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

第二章 烏茲別克斯坦

    第二章

    烏茲別克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位于中亞內陸,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個雙重內陸國之一。它位于中歐和中亞地區交接的十字路口,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優越的地理位置帶來巨大的政治價值和商業價值,自古以來,烏茲別克斯坦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幾千年來,形形色色的統治者來了又去,給這片土地留下了絢爛的精神財富。

    雙重內陸國

    眾所周知,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地方覆蓋著蔚藍的海洋。因此,五大洲的諸多國家中,大部分國家都或多或少擁有海岸線,無海岸線的內陸國家不多,雙重內陸國更是罕見。所謂雙重內陸國,指的是被周邊內陸國夾裹在中間的內陸國家。綜觀全球,僅有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及歐洲的列支敦士登大公國符合“雙重內陸國”的條件。其中,烏茲別克斯坦的國土面積遠超列支敦士登大公國,順理成章地榮膺“世界最大雙重內陸國”的稱號。

    ◎物產豐美:富饒繁榮的“雙金”之國

    撒馬爾罕

    撒馬爾罕是烏茲別克斯坦第二大城,中亞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樞紐城市。

    烏茲別克斯坦擁有遼闊的疆域。近5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上,以“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坐標軸軸心為圓心,按照順時針方向從“東”順著“南、西、北”畫一個圓形,烏茲別克斯坦依次與吉爾吉斯斯坦(東部)、塔吉克斯坦(東南部)、阿富汗(南部)、土庫曼斯坦(西南部)、哈薩克斯坦(西部及北部)毗鄰,邊界線長約6600千米。

    自東向西,烏茲別克斯坦領土海拔逐漸降低。在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影響下,每到春季,東部山脈頂峰的積雪消融,注入阿姆河和錫爾河。這兩大河流途經中部地區的平原,直達西部盆地,最終匯入咸海。河流經過的地帶形成肥沃的三角洲、河谷和沙漠綠洲,為居民提供了便利的農耕條件。

    據統計,烏茲別克斯坦的耕地面積多達600萬公頃,盛產棉花、稻谷等經濟作物。每年秋季,雪白豐碩的棉桃鋪滿山野,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和實用價值,被譽為烏茲別克斯坦的“白金”產業。

    除農業外,烏茲別克斯坦的礦產資源也極其豐厚。黃金儲量位居世界第四位,其余貴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和能源資源的儲量均占據中亞地區前列。其中,豐厚的黃金和“白金”產量為烏茲別克斯坦贏得“雙金之國”的美譽。

    ◎文化悠遠:活的教科書和博物館

    中亞五國中,烏茲別克斯坦是人口最多的國家。它歷史悠久,多座城市位于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擁有兼具東西方、草原民族特色的獨特文化。這里名城眾多,古跡遍地,被譽為“印證中亞歷史的活的教科書和博物館”。

    烏茲別克斯坦政府在保護歷史文化傳統方面不遺余力。除了在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千年古城維護重建古建筑外,還在多個城市建立歷史人物紀念廣場、紀念塑像,并積極舉辦歷史人物紀念活動,鼓勵年輕人報考藝術類院校,從事文化事業。

    布哈拉絲綢和香料節時在街邊臺階上小憩的人們

    作為古代中亞的文化藝術中心,烏茲別克斯坦的歌舞、雕塑、建筑都具備獨特的藝術特色,尤其是精密畫、建筑裝飾和雕塑等手工藝更是出類拔萃,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要想近距離領略藝術風采,游覽烏國的歷史古跡是最好的選擇。

    烏茲別克斯坦擁有許多千年古城,撒馬爾罕、布哈拉、希瓦、沙赫利蘇伯茲、鐵爾梅茲、浩罕等地都留存有規模宏大的古建筑,自然及人文景觀超過4000處,像一座座宏大的露天博物館,比較完美地重現了當年的歷史風貌。

    ◎國中有國:卡拉卡爾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國

    烏茲別克斯坦的行政區劃以“州”為主要單位,除首都塔什干為直轄市外,“州”下設區,區內有城市和鄉村。有趣的是,烏茲別克斯坦“國中有國”,行政區劃內還設有一個擁有獨立憲法、獨立國旗和國徽的國家——卡拉卡爾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國。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國位于烏茲別克斯坦西部,臨近克孜勒庫姆沙漠和烏斯秋爾特高原。阿姆河從它境內流過,沖擊成土地肥沃的三角洲地帶,是自治共和國農業的主要基地。自治共和國國旗和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國旗形式類似,均由三色橫條組成,最上面橫條左側繪有月牙伴群星的圖案。和烏茲別克斯坦天藍、雪白和草綠三色橫條不同的是,自治共和國國旗三色橫條呈現深藍、金黃和淺綠,伴著月牙的星星也從12顆減為5顆。

