馬丹。 根據希羅多德書里的描述,哈馬丹從里向外建起了七圈城墻,每一圈城墻都比外面一圈要高出許多。由于城市建于平原之上,這七圈城墻可以有效防御敵人的進攻。最有趣的一點是,城墻居然分為七種顏色,從外向里分別為白色、黑色、紫色、藍色、橙色、銀色和金色。最中心的城墻由黃金包裹,而戴奧凱斯的王宮就在這座黃金城墻之內。 然而,后人根據眾多史料推測:哈馬丹和兩河流域的城市一樣,沒有七道彩色城墻。取名哈馬丹是含有“聚匯之地”的意思,一是因為它曾是米底帝國的政治中心,二是因為此乃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道,維持著東西方繁榮的國際貿易。米底帝國滅亡之后,哈馬丹相繼成為古波斯歷代帝王的避暑夏宮。到了帕提亞王朝、薩珊王朝,哈馬丹把“桑格·希爾”作為古城的標志物,即石獅子。它在伊朗歷史上興盛了2700多年,直至今天仍然是伊朗最主要的城市。 伊瑪目·霍梅尼廣場 現代的哈馬丹由德國建筑師卡爾·弗列茨設計,城內有六條筆直大道,從伊瑪目·霍梅尼廣場向外輻射,構成了新市區。它是伊朗西部的貿易中心,最近半個世紀以來,已快速發展成為一個新興工業區,主要經營輕紡工業,但手工作坊也仍然存在。由于地處阿爾溫德山坡下,多條高山河流流經哈馬丹,年年澆灌著這一片土地。哈馬丹也隨之慢慢形成伊朗著名的農業區,不但以盛產糧食和水果而聞名,而且成為伊朗農牧業生產的中心。 那么,哈馬丹古城究竟有沒有黃金之墻?它在各個時期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階段?這些問題目前無人知曉。若是能夠挖掘深埋于地下的哈馬丹古城,也許后人會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答案。 ◎陵園之城 盡管重重迷霧掩蓋著真實的歷史,哈馬丹仍然會顯露出些許微光。從那些杰出人士留下的痕跡里,人們仍然可以想見這座城市曾經擁有的榮光。早年時期,波斯帝國的大流士一世即在這里成長,又從這里走出,開創偉業。 以斯帖和馬爾杜蔡被安葬在哈馬丹。以斯帖是蘇薩的猶太裔皇后,也是古波斯帝國薛西斯一世的妻子,馬爾杜蔡是她的叔父,為二人修建的陵園是猶太人在伊朗最重要的瞻仰圣地。不過也有人認為,此處安葬的可能是另一位猶太裔皇后。 以斯帖皇后和馬爾杜蔡寫信給猶太人 以斯帖和馬爾杜蔡陵園 中世紀時期,舉世聞名的波斯科學家、數學家、醫學家和哲學家阿維森納長年居住在這座城市。他是一位天才,能夠熟練背誦全部《古蘭經》,被稱為“精通多學科”的科學家。1952年,人們在他的墓地上建造了一座巨大的陵園,然后又在附近建起了一座圖書館和小型博物館。 11世紀上半葉,哈馬丹出現一位神秘主義派詩人,名叫保?!に跔?。他的詩歌被翻譯成各國文字廣為傳誦,后人為了紀念這位詩人,在此建起了一座保?!に跔枏V場,并將他的陵墓設計成呈火箭形的紀念碑。 阿維森納墓 墓上方的紀念塔由12根石柱組成,代表阿維森納懂得12種學科。阿維森納被譽為中世紀阿拉伯最有影響的科學家、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在醫學上對世界的影響更是顯著。 保?!に跔柫昴?/br> 陵墓位于哈馬丹城北部,在一處公園里,被鮮花和曲徑環繞,環境優美。 拱拜德·阿拉維揚是一座12世紀塞爾柱時期的陵園,后來由阿拉維家族掌管,這個家族曾統治哈馬丹長達兩個多世紀。陵園有兩個位于塔內地下室的墓葬,可以通過塔內的盤旋樓梯走下去。陵園內部是灰泥裝飾,外墻上繪有復雜的幾何圖案與花卉圖案,以及一些古老的銘文,它是哈馬丹歷史價值最高的一處遺跡。 