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哈薩克斯坦
書迷正在閱讀:如歌似夢、御前男朋友、[綜韓劇]夢醒時見你、年下小狼狗、膽小鬼、犬狼、以地為床、反派今天乖了嗎(快穿)、異位面見聞、仙界供應商
第一章 哈薩克斯坦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幅員遼闊,物產豐饒。它連接歐亞大陸,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它是一個擁有古老文化傳承的年輕國家,也是中亞地帶金融、文化、經濟、科技發展的核心區域。諸多優越條件為哈薩克斯坦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哈薩克斯坦正逐漸走向富國行列。 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 哈薩克斯坦深處亞洲中部,少部分疆土位于歐洲,與歐亞多個國家毗鄰,邊境線長達12000多千米。東部,哈薩克斯坦緊靠中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它和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緊密連接;北部緊鄰俄羅斯聯邦,西部與外高加索國家隔著里海遙遙相望。哈薩克斯坦的國土面積約占世界陸地面積的2%,位列世界第九位。因其全境無海岸線,單以內陸國家而論,它當之無愧地摘下了“世界第一”的桂冠。 ◎雄踞草原的游牧戰神 國徽 國旗 在古老的斯拉夫語中,將“哈薩克”一詞釋義為“游牧戰神”。在古代,諸多以放牧為生的部落分布在哈薩克斯坦境內的遼闊草原上,過著隨水草遷徙的游牧生活。這些部落驍勇善戰,為保衛哈薩克疆土、繁榮哈薩克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是現代哈薩克人的祖先。 哈薩克斯坦幅員遼闊,地勢從東南部向西北部逐漸降低,地形復雜多變。有占國土面積多達三分之一的草原,有低于海平面上百米的盆地、為數眾多的丘陵,以及群山聚集的山區。其中,位于哈薩克斯坦東南部的天山山系是該國與中國、吉爾吉斯斯坦的界山,山峰常年被積雪所覆蓋。 由于遠離海洋,哈薩克斯坦的氣候為干旱大陸性氣候,冬季酷寒漫長,北部地區的冬季往往持續五個月以上,最低氣溫可達零下五十攝氏度左右。受氣候影響,哈薩克斯坦東南部山區內冰川眾多。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衛隊 崇山峻嶺間白雪皚皚,晶瑩碩大的冰塊堆積成河谷冰川,為雄奇山勢更增添了幾分神秘氣息。 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河流多達八萬條以上。其中,額爾齊斯河、烏拉爾河等河流終年奔涌不息,和面積較大的湖泊一起,構成便利的天然航道。不過,相對于廣袤的領土面積及炎熱干燥的夏季來說,河流眾多的哈薩克斯坦終年處于缺水狀態中。只有在化雪季節,冰川及山峰覆蓋的積雪融化成水,注入干涸的季節性河流河道,缺水狀態才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連接歐亞的商貿要地 公元1世紀中期,歐亞各國之間已開辟了經濟文化交流的國際通道,即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而哈薩克斯坦連接歐亞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成為“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2014年6月,哈薩克斯坦與中國、吉爾吉斯斯坦一起,聯合將“長安一天山廊道路網”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 在哈薩克斯坦廣袤的土地資源中,蘊含著豐富的礦藏資源。