    自治共和國居民以卡拉卡爾帕克族為主,這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也是中亞地區血統最為混雜的民族之一。自治共和國轄區受沙漠及咸海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影響,氣候條件相對惡劣,冬夏溫差較大,干燥缺水。由于臨近沙漠,自治共和國擁有大量的沙漠牧場,養殖了大量駱駝和卡拉庫爾羊。它北部的阿姆河三角洲地區是全國較為富庶的地區,水稻產量居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之首。

    建國簡史

    烏茲別克斯坦擁有數千年歷史和繽紛燦爛的文化。早在70萬年前,這里就已存在人類活動的痕跡。由于處在被諸多內陸國家裹挾的中間地帶,烏茲別克斯坦氣候溫和,土地富美豐饒,放牧農耕兩相宜,商貿業非常發達。數千年來,這片富饒的土地受到一代又一代軍事家的覬覦,燃起了無數戰火硝煙。1991年,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宣告獨立,開始了嶄新的歷史。

    ◎多國交替統治時期

    公元前10世紀,烏茲別克進入“鐵器時代”。這個時期,聚居的半牧半耕部落逐漸發展成一個個固定的城邦,比較富裕的人家開始雇用窮人照顧自己田地,蓄養奴隸的現象日益普遍。公元前8世紀開始,出現了以城邦為領域的小規模國家,例如花剌子模、粟特等。

    公元前6世紀,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開始染指烏茲別克,將大部分城邦國家納入王朝版圖。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王朝的亞歷山大大帝統一了包括烏茲別克領土在內的波斯。此后,烏茲別克數易其主,經歷了大夏國時期、大月氏時期、貴霜帝國、波斯薩珊王朝、突厥汗國、阿拉伯帝國、薩曼王朝、伽色尼王朝、花剌子模帝國、察合臺汗國等時期。經過兩千年的歲月洗禮,烏茲別克成為國際化的貿易都市,各族人民交替雜居,以伊斯蘭教為主要信仰,積累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14世紀,帖木兒帝國崛起于中亞,將烏茲別克版圖擴大到歐洲及北高加索、伏爾加河地帶。帖木兒王朝時期,統治階級重視文教,在“上行下效”的帶動下,烏茲別克文化達到了空前繁榮狀態。這個時期的文化成果影響了整個中亞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也占據了重要地位。

    烏茲別克大夏國時期身穿卡吾拉凱斯的女性塑像

    伊蘇斯戰役中的亞歷山大大帝,他統一了包括烏茲別克領土在內的波斯。

    16世紀至17世紀,烏茲別克崛起了三大汗國:布哈拉汗國、希瓦汗國(也稱花剌子模汗國)、浩罕汗國。三個汗國實力相當,起初,雖然小糾紛不斷,總體也算和平共處,各汗國經濟繁榮,百業興旺,人民生活和平富足。

    17世紀之后,各汗國之間逐漸開始了紛爭,并分別與沙皇俄國有了外交往來。19世紀初,沙皇俄國悍然撕破和平的面紗,建起碉堡林立的“西伯利亞線”,對三個汗國展開武力進攻。1876年,三個汗國全部被沙俄攻陷。

    1868年,沙俄軍隊進入撒馬爾罕城。

    從此,烏茲別克淪為沙俄殖民地。

    ◎沙俄殖民統治時期

    沙俄征服烏茲別克后,重新劃分了行政區域,縣級以上的行政機構都由俄國人把持。為穩定民心,原有的行政機構和管理者多有保留,但他們有職無權,仍要聽從俄國上級的命令。

    為滿足本國對棉產品的需要,沙俄在烏茲別克大量種植棉花,并修建鐵路,方便將棉產品運回俄國。豐產棉花導致了烏茲別克糧食種植面積及產量銳減,烏國必須從俄國進口糧食才能滿足人民的溫飽需求,這又導致了烏國貨幣大量外流。

    在占領區內,俄國對烏茲別克實行“軍政合一”的政策,推行土地“國有化”,將大多數良田劃歸為“國有”,很多以農耕、放牧為生的居民失去了土地和牧場。在這些“國有”土地上,沙俄從本國遷居了大量俄羅斯農民來耕種、放牧,烏國農牧民流離失所,生存變得極為艱難。

    除了在經濟上掠奪外,俄國對烏茲別克實行了嚴厲的文化壓制。在殖民者看來,烏國傳統習俗及文化是“低級且不登大雅之堂”的,他們推行俄文,興建教堂,大力普及俄國文化及宗教信仰。殖民者的做法導致了烏茲別克上層社會及知識界、宗教界人士的強烈不滿。在這種不滿情緒的推動下,各地區爆發了規模不一的民族主義起義運動。

    1917年二月革命后,沙皇政府在烏茲別克的統治遭到瓦解。新成立的蘇維埃政府尊重當地宗教及文化,采取一系列保護措施,使烏茲別克部分民眾開始擁護蘇維埃政權。

    1924年12月5日,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宣告成立,并于1925年3月加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蘇聯時期及獨立

