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

第二章 烏茲別克斯坦

了長達四個世紀的封建汗國統治時期,在19世紀末淪為沙俄殖民地,最后隨著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的獨立獲得新生。

    毫無例外地,每一任統治者都熱衷于大肆興建表現該王朝特色的建筑,它們共同構成了如今神秘、美麗的布哈拉城。

    布哈拉歷史中心

    永駐的王朝的遺跡

    布哈拉歷史中心位于布哈拉古城區。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布哈拉歷史中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里留存著歷史上各個王朝修建的宮殿遺址,清真寺、經學院比比皆是。這里凝固了時間。每一棟古建筑中,都能找到當年的王朝遺跡,“博物館之城”的名號實至名歸。

    阿爾卡禁城高大雄偉的城墻

    ◎阿爾卡禁城

    經過漫長的荒漠旅途,綠洲上的布哈拉城讓人眼前一亮。土黃色的高大古城墻矗立在入口處,進入城門就是壯觀的阿爾卡禁城了。

    阿爾卡禁城相當于中國北京市的紫禁城,是布哈拉歷來統治政權的起居地和政務中心。禁城建于公元前3世紀。此后,每換一任統治者,都要對禁城大肆整修一番。久而久之,禁城的地基和城墻越來越高,防御功能愈加出色。寬四米的城墻異常堅固,墻頭設有射擊孔,呈鋸齒狀排列。歲月侵蝕下,城墻內的部分地方已不復舊觀,現出斑駁印記。站在墻頭遠眺茫茫大漠,似乎還可聽見千年前的征戰殺伐之聲,感受到遠去的戰火硝煙和nongnong的歷史滄桑。

    從留存的建筑來看,阿爾卡禁城內設施齊全。有供統治者居住的宮殿,有關押犯人的監獄,還有國家重地武器庫、造幣廠及倉庫等。阿爾卡禁城門外有一片面積廣闊的空地,這就是古稱“大校場”的列吉斯坦廣場。在古代,重大節日或事件的歡慶儀式、閱兵式和處死犯人,都會在大校場進行。禁城城門上建有一座凸出的木亭,統治者坐在這里居高下望,大校場內的場景一覽無余。

    大校場外是布哈拉商貿中心,存留著大量穹頂建筑,作為商貿往來的市場。這些市場建筑中,比較出名的有扎爾加蘭圓頂市場和阿卜杜勒汗棚頂市場等。如今,阿爾卡禁城中的建筑主體格局保存完好,已被烏茲別克斯坦政府列為史志博物館。不過,禁城外的市場依然忠實地履行著延續千年的商貿功能。市場上,各色商品琳瑯滿目,中亞特產的香料、寶石、當地蔬果、手工藝品應有盡有,讓游客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伊斯梅爾薩曼王陵

    城中建陵墓是布哈拉歷史中心的一大特色,王公貴族的陵墓固然不少,升斗小民的陵墓也多有留存,區別僅在于陵墓建筑的大小和華麗程度。最著名的陵墓當屬伊斯梅爾薩曼王陵,通常簡稱為薩曼大帝陵墓。

    王陵極盡奢華,建筑工藝較之以前有了很大進步,墻磚由普通土制磚塊改為火燒磚,大大增加了建筑的堅固性。據說,將墻磚黏結在一起的漿液是用駱駝奶調制而成。陵墓形狀方正,主體建筑為長方體,上有大型圓形拱頂。在長方體四角位置,立有四個相同大小的小型圓形拱頂。經過工匠的巧手搭砌,陵墓的墻磚凹凸有別,拼成各種精巧圖案。圖案栩栩如生,與陵墓渾然一體,展現著出類拔萃的古代建筑藝術。

    伊斯梅爾薩曼王陵

    薩曼大帝陵墓在布哈拉人心中有著重要地位。成吉思汗大軍攻城之際,為保護王陵不受踐踏,當地居民用大量黃土蓋住王陵,將它變成毫不起眼的土丘,從而躲過一劫?!岸稹焙?,曾有欽慕王陵建筑藝術的外國人試圖買下陵墓,想要把它拆解后運往私人莊園復原,遭到守墓人的嚴詞拒絕。守墓人表示,即便全世界金錢堆積在面前,也不能買去薩曼大帝王陵的一塊土磚。

    在一代又一代布哈拉居民的精心保護下,薩曼大帝王陵保存完好,成為游客必游之地。

    ◎米爾阿拉伯經學院

    作為伊斯蘭教圣地,布哈拉古城的經學院舉世聞名。在中亞地區,庫克爾達經學院是規模最大的經學院,它和米爾阿拉伯經學院一起,承擔起傳播阿拉伯文、伊斯蘭律法和《古蘭經》的學術活動。即便在戰火蔓延的時期,經學院也從未向莘莘學子和伊斯蘭教徒關上大門。在這里,伊斯蘭信徒們可以專心研習伊斯蘭教義,不受外務干擾。

