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印象伊朗
書迷正在閱讀:如歌似夢、御前男朋友、[綜韓劇]夢醒時見你、年下小狼狗、膽小鬼、犬狼、以地為床、反派今天乖了嗎(快穿)、異位面見聞、仙界供應商
第一章 印象伊朗 一個人,一座城,一個國,能在你的記憶碎片里儲存多少個瞬間印象?有些刻骨銘心,有些模糊不清,有些轉身陌路,有些兩兩相忘。而伊朗的最大魅力就在于能將你腦海里所有關于它的記憶碎片全部拼貼起來,不留一片殘余,不落一處空白。 高原之國 伊朗位于東經44°~63°,北緯25°~40°,地處亞洲西南部與歐洲中東部,故而被納入西亞國家和中東國家。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國土都位于伊朗高原上,境內海拔一般在900米~1500米之間,平均海拔1200米,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高原之國。 ◎地理與氣候 從世界版圖來看,伊朗與土庫曼斯坦、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鄰,北隔里海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相望,南瀕波斯灣和阿曼灣,歷來有“歐亞陸橋”和“東西方空中走廊”之稱。 從地理環境來看,伊朗絕大部分位于伊朗高原上,南北長約2000千米,東西寬約1600千米,國土總面積約165萬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積約為1.2萬平方千米。它的邊境線總長度為6031千米,海岸線總長度為2700千米。整個境內的最高點是厄爾布士山脈的主峰達馬萬德峰,海拔約5610米;最長的河流是長約890千米的卡隆河;最大的湖泊是一度廣至4500平方千米的烏魯米耶湖;最大的島嶼是1336平方千米的格什姆島。 由于地處高原之上,伊朗境內山脈縱橫。它的東部是加恩一比爾兼德高地,北部有厄爾布茲山脈,西部和西南部是寬闊的扎格羅斯山山系,中部為干燥的盆地,形成了卡維爾荒漠、盧特荒漠等。整個國家境內僅西南部波斯灣沿岸與北部里海沿岸有小面積的沖擊平原,西南部扎格羅斯山麓至波斯灣頭的平原稱作胡齊斯坦,國內的主要河流有卡倫河與塞菲德等。 從氣候環境來看,伊朗屬于大陸性氣候,大部分地區干燥少雨,一年里四季分明。大致來講,北部地區春夏秋季較為涼爽,冬季較為寒冷;南部地區夏季炎熱,冬季溫暖。以首都德黑蘭為例,德黑蘭氣溫最高的時候是7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氣溫分別是22c和37c,氣溫最低的時候是1月,平均最低和最高溫度是3c和7c。 如果稍加細分,全國境內還可以分出三種氣候類型。國內大部分地區和南部沿海地區屬于沙漠性氣候和半沙漠性氣候,特點是干熱季節長,一般可持續7個月,年平均降雨量30毫米~250毫米。阿爾卑斯山脈、扎格羅斯山脈、薩哈德高峰、薩巴朗高峰等高山區及一般山區都屬于山區氣候,年平均降雨量約在250毫米~600毫米之間,位于里海與阿爾卑斯山脈之間的狹長地區屬于里海氣候,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2000毫米。 迷霧山脈 6月下旬,伊朗北部的阿拉斯巴旺(arasbaran)低地山區霧氣升騰,這片山區里生存著種類繁多的植物和動物。 伊朗國內現在仍然實行冬令時和夏令時,冬令時比北京時間晚4小時30分,夏令時比北京時間晚3小時30分。 伊朗國家沙漠公園 公園位于德黑蘭東南部,是著名的沙漠旅游勝地。這里長年干旱,降雨極少,但仍然有一些頑強的動物和植物在這里安下了家。 ◎發展簡史 伊朗是具有四五千年歷史的東方文明古國,史稱波斯,有記載的歷史始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那時,在伊朗高原西部的卡倫河流域居住著埃蘭人,埃蘭人建起埃蘭王國,攻陷了古巴比倫,后來被興起的亞述人滅亡。 公元前6世紀左右,雅利安人的分支米底人攻滅了亞述帝國,沒過多久,他們即被居魯士大帝消滅。緊接著,居魯士締造波斯第一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該朝在第三代君王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達至鼎盛,帝國版圖東至阿姆河和印度河兩岸,西到尼羅河中下游,北至黑海、里海一帶,南達波斯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 希波戰爭以后,阿契美尼德王朝由盛轉衰。公元前334~公元前330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東侵,并征服了波斯全境,阿契美尼德王朝走向終結,馬其頓帝國隨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然而好景不長,亞歷山大去世不久,龐大的馬其頓帝國即告瓦解,部將塞琉古奪得大部分疆域,并以敘利亞為中心建起了塞琉古國,伊朗由此進入塞琉王朝。 