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哈薩克斯坦
書迷正在閱讀:如歌似夢、御前男朋友、[綜韓劇]夢醒時見你、年下小狼狗、膽小鬼、犬狼、以地為床、反派今天乖了嗎(快穿)、異位面見聞、仙界供應商
的風俗習慣。 ◎大阿拉木圖湖:春夏秋冬各不同 金碧輝煌的耶穌升天大教堂是世界上現存的第二大木質教堂,坐落在阿拉木圖的一個公園里,是阿拉木圖人引以為傲的建筑。 走出阿拉木圖市區,深入阿拉套山脈,會邂逅美麗如畫的大阿拉木圖湖。湖水之秀美不足為奇,奇趣的是,不同季節的大阿拉木圖湖有著不同的風情。 春季,湖水蕩漾出瑩潤的綠波,襯著山頭尚未消融的皚皚白雪,分外嬌弱柔美。夏季,周邊山脈郁郁蔥蔥,湖水變為翡翠似的深碧色。無風的日子,平整如鏡的水面倒映著滿山青蔥,湛藍天空,愈發顯得幽靜深邃。秋季,落葉轉黃,湖水的碧色褪去,水波中閃爍出點點金黃。冬季,積雪封山,湖面成冰,鑲嵌在雪白山體中,如同一塊晶瑩剔透的巨大水晶。 由于具備阿拉木圖水庫的“身份”,大阿拉木圖湖一向是“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游人一旦靠近,就會受到湖邊警衛的警告和勸離。 ◎冼星海大街:中哈友誼的見證 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友誼源遠流長。在哈薩克斯坦,象征中哈友誼的景點有許多,位于阿拉木圖的冼星海大街即其中一例。 1943年,中國著名作曲家、愛國主義者冼星海離開莫斯科,到達阿拉木圖居住下來。在客居異國的歲月里,這位偉大的作曲家深受哈薩克斯坦人民的愛戴和照顧。他孜孜不倦,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還改編了很多哈薩克民歌,比較著名的有哈薩克交響詩《阿曼蓋爾德》。 1945年,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為了紀念這位作曲家,阿拉木圖人民將原名為“弗拉基米爾”的街道改為“冼星海大街”。同時,他們在冼星海大街和加加林大街的交會處樹立起荷花形狀的冼星海紀念碑,碑文采用中、哈、俄三國文字,銘記了這位作曲家的生平,凝結著哈薩克斯坦人民對其nongnong的哀思和敬佩。 阿拉木圖郊區的街道 “石國大鎮”塔拉茲 塔拉茲坐落在哈薩克斯坦南部塔拉斯河畔,毗鄰吉爾吉斯斯坦,為江布爾州首府城市。塔拉茲曾隸屬于隋唐時期昭武九姓中的石國,居于連接歐亞的樞紐地位,是石國重要的城鎮,也是歐亞大陸傳播文化、科技的橋梁。 塔拉茲是江布爾州首府,位于該國南部塔拉斯河畔,位于古代絲綢之路沿線,圖為表現中世紀時塔拉茲的繪畫。 ◎歷史沿革 據中國唐代杜環《經行記》中記載,唐朝時期,塔拉茲被稱為怛羅斯。唐朝高僧玄奘(即《西游記》中唐僧的原型)赴印度取經時曾經行塔拉茲。后來,玄奘回到唐朝,口述沿途經過的風土人情,他的弟子們將這些經歷編纂成《大唐西域記》。其中,對塔拉茲的表述極為詳盡:“千泉西行百四五十里,至呾邏私城,城周八九里諸國商胡雜居也?!?/br> 唐朝時與西域各國通商頻繁,長居于唐朝都城的外國商人,以昭武九姓中的康國、石國人最多。他們將中亞音樂、舞蹈、宗教傳入中國,又將中國的絲綢、造紙、陶瓷技術傳播到波斯和歐洲,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中國元代時期,怛羅斯城被占據此地的花剌子模稱為塔剌思。成吉思汗大軍西征時,滅掉花剌子模,命令河中府(即今山西省部分地區)數百名百姓遷居到塔剌思,將此地納入蒙古帝國版圖。 此后,塔剌思隨著哈薩克斯坦國運的起伏數易其主,名稱也由奧利埃-阿塔、米爾卓揚、江布爾,改為如今的塔拉茲。 ◎怛羅斯戰役 公元8世紀中期,歐亞大陸上存在著國力鼎盛的三大帝國,分別是拜占庭帝國、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其時,為鞏固邊疆防衛,大唐帝國在疆土西部的龜茲鎮(即今新疆庫車縣)設置安西都護府,用以管轄西域各國。 唐朝天寶年間,駐守安西都護府的是名將高仙芝。他能征善戰,多次率軍討伐西域國家,俘虜了撒馬爾罕國王,又將塔什干國王處死。一時間,唐軍在西域國家風頭大盛。唐軍的威勢引起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忌憚。 公元751年,阿拔斯王朝的東征軍和高仙芝麾下的唐軍在石國怛羅斯城狹路相逢,展開殊死決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怛羅斯戰役。這場戰役中,唐軍敗北,高仙芝退守龜茲,唐朝對西域各國的控制力大大減弱。經此一役,阿拉伯帝國聲威大盛,取代唐帝國控制了哈薩克斯坦上的大部分國家。直到現在,很多城市的建筑仍然呈現出阿拉伯風格的流行元素。 塔拉茲城的古代陵墓 ◎“塔拉茲之門” 塔拉茲規模不大,城市結構較為松散,幾乎看不到高樓大廈。許多地方的建筑已頗具年份,還保留著蘇聯或阿拉伯式的建筑風格。芭蕾舞歌劇院是典型的蘇聯建筑,乳白色窗沿門框鑲嵌在明黃色外墻之上,整體色調鮮活明亮。 進入塔拉茲城,需經過一座藍白色系的門狀建筑。兩側帶有銘文的石基之上,矗立著長方形白色石柱,柱上以貌似洋蔥頭的小塔為頂,塔頂漆成藍色,格外清新。城門上跳躍著幾個俄語字母,它是塔拉茲的俄文稱謂。小塔形狀及字母排列方式,都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風格,清新自然,銘刻著古老大食文明的印記。 “丘陵之城”卡拉干達 礦工紀念碑 卡拉干達城位于哈薩克斯坦中部的丘陵地帶,是卡拉干達州的首府城市??ɡ蛇_境內丘陵遍布,隨處可觀賞到沙丘、綠丘連綿起伏直達天際的美景。因此,卡拉干達又被稱為“丘陵之城”。 ◎卡拉干達煤田:大自然的黑色寶庫 在卡拉干達境內,蘊藏著豐厚的煤炭資源。19世紀中期,隨著小煤礦的開采,運輸煤炭的鐵路隨之建立。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及哈薩克斯坦居民涌入煤礦附近“淘金”,原本人煙稀少的地方逐漸形成依煤礦而居的居民區,進而形成城市。慢慢地,采煤和采煤機械制造成為卡拉干達市經濟的支柱產業,卡拉干達市被人們譽為“煤都”。 諸多大小煤礦中,卡拉干達煤田是全市乃至全國最大的煉焦煤產地。據相關學者考證,根據形成時代和地質成分差異,卡拉干達煤田可分為石炭紀近海型煤系和早侏羅紀內陸型煤系。這兩種煤系可開采出煉焦煤、煙煤、褐煤等多種煤炭,開采方式也大有區別。經過數十年的工業性開發,卡拉干達煤田僅煉焦煤一項,年產量就已達到數千萬噸。煤礦資源大大帶動了工業發展,卡拉干達成為中亞地區舉足輕重的工業城市。 ◎額爾齊斯一卡拉干達運河:人力勝天的浩大工程 哈薩克斯坦中部丘陵地區氣候干燥少雨,荒漠化嚴重。緊缺的水資源大大制約了中部地區工農業發展。為解決這一難題,20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哈國政府先后兩次修建橫貫中部地區的額爾齊斯一卡拉干達運河。 運河發源于額爾齊斯河右岸,流經?;退箞D茲煤區、卡拉干達市后,匯入努拉河,再向西南延展至杰茲卡茲銅礦區。在運河經行的城市,采用鋪建輸水管道的方式引水入城,解決城內普遍的供水困難問題。連同河道和輸水管道,運河總長800多千米,工程浩大,惠及多所城市、礦區,有效緩解了氣候因素帶來的不利影響,又一次見證了人類不屈于大自然的偉大力量。 ◎孔子學院:傳播中國文化的載體 隨著時代進步,以采礦為主的工業產業已經不能滿足卡拉干達城多元化的發展需要。