    卡梁宣禮塔是布哈拉最高的建筑物,從很遠的地方就能望到,曾經是疲憊的沙漠旅行者的燈塔。

    米爾阿拉伯經學院建于16世紀,構造精巧細致,是布哈拉重要的傳教及教學機構。如今,米爾阿拉伯經學院并未作為旅游景點對外開放。它仍和幾百年前一樣,采用封閉式教學模式,游人只能在墻外遙想它的風姿。

    ◎卡梁清真寺

    布哈拉古城的清真寺很多,最具代表性的非卡梁清真寺莫屬。公元12世紀初,喀喇汗王朝的阿爾斯蘭汗為宣揚伊斯蘭教的尊崇地位,鞏固王朝的統治,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卡梁清真寺及宣禮塔。

    卡梁宣禮塔近50米的高度,讓它在承擔了“宣禮”功能外,還被當作莽莽大漠中的燈塔。宣禮塔頂端的燈火常年不滅,為沙漠商旅指引著方向。

    美輪美奐的撒馬爾罕古城

    公元前4世紀,當著名的亞歷山大大帝率領鐵蹄部隊進入撒馬爾罕時,曾贊嘆道:“我所聽說的一切都是真實的,只是,撒馬爾罕比我想象中更為壯觀?!比鲴R爾罕素有“中亞的雅典”之稱。2500年以來,印度、波斯、突厥、中國等國家都曾在此留下足跡,同時留下的還有燦爛的精神財富。這使撒馬爾罕成為公認的“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諸多古文明交融碰撞,經過歷史更迭和歲月發酵,匯集成美輪美奐的撒馬爾罕古城勝景。

    撒馬爾罕繪畫

    撒馬爾罕是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第二大城市,撒馬爾罕州首府,是烏總統卡里莫夫的故鄉,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

    ◎阿弗拉西阿勃博物館:模糊的文化界限

    和布哈拉古城原址重建的形式不同,撒馬爾罕古城的歷代統治者總是將之前的建筑棄置不理,選定另一地點大興土木,開創嶄新的建筑格局。根據時代的不同,整座撒馬爾罕古城可分為三個主要區域:“阿弗拉西阿勃遺址”(即花剌子模帝國都城)、“帖木兒時期建成區”及“沙俄一蘇聯建成區”。

    進入阿弗拉西阿勃博物館,如同踏入千年之前時光隧道?,F存7世紀的壁畫中,有馳騁疆場的武士,也有駱駝成群的商隊,有身穿漢唐服飾的使者,也有緩彈琵琶的藝女。一幅幅筆觸生動、色彩溫潤的壁畫,生動再現了當時撒馬爾罕古城經濟、軍事、文化的極高成就。細細賞鑒,不難看出,這些壁畫中有中國敦煌壁畫的筆法和主題,也有波斯薩珊王朝的典故和紋樣,是古撒馬爾罕各文明交融的有力憑證。

    據考證,在帖木兒帝國叱咤中亞草原之前,撒馬爾罕先后經歷過粟特人、康居國、貴霜帝國、嚈噠汗國(又稱白匈奴,大月氏人后裔)、波斯薩珊帝國、阿拉伯帝國、大唐帝國、花剌子模帝國、蒙古帝國等政權的統治,創造了數不清的文明瑰寶。10世紀時,波斯地理學家伊本·胡爾達茲比赫在其著作《道里邦國志》中,稱頌撒馬爾罕“她的宮殿如繁星,她的河流似銀河,她的城垣若太陽……”可見當時撒馬爾罕古城的富饒繁榮。

    ◎列吉斯坦神學院:古伊斯蘭文明之魂

    “帖木兒時期建成區”是撒馬爾罕古城三大區域中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大的區域。列吉斯坦廣場是該區域,也是撒馬爾罕古城的中心。這里矗立著三座規模宏大的神學院,由于建成年代的不同,三座神學院呈現出三種風格。

    季里亞卡利神學院位于建筑群中央,和大多伊斯蘭建筑內部的青藍色穹頂不同,季里亞卡利神學院大廳內的穹頂覆蓋著一層厚厚的金箔,在燈下閃爍著金燦燦的光芒,耀眼生花。這座神學院建于撒馬爾罕全盛時代的17世紀,室內室外的裝飾富麗堂皇,彰顯出華貴雍容的宏大氣派。

    居于左首的是兀魯伯神學院,也是三座神學院中最古老的神學院。它的歷史可追溯到15世紀初的帖木兒帝國時期,整座神學院沿襲了帖木兒汗一貫的奢華作風。精巧別致的彩瓦觸目可見,雕琢精細的大理石柵欄倍顯圣潔莊重。

    列吉斯坦廣場

    希爾·多爾神學院位于季里亞卡利神學院右側,建成年代略早于季里亞卡利神學院。相比毗鄰的兩座神學院來說,希爾·多爾神學院的奢華程度要略遜一籌。不過,正門頂部的雕畫為它增色不少。雕畫主題為兩只威風凜凜的老虎,老虎背上各馱著一幅人面。奇特的畫風和流暢的筆法,可看出同一時代日本文化的影子,是撒馬爾罕古城多文化融合的印記之一。