塞琉王朝并沒有持續多久又被帕爾尼部族攻滅,帕爾尼部族建起了安息王朝。當安息王朝衰落下去,薩珊王朝再度興起。這個王朝將版圖繼續向東擴張至印度河中上游,創造了古代伊朗最輝煌的時期。 然而,戰爭從未遠離這片土地。羅馬人的入侵、封建勢力的割據、人民起義與中亞游牧部落令薩珊王朝在7世紀中期黯然落幕。在7世紀中期至15世紀的幾百年里,伊朗戰事不斷。相繼進入阿拉伯人、突厥人與蒙古人的統治之下。先是阿拉伯人占領全境,將其強行劃入阿拉伯帝國版圖,接著塞爾柱突厥人、花剌子模的鐵蹄踐踏而過。等到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雄起,伊朗又成為他馬鞭下的伊兒汗國。伊兒汗國走向衰落時,帖木兒大軍又席卷而過,戰火瞬間彌漫伊朗全境。 直到16世紀薩法維王朝崛起,這片土地終于迎來喘息的時候。在其后的兩個多世紀里,伊斯蘭教被尊為國教,伊斯法罕等一批古城活力重現,聯通了亞歐四方貿易。伊朗整個國家變得日漸強盛,帝國版圖也在迅速擴張。 從18世紀到19世紀后半葉,阿夫沙爾王朝、愷加王朝相繼登臺。在歷代諸王的統治之下,伊朗的城市建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馬什哈德、德黑蘭迅速崛起。但在19世紀后半葉,隨著歐洲列強的侵入,伊朗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國家,巴列維王朝乘勢而起,并于1935年將國名改為伊朗。 居魯士大帝陵墓陵墓位于設拉子東北部約130千米處,修建于公元前530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米底人和波斯人石雕 波斯波利斯遺址古建筑物上的浮雕。米底人生活在古代亞洲西部(今伊朗西北部),與波斯人有血緣關系,從大約公元前550年之后逐漸與波斯人融為一體。波斯波利斯雕刻上的米底人和波斯人很好區分,他們的服飾不一樣,米底人頭戴圓帽,腳上穿靴。 1979年,伊斯蘭革命運動爆發,僅僅持續半個多世紀的巴列維王朝走向覆滅,宗教領袖霍梅尼接管政權成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推行政教合一 幾千年的發展史令伊朗蛻變成為一個多民族的伊斯蘭國家。據最新統計,伊朗全國總人口約有七八千萬,境內分布著波斯、阿塞拜疆、庫爾德、吉蘭、俾路支、阿拉伯及土庫曼等多個民族,其中波斯人占一多半。在這個國家,波斯語是官方語言,伊斯蘭教為國教,大多數居民都信奉伊斯蘭教,其中又有大多數人為什葉派教徒,只有少數人為遜尼派教徒。 其實早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大部分伊朗人都信奉瑣羅亞斯德教,即祆教或拜火教。到了薩珊王朝時期,該教被尊為國教。7世紀前后,當伊斯蘭教傳入伊朗,瑣羅亞斯德教的教徒轉而皈依伊斯蘭教。在其后的發展時期,伊斯蘭教又出現不少新的教派,許多民眾成為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信仰者,伊朗也由此成為世界上擁有伊斯蘭教什葉派教徒人數最多的國家。不過,伊朗憲法也承認另外三種宗教,即基督教、猶太教和瑣羅亞斯德教,只是這三種宗教的信仰者在國內是極少數群體。 波斯波利斯石雕 身為宗教國家,伊朗在政治體制方面實行政教合一制度,神權統治高于一切。1979年,伊斯蘭革命運動以后,伊朗出臺了第一部憲法。1989年,伊朗對憲法進行部分修改,突出伊斯蘭信仰、體制、教規、共和制及最高領袖的絕對權力不容更改。 在行政權方面,伊朗政府實行總統內閣制,總統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可連任一屆。伊斯蘭議會則是伊朗最高國家立法機構,實行一院制,議會議員共290名,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 在行政區劃方面,伊朗近年來進行過多次變更。目前全國劃為30個省,比較著名的省份有德黑蘭、中央、霍拉桑(又譯呼羅珊)、法爾斯、伊斯法罕、克爾曼等,比較著名的城市有德黑蘭、馬什哈德、伊斯法罕、設拉子、哈馬丹、庫姆、加茲溫、卡尚、大不里士等。 總的來說,從波斯轉身變為伊朗,其間經歷了無數次艱難的蛻變與重生。但自伊斯蘭革命以來,政教合一制度一直平穩推行,給這個飽受戰火洗禮的國家帶來了久盼的和平。隨著當前國內經濟的迅猛發展,高原之國伊朗也必將創造一個嶄新的未來。 伊朗高原 西亞文明的孕育地 西亞指亞洲西南部,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與小亞細亞半島,面積約有718萬平方千米,占到亞洲總面積的16%。這片遼闊的土地處于亞洲、非洲與歐洲的結合部,創造出舉世聞名的西亞文明,成為人類文明的一處重要發祥地。而伊朗高原作為西亞文明的孕育地之一,早在幾千年以前就誕生了繁盛的波斯文明。 扎格羅斯山脈 伊朗第一大山脈,位于伊朗高原西南部,山脈以東地區降雨少,氣候干燥;山脈以西則不同,降水較多。山間多谷地和盆地,是伊朗的農牧業區。 塔里干湖 這是伊朗高原上的一處美麗湖泊,綿延的山脈將其環繞,潔白的雪山在純凈的湖水中投下倒影。 ◎封閉的高原 伊朗高原的歷史可以追溯至一億多年以前。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和板塊學說,當時南半球一塊大陸逐漸向北漂移,與亞歐大陸發生碰撞與交融,其后又經過漫長復雜的地質運動,最終在亞洲板塊形成了一片地勢突起的伊朗高原。 從地理方位來看,伊朗高原地處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印度洋的阿拉伯海、波斯灣、阿拉伯半島、高加索山區、里海、中亞平原與帕米爾高原之間,屬于一片閉塞的山間高原。這片高原包括中間的高原內陸及周圍的邊緣山地,邊緣山地主要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有扎格羅斯山脈、莫克蘭山脈、基爾塔爾山脈,并東延成蘇來曼山脈,北支主要有厄爾布爾士山脈、科彼得山脈和興都庫什山脈。整個高原東西長達2500千米,南北最寬為1500千米,面積約270萬平方千米,大部分屬于伊朗,小部分屬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國。 查洛斯公路 公路穿行于德黑蘭和里海之間,沿路風光迷人,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公路之一。 伊朗高原的周圍皆是高大山脈,尤其是興都庫什山和扎格羅斯山脈,海拔高度均在3000米以上。高原的中央則是遼闊的內陸盆地,海拔高度大約在900米~1500米間,整體地勢起伏不大。在那些大大小小的盆地周圍,大片荒漠與鹽沼廣布其間。 伊朗高原屬于亞熱帶大陸性干旱和半干旱氣候,這是由于深居內陸或因有山地阻擋,濕潤的海洋氣流難以到達,又由于此地位于亞熱帶,故而夏季高溫,冬季溫和,年降雨量比較稀少,水源大多來自高山降水。 扎格斯山脈 扎格羅斯山脈是由于亞歐板塊受阿拉伯板塊的沖撞而形成,它向東與興都庫什山及印度北面的喜馬拉雅山脈連為一體,同時和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形成一道由西向東保障亞洲大陸的天然戰略屏障,對中國西陲形成緊密防護。 在歷史上,正是憑借這道戰略屏障,以伊朗為前沿的高原國家抵御了羅馬帝國的東擴,削弱了英國、沙皇俄國和美國的擴張,同時成為中國西陲安全的第一道“防火墻”。 封閉的地形、稀少的降水使這里形成廣大的內流區和無流區,約占伊朗高原總面積的2/3。很多內流河都發源于高原邊緣山地的內側,比如赫里河、哈利勒河、庫爾河等。最長的內流河赫爾曼德河發源于喀布爾西帕格曼山,向西南流入薩巴里湖,全長1110千米。它也是伊朗高原上最長的河流,主要靠高山融雪水和冬雨補給。外流河大多分布在高原邊緣山地的外側,最長的外流河是卡倫河,發源于扎格羅斯山,最后匯入阿拉伯河,全長850千米。另一些外流河流入阿拉伯海及阿曼灣、波斯灣。伊朗高原上比較有名的湖泊如薩巴里湖、納馬克湖等,都是內陸咸水湖。 ◎五大區域 眾所周知,人類最早的文明誕生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即兩河流域平原,那一片位于底格里斯河及幼發拉底河之間的新月沃土給蘇美爾人帶來了巨大的財富。與其相比,伊朗高原的自然環境存在種種不足,但即使如此,執拗又勤勞的古代先輩們仍然在這片土地留下堅實的腳印,創造出厚重的波斯文明。 里海邊的出租船 里海的南岸在伊朗境內,伊朗內陸干旱炎熱,北部的里海地區卻涼爽濕潤,這里也成了伊朗人的度假圣地。 結合地理環境和歷史事件,人們把伊朗高原分為五大區域,波斯文明里許多閃耀的亮點即在這五大區域中一一呈現。 扎格羅斯地區有著伊朗最大的沖積平原——胡澤斯坦平原。大概在蘇美爾人于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刻寫楔形文字的時候,埃蘭人也在胡澤斯坦地區創造著埃蘭文明,它是伊朗歷史上最早形成國家的一個地區。埃蘭人使用古老的埃蘭語、原始的埃蘭楔形文字,建起了祭祀中心,開始發展青銅鑄造、制陶業和紡織業,建成以蘇薩為中心的商業核心地區。那件收藏在巴黎盧浮宮博物館里的漢謨拉比法典石碑,即在蘇薩出土。 內陸荒漠盆地也稱中央荒漠盆地,大致方位在扎格羅斯山以東,厄爾布爾士山脈以南和卡維爾鹽漠之間,約占有今伊朗全國面積的大半部分。該區域內的哈馬丹一帶在古時曾稱米底,昔日輝煌的米底王國便誕生在這里。 里海沿岸地區。阿契美尼德王朝鼎盛之時,將領土擴大到東至西北印度,西至色百斯,北至黑海、里海沿岸,南至印度洋和埃及,幾乎包括了整個地中海東岸文明地區,使各地政治、經濟、文化得到極大發展。直到在希波戰爭中敗給希臘,這個偉大的王朝才走向了終結,它為后世在設拉子附近留下了一座能夠代表整個古波斯文明的遺跡波斯波利斯。 獨特的伊朗村莊坎多萬 古老的坎多萬(kandovan)村已有700多年歷史,人口只有大約1000人,是世界上最獨特的村莊之一,原因在于這里所有的房子都是在奇形怪狀的巖石上筑成,于是又被稱作巖石村。 古代的帕提亞地區大體相當于現在伊朗的霍拉桑地區。