哈薩克斯坦的學者指出,哈薩克斯坦已探明儲量的礦產達70余種。石油、黑色金屬及有色金屬的儲量均居世界前列,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價值。 阿爾泰山脈 阿爾泰山脈斜跨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國境,綿延2000余千米,圖為哈薩克斯坦段的阿爾泰山脈。 除此之外,哈薩克斯坦動植物資源也極其豐厚。野生動物達近千種,魚類、鳥類、兩棲類、哺乳類應有盡有,水產品及動物皮毛產品在外匯收入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哈薩克斯坦的森林覆蓋面積較少,植物種類多為草本植物,具備豐富的藥用、食用價值。 ◎古老土地上的年輕國家 公元15世紀,哈薩克人建立起哈薩克汗國,結束了部落聯盟和多個小國割據的時代。其后的幾百年間,政權幾經更迭變遷,終于在20世紀90年代正式宣布獨立,成為獨立主權國家。獨立前,哈薩克斯坦實行一黨制。獨立后,哈薩克斯坦頒布了《社會團體法》 阿拉木圖龐大的駱駝群 及《政黨法》,對政黨和社會團體的成立進行嚴格規范,陸續成立了諸如祖國黨、農業黨、哈薩克斯坦獨立工會聯盟、共和國穆斯林婦女聯盟等一些影響較大的政黨及社會團體。 作為擁有140多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哈薩克斯坦制定了公平、公正的民族政策,將民族和諧和國內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各民族語言、文化及生活習慣多有差異,但從精神信仰上,他們大都傳承了遠古“游牧戰神”對獨立、自由和力量的敬仰。這一點從哈薩克斯坦的國旗和國徽設計中即可看出。 哈薩克斯坦國旗旗面以淺藍為底色,宛若蔚藍無際的天空。一輪金色太陽掛在國旗中央。太陽下,一只高飛的雄鷹展翅翱翔,如同英勇的草原兒女,憑借智慧與勇氣,搏擊藍天,不懼風雨。旗面左側,垂直繡有哈薩克傳統花紋圖案,簡潔明快,散發出濃郁的民族風情。國徽呈圓形,依然以淺藍為底色。兩匹背向而馳的駿馬英姿勃發,充滿動感。國徽中央,刻有哈薩克族傳統帳篷上的圓頂圖案,馳騁千里、揚馬揮鞭的草原豪情呼之欲出。 建國簡史 哈薩克斯坦歷史悠久,最早的歷史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數千年來,這片土地飽經戰火的洗禮。從部落割據的小國,到繁榮統一的哈薩克汗國;從水深火熱的俄國殖民統治,再到擁有獨立主權的共和國,其中的艱難坎坷難以盡數。哈薩克斯坦每一頁建國歷史,無不浸潤著一代又一代哈薩克人的熱血和汗水,是每一位哈薩克人不懈努力和追求的結果。 ◎部落聯盟時期 據考古學家考證,早在舊石器時代,哈薩克斯坦南部的阿拉套山區就已發現人類居住的痕跡。發掘出的種種青銅器時期遺跡表明,早在公元前3000年,生活在哈薩克斯坦轄區的古代人類就已經開始發展種植業和畜牧業,并掌握了比較高超的建筑技藝。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議會是哈薩克斯坦最高代表機構,行使立法職能,由上院和下院兩院組成。 青銅器時代之后直至公元8世紀,今哈薩克斯坦轄區開始出現游牧民族組成的部落和部落聯盟。這一時期出現的“烏孫國”、“大月氏”、“西突厥汗國”等國家,在中國史書上均有記載。公元6世紀,匈奴人建立的西突厥汗國入侵,征服了烏孫國和烏果爾部落,版圖囊括了如今哈薩克斯坦的大部分地區。漸漸地,哈薩克本地的塞種人和月氏人與突厥人雜居通婚,突厥語成為主要語言。當時的哈薩克人多采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以畜牧業為主,少部分牧民開始定居并發展起農業。 ◎哈薩克汗國 公元8世紀,日益衰敗的突厥汗國被突騎施政權取代。此后,今哈薩克斯坦轄區被多民族國家交替主宰。統治權依次被葛邏祿部落、喀喇汗王朝、奧古茲國、欽察人、卡拉契丹(即中國史書上記載的西遼)等國家掌控。其間,阿拉伯人入侵哈薩克斯坦南部地區,帶來了伊斯蘭教并廣為傳播。 