除了陵園,哈馬丹還保存著其他幾處有名的歷史遺跡,比如石獅子、塞琉古王朝廟宇廢墟、甘奇納麥巖刻、勃爾杰·古爾邦,以及各類古波斯的金銀器皿、金銀書版等等。這些點點滴滴的歷史遺物,雖然不足以展現哈馬丹的過去,但完全可以證明此地曾是一片歷史悠久、榮耀于世的古老都城。 保?!に跔柫昴柜讽?/br> 加茲溫 從王都轉身而來 加茲溫位于伊朗西北部,是加茲溫省的省會。這座城市地處厄爾布士山脈與扎格羅斯山脈的交匯處,是從德黑蘭通往伊朗西北部、黑海和伊拉克的一個重要節點。16世紀薩法維王朝期間,加茲溫在塔赫瑪斯普一世的統治之下定為王都。但和伊斯法罕、設拉子、馬什哈德、大不里士等古城相比,它只能算是一座年輕的王都。 禮拜五清真寺的尖塔 伊朗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這樣的尖塔一共有兩座,被稱為宣禮塔。 ◎兩座清真寺 加茲溫城里有兩座清真寺非常有名,一是禮拜五清真寺,一是先知清真寺。禮拜五星期寺又叫喬麥·卡比爾清真寺,它的中心大庭院里有四座“伊旺”,位于薛哈道大街以西。南面的“伊旺”里有一座用特殊大理石建成的“米哈拉布”?!懊坠肌本哂蓄愃拼判晕Φ谋砻?,可以吸附卵石,孩子們常在上面玩耍。 這座清真寺建于1106年~1153年,到了阿巴斯時期幾經擴建和修繕。很多人甚至以為它是在阿巴斯哈里發王朝時期的哈隆·拉希德于公元8世紀末期修建,建址恰好位于薩珊王朝拜火教的遺址之上。直到最近,清真寺的修繕工作仍在繼續,人們把寺院穹頂下部壁緣上用庫法體書法刻成的銘文剛剛精修過一番。禮拜五清真寺的正門高11.5米、寬11米,旁邊立有兩座雄偉的邁納勒(宣禮塔),據說阿巴斯國王也曾親自修繕過呢。這座建筑最古老的部分名叫“馬斯杰迪·哈隆尼”,它與正門的走廊相連接。 先知清真寺也叫馬斯杰德·納比或者皇家清真寺,位于伊瑪目·霍梅尼大街的南面,在巴扎的中心地段,是一座19世紀的建筑物,屬于愷加王朝時期。它的表面飾有精美的花卉圖案彩色釉磚,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設拉子的大小清真寺。進入寺中,可以看到中心大庭院里有四座壯麗的“伊旺”,上面均裝飾著色彩斑斕的釉磚與庫法體的銘文。 先知清真寺 ◎兩座陵墓 在加茲溫城里,與這兩座清真寺齊名的是兩座陵墓,其中一座是伊瑪目扎德·侯賽因的陵墓。伊瑪目扎德·侯賽因是第八任伊瑪目的嫡子,他的陵墓位于烈士陵園的中心。有人說他是在陪同父親前往霍拉桑的途中因病逝去而葬在了加茲溫。這座陵墓是一座藍色圓頂建筑,前面辟有大門,門邊有六座小型的邁納勒、陵墓中鋪有墓石,并圍有高高的環形拱廊,外部另設圍墻,墓上還有經過精心裝飾的八面體圓頂拱形建筑,整個建筑體現出鮮明的巴洛克式風格。 人們發現,該建筑有些部分屬于薩法維王朝時期。根據一方釉磚上的銘文可以得知,它是奉墓主女兒扎伊納布·貝恭之命而建成的。陵墓上刻下的最晚日期是1588年,即薩法維王朝的塔赫瑪斯普統治期內。第二個日期是1630年,被刻在另一方釉磚的銘文里。此外,陵墓的鏡面鑲嵌及一些彩陶釉磚裝飾,則能看出是19世紀的作品。 在13世紀~14世紀,加茲溫有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哈姆杜拉·穆斯塔法維,他是一流史學家拉希杜丁的徒弟,其作品《扎法勒·納美》是繼菲爾多西《列王傳》問世之后所創作出的最富有民族性的作品之一。而且,穆斯塔法維還是一位地理學家,著有一部關于天體和地理的作品《諾茲哈圖·古路布》。該書闡述了當時人們關于宇宙起源和結構的概念,并對伊朗諸城的情況進行了介紹和描述。