絲綢之路經過帕提亞地區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這也是安息王朝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東伊朗地區的東界是印度河,西界是伊朗中部沙漠地區,南界是印度洋,北界是阿姆河谷。一條高大的帕羅帕米蘇斯山脈自東向西延伸而來,將伊朗與中亞分隔開來。它的北部有若干國家,南部是古代印度河流域與兩河流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為種種原因,東伊朗地區絕大部分已分屬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諸國,但它曾經長期是伊朗的一部分,為波斯文明做過重要貢獻。 與西亞的其他古文明相比,伊朗高原上的波斯文明從未有過斷代現象。也許,這是因為它一方面傳承阿契美尼德、安息、薩珊等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也在汲取伊斯蘭文化的緣故。 水域與沙漠 受高原地勢的影響,伊朗境內地貌大多由高原、盆地或山脈組成,只有海邊的一小部分是平原。這個國家幾乎陷于群山環抱之中,大小盆地分布其中,具有河流較少、荒漠較多的特點。概括來說,伊朗的水域部分可以分為一個里海、兩個海灣和四大水系,荒漠部分則以卡維爾沙漠和盧特荒漠為代表。 格什姆島海灘 波斯灣中海島眾多,格什姆是最大的一座。島嶼形狀狹長,海岸線曲折。島上風景美麗,沙灘開闊,海水純凈,島的西部還有一座地質公園。 卡倫河上的大橋 卡倫河是伊朗第一長河流,位于伊朗西南部,河道曲折,滋潤著沿岸的土地。 ◎兩大海灣及其水系 波斯灣和阿曼灣位于伊朗南部,以霍爾木茲海峽分隔。波斯灣長約900千米,最寬處400千米,平均深度25米,海水鹽分比較高;阿曼灣長約610千米,平均深度2千米,是一個開闊的深海盆,與外海的海水不斷交換,所以鹽分比波斯灣低。 兩大海灣都屬于熱帶海,海里有種類繁多而豐富的熱帶海洋生物。尤其是波斯灣,自古就以盛產珍珠聞名天下,如今更因為海底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而令世界矚目。 波斯灣和阿曼灣是伊朗各大河流的“歸宿”之一,發源于東部和西部山區的外流河最終都要注入這兩個海灣。其中最長的一條是源自扎格羅斯山西部的卡倫河,全長850千米,流域面積5萬平方千米,是伊朗最大的河流??▊惡由嫌瘟鹘浐苌畹膷{谷,筑有卡倫河大壩,下游河床開闊,中游有迪茲河從右岸匯入,水量增大,部分河床可達400米寬。它在霍拉姆沙赫爾地區分為兩支,一支向南流入阿拉伯河,一支從阿巴丹東流入波斯灣。 另一條比較著名的河流是由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匯合而成的阿拉伯河。阿拉伯河長約200千米,下游的某一段是伊朗和伊拉克的界河,非常適合航運,海輪從波斯灣可通航到赫拉姆沙赫爾市。此外,伊朗還有曼德河、舒爾河等小河流,雖然流量不大,但對于沿海平原農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里海和其他水系 里海是一個內陸深海盆,南部最深處980米。在里海南岸河口一帶,春天是魚類產卵的地方,冬季是成群的水鳥過冬的地方,南部水域更是伊朗最重要的漁場,盛產鮭魚、鱘魚、鳊魚、白魚等。 流入里海的較大河流有塞菲德河、阿拉斯河、阿特臘克河、戈爾甘河等。塞菲德河是伊朗的第二大河,全長720千米,上中游流經西北部山區,下游穿過厄爾布爾士山,從拉什特市東北注入里海。 位于西北部山地的烏魯米耶湖是伊朗第一大湖,面積約5萬多平方千米,從周圍山地共有十四條河流注入??上в捎诤洺7簽E,而且鹽分高,湖邊的土地既不能耕種也不宜居住。伊朗中央高原周圍山地也有很多河流,流經山前荒漠,最后注入湖沼,北部最重要的是納馬克湖水系,南部最重要的是納馬克扎爾湖水系,是城市用水和灌溉的重要水源。 ◎高原上的沙漠 伊朗大部分國土在中央高原上,高原外圍環繞的高山使其成為一個封閉的內陸河流域,周圍山上的水攜帶大量沙石流下來以后,在長期高溫干燥的氣候條件下,形成大片的沙漠,如中南部的盧特沙漠,北部的卡維爾沙漠。 盧特沙漠是伊朗最大的沙漠,面積約480平方千米,地表被黑色的火山熔巖所覆蓋,非常容易吸收陽光中的熱量,被人們稱為“烤熟的小麥”。沙漠東部是一片地勢較低的鹽灘,中心地帶是風化形成的平行溝壑地形,高度約有75米。那一排一排的溝壑就像絲綢上的褶皺,像是大自然獻給沙漠之神的盛裝。它的東南部是如撒哈拉沙漠一般的沙灘,最高的沙丘有300米,宛如一座座“金字沙塔”。 洲之珠 波斯灣盛產珍珠,1628年面世的“亞洲之珠”就出自于波斯灣。這是一顆在世界已發現天然大珍珠中名列第二的稀世珍寶,它的長徑約100毫米,短徑60毫米至70毫米,重于242克。 在當時,亞洲之星被波斯國王阿巴斯大帝買下并命名,后來又被贈予清朝的乾隆皇帝。慈禧獲得此寶后愛不釋手,命令宮廷工匠配制了一大塊“碧璽”,意指避邪,于是就成了現在的樣子。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時搶走了這顆寶物。 一望無際的盧特沙漠 盡管也有游客來到這片沙漠旅行,但顯然它更適合那些勇于接受酷暑天氣和干旱氣候挑戰的冒險者。 