    15世紀以來,兀魯伯神學院始終是中亞地區伊斯蘭學府中的佼佼者。它和后世建成的兩座神學院一起,培育出眾多學者、科學家和文學家,為傳播伊斯蘭教義、弘揚伊斯蘭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堪稱古伊斯蘭文明的靈魂皈依地。

    比比哈內姆大清真寺全景

    ◎比比哈內姆大清真寺:祭奠逝去的愛情

    帖木兒帝國時期,帖木兒征集各國能工巧匠,大肆興建起宮殿、清真寺、神學院、陵墓等建筑。這些建筑規模宏大,結構精美,裝飾華麗,糅合了東西方各國建筑藝術的精華,是人類建筑史上不朽的篇章。

    單以清真寺為例,穹頂鑲嵌著藍色瓷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大門兩側,古波斯式立柱昂然挺立,立柱上細密的花卉藤蔓圖案一路蔓延開來,和門上的回紋圖案渾然一體。墻壁上,華麗的彩色瓷磚砌成各式圖案和花紋,精美繁復,讓人嘆為觀止。

    帖木兒帝國時期興建的眾多清真寺中,最有名的要數比比哈內姆清真寺了。它曾經是伊斯蘭世界規模最大的清真寺,大門高度超過30米,主體建筑和宣禮塔的恢宏氣勢更是遠遠超過大部分清真寺。不過,這座清真寺的名氣并非源自它的規模,而是來自一個凄涼的愛情故事。

    據說,比比哈內姆是帖木兒的寵妃。在帖木兒征戰期間,為了給夫君祈福,她主持修建了一座空前規模的清真寺。清真寺即將完工時,負責工程的大工匠愛上了比比哈內姆。他向王妃索取香吻,表示如果得不到王妃的吻,自己會因相思憂郁而死,無法指揮工人們按期完工。比比哈內姆對工匠的要求十分為難,最后,渴望給帖木兒驚喜的心情戰勝了一切,她輕輕吻了工匠。

    建設撒馬爾罕大清真寺繪畫

    帖木兒班師回朝后,對這座雄偉的清真寺贊嘆不已,對比比哈內姆更是寵愛有加??墒?,好景不長,妒忌比比哈內姆的妃嬪將清真寺完工的秘密告知了帖木兒。帖木兒盛怒之下,將比比哈內姆自宣禮塔最高處推下,并處死了工匠。同時,他下令所有的婦女外出時都必須佩戴面紗,以免被丈夫以外的男子窺視。比比哈內姆死后,帖木兒回思她為自己建造清真寺的心意及曾有過的美好時光,對自己沖動處死愛妃的行動悔之莫及。于是,帖木兒在清真寺對面為愛妃修建了華麗的陵墓,并將清真寺命名為“比比哈內姆”。

    ◎泥瓦氈房:漸行漸遠的游牧文明

    在撒馬爾罕古城周圍,仍可見到呈圓錐頂氈房形狀的小屋。它們零星聳立在沙漠綠洲中,和偶爾出現的二三羊群一起,搭配成一幅古韻悠然的游牧圖畫。

    不過,這些小屋大都用磚瓦砌成,比傳統的流動氈房更加穩固,也更加舒適。曾經揚鞭奮蹄的草原游牧民族,已逐漸適應了定居生活。流傳了數千載的游牧文明漸行漸遠,和撒馬爾罕古城一樣,靜靜退到歲月的角落,默默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塵煙。

    ◎拉達汽車:古城中的蘇聯印記

    19世紀中后期,撒馬爾罕古城淪為沙俄的殖民地。大量俄國移民進入這座閉鎖了數百年的古城,帶來了大量先進技術和產業,帶動整座城市步入現代化進程。漸漸地,古城西側崛起一片新城區,成為現代撒馬爾罕居民生活的主要區域。

    新城建設中,古城的部分建筑遭到破壞,一些俄羅斯元素堂而皇之地侵入古城區域。據當時留存的老照片顯示:在烏茲別克精神領袖謝赫·努爾丁·巴希爾陵墓前,幾個俄國士兵將俄國大炮排成整齊的一排放置在陵墓門口,用以攝影留念。伊斯蘭傳統穹頂建筑配上現代化大炮,呈現出讓人啼笑皆非的“混搭”風格。

    來到撒馬爾罕古城會發現,大街小巷中嘀嘀而過的汽車大都是老式的蘇聯拉達牌汽車。這種汽車在俄羅斯早已停產,可它仍然是撒馬爾罕古城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和古城建筑一樣,散發出nongnong的時代印記。

    古老的伊欽·卡拉內城

    我愿出一袋黃金,但求看一眼希瓦?!边@句古諺語代代流傳在中亞大草原上。諺語中的希瓦位于烏茲別克斯坦的西南方,依偎著美麗的阿姆河下游,是中亞著名的古城池。其中,伊欽·卡拉內城是希瓦古城的精華部分。在伊欽·卡拉內城中,留存著近百座古老清真寺及60余家神學院,是一座保存完備、古韻盎然的歷史博物館。

    ◎珍貴的歷史遺跡

    古時,商隊往來貿易需要穿越沙漠。于是,沙漠上的綠洲地帶就成為他們補給食水、進行途中貿易的驛站。希瓦城正處于沙漠綠洲地帶,是通往伊朗的最后一站,也是伏爾加河至中亞的商業要塞。