    蘇聯時期,蘇維埃政府在加盟國范圍內推行“肅反擴大化”運動及“文化上的俄羅斯化”。許多有民族主義傾向的知識分子和領導階級遭到迫害。20世紀70年代,在蘇聯對阿富汗的戰爭中,蘇聯將與阿富汗相鄰的烏茲別克作為基地,大量烏茲別克青年應征入伍,傷亡慘重,直接導致了烏茲別克人民的強烈不滿。80年代,蘇聯出現了諸多政治、經濟、社會問題,在敏感多變的政局下,烏茲別克積累已久的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一觸即發。

    1990年3月,烏茲別克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伊斯拉姆·卡里莫夫通過最高蘇維埃選舉,成為烏茲別克蘇維埃主席。同年3月24日,烏茲別克最高蘇維埃修改了共和國憲法,宣布烏茲別克建立總統制。同一日,卡里莫夫當選為烏國第一任總統。

    1990年6月20日,烏茲別克政府通過了《在革新的蘇維埃聯邦中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主權宣言》。1991年8月31日,烏茲別克最高蘇維埃宣布了《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獨立聲明》及《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獨立原則法》?!丢毩⒙暶鳌沸Q,從1991年9月1日起,烏茲別克改名為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正式脫離蘇聯,成為獨立主權的國家。

    習俗民風

    烏茲別克斯坦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國家,迄今為止,已有134個民族定居在此。民族聚居,互通有無,綻放出獨特瑰麗的文化和豐富多樣的習俗。自古以來,各個民族之間多有通婚聯姻。代代相傳之下,如今的烏茲別克斯坦已成為全世界血統最為混雜的地域。地處歐亞之間及混血兒的特性,使烏茲別克斯坦的男子英俊瀟灑,女子俏麗多情,成為舉世聞名的“美人國”。

    ◎三大傳統節日

    烏茲別克斯坦居民主要信仰伊斯蘭教,流傳至今的重大節日也與伊斯蘭教息息相關。三大傳統節日中,最隆重的節日當屬納烏魯斯節了?!凹{烏魯斯”的意思是春天,這個節日相當于中國的春節。每年的3月21日,烏茲別克斯坦居民走上街頭,自發開展歡慶節目。廣場上、公園中,到處都是身著多彩民族服飾的人們,像一朵朵會移動的鮮花,裝點著熱鬧的節日氣氛。沙俄殖民時期,納烏魯斯節被禁止,居民只能在家悄悄慶祝。直到1990年,走向獨立進程的烏茲別克政府才宣布恢復這一傳統節日,并將它定為公眾節日。

    伊斯蘭教傳統教義里,將每年伊斯蘭歷法中的9月1日到10月1日定為齋月。教法規定,在齋月的每一天,從黎明開始,到日落西山,都要戒除飲食、房事和污言穢語。齋月中,除了病人、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嬰幼兒、日出前踏上旅途的游子外,全體穆斯林都要嚴格遵守齋月規定。齋月期滿的10月1日,伊斯蘭教稱之為“開齋節”。在這一天,穆斯林們要沐浴更衣,身著節日盛裝,趕赴清真寺做禮拜,互相道賀在齋月中克己修行的成就。

    宰牲節(又稱古爾邦節、爾德節)也是伊斯蘭傳統節日。每到伊斯蘭歷的12月10日,穆斯林聚居地的阿訇都要宰牛、羊、駱駝等牲口。

    ◎婚禮習俗

    受宗教影響,烏茲別克斯坦依然存在由長輩定親、早婚的習俗。隨著年輕人視野的開闊,婚育年齡越來越晚,自由戀愛也已蔚然成風。不過,大多數烏茲別克人的婚禮儀式還是按照傳統習慣舉行。

    一對新婚夫婦受到親友的祝福

    新人的婚禮要在清真寺登記,由擔任教職的“毛拉”主持,耗時三天。三天里,新娘新郎雙方的親朋好友身著盛裝,大擺筵席,通過歌舞、彈唱、奏樂等方式慶祝新人的結合。

    婚禮上的亮點是考查儀式,它專為新郎新娘所設。新郎在雙方親友的見證下,進行劈柴和騎術表演。柴劈得越快、越均勻,代表新郎的養家能力越強。精湛的騎術代表小伙子的男兒氣概,會讓新郎在女方家的地位大大提高。新娘的考查項目是烤馕餅和刺繡,檢驗女子的持家能力。馕需當場烤制,用以款待在場親友,由他們對新娘手藝進行評價。據說,若有未婚男女吃了新娘馕餅,就會早日找到稱心如意的伴侶。