到了公元13世紀,為爭奪統治權,哈薩克草原上的多個部落聯盟展開激烈內斗。內斗使他們無暇他顧,被雄起蒙古草原的成吉思汗一舉征服。后來,成吉思汗之孫拔都在哈薩克草原建立了金帳汗國,統治著大多數哈薩克部落。 15世紀中期,克烈汗和賈尼別克汗建立了哈薩克汗國,首次將“哈薩克”作為國家名稱。經過數年戰爭,哈薩克汗國的版圖不斷擴大,統一了哈薩克斯坦,使社會、經濟、文化達到空前繁榮狀態。 在哈薩克汗國建國的同一時期,緊鄰哈薩克汗國的俄羅斯人和準噶爾部落開始崛起。自18世紀20年代起,他們對哈薩克汗國展開綿延不斷的侵擾。在哈薩克人民的奮勇反抗和中國清朝政府的圍剿下,準噶爾部落被平定。 和準噶爾部落正面開戰的入侵方式相比,俄羅斯人采用的侵略手段要溫和許多。他們在哈薩克汗國領土上修建軍事要塞,步步蠶食哈薩克土地,同時利用哈薩克汗國內部分裂的時機,培植親俄派人員充任汗國要職。對堅決不受脅迫的地區首領,俄羅斯人用強大的火器裝備使其屈從。軍事進攻加上政治誘迫,到1867年,哈薩克汗國完全被俄國征服,淪為俄國殖民地。 ◎沙俄統治時期 在完全吞并哈薩克領土后,俄國用總督統治取代了哈薩克土地上的封汗制度,實行俄國法律并創立警察制度,由俄國政府任命政要部門官員。大批俄羅斯人從本土遷往哈薩克斯坦定居,參與當地建設,陸續建立起采礦、煤炭、石油、黃金等工業部門,開采出的礦產資源源源不斷地運往俄國。哈薩克斯坦本土居民除了繳納繁重的賦稅、充任低廉勞工外,還必須無償為沙俄軍隊服勞役。 俄國嚴苛的殖民統治手段激發了哈薩克人民的強烈不滿。從19世紀30年代起,哈薩克各地區不斷爆發反抗沙俄政權的人民起義。但是,在沙俄軍隊和擁護沙俄統治的哈薩克貴族階級軍隊的鎮壓下,這些起義均以慘敗告終。 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爆發。起義的武裝力量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建立起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與此同時,哈薩克各地誕生了名目繁多的革命組織和群眾組織。這些組織可分為兩類,一類支持布爾什維克與社會主義革命;另一類提倡實行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謀求在俄國統治下的民族自治。 俄國十月革命之后,哈薩克蘇維埃政權占據了優勢。1920年,哈薩克斯坦成為隸屬于俄羅斯聯邦的自治共和國。1925年,在俄羅斯聯邦對中亞重新劃界后,哈薩克斯坦成為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并在1936年退出俄羅斯聯邦,以加盟共和國的身份加入蘇聯。 ◎獨立主權國家進程 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內戰的哈薩克創痕累累,國民經濟岌岌可危,百業待興。豐厚的礦產資源讓哈薩克的工業發展蒸蒸日上,農業及畜牧業生產情況也得到顯著改善。但是,由于蘇聯在哈薩克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導致哈薩克出現大規模饑荒,造成一百余萬人死亡、幾十萬人背井離鄉的慘痛局面?!岸稹逼陂g及戰后恢復重建階段,俄羅斯部分企業及民眾遷移到哈薩克,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哈薩克制造業及輕工業的發展。此后,哈薩克經濟開始全面復蘇,國民文化素質教育得到廣泛普及,教育程度不斷提高。 1986年10月,在哈薩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上,蘇共中央任命俄羅斯人科爾賓擔任哈薩克共和國黨中央第一書記。這一決定引起哈薩克舉國上下的強烈不滿,爆發了震驚世界的“阿拉木圖事件”。1989年,素有鐵腕總統之稱的努爾蘇丹·阿比舍維奇·納扎爾巴耶夫擔任了哈共黨中央第一書記。1990年4月,納扎爾巴耶夫當選為哈國總統。