盧特沙漠是世界上最熱的地方,那里沒有動物,也幾乎沒有植物。前幾年,人們曾測得盧特沙漠的表面溫度高達70.7c,這是有史以來人類所記錄的地表最高溫度。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還曾經過這片沙漠,他特意在游記中寫道:“放眼處都是一望無際的干旱沙漠,甚至沒有野獸出沒的痕跡——野獸們都無法在此地生存!” 卡維爾沙漠也稱為“卡維爾鹽漠”或者“大鹽漠”。這片鹽漠東西長450千米,南北寬100千米~200千米,面積達77600平方千米。沙漠內遍布鹽沼,從高空中俯瞰宛如藝術家筆下的抽象畫,極盡玄幻與美麗。 為了開發荒漠資源,伊朗政府于1964年在德黑蘭的東南部建起了一座伊朗國家沙漠公園。公園的占地面積大約60.9萬公頃,園內生存著一些抗旱極強的沙漠植物,羚羊、野山羊、亞洲豹、亞洲野驢等珍稀動物出沒其間,各種遷移鳥類也給干旱枯燥的沙漠帶來了生機。人們在此發掘出一些古跡遺址,比如巴赫拉姆客棧、城堡、蓄水池、地下水道等,吸引了許多喜歡沙漠旅游的游客。 世界重要產油國 世界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中東、拉丁美洲、北美洲、西歐、非洲、東南亞和中國?,F在,全球產油的國家和地區已有150多個,發現的油氣田至少有4萬多個,一些大型油氣田主要集中在27個國家和地區,分布于中東波斯灣和俄羅斯西伯利亞一帶。中東海灣地區處于亞非歐三洲的樞紐位置,原油資源非常豐富,一向被譽為“世界油庫”。在2015年列出的世界原油儲量最新排名里,中東國家就占去了五位,伊朗名列其中,并高居排行榜的第三位。 伊朗西南部城市阿瓦士的一處油田 ◎浮在油海上的國家 在遠古時期,伊朗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海相沉積巖分布很廣,約占全國面積的90%。古地中海是一個暖海,海洋生物大量繁殖,它們死后的殘體與大陸帶來的有機物質、泥沙混在一起,沉入海底形成有機淤泥,保存在沉積巖層中。歷經千萬年的變化,有機淤泥最后形成了石油礦床。當滄海變為桑田,伊朗有幸分得了海洋財富的一杯羹,并借助地利之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一個“浮在油海上的國家”。 自20世紀初期以來,人們經過多年地質勘探,探明伊朗的油氣儲量有三大區域。第一個地區位于西南部的扎格羅斯山區,這里石油的沉積巖厚達6000多米,含油層石灰巖厚達400多米。富含油氣的構造帶有三條,每條面積均有300平方千米以上。加奇薩蘭油田和馬龍油田的儲量均在15億噸左右,帕扎南天然氣的儲量約在1.4萬億立方米,三者均被納入世界上最大的油氣田之列。另一個油氣區集中在波斯灣,這里的弗里敦油田和薩珊海油田的石油儲量均在1億噸以上。伊朗其他地區也發現了不少油田,比如在中央高原邊緣的庫姆附近有阿爾博茲、薩拉季等油田,在里海沿岸和東北邊境還有儲量達到5.45萬億立方米的薩拉赫斯氣田。 豐富的油氣儲量令伊朗的產油區也順勢分為三大區域。第一個產油區主要分布在北起迪茲富爾,南到布什爾的扎格羅斯山丘陵地帶,呈西北一東南走向排列,與扎格羅斯山走向一致。這里有40多個油田,如馬龍、阿加賈里、加奇薩蘭、法爾斯、阿瓦土、比比哈基梅、卡蘭季油田等。僅列舉的這七大油田的產油量便占到伊朗石油產量的2/3,它們的油田儲量和油井產量也曾躋身世界前列。近些年來,伊朗把從此地出產的大部分石油都輸向歐洲、亞洲、非洲與美洲。第二個產油區是波斯灣海底油田。在位于伊朗海域部分的諸多油田中,比較有名的高產油田有薩珊、大流士、羅斯塔姆油田。從海底油田產出的原油,有的先通過海底油管再經裝船輸往國外,有的先就地設置浮動儲油筒和浮動船塢再經裝船運往國外。第三個產油區分布在西部的納夫特沙赫、中部的薩拉季和阿爾博茲等地,這里出產的原油一般都歸國內消費。 ◎石油開發之路 有了海洋的恩賜,伊朗在最近一個世紀里迅速發展成石油大國,但它走過的石油開發之路卻并不順利。 1872年,英國人巴侖·路透取得了開發伊朗石油資源的第一個租讓權。1901年,英國人威廉·塔西取得了石油開采權。1908年,馬斯吉德·蘇萊曼地區發現第一個油田,并打出了第一口油井。此后人們又經過多次勘探,最終認定伊朗國內含有極其豐富的石油儲量。 南帕爾斯氣田的夕陽 南帕爾斯氣田位于波斯灣伊朗和卡塔爾交界處,是中東最大的天然氣田,覆蓋面積9700平方千米,其中3700平方千米歸伊朗所有。 伊朗石化論壇會議現場 在一戰和二戰期間,為了滿足戰爭需要,伊朗加速勘探開發,石油開采量隨之不斷增長。從20世紀50年代~80年代,伊朗的油氣開發進程呈現先期緩步后期加速的狀態,原油產量屢次攀上新的高度,同時還并成功開展了海上石油鉆探。 伊斯蘭革命勝利后,伊朗國家石油公司控制了所有的作業權,勘探活動幾乎停止,石油產量暴跌。緊接著兩伊戰爭爆發,這時期的石油鉆探工作主要集中在油田開發方面,石油產量一直小步上升。1988年兩伊戰爭結束,伊朗開始實施戰后的經濟發展和工業多樣化計劃,快速恢復和擴大油氣生產、加工和石油化工設施。 進入21世紀以后,伊朗的海上石油勘探又取得重大進步,里海南部海域發現儲量驚人的海底石油。海陸石油的雙重開發讓伊朗牢牢把握住國家的經濟命脈,將本國盛產的石油源源不斷地輸往全球各地。