    ◎特色飲食

    由于祖先為草原游牧民族,烏茲別克斯坦人的傳統飲食帶有濃郁的草原風味,以抓飯、烤rou、馕餅和奶制品為主。

    抓飯是烏茲別克斯坦的“國菜”,也是該國人民款待賓客的主菜之一。抓飯原料豐富,除主料大米外,配料有新鮮羊rou、胡蘿卜、洋蔥、清油、羊油等。制作抓飯一般用鍋深底厚的鐵鍋。配料炒制完成后稍加燉煮,再放入洗好的大米,以配料湯汁為液體將米飯蒸熟。在烏茲別克斯坦品嘗抓飯時,要注意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抓起食物,切記不要使用左手。

    在其他民族的影響下,烏茲別克斯坦傳統飲食又添加了泡菜、沙拉、面包、酸黃瓜等食品,形成風味獨特的飲食特色。

    烏茲別克斯坦傳統美食抓飯

    烏茲別克斯坦傳統美食

    瀕臨消失的咸海

    咸海位于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和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交界處,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湖泊之一。20世紀60年代,咸海尚擁有寬闊的湖域面積,水產豐富,景色秀美。由于人類不計后果的過度開發使用,僅僅幾十年的時間,咸海近7萬平方千米的流域面積就萎縮到不足2萬平方千米,湖中物種及沿湖生態系統均遭到嚴重破壞。據科學家預計,若無有效挽救措施,到2020年,咸海有可能結束500余萬年的壽命,徹底在地球上消失。

    1850年咸海上的俄國海軍艦隊

    ◎大自然的奇跡

    咸海的形成,堪稱大自然的奇跡。在第三紀中的上新世時代,中亞地區地殼運動頻繁劇烈。短時間的地殼運動中,海水漫過中亞大陸,形成碳酸鹽巖沉積物。海水退去后,陸地海拔抬高,原本海侵過的地域由于地下水的沉積形成鹽度較高的湖泊。若無外系水源的補充,這類高鹽度湖泊往往在干旱季節蒸發得涓滴不剩。

    1997年航拍的咸海

    咸海是這類湖泊中的幸運兒。從第四紀的更新世以后,地球上冰川活動劇烈,由冰川融化形成的河流也相對增多。此時,錫爾河和阿姆河流域與咸海水域相同,大量淡水源源不斷注入咸海,使咸海水位數百萬年維持在豐沛的平衡期。不過,由于淡水注入量少于蒸發量,加上咸海湖底的碳酸鹽沉積,咸海始終是一個鹽度偏高的咸水湖。

    咸海曾經位居世界第四大咸水湖之列,擁有豐盛的水產,鯉魚、鱘魚、梭鱸魚、鯛魚等魚類應有盡有。發達的漁業使漁民們生活富饒,除將捕獲的魚類直接運送到市場販賣外,還可以交給附近的工廠加工成魚產品,輸送到全國各地及大量出口國外。漁業助生了多種產業,比如加工業、運輸業、牧業等等。咸海沿岸碼頭遍布,倉庫林立,大型輪船、起重器械隨處可見。湖畔水土豐饒,氣候宜人。數以千計的漁民攜家帶口聚居在咸海周圍,形成一個個村莊,村民們打魚、放牧,生活得平靜富饒。

    2009年航拍的咸海

    ◎致命的“白金計劃”

    20世紀上半葉,蘇聯政府為解決本國棉花產量低,主要依賴進口的現狀,制定了“白金計劃”。計劃中,蘇聯政府將遼闊的中亞地區作為“農墾區”,準備將注入咸海的阿姆河和錫爾河改換河道,用其灌溉農田,大量種植水稻、谷類、棉花等農作物。

    之后的幾十年間,蘇聯政府修建了規模龐大的大費加拉運河和卡拉庫姆列寧運河工程,分別將錫爾河和阿姆河的水流截出改道,引入原本缺水少雨的荒地區域。新運河建好后,在蘇聯政府的號召及宣傳下,來自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人民紛紛遷移到阿姆河、錫爾河和新運河流域周圍定居,開始了墾荒生涯。

    在這些墾荒者的努力下,上百萬公頃的荒地變為糧食、棉花的重要產地。同時,草場的供水條件也大大改善,畜牧業更加興旺。到了20世紀80年代,蘇聯完全扭轉了棉花需要進口的局面,一躍成為世界產棉大國。農業的興旺使來到運河流域定居的移民越來越多,地區經濟發展一日千里。從萬里荒原到肥沃農田,從荒無人煙到發達城市,運河工程的實施成為“人定勝天”的現身說法,催生了舉世震驚的奇跡。

    可是,好景不長。遠距離引水和大規模開墾破壞了生態平衡,從20世紀90年代起,一場愈演愈烈的生態災難悄然而至。

    ◎災難性的后果

    實施“白金計劃”時,蘇維埃政府對咸海抱持著可有可無的態度。運河工程建成后,由于注入咸海的水量減少,咸海水域面積以rou眼可見的速度開始萎縮??墒?,蘇聯政府對此并不重視,有些人甚至認為,咸海是一個“大自然的錯誤”,既然早晚會蒸發殆盡,就不必過于顧惜。