同年10月25日,哈國發表《國家主權宣言》,宣布哈國“在本共和國內擁有至高無上的、獨立的和全部的權力”。這一天被定為哈薩克斯坦的國慶日。 1991年12月26日,隨著蘇聯的解體,改名為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的哈薩克斯坦成為真正獨立的主權國家。 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時期的少年先鋒隊營地活動 阿拉木圖市共和國廣場的獨立紀念碑 飲食與傳統服飾 自古以來,衣食豐足都是檢驗一個民族或國家是否安定的重要標準。比起建筑和風物,飲食和衣飾并不引人注目。不過,普通的衣食當中,往往隱藏著有趣的歷史淵源,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來到哈薩克斯坦,游客在品嘗日常美食和欣賞傳統服飾的同時,會體味到nongnong的草原風情,感受到哈薩克斯坦人民的智慧和熱情。 ◎草原特色的飲食文化 哈薩克斯坦毗鄰中國新疆,飲食習慣和新疆頗有類似之處,喜食rou類,少進蔬菜,奶產品十分豐富。哈薩克斯坦人大都來自草原民族,生性熱情好客,對于遠方來客,無論交情深淺,總是極盡所能地熱情招待。 羊rou是哈薩克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主菜之一。宴客時,主人往往會將羊頭擺在筵席的首要位置,表示自己對客人的重視。開宴時,若客人將自己盤中的羊rou奉請給女主人,會大大增添席上的歡樂氣氛。原來,在哈薩克斯坦人的習俗中,這樣的行為代表了客人對主人的尊重。在席上,除了奶皮子、奶疙瘩、奶茶等各種奶制品外,還會見到一種特殊的食品——金特。金特的做法很考究,用鮮嫩的幼年牲畜rou拌以奶油為餡,裹入滑潤筋道的馬腸內,再以高湯烹煮。出鍋后的金特外表油亮潤澤,奶香rou香四溢,一口咬下,別有一番鮮美滋味。如果運氣好的話,在哈薩克部分地區,還會享受到“全馬宴”的禮遇。不過,纖維粗糙、略帶腥味的口感,使初嘗馬rou的人往往難以接受。 牧羊人和他的牧羊犬 哈薩克人對蔬菜的加工很簡單。菜品以黃瓜、茄子、西葫蘆、洋蔥頭、卷心菜為主,烹調時放入大量胡椒和番茄醬,口味厚重,咸、酸、辣、甜俱全。品嘗完rou類和蔬菜,好客的主人會為每位客人端上一碗“納仁”。熱騰騰的瓷碗內,新鮮羊rou粒鋪在香滑的手搟面條之上,湯頭醇厚,味道鮮美,是哈薩克人待客的佳品。 哈薩克的面食頗具特色。除熟知的馕餅之外,一道名為“薩姆沙”的面點也十分美味。面餅通常為三角形狀,外皮金黃酥脆,餡由rou末洋蔥制成,有時還會加入豌豆、馬鈴薯調味,一口咬下,齒頰留香,讓吃客們百嘗不厭。 ◎頗具差異的男女服飾 古代的哈薩克人過著四處流浪的游牧生活,所穿服飾大都“就地取材”,用牲畜皮毛制成。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男女分工不同,所穿的服飾差別也很大。男子服飾寬大樸素,便于騎馬放牧,顏色多為藍、金、白三色搭配,在一望無際的碧綠草原上分外醒目。男子服飾雖然簡樸,配飾卻分外搶眼。幾乎每位草原男兒都扎有一條華麗亮眼的腰帶。烈日下,腰帶上鑲嵌的各色寶石熠熠生輝。在它的映襯下,原本式樣簡單的大襠褲、毛坎肩頓時變得華貴起來。 哈薩克女子服飾以長裙為主,但樣式、顏色、圖案、配飾千差萬別,花樣百出。單看女式帽子一例,樣式之多就已讓人目不暇接。未出嫁的姑娘們可選擇的帽子很多。最簡單的帽子是一種名叫“特特爾”的四方頭巾,正中央繡有花卉圖案,四角折成層層皺褶。頭巾被少女的巧手扎于烏黑秀發間,格外俏皮可愛?!八藖啞钡臉邮阶顬閺碗s。這種帽子呈斗形,用繡著鮮艷顏色花朵的彩色綢緞作為帽面,綴有各色珠子。走動時,珠子及插在帽頂的貓頭鷹羽毛輕輕顫動,更顯得哈薩克少女步態婀娜,搖曳多姿。 待到女子出嫁時,家人會為她戴上一頂高高的尖頂氈帽(名為“沙吾克烈”)。氈帽裝飾極盡華麗,帽面用繡有繁復花紋的絲絨或綢緞包裹,以金銀飾品或珠寶裝飾帽身。在氈帽前沿,綴有條條串珠,新娘妝飾精美的容顏在珠簾下若隱若現,更增添一份神秘的美麗。這份美麗并非僅在新婚當日曇花一現。