于是,卡拉干達城在原本的煤礦居民區外,又建起以文化、行政、教育為主體的新城區。其中,卡拉干達國立技術大學是哈薩克斯坦的重點學府,匯集了哈薩克斯坦本國英才及來自各個國家的留學生。 2012年,在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推動下,哈薩克斯坦第四所孔子學院落戶卡拉干達國立技術大學??鬃訉W院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它的成立進一步深化了中哈友誼,為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 “丘陵之城”卡拉干達 美麗的恰倫大峽谷 在中哈邊境,連接中國伊犁霍爾果斯口岸和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的廣袤草原間,靜臥著一座千年古峽谷,名為“恰倫”。經考證,恰倫大峽谷形成于新生代中的古近紀,是水流的切割沖刷在地表留下的深深褶皺。遠遠望去,恰倫大峽谷狹長深邃,如同造物主在草原上不經意撕開的不規則裂縫。它風貌多變,景色奇幽,和聞名世界的科羅拉多大峽谷各擅勝場,難分高下。 美麗的恰倫大峽谷 ◎紅恰倫 走近大峽谷入口,會看到頗具古意的集裝箱值班室。在值班室近旁,立有一塊寫著“恰倫大峽谷”的大牌子。為安全起見,道路兩旁安裝了護欄。憑欄下望,數不清的暗紅色巨大巖石守衛在峽谷兩側,顯得谷底的道路愈發狹窄曲折。 紅色巨巖的巖身呈現出層層堆疊的板狀形狀,顏色深淺不一,有的通體褐紅,有的在暗紅間雜以線條優美的土黃色花紋,如同精心繪刻而成,讓人嘖嘖稱奇。下到谷底,一股濃重的壓迫感油然而生。 峽谷中怪石嶙峋。細細品鑒,有的如同巨龜駝山,有的好似公雞晨鳴,有的像極飛蝶輕舞,有的貌若駿馬疾馳……觀賞角度不同,看到的巖石形狀也隨之變化。說不盡的千姿百態,數不勝數。 如果有哈薩克斯坦的老向導同行,就會聽到許多關于巖石的美麗傳說。比如一塊形態類似古代武士的巨巖,就被哈薩克斯坦人民視為古代著名汗王的象征。這位統一過古代哈薩克民族的“汗王”屹立在峽谷邊側,眺望著莽莽草原,保佑著他的子民世代平安。 在峽谷前段,巖石多呈現暗紅色。因此,這段峽谷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紅恰倫”。 ◎黑恰倫 紅恰倫盡頭是一個懸空而立的山洞。穿過山洞后,眼前景物陡然一變。 這段峽谷比上段峽谷要窄小一些,巖石依舊嶙峋稠密。不同的是,這里的巖石橫斷面不再是純然的暗紅,而是呈現出暗黑色魚鱗形態。走在谷中,兩邊好似掛滿了大大小小的黑色瀑布。顧名思義,這段峽谷被稱為“黑恰倫”。 還未走到黑恰倫盡頭,就有響亮的水聲傳入耳鼓。緊行幾步,會看到一條湍急的河流擋住去路。河流兩岸林木蒼翠,和之上的光禿巖壁形成鮮明對比,如同坐落在廣袤沙漠里的一片綠洲。坐在岸邊,一股涼意沁人心脾。樹下小憩時,望著碧空白云,耳聽身畔流水,心會與景物逐漸融為一體,切實體味到“天人合一”的奇妙與暢快。 運氣好的話,會邂逅偶爾飛過峽谷的草原蒼鷹,與峽谷間的蒼茫景色兩相應和,更增添了鷹之勇俊和谷底之蒼涼。當然,蒼鷹不會無緣無故降臨峽谷。它的出現,通常是為了捕食峽谷中的小動物。據生物學家統計,恰倫大峽谷林、石、水、草地等多樣性景觀孕育了上百種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植物更是超過了1500種,堪稱草原生物的“百科全書”。 ◎形成原因 恰倫大峽谷的美麗神秘讓人嘆為觀止。不過,如此秀麗的景觀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有一種觀點認為,峽谷的形成是地震的結果。地殼震動形成縫隙,再經過水流的反復沖刷,縫隙越來越深,進而形成峽谷地帶。