    希瓦古城城墻

    希瓦城的繁榮,主要得益于流經沙漠而不息的阿姆河。早在數千年前,居于阿姆河畔的希瓦城居民已經學會利用河水,他們灌溉作物,飼養牛、羊、駱駝等牲畜,過著自給自足的平靜生活。

    公元4世紀,隸屬波斯的花剌子模王國占據了希瓦古城。大量外來軍士的涌入,打破了希瓦城內的平衡,商貿業逐漸發達,農牧產品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為提高農牧產品的產量,居民們就地取材,建造起完善的灌溉系統,引用阿姆河水澆灌農作物和牧草,擴大了農田、牧場的面積。漸漸地,希瓦城發展成相對富饒的綠洲城市。

    8世紀初,阿拉伯人征服了希瓦城。此后,希瓦經歷了蒙古帝國、帖木兒帝國、烏茲別克人統治,直到19世紀恢復獨立。其間,統治者們在希瓦城的伊欽·卡拉內城位置建造了一系列伊斯蘭代表性建筑。這些建筑大都保存完好,是研究中亞伊斯蘭教發展歷程的珍貴史料,也是花剌子模文明碩果僅存的歷史遺跡。

    伊欽·卡拉內城的一條街巷

    伊欽·卡拉內城西門

    ◎熱鬧的西門集市

    從伊欽·卡拉內城西門進城,第一眼就會看到顏色鮮艷的太陽傘隊。它們像排列整齊的蘑菇,一朵朵開在宮墻根下。太陽傘下,以及宮墻上為數眾多的門形凹洞中,各類商品應有盡有,是游客“淘寶”的最佳地點。

    商品多為當地手工特產。有編織精美、色彩鮮艷的毛毯,也有陶罐、瓦罐、碗碟等家常用具,還有花樣繁多、質地不同的各種帽子,無論是布制、皮毛制還是草編帽子,都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讓人愛不釋手。琳瑯滿目的貨品,加上吆喝聲、笑語聲、討價還價聲,整個集市洋溢著鮮活熱辣的市井氣息。

    ◎未完工的宣禮塔

    集市旁邊,一座雄偉粗大的“圓柱”分外醒目?!皥A柱”外側,深淺不一的青綠色瓷磚組成流暢有序的幾何圖案,像極了很多宣禮塔外的圖形。其實,這“圓柱”本身就是宣禮塔,是一座未完工的宣禮塔。

    19世紀中葉,希瓦城統治者穆罕默德·阿明汗發下宏愿,要建成世界最高的宣禮塔。隨即,可汗調集工匠民夫,開始這一宏偉工程??上У氖?,天不遂人愿。四年后,可汗意外去世,這項工程也隨著他的身故不了了之,只留下宣禮塔基座供后人遐思。

    ◎朱瑪清真寺的絕美木雕

    伊欽·卡拉內城中清真寺眾多,最古老的一座要數始建于10世紀的朱瑪清真寺了。在清真寺大廳,屹立著200余根粗細基本相同的黑褐色木柱。每根木柱以石塊為基座,柱身從下到上都雕刻著工整、細致的花紋。

    經過千年大漠風沙、日曬雨淋,清真寺寺身已頗見滄桑,陳舊不堪,可這些木柱及柱上木雕依然栩栩如生。遙想當年,古希瓦居民在落后的運輸條件下,不知如何將幾百根木柱經過沙漠運到伊欽·卡拉內城,又耗費了多少時間和心血,才能在每根木柱上刻滿花紋。思及此,不由得對古希瓦人的智慧和工藝水準欽佩不已。

    ◎童話中的宮殿

    在伊欽·卡拉內城東、西中軸線兩端,矗立著兩座美輪美奐的宏大宮殿。宮殿偏向阿拉伯建筑風格,墻牙凹凸錯落,間隔有序,殿堂高大宏偉,大氣雍容。站在高處下望,宮殿樓體莊嚴肅立,外墻蜿蜒曲折,整齊華貴。

    12世紀時,希瓦汗王在伊欽·卡拉內城中央建起一座高大的宮殿。有趣的是,宮殿通體無窗,造型奇特,如同一座高大的碉堡,傲然俯瞰萬物,盡顯唯我獨尊的王霸之氣。

    ◎反差巨大的民居

    和古建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伊欽·卡拉內城邊緣及周邊的普通民居。大多希瓦城居民已住上磚制現代房屋,不過,傳統的干打壘房屋和土坯平頂房仍然廣泛存在著。

    干打壘房屋的墻壁僅由兩塊木板拼夾而成,木板中央填充黏土筑成屋墻,四堵墻壁對接后,再加上屋頂即成房屋。土坯平頂房條件略微好些,由生土制坯當作磚塊,壘成正四面體形狀房屋以供居住。簡陋的民居和恢宏精美的古建筑形成巨大落差,構成希瓦古城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精確的兀魯伯天文臺