在新娘婚后一年,日日都需佩戴美麗的“沙吾克烈”,向人昭示自己新嫁娘的身份?;楹笠荒暌陨系呐?,開始佩戴直垂到腰際的頭巾,頭巾上繡有各種圖案。而年齡較大或生育子女較多的女子,佩戴的頭巾不再講究色彩和圖案,有的干脆只戴凈面的白色頭巾。 ◎獨具魅力的配色藝術 長期的放牧生涯讓哈薩克人民對大自然有著真摯的熱愛之情。草原綠,天空藍,落日紅、湖泊白、泥土黑……大自然的每一種顏色都純粹而又充滿勃勃生機。藍色是哈薩克斯坦人最喜歡的顏色,象征著無拘無束的自由。黃色象征著智慧和學識,綠色象征著青春……他們將大自然的色彩融入衣飾當中,每一種色彩組合都蘊藏著他們心中豐沛的情感。 身著傳統服飾的男女 除色彩外,哈薩克傳統服飾上所繡的圖案也大都取材于大自然,形似于牛羊角、駝峰、馬掌、藤蔓、莖葉的圖案比比皆是,有著強烈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是世界服裝史上的瑰寶。 低洼的圖蘭平原 圖蘭平原位于中亞大陸深處,是世界十大平原之一。它西側連通里海,北邊毗鄰哈薩克丘陵,東面、南面與天山山脈和科佩特山脈分別相接,面積約150萬平方千米。廣袤的平原上,山丘弅起,盆地低凹,沙漠草原混雜,河流流經之地分布有多處肥沃的綠洲區域。從古至今,這里生活著無數淳樸的中亞人民,積累了豐厚的文化寶藏。 ◎滄海桑田的完美注釋 早在新生代時期的第三紀(距今約6500萬年),圖蘭平原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屬于古代地中海海域。這里處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震頻發。隨著氣候變化及頻繁的地殼運動,古地中海海平面不斷下降,最終退出了中亞大陸。曾經作為海底的圖蘭平原顯露在藍天下,陸地動植物逐漸在其上繁衍生息,形成了半荒漠半草場的原野。由于原野地勢低洼,大部分海拔不足百米,緊靠里海東岸的卡拉吉耶低地甚至比海平面低了130余米。因此,圖蘭平原又有了“圖蘭低地”的稱謂。 圖蘭平原深居內陸地區,氣候干旱少雨,大片沙漠之外,分布著部分草原和形貌獨特的鹽沼。遠遠望去,平原邊緣與天際相接,土黃色的沙漠無邊無際。蒼莽黃沙中,偏偏又分布著片片青蔥草原,為荒涼底色渲染上勃勃生機。 平原上最具特色的要數鹽沼了。由于平原曾是海底地帶,土壤中留存著大量鹽分。這就形成了一種介于沼澤和湖泊之間的地貌:鹽沼。雨季,鹽沼上方積水,形貌類似普通湖泊,但在其中生長的植物和動物種類與湖泊迥然不同,比較有代表性的要數鹽生草和蠕蟲。到了旱季,沒有積水的覆蓋,鹽沼所在土地會大塊干裂,析出白花花的鹽粒,別有一番景致。 圖蘭平原 ◎威名顯赫的古國駐地 自古以來,圖蘭平原就有人類居住。據波斯民族史詩《列王記》的記載,突厥人和伊朗人是這片土地最初的主宰,他們以部落的形式在圖蘭平原上放牧游居,時不時為爭搶水草豐美之地爆發戰爭。后來,圖爾人打敗了平原上的游牧部落,統治了整個圖蘭平原,平原的名稱“圖蘭”正是由此得來。 縱觀圖蘭平原歷史,一個又一個聲名赫赫的王朝不斷崛起:阿契美尼德、帕提亞、薩珊、大宛等都曾把這里納為轄區,并在綠洲上建立起一系列繁華的都市。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等不同民族人民在圖蘭平原安居樂業,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人類文明。 如今的圖蘭平原上,仍留存著當年的古國遺跡。平原西部有少量石油和天然氣,中部阿姆河和錫爾河流經的地方分布著土壤肥沃的綠洲。哈薩克斯坦人民及共同享有這片平原的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人民充分利用這里的天然資源,將現代灌溉農業、工業、畜牧業和紡織業發展得蒸蒸日上。 咸淡共濟的巴爾喀什湖 巴爾喀什湖位于哈薩克斯坦東南部,形狀狹長如帶,好似鑲嵌在茫茫草原上的一張彎弓。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巴爾喀什湖曾被稱為“夷播?!?,周邊居民多為草原游牧部落。