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奔涌不息的河水會穿透地表的巖層,久而久之,穿透的部位越來越大,越來越深,就形成了峽谷。 沉積巖 恰倫大峽谷中,堆疊板狀的巖石比比皆是。仔細觀察,會看到巖石質地較為疏松,表面還有大小不一的孔洞。這類巖石叫作沉積巖,是地球表面的主要巖石。 地殼運動時,地表會形成高山、溝谷。慢慢地,地表和空氣中的碎屑物經過液體腐蝕溶解,凝結成體積較大的巖石狀固體。這種固體又經過風力搬運,挪移到最終位置,繼續接受空氣中碎屑物的殘渣,像滾雪球一般,體積越來越大,逐漸固定在原地。千萬年后,它們經過風吹雨打,呈現出各種形狀,成為人們如今看到的沉積巖。 當然,這兩種推測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僅僅是推測而已。畢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奇妙壯觀,有待人類探索的奧秘還有許許多多。 美麗壯觀的恰倫大峽谷 哈茲拉特蘇丹清真寺 中亞最大的清真寺 阿斯塔納城是世界知名的現代化都市,建筑形態新潮前衛,千奇百怪。在鱗次櫛比的摩登建筑中,一座宏偉壯觀的傳統建筑分外搶眼。它就是建于21世紀初的哈茲拉特蘇丹清真寺,可容納將近1萬人同時做禮拜,是哈薩克斯坦乃至整個中亞最大的清真寺。 哈茲拉特蘇丹清真寺內景 ◎傳統和現代的完美融合 哈茲拉特蘇丹清真寺通體潔白,總面積超過17000平方米,屹立在美麗的伊希姆河左岸。每到黃昏,夕陽余暉鋪陳在潔白寺體上,加上周圍遼闊無際的大草原,使整座哈茲拉特蘇丹清真寺宛若古老的神殿,于靜謐中透出無上的莊嚴肅穆。 清真寺正門十分高大。白色門框上,從上到下雕刻著整齊的薄荷綠傳統花紋。略尖的、穹廬形狀的門框頂部,金色、薄荷綠和乳白色花紋構成繁復整齊的圖案。圖案下方是四扇可供出入的門扇,門扇上方各有一個滿是金色花紋的半圓形頂座。遠遠望去,從上到下,正門門框內有規律地出現多種幾何圖形,金、綠、棕、白多種顏色層次分明,顯得分外整潔雅致。 進入禮拜大廳,眼前的景象已非“壯觀、美麗”等形容詞可以概括。雕滿有規律花紋的巨大圓形穹頂和地板上湛藍色花朵形狀的碩大圖案上下呼應,掛在穹頂下的大型水晶燈無形中拉近了天花板和地板的視覺距離。大廳中,每隔相等的距離,就有豎條紋圖案的白色圓柱豎立其中。所有圓柱以大廳中央花朵圖案為圓心,列成兩排圓形。內外圓形之間,每四根柱子的頂端,又雕刻著和大廳中央穹頂一樣的圖案,并均有一盞中型水晶燈掛于其下。置身于此,震撼于大廳設計的精美、工程的宏大,往往會不由自主地頂禮膜拜,沉浸在藝術的美麗和宗教的神秘之中。 宣禮塔 在哈茲拉特蘇丹清真寺四角,聳立著四座高達77米的宣禮塔,為宏偉的寺體增添了幾許莊嚴。宣禮塔是清真寺必不可少的建筑。按伊斯蘭教風俗,穆斯林一天要舉行五次禮拜。禮拜時間一到,清真寺內的宣禮者就會登上寺旁的高塔,高聲念誦宣禮詞。住在清真寺周圍的穆斯林們聽到宣禮詞的聲音,就會放下手中的事情,趕到清真寺中禮拜。 慢慢地,穆斯林和各族人民雜居在一起,不一定在清真寺附近定居,加上喇叭、廣播等現代傳音設備的普及,宣禮塔的裝飾作用越來越大于實際作用,逐漸成為清真寺的裝飾性建筑。 哈茲拉特蘇丹清真寺位于首都阿斯塔納,坐落于本地伊希姆河的左岸。 隨著社會的發展,哈茲拉特蘇丹清真寺的很多設施也開始“與時俱進”。穆斯林頂禮膜拜前,有凈身及凈手凈腳的傳統習俗。過去,穆斯林往往會在附近河中打水凈身。如今,哈茲拉特蘇丹清真寺中設有現代化自動出水的水龍頭和專門的沐浴設備,可供教徒們方便地清洗身體。 除了禮拜大廳外,清真寺還設有圖書館、餐廳和專供教徒們研習教義的教室。當然,和自動化出水設備類似,這些地方也裝備了現代化電子設備,多媒體教學及數字化查詢系統在此得到了廣泛應用。 