    到了20世紀90年代,咸海的水域面積足足縮小了一半,并仍在不停減小。富含鹽堿成分的湖底由于干涸裸露在外,被太陽蒸發成粉末狀。經由草原勁風的吹送,鹽堿粉末遍灑到周圍平原地帶,使平原逐漸沙漠化,形成流沙、鹽堿?;旌系摹鞍罪L暴”。白風暴向中亞草原及農田、城鎮擴散,又隨著降雨落在地面,造成了中亞地區大量肥沃農田變為鹽堿化的土地。最遠的沙塵暴甚至已到達北極圈區域。白風暴不單對農田造成了毀滅性影響,也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健康。咸海沿岸居民因高患病率紛紛遷離,離開了幾代人安居樂業的家園。

    咸海海濱的船舶殘骸

    咸海海濱的船舶殘骸

    21世紀初,咸海大部分水域已變成白茫茫的鹽堿地或沙漠,僅留下東、西兩片極小的水域。不過,這些“小咸?!庇捎邴}度增高和沙化嚴重,很多魚類無法生存,早已不復當年盛況。而曾經盛極一時的碼頭、湖港及魚獲工廠,也只能憑借沙漠上的漁船殘骸及部分工廠、碼頭、村莊的廢墟來推測當時的情狀了。

    富饒的費爾干納盆地

    費爾干納盆地鑲嵌在天山和吉薩爾一阿賴山之間,橫跨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轄區。盆地內人口眾多,景色秀美,形成了多個繁榮城市及美麗鄉村。在這里,自然河流和后期修建的運河交織成灌溉網絡,滋潤著盆地內的大部分土地。自古以來,費爾干納盆地就是中亞地帶著名的富庶之地。

    巴布爾,莫臥兒王朝的創建者,出生在費爾干納的安集延。

    ◎模糊的國界線

    從地圖上看,整個費爾干納盆地的形狀如同一個頂角向西的等腰三角形。除了頂角方向有一條狹長的縫隙外,三角形的等腰邊、底邊和兩只底角都牢牢嵌于群山之中?!绊斀堑目p隙”,也是費爾干納盆地唯一的出口,通向庫賈恩峽谷與別特帕克達拉草原(又稱饑餓草原)。

    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就曾發現,當時的費爾干納盆地聚居著大量人口,農耕業發達,形成相對穩定的“城國”,生活方式要比盆地外仍以游牧生活為主的草原人民先進許多。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使盆地成為歷代兵家、商家必爭之地。戰爭和通商貿易,使居住在這里的種族日益趨向多樣化。

    如今的費爾干納盆地,大約容納了600萬左右的居民,生活著幾十個民族,有主要在綠洲定居的薩爾特人、長期在高山放牧為生的布洛特人及克普恰克人等等。居民中以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為主,其間雜居著諸多草原民族后裔及其他民族。多民族雜居使費爾干納盆地呈現出具有統一性的多樣化文化特性,風俗習慣也多有交叉。同時,多民族雜居也帶來了重重矛盾。

    費爾干納盆地的棉花田和采棉婦女

    由于盆地跨越三國轄區,盆地內的許多城鎮、村莊都存在跨界現象。屬于吉爾吉斯斯坦及塔吉克斯坦的小飛地(和某一行政區不相連又屬于該行政區管轄的特殊地理現象)比比皆是,它們和烏茲別克斯坦的行政區域相重合,帶來政治、經濟、管理等多方面問題。在這里,原本簡單的鄰里矛盾一旦處理不當,就會升級為民族矛盾甚至國家矛盾。因此,費爾干納盆地又被稱為“中亞地區的火藥桶”。

    絲綢傳說

    費爾干納盆地的絲綢業馳名世界。這里的絲綢顏色絢麗,質地細膩,圖案及線條惟妙惟肖,堪稱絲綢制品中的巔峰之作。

    關于絲綢,盆地中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在烏茲別克浩罕汗國時期,汗王看中了工匠的女兒,想把她娶回宮中??墒?,這位國王已經有了四位妻子,工匠擔心女兒的幸福,拒絕了國王的求親。汗王一氣之下,要求工匠必須在一夜之間制造出比他的女兒更加美麗迷人的藝術品,否則就要將他的女兒納入宮中。愛女心切的工匠冥思苦想,終于在清晨時分,從朝霞映水的美麗景象中獲得靈感,創造出顏色如朝霞般絢爛的絲綢制品。汗王震撼于絲綢的美麗,心服口服,放棄了迎娶工匠女兒的念頭。從此,費爾干納絲綢又被稱為“國王的絲綢”。