這位學者去世以后,人們把他安葬在加茲溫。他的陵墓是14世紀的建筑物,包括一座磚砌地基、一座圓形建筑體、一方釉磚銘文、兩組鐘乳石形的裝飾工程,以及一座高高的圓錐形拱頂。后來,這座圓錐形拱頂又按蒙古族王朝時期的建筑形式重新進行了裝修。 伊瑪目扎德·侯賽因陵墓 阿拉穆特古堡 阿薩辛將古堡都建在地形陡峭的深山里,阿拉穆特古堡是其中一座,路途相對容易前往。古堡只余下一些殘磚斷瓦,在周圍壯麗景色的映襯下,顯出蒼涼之意。 ◎兩大工程 在加茲溫附近還有兩大看點值得一去,一是阿薩辛的古堡,一是賽菲德·魯德水壩。阿薩辛古堡位于厄爾布士山脈南麓靠近阿剌模特河一帶,也叫鷹巢城堡。阿薩辛是一個古怪奇異的宗教,有時會派遣殺手前往各地謀殺政治和宗教的領導人。他們在山腳下建造了若干古堡,隨時找機會四處散布自己的思想。 13世紀,蒙古人入侵并占領了鷹巢城堡,阿薩辛教徒們才四散離去,不明所蹤?,F在如果想去參觀古堡的話,路途依然難行,最好找到一位當地向導,再騎馬一周左右才能到達。而且,某些危險的地方只有經驗豐富裝備齊全的登山運動員才能爬上去。 相比之下,前往賽菲德·魯德水壩就很輕松了。在距離加茲溫大約80千米處有一座普列·勞烏香古橋,跨過古橋前行大約10千米會看到一片四面環山的藍色湖泊,它位于克孜勒烏贊河和魯德河的交匯處,那正是美麗的賽菲德·魯德大水壩。這里山光水色風景絕妙,很適合喜歡近途旅行的游客。 從加茲溫城前往阿薩辛山谷的公路沿著小山包迂回曲折,急彎不少,沿途都是美景。 可能是因為身為王都的歷史比較短暫,加茲溫并沒有顯露多么逼人的王者氣勢。許多游客更愿意把它當作一座散發著淡淡波斯韻味的小城,來過便留戀,錯過會想念。 大不里士 山谷中的古城 大不里士位于伊朗西北部,坐落于薩漢德山北麓的美丹柴河谷平原上,距離德黑蘭五六百千米。它是東阿塞拜疆省的省會,也是伊朗第四大城市,被視為西北方的門戶和商業中心。這座山谷中的城市由于在伊朗歷史上曾得到多位君主的青睞而被列為王朝首都,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千年古城。 貝楠樓 這棟古老的建筑建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如今它是大不里士藝術大學建筑學院的一部分。 ◎曾經屢為國都 由于地處西北部的交通要道,為四方各界提供通行之便,大不里士早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便開始了建城史。到了3世紀前后,這里已經成為阿塞拜疆的都城。公元8世紀初,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占領了大不里士,將其列為一處軍事重地,而后它又被在中亞一帶形成割據勢力的伊斯蘭王朝先后管轄。 1258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攻克巴格達滅掉阿巴斯王朝,建立了蒙古人統治的伊兒汗國,大不里士被定為國都,成為伊兒汗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當時,統治者在該城附近建起馬拉格天文臺、圖書館,還編制了《伊兒汗歷》。伊斯蘭學術文化也在這里得到了極大發展,城市周圍建有多座清真寺和宗教學校,漸漸成為什葉派和蘇菲派的學術中心之一,濃厚的學術氛圍繼而又吸引了各國旅行家、藝術家、哲學家,眾多學者云集至此。這一段時期里,大不里士還在溝通歐洲和中亞兩地區經濟文化上起了橋梁作用,成為大批農產品及歐洲商品的集散地。 