清真寺為參觀的游客提供了諸多便利,比如,入口處有專門的女式頭巾、披肩和服飾,可讓女性游客盡興參觀又不違背宗教習俗。 潘菲洛夫-28勇士紀念公園 為了不被忘卻的紀念 在阿拉木圖的果戈里大街,坐落著一座特殊的公園。它的園區面積足有十八公頃,林木蔥郁,風景秀雅。和一般公園不同的是,它在綠意盎然中,還散發著nongnong的滄桑味道。它就是潘菲洛夫-28勇士紀念公園,是為了紀念“二戰”時期的28名烈士而建。它的存在告訴每一位游客,任憑時間流逝,日月輪轉,曾經的英雄及他們所代表的精神、事跡,會永遠定格在人類心中,永志不忘。 衛國戰爭老戰士代表在潘菲洛夫-28勇士紀念公園參加紀念衛國戰爭勝利65周年儀式。 ◎退無可退,玉石俱焚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以歐洲、北非戰場為主的西戰場和以亞洲、太平洋為主的東戰場上,展開了一場場艱苦卓絕的戰斗。戰斗中,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潘菲洛夫和他所率領的316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戰”中,作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哈薩克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勇敢地投入到反法西斯、保衛國土的戰爭中去。1941年9月,德國法西斯頭子希特勒發布第35號訓令,計劃圍殲莫斯科守軍,進而攻占莫斯科。為了抵擋德軍的進攻,守衛莫斯科的蘇軍展開了激烈的反擊,最終沒讓德軍的野心得逞。這就是史上著名的“莫斯科保衛戰”。 1941年10月,裝備精良的德國坦克先頭部隊向莫斯科進發。其時,組建于阿拉木圖的蘇軍316師受命抗擊德軍。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316師頑強抵抗,抵擋住德軍坦克及裝甲部隊一輪輪的強攻。在德軍強大火力的推進下,蘇軍316師被迫退守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區。這一地區距離莫斯科市中心僅40千米?!岸稹焙?,據德軍幸存將官回憶,進攻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區時,他們的望遠鏡已經能看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的塔尖建筑。 潘菲洛夫-28勇士紀念公園里的長明火臺和英雄群雕紀念碑 面對德軍上百輛坦克的沖擊,316師在缺乏重武器,兵力僅為德軍四分之一的劣勢下,和德軍展開殊死搏斗。他們大喊著“莫斯科就在我們身后”的口號,寧死不退,在彈盡糧絕的絕境下,和敵軍展開近身rou搏戰。隸屬于316師1075團4連的28名勇士以血rou之軀為引線,懷抱炸藥包或燃料瓶撲上德軍坦克,與敵軍同歸于盡。最終,28名勇士全部以身殉國。勇士們的壯烈和堅忍讓德軍鎩羽而歸,粉碎了希特勒侵占莫斯科的陰謀。 ◎英雄雖逝,精神永存 戰爭結束后,為表彰316師的英勇表現,蘇聯國防部將“近衛紅旗潘菲洛夫師”的稱號授予316師??墒?,當朱可夫元帥試圖聯系316師師長潘菲洛夫時,才得知潘菲洛夫已壯烈犧牲,卒年48歲。潘菲洛夫雖然犧牲了,“近衛紅旗潘菲洛夫師”的番號卻保留下來,在之后的衛國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成為著名的英雄部隊。 20世紀70年代,哈薩克政府在阿拉木圖建立起潘菲洛夫-28勇士紀念公園。潘菲洛夫半身像立于公園南面路口,雕塑右手撫胸,表情肅穆,仿佛戰火的苦難仍然燃燒在他心中。