    接近卡姆奇克山口的費爾干納盆地段

    ◎中亞的果蔬盆

    費爾干納盆地幾乎合圍的地勢結構和所占緯度,為它創造了優裕的氣候條件。和并稱為“天山北路兩顆明珠”的伊犁河谷相比,費爾干納盆地的日照時間更長,降水更豐沛,溫度也更為溫暖柔和。盆地每年大約有長達210天左右的無霜期,和中國的華北平原大略等同。盆地盛產棉花、生絲、胡蘿卜、葡萄等農作物及水果,由此衍生的棉產業、桑產業和葡萄產業鏈也非常興旺。

    夏秋季節,沿烏盧格運河順流而下,眼前一派宜人景色。河兩岸綠樹成蔭,極目遠望,山谷中如同一座美麗的花果園,稻谷成片,果樹成林,葡萄、棉花、玉米、稻米等應有盡有。遠處青蔥的高山上,不時傳來牛、羊、馬的嘶鳴。嗅著彌漫在空氣中的稻、果甜香,感受水面上的習習涼風,心情也不由自主地恬淡起來。早在中國唐代,高僧玄奘在其編纂的《大唐西域記》中,就曾描述費爾干納盆地“周四千余里,山周四境。土地膏腴,稼穡滋盛,多花果,宜羊馬”,簡潔形象地描述出費爾干納盆地“中亞果蔬盆”的秀麗景致。

    ◎一匹馬引發的傾國之禍

    張騫出使西域時期,費爾干納盆地為大宛國屬地。張騫路過大宛國時,見到了該國著名駿馬阿哈爾捷金馬,即被史書及后世津津樂道的汗血寶馬。

    回到漢朝后,張騫向漢武帝描述了西域風光,尚武的漢武帝對大宛國的汗血寶馬表示出濃厚的興趣。起初,漢武帝派遣使者攜帶和真馬同等大小的金馬遠赴大宛國,想要換取一匹汗血寶馬。大宛國對此交易非但沒有同意,還試圖昧下使者所帶財物。漢朝使者一怒之下,錐破金馬東歸長安。漢武帝得知訊息后大怒,認為國威遭到挑戰,命令大將軍李廣利兩度征戰西域,大破包括大宛國在內的西域諸國。經此一役,大宛國被迫獻上3000匹汗血寶馬。

    據史書記載,汗血寶馬神峻異常,奔跑迅速,耐久力強,甚至可以日行千里。其在奔跑時,脖頸靠近肩胛骨的位置,會滲出紅色汗珠,“汗血”之名正是由此而來。宋朝司馬光曾經形容汗血寶馬為天馬,作詩稱頌它“青海龍種骨更奇”。

    馬踏飛燕,東漢青銅器,現藏甘肅省博物館。被認為是根據當時來自費爾干納盆地的汗血寶馬制作的。

    “太陽城”塔什干

    塔什干市是烏茲別克斯坦的首都,也是中亞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這里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建城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中國的張騫、玄奘等歷史名人都曾到過塔什干地區。塔什干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東部的恰特卡爾山脈擋住了來自中亞大草原的沙塵暴和勁風,錫爾河的支流奇爾奇克河又為其提供了豐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源。因此,塔什干呈現出夏熱冬溫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常年陽光充沛,被稱為“太陽城”。

    ◎城市概貌:無處不在的綠色

    在塔什干城郊外,奇爾奇克河與恰特卡爾山脈的交界處,可以看到呈扇形的沖積平原,周邊不乏巨大光滑的卵石,這就是“塔什干”(烏茲別克語中有“石頭城”之意)名字的由來。

    即便是在冬季,塔什干也是綠蔭遍布。每條街道旁邊都覆蓋著成片的茵茵草坪,大大小小的公園、廣場比比皆是,還有噴泉、小池點綴其中,處處蕩漾著盈盈綠意。有趣的是,很多建筑的外墻都粉刷成深深淺淺的綠色,其中,市政廳的薄荷綠穹頂分外醒目。此外,女子的綠色披肩、警察的綠色制服,構成塔什干市中會移動的綠色風景線,讓游客感受到無處不在的清涼與魅力。

    ◎博物館:聆聽歷史的聲音

    作為歷史名城,塔什干市擁有多家博物館。比較著名的是國立藝術博物館、帖木兒家族歷史博物館及國家歷史博物館。

    帖木兒家族歷史博物館,展品大多是帖木兒時代的生活、軍事用具。

    顧名思義,國立藝術博物館中以藝術藏品為主。博物館分為四層,多玻璃窗設計不僅增加了外形的美觀,還為館內提供了豐富的天然光線。在這里,游客可以飽覽大量具有烏茲別克特色的刺繡、地毯、雕刻等工藝品。工藝品上繁復的花紋、流暢的線條及或絢麗或樸素的顏色,全方位展現出烏茲別克斯坦民族藝術的魅力和風范。除了烏茲別克斯坦的民族藝術品外,館內還收藏著很多其他國家的藝術藏品,中國著名畫家齊白石的繪畫作品也成為館內珍藏。