    在撒馬爾罕古城,兀魯伯天文臺被譽為最能體現撒馬爾罕文明成就的建筑。兀魯伯天文臺建于15世紀中葉,如今只留下部分地下建筑。通過遺址復原及史料記載可以推測出,天文臺曾是三層圓柱形建筑,富麗堂皇,高度足以媲美君士坦丁堡的索菲亞大教堂。天文臺上,九天星象圖、海洋山岳圖、氣候分野圖和分秒度數圖等繪制精確,具備相當高的科技水準。

    兀魯伯天文臺

    兀魯伯天文臺是一座三層圓形建筑物,有獨特的40米大理石六分儀和水平度盤。兀魯伯在此測出的一年時間的長短與現代科學計算的結果相差極微。

    ◎兀魯伯:促進文藝復興的學者君王

    兀魯伯是帖木兒帝國開創者帖木兒的孫子,帖木兒王朝第三代君主。作為統治者,兀魯伯不及祖父帖木兒的雄才武略,他興趣廣泛,才華橫溢,在文學、藝術、科學、歷史、建筑等多個領域都頗有成就,被譽為“學者君王”,推動了“帖木兒王朝文藝復興”。

    兀魯伯年幼時,經常隨祖父帖木兒征戰沙場,實地接觸了各地的民情和文化。他對波斯文明情有獨鐘,雅好波斯詩歌、音樂,廣為推行伊朗、歐洲的文學藝術成果。在兀魯伯的帶動下,帖木兒王朝轄區產生了一大批作曲家、舞蹈家、科學家和詩人,轄下的撒馬爾罕居民生活自由,思想開放,宗教很少干預生活,商貿業興盛發達。

    兀魯伯的數學、天文學造詣極高,他崇尚科學遠勝于宗教和神學。為更好地從事天文學研究,兀魯伯禮賢下士,邀請各國精通天文學的學者到王宮內做客,和他們探討天文學的相關知識,還與著名天文學家阿拉丁·阿里結為莫逆之交。1434年,兀魯伯選定撒馬爾罕的科??松綖橹?,在山腳下建起一座規模宏大的天文臺。天文臺中,各種器械一應俱全,有些甚至達到了當今天文學的水準。

    兀魯伯重科學輕宗教的做法,惹惱了擁護伊斯蘭教法的貴族,他們公開詆毀兀魯伯是信仰不純、庇護異教徒的暴君。最終,他們策動了反動陰謀,刺殺了兀魯伯。兀魯伯雖然不幸身故,但他對中亞文明做出的杰出貢獻永不可磨滅,彪炳史冊。

    ◎兀魯伯天文臺:伊斯蘭科學文明的巔峰

    六分儀是一種光學儀器,它用來測量遠方兩個目標之間的夾角,一般用于天體測量,至今仍在廣泛使用。在兀魯伯天文臺遺址,不難看出,這條寬2米、縱深11米傾斜向下的坑道,正是放大數百倍的巨型六分儀。由此可看出兀魯伯天文臺的先進程度,它代表了伊斯蘭科學文明的巔峰。

    天文臺建成后,兀魯伯和他的天文學者朋友們時常在天文臺進行天文研究。很快,天文學著作《天文表》編纂成功。編纂過程中,兀魯伯沒有使用民族傳統語言突厥語,而是用波斯文和阿拉伯文進行描述。后世學者認為,兀魯伯的這一舉措是科學史上的創舉。它超越了狹隘的民族優越性,具備廣泛的國際意義。

    《天文表》中,分別從“不同時代與不同地區”“計時”“行量運移”“恒星位置”四大部分對宇宙奧秘進行了闡述,每項內容都經過嚴密的數學計算,具備精準的科學依據,是天文學史上的寶貴財富。17世紀,這部《天文表》傳入歐洲,引發歐洲天文學界的驚嘆。18世紀末期,著名數學家高斯仍采用天文表中的計時法。這部天文巨著被后世稱為“東方遺留給西方最正確和最完備的天文歷表”。

    兀魯伯天文臺博物館

    獨特的沙赫利蘇伯茲歷史中心

    沙赫利蘇伯茲,又稱沙赫里薩布茲,是中亞霸主帖木兒的出生地。帖木兒在位期間,大肆修建國都撒馬爾罕的同時,對自己的故鄉也頗為青睞。他召集能工巧匠,在沙赫利蘇伯茲興建夏日行宮、清真寺和陵墓。這些建筑延續了帖木兒慣走的奢華路線,規模宏大,裝飾精美,融合了同時期中國、日本、波斯等國家建筑文化的精髓,被后世認定為中亞“獨特文化、建筑學流派的發源地”。

    ◎千載古城:源遠流長的歷史

    迄今為止,沙赫利蘇伯茲足有2700歲“高齡”。它坐落在距離撒馬爾罕古城數十千米的河谷,和撒馬爾罕遙相呼應,聲息相通,如同兩顆明珠,綻放出璀璨的文明之光。

    早在帖木兒王朝之前,原名竭石的沙赫利蘇伯茲就已是統治階級的“寵兒”。公元前6世紀,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占領了沙赫利蘇伯茲,一些波斯居民遷居到這里,和當地居民通商、通婚,將波斯文明傳入其中。亞歷山大大帝東征中亞草原的記錄中,曾提到過古城nautaca,據部分考古學家推測,這座古城就是當時的沙赫利蘇伯茲。