1392年,帖木兒大軍洗劫了這座城市,大不里士遭此重創漸漸歸于沉寂。其后,雖然有中亞土庫曼部落建立的黑羊王朝、白羊王朝建都于此,但它一直未能重振雄風。直到16世紀,薩法維王朝建立初期,伊斯邁爾一世于此重新建起國都,大不里士才再度走向繁榮??墒呛镁安婚L,奧斯曼軍隊的頻頻入侵,令伊斯邁爾一世不得不將國都遷至加茲溫,大不里士的榮光遂又黯淡下去。 可能是由于身處軍事重地的緣故吧,這座城市一直具有革命斗爭的光榮傳統。19世紀,大不里士多次爆發反對沙俄軍隊占領的武裝斗爭。1905年~1911年,這里又成為反對伊朗封建王朝專制統治的伊朗立憲革命的發源地,而且也是1978年反對巴列維國王運動的主要城市之一。 加里古橋 如今,“年邁”的古橋已經不再開放。古橋歷經歲月蒼桑,見證了大不里士城市的變遷。 藍色清真寺大門 從外觀上,整個清真寺都是土色,只有正門才能看到殘存的藍色。這里墻壁上的藍色彩釉仿佛在訴說著曾經的輝煌。它曾毀于一次大地震,之后得以重建。 ◎古跡與文化并重 既然屢為國都,大不里士自然有著為數不少的著名古跡??墒?,由于多次遭到異族入侵,再加上858年、1041年的兩次大地震等自然破壞,現在得以保留下來的遺跡大都屬于13世紀以后的伊兒汗王朝、16世紀以后的薩法維王朝和18世紀的愷加王朝。 整個大不里士最值得一看的古跡要算“伊斯蘭綠松石”了。它名為綠松石,其實是一座拜占庭式的藍色清真寺。這座建于14世紀的伊斯蘭風格建筑曾毀于某次地震,后來經過一系列重建,方才恢復了原貌。該建筑的內部和外部全部鑲嵌著藍色釉磚,經陽光照射,周身散發出閃閃藍光,光彩瑰麗又耀人眼目。 大不里士還有一座“藍色圓頂”拱拜德塔,它屬于塞爾柱王朝時期,是一座建于石基上的八角形建筑。每個角的方向均有一座拱門,拱門表面鑲嵌著華麗的藍色釉磚。 阿塞拜疆博物館與那座巨大的伊斯蘭綠松石相鄰,坐落于伊瑪目霍梅尼大街上。博物館里收藏著大批珍貴的藏品,比如公元前4世紀的古錢幣、兵器、器皿、裝飾物及生活用品等,還有伊朗各民族部落的服飾及伊朗立憲運動時的文獻、照片等珍貴資料。 濃厚的歷史根基讓這座城市涌現出不少文化名人,僅僅在“詩人陵園”里就安葬著50多位很有聲望的詩人、科學家和宗教學者。包括12世紀著名詩人哈特朗·大布里季、穆罕默德·希林·瑪格里比、高齊·貝伊扎維以及當代詩人穆罕默德·侯賽因·沙赫爾亞爾等等。 大不里士也是亞美尼亞人聚居的主要城市之一,早在基督教傳播初期,這里就出現了信奉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社區。城內現有六座教堂,最古老的是于1785年建造的圣瑪麗亞教堂,還有一座于1910年建造的埃巴爾·瑪麗教堂也非常有名。 此外,這座城市還是伊朗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農牧業、農產品加工業、紡織業、制革業和食品工業都比較發達,尤其是手織地毯與里海的白魚和魚子醬聞名天下。再者,由于大不里士是伊朗通向土耳其和中亞地區的一處門戶之地,故而它也漸漸發展成為伊朗進出口貿易的基地之一。 藍色清真寺內部 清真寺建于1465年,建成后,匠人們又用了25年時間以藍色錫釉彩陶裝飾內外墻,在當時是大不里士城中最美麗的建筑。 阿塞拜疆博物館 博物館建于1985年,主要陳列伊朗阿塞拜疆地區出土的各時期文物,是伊朗第二大收藏不同歷史時期相關物品的博物館。 伊瑪目扎德·哈姆扎清真寺 清真寺里有哈姆扎的墓,歷史可以追溯到14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