如今,這個國家的石油生產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已分別躍居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成為全球響當當的石油王國。 從英國人開始掠奪石油資源直至今天的石油王國,伊朗走過了一條歷經百年滄桑的石油開發之路。豐富的石油資源改變了這個國家幾千年來以農業為主的傳統經濟結構,作為現行經濟主體,它為伊朗的繁榮和富強做出了巨大貢獻。 德黑蘭煉油廠 海上鉆井平臺 在海上進行油氣鉆井施工時,海上石油鉆井平臺不僅支撐著幾百噸重的鉆機,同時也是鉆井人員生活居住的地方。 德黑蘭 新貴之城,盛妝崛起 與伊斯法罕、設拉子不同,此前它從未有過貴為王都的榮幸。但德黑蘭也有著伊朗其他城市所不能比擬的凌銳之氣,一遇抬升便一飛沖天,滿身貴氣再盛妝崛起,全然不顧那些千年古都的艷羨之情,在全國的中心地帶雄視整個伊朗。 ◎緩慢蓄勢快速發展 德黑蘭城市一角 這是一座與雪山幾乎相依為伴的城市,在城中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四季都有皚皚白雪覆蓋的厄爾布爾士山脈。 德黑蘭是伊朗的首都,也是德黑蘭省的省會,坐落在伊朗高原的厄爾布士山脈南麓。從城市的北端可以望見雄偉的達馬萬德峰,達馬萬德峰終年積雪,源源不斷的雪水順著山脈流入市區,常年滋養著這片土地。 很難想象,德黑蘭在成為首都之前并沒有什么名氣,不說遠處有古韻深厚的伊斯法罕、設拉子、大不里士,就連近處一座名叫雷伊的小城都能湮沒它的光輝。在早年時候,德黑蘭只是雷伊城邊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落,而雷伊是賽爾柱王朝統治者親手扶持起來的一座重要城鎮,直至13世紀早期被蒙古國軍隊占領,才漸漸衰落下去。那時候,雷伊的萬丈光芒阻擋了周邊一切城鎮崛起的可能,當它被蒙古人廢棄之后,大批居民逃往德黑蘭,德黑蘭才得以緩慢發展。 18世紀初,贊德王朝的卡里姆汗曾在這里建起一座皇宮與政府辦公室,可他后來又把政府辦公室遷往了設拉子。德黑蘭剛剛嗅到王都的一絲貴氣便與之擦肩而過,實在有些遺憾,好在這遺憾剛過半個世紀便迎來了好運——愷加王朝的第一位國王阿迦·穆罕默德·汗給它帶來了今天的地位和榮耀。 綠宮 綠宮的外觀是淺綠色,門口有一處圓形的池塘,它是薩德阿巴德王宮的一部分。薩德阿巴德王宮原本是巴列維王朝君主避暑的夏宮,是一個由18座宮殿組成的大型建筑群,位于德黑蘭北部的山上,大片的森林、花園和草坪使得這里空氣清新,環境優美。 當年,那位驍勇的國王來到德黑蘭,考慮到它在地理、政治和經濟方面可能帶來的優勢,遂在1795年將都城遷至此處。自此,德黑蘭乘勢崛起,開始進行一番大規模的建設,現在城內遺留的大多數歷史性建筑也均出自于愷加王朝。 在20世紀初期,巴列維王朝興起,在禮薩·汗和禮薩·巴列維兩代父子君王的統治之下,首都德黑蘭經過數次改造和擴建。古列斯坦皇宮等一些古老的宮殿、城堡與要塞被有意冷落,寬闊的主道、華麗的公園,以及國家銀行、警察總部、電報局、軍事學院等一批現代化建筑快速興建。德黑蘭宛如進行了盛妝打扮,迅速發展成伊朗最大的城市,繼而成為整個中東地區的新貴之城。 ◎壯麗的城市地標 雖然建造年代不夠長久,歷史底蘊不夠深厚,但德黑蘭的凌銳之氣鋒芒畢露,就像一位蓄勢已久的潛能者,只等時運到來便能乘勢而起。如今的德黑蘭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城市街道密如蛛網,空中航線與中央鐵路構建立體交通,各種高級學府與宗教場所分散其間,往來的游客與商賈更是絡繹不絕,它已儼然成為中東地區一座著名的國際化大都市。 從城市格局來說,德黑蘭辟有兩條著名的街道,即瓦利阿斯爾大街和沙里阿提大街。這兩條街均呈南北走向,貫穿整座城市,瓦利阿斯爾大街的兩旁還流淌著來自雪峰的水流,蜿蜒前行幾十千米,在城內形成一道奇景。 從城市地標來說,德黑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自由紀念塔、默德塔和伊瑪目霍梅尼陵墓。 自由紀念塔本來名叫“沙赫雅德塔”,伊朗伊斯蘭革命后才改稱“阿扎迪塔”,意即“自由之塔”。它位于德黑蘭機場附近,歷來被視為首都的象征。1971年,為了紀念波斯帝國建國2500周年,人們選用2500塊大小石塊,再用鋼筋水泥澆筑成這座雄偉的塔式建筑。 自由紀念塔 以自由紀念塔為中心的廣場非常開闊,是伊朗人休閑的好去處,也是舉行盛大集會和游行的場所。 自由紀念塔通體呈灰白色,全高45米,塔基長63米,寬42米。它恰好位于德黑蘭城市布局的中軸線上,下方有四條寬闊平坦的柏油馬路伸向遠處,似將全城聯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自由塔共分為三層,在西北和東南設有四部電梯,乘坐電梯可以通往每一層面,也可以直達塔頂。如果不想乘坐電梯,可從塔底沿著285級石階盤旋而上,一直到達塔頂的瞭望臺,登上瞭望臺,便能將德黑蘭全城景色盡收眼底。在自由塔的底部建有博物館和電影館,向觀眾呈現出伊朗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山河風光和名勝古跡。 