巴爾喀什湖為東西走向,長度超過600千米,在世界長湖中排名第四。湖面寬窄不一,最寬處可達70千米,最窄處僅不到10千米。最為奇特的是,巴爾喀什湖內并存著兩種迥然相異的水質:和內陸湖泊一樣的淡水,以及含鹽度堪比大海的咸水。 巴爾喀什湖北岸 ◎一湖兩水:大自然的地質奇觀 在哈薩克斯坦東南部地區,自古以來存在著大量冰川。季節交替之際,氣候的變化會導致冰川融化。這個過程中,冰川融水與普通山體巖土混合,時常會造成泥石流現象。久而久之,泥石流堵塞河道,慢慢形成堰塞湖。 巴爾喀什湖即一個典型的內陸冰川堰塞湖。它以烏澤納拉爾湖峽為界,西部湖區寬闊清澈,呈淺藍色,水深10米左右。東部湖區蔚藍如海,湖面狹窄,縱深可達25米。單以巴爾喀什湖所處環境及氣候而論,中亞腹地干燥少雨,蒸發量旺盛,湖泊多為咸水湖??砂蜖柨κ埠尸F出一湖兩水,咸水淡水“互不干涉”的奇特景觀。 這種現象的成因,一方面得益于巴爾喀什湖的狹長形狀,加上相差很大的湖深,使同處一湖的咸水淡水難以融合交流。另一方面,西部湖區與源自天山的伊犁河水脈相連,注入湖區的水量遠遠大于湖體蒸發水量,湖水含鹽量較少;而東部湖區北岸緊鄰哈薩克丘陵,南岸沙漠化日益嚴重,雖有卡拉塔爾河、阿克蘇河、列普薩河注入,但補給的水量無法彌補蒸發造成的水量流失,湖水中鹽分比重增大,這就形成了“東咸西淡”的有趣現象。 ◎美不勝收:湖天一色的綺麗風光 無風的時候,巴爾喀什湖水平如鏡,湛藍湖水映照著遼闊天空和草原特有的低空云,散發出讓人窒息的美麗。每天的落日時分堪稱巴爾喀什湖最美的時刻。漫天云層被夕陽染成深淺不一的紫紅,映入微微蕩漾的水波,在瑰麗雍容外更增添了嫵媚靈動。若不小心驚起蘆葦叢中的野鴨,鴨群會撲簌簌飛向天空。此情此景,恰恰應和了唐朝詩人王勃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除野鴨外,鸕鶿和鷗鳥也是蘆葦叢中的???。清晨,黑色羽毛的鸕鶿們矗立岸邊,不時扎入水中,神氣地揚起脖子,將小魚吞吃入腹。不遠處,天鵝挺立著高傲的脖頸,優雅地浮游在湖面上。不遠處的陸地草叢內,偶爾會晃過野兔的身影。湖岸近旁,經常有狐貍伏在附近伺機而動,準備捕獵放松警惕的野鴨。游人至此,往往會心一笑,放輕腳步悄然離去,不忍破壞這份和諧靜謐。 現代化首都阿斯塔納 阿斯塔納城坐落在奔涌不息的伊希姆河畔。從建筑風格來看,阿斯塔納充滿了奇幻色彩:馬戲館如飛碟停駐,中央音樂廳似花苞綻放,金字塔形狀的和平宮矗立路旁,外觀如同巨型棒棒糖的巴伊杰列克觀景塔聳立在城市中央……作為哈薩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納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中心,洋溢著現代化大都市的繁盛氣息。不過,和全球大多首都城市不同的是,環繞在阿斯塔納周邊的,不是眾星拱月般的經濟次發達城市,而是一望無際,面積達上千平方千米的空曠草原。 ◎建城史:變身繁華都市的荒蕪之地 政府總部全景 曾經,阿斯塔納城所在地和周邊地區一樣,是一片廣袤的草原。在蘇聯斯大林統治時期,哈薩克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斯大林經常將他的敵人及敵人眷屬流放到阿斯塔納附近的勞動營,作為對他們的懲罰。后來,由于蘇聯本土糧食產量無法滿足蘇聯人的需求,蘇聯在土地廣袤的哈薩克實行了墾荒運動,試圖將其變為產量豐饒的后備“糧倉”。當時,大量俄羅斯人響應墾荒政策,涌入當時名為切利諾格勒的阿斯塔納并定居于此。很快,阿斯塔納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城市。 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總部 1991年,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獨立后,哈國政府將切利諾格勒改名為阿克莫拉。在哈薩克語中,這個名稱代表了“白色墳墓”。