    從外觀看,帖木兒家族歷史博物館呈現出典型的伊斯蘭建筑風格。精致的圓柱支撐起圓形建筑主體,博物館頂端聳立著碧綠色圓頂,映著蔚藍天空,顯得莊重肅穆。博物館是烏茲別克斯坦政府為紀念歷史英雄阿布爾·帖木兒所建,館內主要介紹了帖木兒的家族歷史,陳列出一些相關文物及資料。

    在塔什干市中心,聳立著一座不對稱形狀的宏偉建筑,它就是著名的國家歷史博物館。這里收藏著一部實物組成的中亞歷史:各個時期的古代錢幣、古代民族工藝品及歷史文獻應有盡有,甚至連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費爾干納盆地遠古人類的避邪物,公元前6世紀、前5世紀、前4世紀的青銅制品和陶器也囊括在內。除珍貴的古代歷史文物外,博物館內還展示了烏茲別克斯坦獨立后百業振興的多種成就,堪稱一部看得見的烏茲別克斯坦歷史。

    塔什干街景

    ◎塔什干地震紀念碑:城市永恒的傷痕

    1966年4月26日,凌晨,大多塔什干市民還沉浸在睡夢中,他們不知道,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即將來臨。5點24分,塔什干市所在地爆發了8級左右的大地震。瞬間,地動山搖,整座城市幾乎被夷為平地。酣睡中的市民來不及預防躲避,大部分人被埋入廢墟。據統計,地震讓數十萬人魂歸天國,另有數十萬人無家可歸,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無法估量。

    重建后的塔什干市為了紀念在地震中遇難的人民,讓后人銘記這次災難,在市中心建立了地震紀念碑。紀念碑由一塊巨大的方形石塊制成。石塊的一面人為造出裂縫,代表著地震災難,還有一面雕刻成時鐘鐘面,指針永遠定格在災難發生的那一刻。

    ◎紀念廣場:母親的歡樂與哀傷

    紀念廣場是塔什干市的必游之地,也是這座城市的標志性景點。它位于市中心,和烏茲別克斯坦參議院、國防部、財政部坐落在一起,隱然昭示出紀念廣場和國家權力中心等量齊觀的重要位置。

    “二戰”時期,數百萬烏茲別克戰士遠離故土,投身到反法西斯戰爭中。戰爭中,幾十萬英靈獻出了青春和生命,埋骨沙場。為紀念這些為和平犧牲生命的英雄兒女,烏茲別克斯坦政府將每年的5月9日定為紀念和榮譽日,并大規模擴建塔什干市中心的無名烈士廣場,將其改為紀念廣場。

    紀念廣場的長明火和哀傷的母親塑像

    紀念廣場的“靈魂”是兩座出名的雕塑,分別是歡樂母親雕塑和哀傷母親紀念碑。一位懷抱嬰兒的年輕母親坐在淺紅色大理石基座上,母親的面容慈愛溫柔,愛憐地看著懷中的嬰兒,象征著獨立后烏茲別克斯坦的新生。在歡樂母親雕塑身后,矗立著高大的大理石方柱,柱上頂著金色地球儀,烏茲別克斯坦版圖浮凸其上。

    不遠處的廣場中心,有一方下凹的圓形平臺,平臺上佇立著哀傷母親塑像。雕塑雙手扶膝,眼神悲切茫然,皺紋遍布的額頭印滿深深的哀傷,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細膩地表現出一位母親失去孩子的凄苦心痛。紀念碑前燃燒著長明火,代表烈士精神永世長存。紀念碑兩側的木雕長廊上,刻有犧牲戰士的名字。想到每一個名字都對應著一個鮮活的生命,讓人倍覺戰爭的殘酷無情。

    布哈拉

    最完美的中世紀風貌

    布哈拉城是烏茲別克斯坦出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兩千多年的歷史變遷中,它奇跡般地保留了幾乎每個時期的建筑。這些建筑設計元素及城市布局影響了中亞地區大多數城市的建設風格,是中亞建筑藝術史上的瑰寶。布哈拉城中,相當一部分古建筑都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時期,向世人展現出一派近乎完美的中世紀風貌。

    美麗的布哈拉清真寺

    ◎深居沙海的“伊斯蘭穹頂”

    布哈拉市深居大漠深處。遠遠望去,沙土色城墻和中世紀風格的城門遙遙佇立在黃塵古道中,別有一番蒼涼風味。城墻內,無數寶藍色穹頂在蔚藍天空下灼灼生光,襯著藍色釉面墻壁及部分居民的老式深藍長袍,幽靜神秘,穿越時代的夢幻感油然而生。