默德塔 塔頂是俯看德黑蘭的絕好地方,坐在塔內的旋轉餐廳用餐,享受美食的同時還可以360度欣賞德黑蘭市。 默德塔全稱“波艾爾·默德塔”,也稱伊朗塔或德黑蘭塔。這座高塔主體高約315米,連同天桿高達435米,共分為12層。它屬于德黑蘭國際貿易與會議中心的一部分,內部建有數間餐廳,一所五星級酒店,一所會展中心,一所世貿中心,一個科技園。該建筑是目前世界上第六高塔,僅次于東京晴空塔、廣州塔、加拿大國家電視塔、奧斯坦金諾塔和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它會取代自由紀念塔成為德黑蘭新的城市象征。 伊瑪目霍梅尼陵墓位于德黑蘭南部附近?;裘纺岜蛔馂橐晾蕠?,在1989年以91歲高齡去世,從那時起人們便開始為他建造一座恢宏的陵墓。從外觀上看,這座陵墓很像一座大型清真寺,東南西北各有4座挺拔的宣禮塔,每座塔高91米,象征著國父的高壽。中央陵殿是一個分為三層的大型拱頂,第一層高42米,是為了紀念霍梅尼反對巴列維國王;第二層高57米,是為了紀念伊斯蘭革命取得勝利;第三層高68米,是為了紀念霍梅尼去世。 這座巨大的陵園恢宏無比,尤其是中央陵殿的金黃色圓形拱頂,白天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閃閃,夜晚在燈光的照射下又金碧輝煌,堪稱伊朗傳統建筑風格和現代建筑風格相互融合的經典杰作。 ◎公園與博物館 宏大精美的地標性建筑固然令人大開眼界,但德黑蘭的公園與博物館也別有一番趣味。 波斯御寶 伊朗御寶又叫波斯御寶,據說是世界上最大、最耀眼炫目、最有價值的寶石收藏品,包括王冠、權杖、古波斯頭飾、羽飾、鑲上寶石的劍及盾、寶玉、翡翠、紅寶石及鉆石等。目前,這一組珍貴的寶石收藏品就擺放在德黑蘭的中央銀行里,供公眾參觀。 伊·密萊特公園 位于德黑蘭市中心的密萊特公園占地廣闊,綠化非常好,吸引著許多人來這里放松。公園的邊緣還建有一座電影院,此外,德黑蘭市的第一座音樂噴泉也建在這里。 古列斯坦皇宮 這座宮殿是德黑蘭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已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肮帕兴固埂币庵铬r花盛開的地方,整座宮殿圍繞花園而建,宮殿的裝飾十分奢華,美輪美奐。 首先是位于城北的三座公園。伊·勞萊公園以前專門用于軍事檢閱,現在可能是全城最熱鬧的公園。它的內部設有兒童圖書館、木偶劇院、微縮景觀城、露天劇場與日本庭園,周圍建有手工藝品市場、兒童藝術創造中心、網球場等,吸引了大批德黑蘭的年輕家庭。伊·密萊特公園是一座英國式公園,園內水波蕩漾、色彩繽紛,集合了玫瑰、月季、天竺葵、紫羅蘭、櫻草花、金合歡與法國梧桐等多種花草古木。夏特楞奇公園是一座“下棋公園”,園內最有趣的便是辟有兩座專門下棋的棋廳。此外,黑白相間的石制釉磚小路以及池塘底部也全被設計成棋盤和棋子的模樣。 其次,便是德黑蘭的博物館。這里的博物館非常多,最有名氣的要屬古列斯坦皇宮與伊朗國家博物館,其他博物館遍布城市,比如伊朗玻璃制品及陶瓷博物館、伊朗地毯博物館、德黑蘭釉下彩繪博物館、德黑蘭現代藝術博物館、尼雅瓦朗皇宮建筑群及薩菲爾辦公室設備博物館、國家珠寶博物館、綠色宮殿博物館、郵政博物館、自然歷史博物館、錢幣博物館、烈士博物館等等。若你有足夠的時間走遍以上博物館,也就等于從各個方面認識了這座年輕的國都。 從昔年的寂寂小村到如今的繁華國都,德黑蘭走過了一條短暫又耀眼的發展之路。當它迅速成長為一座著名的國際化都市,引得許多富豪林立的中東國家也為之側目??赡苁且驗樘焐哂胁ㄋ沟蹏鴤鞒邢聛淼臉s耀吧,這片一度消沉的土地終于盛妝崛起,創造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精彩與繁盛。 伊朗國家博物館藏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獅身君主石雕像 馬什哈德 第二大城市 馬什哈德是伊朗僅次于德黑蘭的第二大城市,為霍拉桑省的省會。它位于扎因達魯德河支流卡夏夫河的河谷地區,地處伊朗東北部靠近國境線一帶,與阿富汗和土庫曼斯坦為鄰,是伊朗和中東地區久負盛名的旅游地,也是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一座宗教圣城。 ◎“殉難者的葬地” 馬什哈德 唯一一個擁有阿拉伯語名字的伊朗大城市,每年上千萬朝圣者拜訪這里。 馬什哈德一詞的波斯語意思是“殉難者的葬地”。有人說它應該稱作馬什哈迪·穆格達斯,即馬什哈德圣城,因為它與伊瑪目阿里·里達的殉難有著密切的關系。 早先,馬什哈德只是一個名為薩納阿巴德的小村,距離圖斯城20多千米。808年,阿巴斯王朝的統治者哈里發哈倫·拉希德率軍平定河中地區的暴亂,行至此地時因病去世。818年,阿里·里達也來到了這座小村。阿里·里達是什葉派的第八位伊瑪目,本應是阿巴斯王朝的繼承人,但是按照民間傳說,他和哈里發君主馬蒙素來不和,馬蒙遂設下毒計,讓他吃了幾顆葡萄后當場身亡。里達死后被安葬在小村薩納阿巴德的一座塔里,就在馬蒙生父哈倫·拉希德的墓旁。后來,該村更名為“馬什哈德·里達”,意即里達殉難處。此處漸漸成為什葉派圣地,并逐步發展成一座小城,這即是馬什哈德的前身。 