1997年,出于多方考慮,哈國政府決定遷都阿克莫拉,并將阿克莫拉城更名為阿斯塔納(哈薩克語中“首都”的意思)。 ◎可汗沙特爾:世界上最大的帳篷 走在阿斯塔納城區的中軸線上,道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及路兩側數不清的高樓大廈,無不散發出現代化都市氣息。不過,矗立在人行道終點的可汗沙特爾,為繁榮城市增添了nongnong的草原風味。 可汗沙特爾的外觀極其雄偉。呈錐形的帳頂向天空延展出150米的高度,頂部尖端直聳入云。湛藍天空及靜靜臥于其下的碩大雪白帳體,簡單到極致的藍與白的視覺沖擊,讓觀者忍不住血脈僨張,恍惚中,似乎退回千年前的部落時代,感受到草原兒女的勃勃英姿。 進入可汗沙特爾,一根潔白的巨型三角桅映入眼簾,它是整個帳篷的支柱。在三角桅頂點周圍,密集整齊的黑色長方塊鋼索網共同支撐起三層透明塑料布的重量。塑料布的設計在充分吸收陽光、保持帳內明亮的同時,還起到了保暖作用。即便在零下幾十攝氏度的阿斯塔納冬季,帳篷內也溫暖如春。 可汗沙特爾又被稱為可汗之帳,占地面積達14萬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帳篷。它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哈薩克斯坦人的草原歲月,還是阿斯塔納最具盛名的休閑購物中心之一。來到這里,可以在品牌商鋪選購心儀的服裝配飾,也可以赴各色餐館嘗遍哈國美食,還可以在電影院觀看各國大片,享受電影文化盛宴。此外,可汗沙特爾內還建造了設備完善的高爾夫球場和幾可亂真的室內沙灘、瀑布,集休閑娛樂于一體,讓游客樂不思歸。 納扎爾巴耶夫大學 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位于首都阿斯塔納,是由哈薩克斯坦首任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倡導創建的一所年輕的高等學府。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于北京時間2013年9月7日中午12時,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 ◎都市金字塔:和平與復合之殿 除可汗沙特爾外,一座幾十米高的玻璃金字塔也是城市奇景之一。這座金字塔并不是木乃伊的存放地,而是阿斯塔納召開重要國際會議的地點,被稱為“和平與復合之殿”、和平宮。沒有會議的時候,和平宮會大方地敞開大門,將建筑之美及設計之巧展現在每位游人面前。 進入和平宮內,首先會震撼于黑白色系的簡潔典雅。踏上呈“口”字形錯落有致的臺階一路上行,滿滿的綠色植物裝點得墻體郁郁蔥蔥,不愧為名副其實的“綠色走廊”。來到和平宮上層,設計風格陡然變為藍白二色,讓人眼前為之一亮。正對塔尖之處,有一個突出地面的圓形丘體,設計師將此地命名為“地球之巔”。站在丘體中間的圓心處,頓然覺得整個心胸都開闊起來。 金字塔最頂端是著名的圓桌會議廳。白色椅子分內、外兩層擺放整齊,圍繞中間的圓桌呈現出半徑不同的兩個圓形。抬起頭,透過金色玻璃制成的塔頂,可以清晰地看到蔚藍遼闊的天空。同時,還有無數姿態曼妙的白鴿飛翔在金字塔外。仔細看去,這些栩栩如生的“白鴿”居然都是彩繪而成,不得不讓人感慨設計者的玲瓏巧思。 ◎巴伊杰列克塔:高聳入云的“生命之樹” 在阿斯塔納的任何一個位置,都會看到巴伊杰列克觀景塔的身影。這座上百米的高塔位于阿斯塔納中心地帶的阿布扎比廣場,是阿斯塔納的地標性建筑,也被譽為哈薩克斯坦的“生命之樹”。 巴伊杰列克塔由一根頂端分支的圓柱和分支內包裹的球體組成,它的建筑形態來源于哈薩克族古老的神話傳說。據說,從前有一只具有魔力的鳥兒,名叫samruk,每年它都要在神秘的生命之樹上下一個蛋,保佑哈薩克人平平安安,幸福圓滿。在象征魔力鳥蛋的球體之上,建有象征著1997年遷都的97米高的觀景臺。如果伸手觸摸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首任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右手的手模,觀景臺上就會響起嘹亮的哈薩克斯坦國歌。