    此后的數百年,戰火始終在中亞草原上燃燒不息。到了公元4世紀,沙赫利蘇伯茲又被粟特人納入版圖。中國隋唐時期,沙赫利蘇伯茲的歷史地位達到新的高度。據唐代《通典》記載,昭武九姓中的史國日益強盛,“乃創建乞史城(即沙赫利蘇伯茲),為數十里,郭邑二萬家”。從史書記載中看,唐朝時期,沙赫利蘇伯茲的住戶已達到兩萬多家,城市的繁榮興盛可想而知。

    8世紀初,阿拉伯人侵入中亞草原,包括沙赫利蘇伯茲在內的中亞城市日益伊斯蘭化。到了公元14世紀,在帖木兒王朝的統治下,這座城市在舊日輝煌的基礎上,再次煥發出燦爛奪目的光彩。

    ◎阿克薩萊宮:中世紀的摩天樓宇

    步入沙赫利蘇伯茲歷史中心,矗立在最北面的阿克薩萊宮分外引人注目。這座宮殿是帖木兒為自己建造的夏日行宮,作用等同于中國承德的避暑山莊。經過漫長歲月,阿克薩萊宮展現給游人的只余下兩堵對面而立的厚實墻壁。這兩堵殘墻高度近40米(相當于現代建筑的13層高樓),墻磚刻有精致的藍色花紋。雖是殘墻,仍可感受到森嚴壯美的氣勢。

    高大的阿克薩萊宮殘存的墻壁

    帖木兒王朝時期和中國明朝結成同盟,共同對抗蒙古的同時,也多有通商往來。據中國《明史》記載,阿克薩萊宮“宮室壯麗,堂以玉石為柱,墻壁窗牖盡飾金碧,綴琉璃”。金子、碧玉、琉璃均是當時的珍貴物品,帖木兒卻用它們來裝飾墻壁、窗戶、門軸等部位,還將漢白玉制成支撐宮殿的立柱,可見阿克薩萊宮的壯觀奢華。

    據史料推測,阿克薩萊宮的墻高有80余米,即便在現代社會,如此高度的建筑已可算是高樓大廈。若以14世紀的標準衡量,這座宮殿堪稱舉世矚目的摩天樓宇。站在宮殿廢墟中,遙想當時樓宇沖天、宮室連綿的景象,不由得生出“是非成敗轉頭空”的慨嘆。

    “藍色巨蛋清真寺”

    ◎“藍色巨蛋”:中亞清真寺的典范之作

    在中亞城市中,沙赫利蘇伯茲是陵墓最多的城市之一。在它南邊,留存著多魯提洛拔及多魯薩達兩組建筑群。這兩組建筑群多為陵墓建筑,長眠著帖木兒的家人和親友。

    多魯提洛拔建筑群中,最著名、保存也最為完好的當數星期五清真寺了。這座清真寺的修建者是帖木兒之孫兀魯伯。清真寺落成之日起至今,其穹頂始終以近50米的直徑雄踞烏茲別克斯坦清真寺穹頂之首。穹頂碩大渾圓,上面的貼磚呈現出雅致的天藍色,因此,這座清真寺又被稱為“藍色巨蛋清真寺”。清真寺對面聳立著兩座小穹頂,穹頂下是陵墓墓室。這兩座陵墓中,一座長眠著帖木兒的父親和老師,另一座埋葬著當時的伊斯蘭教先知后裔。

    作為著名的“學者君王”,兀魯伯在延續祖父帖木兒奢華作風的同時,于建筑中加入諸多科學、藝術因素,使清真寺兼具宗教的肅穆莊嚴和藝術的飄逸自然。藍色清真寺的別致風格和高超技藝,直接影響了當世及后世中亞清真寺的建筑格局,掀開了中亞建筑史的嶄新篇章。

    多魯薩達建筑群

    ◎古墓疑棺:帖木兒身葬何處

    多魯薩達建筑群又被稱為“權力和威嚴的所在”。這座建筑群以規模宏大的陵墓建筑為主,長眠著帖木兒的長子、次子。繞過陵墓穹頂,三棵栽種于14世紀末期的梧桐樹綠蔭如蓋。站在樹下,頭頂藍天白云,清風徐徐,腳下樹影斑駁,墓墻森森,似乎連空氣中都彌漫著歷史的滄桑味道。

    20世紀40年代,考古學家在陵墓建筑中發掘出一方地下墓室。墓室中的棺槨之上刻有古文銘記,銘文表明這座棺槨為帖木兒所有,可在史料中卻找不到帖木兒長眠于此的證據。地下棺槨的發現,讓帖木兒的葬身之處變得撲朔迷離,國都撒馬爾罕?抑或故鄉沙赫利蘇伯茲?這道謎題只有留待后人猜測考證了。