    一千多年來,隨著居民民族的增多,布哈拉市內的宗教日益多樣化,但伊斯蘭教始終占據著不可動搖的主導地位。與此對應,伊斯蘭風格的建筑比比皆是,因此,布哈拉又被稱為“伊斯蘭穹頂”。

    據傳說,成吉思汗在遠征中亞地區時,親自占領了布哈拉。這位所向披靡的草原英雄站在卡梁宣禮塔下,望著塔外美麗的彩釉瓷磚出神。大漠朔風猛烈,吹落了成吉思汗頭頂的頭巾。俯身撿拾頭巾時,成吉思汗注目宣禮塔笑稱:“連我都要對它彎腰?!眰髀勈欠駥賹嵰巡豢煽?,但布哈拉城市建筑的巨大魅力是毋庸置疑的。

    布哈拉卡梁清真寺,由喀喇汗王朝統治者阿爾斯蘭汗建造

    ◎多元化的文化寶庫

    布哈拉古稱“布哈爾”,意思為“知識的源泉”,還有“智慧的布哈拉”“博學的布哈拉”之稱。歷史上,許多著名詩人和藝術家都出自布哈拉。據說,中國古代的傳奇智者阿凡提就是布哈拉人。

    整座布哈拉城彌漫著濃厚的宗教氛圍。一千多年來,布哈拉換了無數統治者,風物變遷,人事全非,唯一不變的是宗教信仰及流傳至今的各民族傳統文化。伊斯蘭教之外,同時存在著薩滿教、摩尼教、佛教、基督教等大型宗教。多種宗教的教義和信仰相互交融影響,逐漸形成了布哈拉卓爾然不群的獨特文明,民族、文化、宗教均呈現多元化態勢。

    現存的140多座古建筑中,有宏偉壯觀的宮殿,也有簡單實用的集市,有肅穆的清真寺,也有莊嚴的神學院。不同用途、不同文化特征的建筑物和諧地分布在古城區,構成“具有突出的普世價值”的城市格局。大多建筑物不僅是旅游景點,它們有的延續了歷史功能,有的新增了現代商業功能,是布哈拉古城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身著絲綢演出服裝的烏茲別克斯坦女子參加以香料和絲綢為主題的文藝演出,照片拍攝于布哈拉。

    ◎巧妙的城內布局

    和一般城市總體呈方正形狀不同,布哈拉全城為不規則的圓形,低層建筑居多,主干道呈環形分布。約40公頃的古城面積中,蛛網般層層向外輻射的道路曲折往復。順著道路信步而行,步步有景,步移景異:時而會轉入土黃磚石鋪地的狹窄小巷,時而會走上人車混行的柏油大道,時而又會邂逅街角廣場及清澈水池……依托于公共建筑串聯而成的商業街、休閑空間比比皆是。很多古建筑內部都安裝了衛星電視、熱水器等現代設施,為游客提供了極大便利。

    由于土壤鹽度腐蝕、地下水侵蝕和沙漠白蟻的噬咬,古代土質建筑受到了嚴重威脅。為維持古城風貌,布哈拉政府開始了一系列保護和修復工程。在尊重歷史原貌的前提下,修復的建筑和原建筑在材質、顏色上均有一些差別,但不會影響整體的歷史氛圍。

    如今,布哈拉新城建設延續了古城建筑布局?,F代建筑以古城為圓心向外圍層層擴建,在延續古建筑風格的同時,加入了諸多現代流行元素。

    ◎跌宕起伏的歷史風云

    布哈拉城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和歐亞大陸的交通樞紐,也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8世紀初,阿拉伯哈里發帝國的軍隊攻占了布哈拉,大肆改建教堂和寺廟,將伊斯蘭教帶入布哈拉城。當時的布哈拉居民以信仰基督教、拜火教和佛教為主,他們不滿于阿拉伯軍隊對自己信仰的褻瀆,很多商賈、平民毅然放棄家業,背井離鄉,用行動抗議入侵者的暴行。直到8世紀末,布哈拉居民才慢慢接受了伊斯蘭教。

    到了9世紀末,布哈拉統治者薩曼大帝宣布脫離阿拉伯帝國,建立起獨立的薩曼王朝。薩曼大帝采取多種措施,鼓勵并發展伊斯蘭教,諸多伊斯蘭學者如同百川歸海,來到布哈拉定居,使布哈拉成為伊斯蘭世界著名的文化、學術中心。

    13世紀初,成吉思汗將布哈拉納入蒙古帝國的版圖。14世紀末期,布哈拉又被帖木兒帝國收入囊中。從15世紀末起,布哈拉經歷

<u id="0bgj4"></u>
  • <wbr id="0bgj4"><source id="0bgj4"></source></wbr>
  • <sub id="0bgj4"></sub>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legend id="0bgj4"></legend></wbr>

        <sup id="0bgj4"></sup>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wbr>
        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