馬什哈德城中熱鬧的巴扎 在伊朗,逛巴扎絕對是一件振奮人心的事,伊朗的每個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大巴扎,其中有些歷史悠久。對于旅游者們來說,各種巴扎是最適合淘寶和購買手工藝品的不二選擇之地。 小城發展得極慢,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它僅是周圍一帶小有名氣的瞻仰中心。人們在里達的陵墓上筑起一座圓頂,并在陵墓周圍相繼建起了巴扎與民居。雖然有不少王公富豪們慷慨解囊出資修建,但在公元9世紀前后,里達陵墓總是屢遭破壞又屢次重建。 蒙古人入侵時,霍拉桑省的許多大城市被摧毀,馬什哈德因為規模尚小反而沒有遭受太大的破壞,隨著大量幸存者遷入,這座小城漸漸興盛起來。15世紀初期,馬什哈德成為帖木兒帝國的一座主要城市。1418年,他的妻子古哈爾肖德在里扎陵墓旁建起一座壯觀的清真寺,這就是今天的古哈爾肖德清真寺。 進入薩法維王朝時期,該城一度被烏茲別克人占領。阿巴斯一世經過長期血戰擊敗侵略者,于1597年重新奪回了馬什哈德。為了鼓勵人們前往此地瞻仰陵墓,他本人從伊斯法罕一路步行到了馬什哈德。在阿巴斯一世的大力扶持下,這座城市迅速發展,很快成為霍拉桑地區最重要的城市。 1736年~1747年間,馬什哈德在納迪爾沙的統治之下成為阿夫沙爾王朝的首都。直到愷加王朝興起,德黑蘭成為新的首都,它才屈居其下。19~20世紀里,馬什哈德的城市建設獲得了長足發展,街道、庭院、清真寺、大學、圖書館等建筑物相繼立起,大小巴扎也在市內到處出現。時至今日,這座城市不僅成為什葉派的一處宗教圣地,同時也是伊朗北部的一處貿易中心及農業中心。 阿里·里扎陵園清真寺 這里是伊朗最大規模的文化和藝術遺產之一。 康村 村子位于馬什哈德西45千米處,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整個村子依山而建,遠遠望去,所有房子錯落有致地排列著,一派伊朗傳統村莊的寧靜景象。 ◎古韻濃郁的老城區 馬什哈德城市分新城區和老城區,新城區多是商業街和住宅,老城區古韻較濃,以宗教建筑和古建筑為主。 那座著名的阿里·里扎陵園就位于老城區,經過歷代營建,它已形成一個由陵墓、清真寺、神學院、博物館、醫院組建的建筑群,占地面積約11萬平方米。陵園由墓冢大廳和其他柱廊、大廳組成。墓冢大廳的拱形圓頂高約45米,全部用純金包鑲。墓冢四周繞以金銀焊制約高3米的柵欄。有人曾詳細地描繪:“世界上除這組建筑群外,幾乎別無他處再會產生和擁有如此豐富多彩的效果:一座金色圓頂、兩座金色的邁納勒(宣禮塔)、兩座巨大的金色伊旺(中亞國家的許多建筑中常于正面中段設有一個通高的大凹龕,上面是半個拱頂,凹龕底上深處是門洞,這個龕就叫伊旺,其實就是門樓),大批銀制和鍍金的門……” 古哈爾肖德清真寺位于陵園南端,擁有高達50米的彩陶圓頂、洞xue般的金色正門與兩座華美的邁納勒。整座建筑的表面裝飾全由優質精美的馬賽克釉磚鑲嵌而成,寺院周圍兩層騎樓拱廊里的房間專門用于講學和聚會。 馬什哈德還有納迪爾沙等人的陵墓以及新建的伊斯蘭大學,最有趣的要屬三座博物館。 古蘭經博物館里收藏著各種精美的鍍金《古蘭經》抄本,其中最古老的一套版本用庫法體抄寫在鹿皮上,據說是7世紀的遺物。阿斯坦·古都斯博物館是伊朗國內藏品最豐富,最優美的博物館之一,館內展出了大量的地毯、掛毯、銘文、基石與釉磚樣品。這里的郵票博物館是伊朗國內最大的一座郵票博物館,里面展出18個國家的郵票與愷加王朝以后的伊朗郵票,展品超過了5萬張。 納迪爾沙墓 納迪爾沙是伊朗阿夫沙爾王朝開國君主,現存的陵墓是20世紀50年代在原址上修建的。 此外,這座城市亦建有四大公園和三大巴扎。四大公園是指密拉特公園、瓦基爾·阿巴德公園、庫赫·圣吉公園和米爾朝·庫恰克·汗尼·江伽利公園。公園里鮮花盛開、綠樹成蔭,處處可見平闊的草地、寧靜的湖水,成為當地人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三大巴扎是指里達巴扎、薩勞亦巴扎和庫韋梯巴扎,素來是購物者的必游之地。 古老的建筑與新興的商業市場形成了有趣的對比,濃郁古韻與時尚氣息也在隨時交融并匯,馬什哈德在重重疊疊的城市影像中變得愈來愈鮮明動人。 伊斯法罕 古絲路的南線要站 漫長的絲綢之路帶動一大批都城走向繁榮興盛,遠在伊朗的伊斯法罕也因此而蒙受恩澤成為絲路南線上的一座重地要站。如今數千年過去,絲綢之路猶在,古老都城卻已換了模樣,在歲月風霜的浸yin之下變成一座承載著深厚古韻的歷史名城。 ◎痛苦與榮耀的縮影 伊斯法罕商業上的繁榮令人驚嘆,出產的傳統手工藝品聞名遐邇。這件手工制作的工藝品顏色飽滿,精美細膩。 伊斯法罕處于扎格羅斯山和庫赫魯山的谷地之中,深居伊朗腹地,又是絲綢之路上的南線要站,不可避免地被歷代兵家視為征戰之地。在波斯帝國興盛之時,它便是各路軍馬的集結之處,因此波斯人為其取名“伊斯法罕”,意即“駐軍部隊”。其實早在公元前6世紀中葉,伊斯法罕已初具都市規模。那時候,它正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居魯士二世的統治之下。到了公元前3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