    天生英雄帖木兒汗

    整個有人類居住的地方,不宜有兩個君主?!?4世紀中葉,一位突厥族年輕人放出了征服世界的豪邁宣言。這位年輕人就是帖木兒,他天賦英才,雄韜武略,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宣言并不是一句空話。他能征善戰,用了30余年的時間,建立起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成為繼成吉思汗之后的又一草原霸主。

    帖木兒頭部復原像

    ◎王圖霸業:所向披靡的鐵血生涯

    帖木兒,蒙古巴魯剌思部人,同時,他的體內也流淌著純正的突厥血統。在他出生并成長的14世紀中葉,中亞草原尚處于成吉思汗嫡系后裔察合臺汗國的統治中。帖木兒青年時期,先后迎娶了察合臺后王哈贊汗的女兒和皇室宗室公主塔瓦卡勒,成為成吉思汗一族的女婿,獲得“皇親國戚”的尊貴身份。因此,《明史》中曾以“撒馬爾罕酋長駙馬”來記述帖木兒的事跡。

    韜略出眾的帖木兒很快掌握了察合臺汗國的實權,經過數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攝政生活,帖木兒果斷出手,廢除察合臺汗國最后一位汗王,開創了帖木兒王朝。帖木兒一躍而成王朝的開國君王。

    帖木兒率大軍打敗埃及國王法拉吉的軍隊

    帖木兒在撒馬爾罕的花園里舉行宴會

    帖木兒在位的幾十年間,大多數時間都在戰場上度過。他東征西討,統一了中亞草原,帝國疆域擴展到印度、奧斯曼帝國,版圖囊括了里海、小亞細亞、伊朗、阿富汗等地區。帖木兒驍勇多智,征伐過程中所向披靡,安定了中亞和小亞細亞群雄割據的混亂局面。但是,他經常展開大規模屠殺,無數城市在軍隊的鐵蹄下化為廢墟,殘酷程度和破壞力度不亞于成吉思汗西征。帖木兒對待降民的手段極為殘酷。他殺人如麻,曾經以頭顱為磚,在攻克的城市四周筑起高塔彰顯勝利,殘暴程度讓人不忍卒聞。

    1405年,年近古稀的帖木兒仍然心有未足,他不再遵守與中國明朝訂立的盟約,親自率領數十萬兵馬向明朝進軍。行進途中,時年69歲的帖木兒突染重病,不治身亡,以金戈鐵馬為自己的傳奇人生畫上了句號。

    ◎帝國崛起:安邦撫民的治國良策

    帖木兒成長于馬背和軍旅,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但他聰穎好學,長期征戰中不忘勤奮學習,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帖木兒棋藝高明,在歷史、醫藥、天文學和宗教學上均有著很深的造詣。每攻破一座城池,帖木兒對當地的學者、藝術家及能工巧匠都十分尊重,將他們送往首都撒馬爾罕,讓他們為帖木兒帝國貢獻才智。

    帖木兒不僅擁有出類拔萃的軍事才干,還是一位眼光獨到的政治家。在他的治理下,帖木兒帝國日益穩定富強,呈現出繁榮安定的局面。他采用“封建采邑制”,把土地分封給親族貴戚。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沒有任人唯親,而是讓各地原來的統治者依然保持統治地位,便于治理當地政務。帝國初建時,這項舉措快速穩定了局面,加快了帝國實質上的統一。

    為提高行政效率,帖木兒在以首都撒馬爾罕為中心,直達四方邊境的路線上,設置了許多驛站。驛站中備有馬匹,做到馬停人不停,大大提高了使者傳送公文或信件的效率。帖木兒重視商貿和文化,鼓勵商旅往來,迅速繁榮了帝國經濟?!吧嫌兴?,下必從之?!碧緝簩ξ幕闹匾?,帶動了帝國各地文化事業的發展,涌現出一大批著名學者、藝術家、詩人,使中亞文化發展達到巔峰。

    ◎古爾-埃米爾陵園:神秘華美的長眠之所

    帖木兒在位時期,非常注重首都的城市建設工程。他將各地能工巧匠集中于撒馬爾罕一城,使撒馬爾罕的每棟建筑都成為多民族聯手共創的精品。古爾一埃米爾陵園即其中的代表作品。

    從外觀看,古爾一埃米爾陵園是典型的伊斯蘭陵墓建筑,穹頂部分端莊肅穆。仔細觀察會發現,陵園穹頂居然分為內外兩層。在陵園八角形的外墻體上,建有一圈敦實的鼓座,這圈鼓座正是托起內外穹頂的“地基”。外穹頂坐落在鼓座上端,通體包裹著色澤艷麗的淺藍色琉璃磚。琉璃磚下,隱約可見組成外穹頂的圓形對頂棱線。內穹頂與鼓座底部連接,高約20米,與30多米高的外穹頂之間形成一方空隙,顯得整座穹頂分外高大圓碩。陵墓外墻,彩色琉璃磚鑲嵌成栩栩如生的壁畫,在陽光的映照下,壁畫流光溢彩,靈動非凡。墓門和欄桿采用中國式木雕手法,極盡精巧。