公園東部的黑色大理石甬道上,長明火在銅制的金星中央熊熊燃燒,象征著“為了自由和領土完整而犧牲的英雄永遠在人們心中”。 甬道盡頭,巨大的28勇士群雕像昂然卓立,保持著英勇的戰斗姿勢,臉上刻滿視死如歸、勇往直前的果敢堅毅。在雕塑的底座上,用俄文刻有那句莫斯科保衛戰時著名的口號:“偉大的俄羅斯,我們已退無可退,身后就是莫斯科!” 如今,在阿拉木圖,每對夫妻在新婚時,都會來到28勇士雕像面前瞻仰緬懷,感謝戰斗英雄用鮮血為人民換來如今的安定生活。潘菲洛夫-28勇士紀念公園已不僅僅是一方景點,更是一種紀念、一種信仰。 “第二導師”阿爾·法拉比 在阿拉木圖,街道多以名人的名字命名,阿爾·法拉比大街正是其中一條。公元870年,阿爾·法拉比出生在呼羅珊地區(今西南亞一帶)。通過勤奮學習,成年后的阿爾·法拉比精通阿拉伯語等多種語言,在邏輯學和哲學上顯露出非凡的天分,對數學、醫學、政治學、音樂也有很深的造詣。他創建了伊斯蘭政治哲學,對亞里士多德著作的編纂、注釋做出很大貢獻,是公認的伊斯蘭學術傳統中的“邏輯學之父”。從公元10世紀起,阿爾·法拉比被東西方學者公認為繼“第一導師”亞里士多德之后的“第二導師”。 共和國的貨幣上印有“第二導師”阿爾·法拉比的頭像 ◎“第二導師”之稱的由來 曾有學者評論法拉比為“創立了一個學派并作為導師而知名的第一位穆斯林哲學家”。阿爾·法拉比的“導師”稱謂即源自穆斯林。在伊斯蘭傳統文化及學術理論中,“導師”一詞,不僅僅指在某一學術領域的集大成者,更多偏重于對后世不同學術領域的奠基和導引作用。 對于法拉比為什么被稱為“第二導師”,后世學者們向來有著不同的見解。當代埃及作家朱瑪等人認為,法拉比對“第一導師”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多有注釋解析,將其推廣到伊斯蘭哲學界,再加上他本人博學多才,是著名哲學家,所以得到“第二導師”的稱號。有些古代學者認為,“第二導師”稱謂是因為法拉比在邏輯學上的貢獻僅次于亞里士多德,并對邏輯學多有創新,或因阿爾·法拉比是第一位伊斯蘭哲學家。 阿爾·法拉比的手稿 當然,無論古今中外的學者怎樣爭執,阿爾·法拉比對伊斯蘭哲學的巨大貢獻及其“第二導師”的地位都是牢不可破、毋庸置疑的。 ◎阿爾·法拉比與伊斯蘭哲學 在阿爾·法拉比看來,認知論和知識論體系密不可分。他綜合了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的哲學理論,提出哲學的最高境界不是為了功利,而是為了“救贖”。 阿爾·法拉比的生活方式和他的哲學理念息息相關。他終身未婚,淡泊名利,不追求物質的豐足,在數學、音樂和科學領域多有建樹,過著親近自然和研究學問的完滿生活。 杰出人物阿布賚汗 在沙俄侵略哈薩克汗國時期,哈薩克涌現出無數不畏強敵、抗擊外侮的英雄人物。哈薩克汗國可汗阿布賚汗即其中的一位。阿布賚是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他驍勇多謀,功績彪炳,開創了富饒、自強的“阿布賚時代”。 阿布賚 ◎少年時代:風雨飄搖,多歷磨難 阿布賚原名阿布曼蘇爾,具有哈薩克汗國可汗血統,父親是中玉茲的貴族,家境寬裕。在他出生的18世紀初,創立于15世紀中期的哈薩克汗國早已威風不再,分裂成以大、中、小三個玉茲(汗國劃分的行政管理區域)為主的小汗國。每個小汗國之下,諸多高級官員“蘇丹”也利用職權各行其是,整個汗國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此時,征服了西伯利亞的沙俄又將戰火燃向哈薩克草原,試圖通過占領這片草原,打開進入其他亞洲國家的門戶。 沙俄政府采用賄賂和征戰相間的手段,很快降服了小玉茲。同時,沙俄政府挑起準噶爾汗國與哈薩克汗國之間的戰爭,“借刀殺人”,達到摧毀哈薩克汗國的目的。