很多阿斯塔納人相信,觸摸總統手模并許下心愿,在國歌聲響起的時候,這個心愿就會實現。 蘋果城阿拉木圖 在哈薩克斯坦東南部,臨近中國新疆和吉爾吉斯斯坦的土地上,佇立著一座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大型都市——阿拉木圖。阿拉木圖臨近天山山脈,溪流眾多,土壤肥沃,農耕業非常發達。這里出產的蘋果個頭碩大,口感清甜,產量和質量均位居哈國首位。有趣的是,在哈薩克語中,“阿拉木圖”的意思即為“盛產蘋果的地方”,使它“蘋果之城”的美譽更加實至名歸。 ◎綠色故都:風景秀麗的歷史名城 來到阿拉木圖,感受無處不在的盎然綠意,嗅著空氣中飄動的淡淡花香、果香,游客往往有置身童話世界的錯覺??v橫交錯的林蔭道旁,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為秀麗的田園風光增添了動感十足的現代化氣息。 燈火輝煌的阿拉木圖夜景 作為中亞金融、科技中心發展的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圖銀行云集,證券交易所、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公司的數量和規模均居全國首位。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阿拉木圖人民從未忘記保護環境。通觀整個城市,幾乎看不到煙囪和大型工廠的身影,大都是輝煌大氣的商業中心和靜謐舒雅的城市園林,集休閑養生于一體,是全球綠化最好的城市之一。 阿拉木圖在1991年到1997年之間曾是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的首都,圖為當時的總統府。 歷史上,阿拉木圖曾幾經變遷。歷經西伯利亞、土耳其和俄國的統治,以及其后的蘇聯時期,最終成為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建國初期的首都。由于歷史原因,阿拉木圖居民由多個民族組成。除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哈薩克族外,俄羅斯族和維吾爾族也占了很大比例,此外,還有烏克蘭人和韃靼人等少數民族混居其中。在漫長歲月中,各族人民共同生活,聲息相聞,不同的風俗、語言和文化逐漸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新的阿拉木圖文化。 變遷過程中,百年老城阿拉木圖積蓄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古代,阿拉木圖曾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為繁榮歐亞文化做出了杰出貢獻。如今,它在國際社會仍然擁有舉足輕重的文化地位。2014年,它被授予“獨聯體文化之都”的稱號。 ◎耶穌升天大教堂:飽經滄桑的木質建筑 阿拉木圖多民族雜居的特性,讓它的宗教信仰呈現出兼容并包的特色。除大多哈薩克斯坦人信仰的伊斯蘭教外,還有著基督教、佛教等不同教派,這就出現了清真寺、寺廟及教堂等宗教建筑和諧并存的現象。其中,阿拉木圖耶穌升天大教堂是哈薩克斯坦東正教的標志性建筑。 耶穌升天大教堂掩映在幾株高大松樹后面。淡金色墻體和乳白色窗框、彩色圖案屋頂一起,共同構成明麗莊嚴的教堂主建筑。始建于1903年的教堂通體為木質結構,高度居世界第二,轉折處嚴絲合縫,未曾用過哪怕一顆釘子,堪稱建筑史上的奇跡。1911年,阿拉木圖遭遇大地震,震后的城市滿目瘡痍,升天大教堂幾乎完好無損,可見當時建筑技術的精湛。 游人若想進入教堂內部瞻仰,需要嚴格遵守東正教教規。在輕言慢語和嚴禁拍照的通常規則外,千萬不要忘記遵守男子脫帽、女子戴帽或戴頭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