    陵墓內,除帖木兒本人的墨綠玉石棺外,還放置著八口石棺,長眠著帖木兒的兒孫和臣屬。整座內室的墻壁從下到上,砌著整齊的大理石和顏色絢爛的彩色琉璃磚。最為難得的是,琉璃磚面上,工匠用金絲鑲嵌成的阿拉伯字母與整幅墻面渾然一體,處處彰顯出帝國高超的建筑技藝和文化水平。

    古爾一埃米爾陵園

    最后的征程

    對于以蒙古黃金家族后裔自居的帖木兒來說,重現蒙古帝國版圖一直是他的夢想。1404年,聽聞明成祖朱棣篡位自立,帖木兒敏銳地嗅到戰機,毅然班師回朝,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土耳其和埃及。他大罵明朝使臣“你們的可汗叛父害侄,是一個大混蛋”,堂而皇之地撕毀和約。1405年初,帖木兒大軍直逼明朝西部重鎮哈密衛。

    出征期間,巫師占卜出天象不利于主將。帖木兒不理巫師之言繼續進軍,照例痛飲烈酒。不久,帖木兒突發高熱數天不退,嘶喊著“不要向敵人示弱,拿緊你們的劍”,不甘地闔然長逝。

    天才詩人艾里西爾·納瓦伊

    艾里西爾·納瓦伊,維吾爾族人,帖木兒帝國時期的著名詩人。他出身于貴族世家,和帖木兒汗王同源,均屬于蒙古巴魯剌思部。納瓦伊擁有優越的成長環境和教育環境,他天資聰穎,自小就能作詩,15歲時已名揚帖木兒帝國。他文采斐然,勤奮多產,共著有各類詩作60余部,為烏茲別克斯坦和中亞文化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艾里西爾·納瓦伊站立像

    ◎出身于貴族的反貴族詩人

    納瓦伊青年時代就已聲名鵲起。他15歲以詩歌成名,28歲就已位居“掌璽官”要職。三年后,剛過而立之年的納瓦伊被國君任命為大臣,受封“艾米爾”(國家軍事首領),名譽、地位雙雙獲得大豐收,可謂前途無量。

    納瓦伊為人慷慨豪邁,充滿生活熱情,時常接濟貧困的藝術家。雖然出身官宦世家并身居要職,納瓦伊卻對自身所處環境十分不滿。他疾惡如仇,反對專制制度,經常嚴厲斥責貪贓枉法、欺壓百姓的達官顯貴。久而久之,納瓦伊在政壇樹敵良多,還招致了統治者的猜忌,最終被迫下野。

    離開政壇后,納瓦伊全身心投入倡導伊斯蘭文化的事業中。他四處游歷,主持興建了多所清真寺和經學院,為伊斯蘭宗教文化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納瓦伊秉持“禁欲主義”“修道于人群中”的原則,終身未婚,經常深入貧困百姓間。他用心聆聽社會最底層的聲音,虛心學習傳統民俗文化,把所見、所聞的民間疾苦寫成膾炙人口的詩歌,抨擊當時腐敗的社會現象。

    ◎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

    納瓦伊博學多才,開創察合臺文創作詩歌的先河,將烏茲別克文學推向世界。納瓦伊創作詩歌的同時,將古典音樂“木卡姆”編制出“納瓦木卡姆”的旋律。這一優美的旋律很快流傳到世界各地,如今,居于中國新疆的維吾爾族仍采用木卡姆旋律編排歌舞。

    納瓦伊的詩歌語言優美,情節緊湊動人。著名作品《五詩集》《愛之輕風》《心之所鐘》等廣為流傳,具備極高的藝術成就?!段逶娂分械摹斗柟潞拖A铡贰度R伊拉和馬季農》描述了兩幕愛情悲劇,將社會形態、宗教信仰、美學與民族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代表了納瓦伊詩作的最高成就。

    一位不知名的藝術家繪制的艾里西爾·納瓦伊肖像

    《法爾哈德和希琳》取材于阿拉伯的一則愛情傳說,講述了女主人公希琳和男主人公法爾哈德相愛后波折重重,最終無法相守的愛情悲劇。詩歌敘事與抒情相結合,以流暢優美的語言娓娓道出一幕幕驚心動魄的離奇變故?!度R伊拉和馬季農》同樣以阿拉伯社會為背景,萊伊拉、馬季農分屬于不同的部落,按照維持血統純正的婚配規則,他們無法結合。兩個年輕人百般抗爭后,以一方出走、一方另嫁他人的悲劇結尾收場。

    這兩部詩體小說用不可思議的坎坷命運和永恒的死亡渲染出濃重的悲劇意味,字里行間洋溢著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在對抗苦難的過程中,主人公們勇敢接受生活給予的磨難、不懼死亡的態度,表達出勵志積極的主題精神及人類情感的堅強雋永。



<u id="0bgj4"></u>
  • <wbr id="0bgj4"><source id="0bgj4"></source></wbr>
  • <sub id="0bgj4"></sub>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legend id="0bgj4"></legend></wbr>

        <sup id="0bgj4"></sup>
        <wbr id="0bgj4"></wbr>
        <wbr id="0bgj4"></wbr>
        白嫩美女在线啪视频观看,国产色精品VR一区二区,岛国三级在线观看,久99视频精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