在一場抗擊準噶爾部隊的殘酷戰斗中,阿布賚的父親瓦里戰死沙場。幸運的是,年僅13歲的阿布賚被父親的忠仆所救,留住了性命。不幸的是,家族敗落的阿布賚遭到所有親戚的厭棄,不得不投靠烏孫部落的吐烈比,成為一名飼養牲畜的仆役。 從高高在上的汗國貴族到人人唾棄的賤役仆從,阿布賚可謂嘗遍了人間冷暖。不過,坎坷的經歷并未讓他意志消沉,相反,他在cao持雜務的同時不忘學文練武,伺機一展抱負。 ◎統治時期:一統家園,建立偉業 18世紀30年代,中玉茲汗阿布勒班畢特不服從沙俄的威逼利誘,組織軍隊抗擊準噶爾人的侵擾。此時,阿布賚已成長為英姿勃勃的青年,他向吐烈比申請加入哈薩克軍隊,跟隨阿布勒班畢特汗為首的大軍趕赴戰場。 在一次戰斗中,準噶爾將領勢不可擋,哈薩克軍隊節節敗退。阿布賚自告奮勇出戰,高喊祖父“阿不賴”(曾任哈薩克汗國將軍)的名字,砍下敵軍將領的首級,使哈薩克軍隊反敗為勝。這一戰后,哈薩克人稱他為“阿布賚”。阿布賚驍勇善戰的名聲不脛而走,被阿布勒班畢特汗封為“蘇丹”。此時,阿布賚還不到三十歲。 其后,阿布賚多立戰功,數次粉碎了準噶爾軍隊的侵略和沙俄的收買陰謀。對內,他采用多種舉措,促進牧業興旺,保障了草原人民的生活。對外,他遠沙俄而親大清,使整個哈薩克汗國逐漸擺脫沙俄的控制,走向統一、穩定的局面。 1771年,阿布勒班畢特汗病逝后,阿布賚被公選為汗王。繼任儀式上,來自草原各部落的首領用白氈抬起阿布賚,并將他的外袍撕成碎片保存,表達對阿布賚的衷心欽佩和愛戴。 1781年,在草原歌手“您使我們高枕無憂……您使我們馬牛滿山……我們愿從三個玉茲舍出三條性命,只要能把您的生命來抵換”的悲傷歌聲中,阿布賚溘然長逝。 阿布賚汗戎裝像 “詩圣”阿拜 阿拜,全名阿拜·伊布拉希姆·庫南巴耶夫,生于19世紀中葉,素有哈薩克斯坦“詩圣”之稱。他的思想廣博淵深,見解精到獨特,作品囊括了政治、文化、經濟、風土人情等多個領域,成為一代代哈薩克人的精神明燈。阿拜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偉大的民族情cao,使他在世界文壇上占據著重要地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歸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詩圣”阿拜 ◎脫離家族,棄富從文 阿拜出身貴族家庭,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上學時,興趣廣泛的阿拜自學了多種東方民族語言,對東方文學作品也多有涉獵。在俄羅斯教區小學上學時,又大量閱讀了普希金、屠格涅夫等文學巨匠的作品。大量閱讀為他打開了一個廣博的天地,促使他的思維愈加敏銳,思想也愈加深邃。 其時,哈薩克處于俄國政府的殖民統治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十分不足。身為世襲繼承人,阿拜不得不聽從父親的指派,輟學在家,學習管理各種部落事務。這一階段,阿拜大量接觸了哈薩克底層社會的人民,對他們的思想、生活狀況有了深切了解。同時,阿拜也接觸到了大量寶貴的哈薩克傳統文化。 隨著和底層人民的頻繁接觸,阿拜對俄國殖民政府及本地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壓迫越來越不滿。終于,阿拜公開宣布與家族決裂,遠赴俄國。在馬克思主義思想和諸多志同道合之士的熏陶下,阿拜的眼界越來越開闊,開始了抨擊時弊的詩歌創作。 “詩圣”阿拜塑像 ◎以文為刃,針砭時弊 阿拜的語言豐富細膩,藝術性極高。描寫夜空的詩句充滿了哲理:“一輪滿月懸掛在深邃的夜空里。微弱的星光在遠方眨眼。蒼穹顯得無邊無際,深不可測。仿佛在挑逗人類有限的智慧與幻想。視野與想象都無法追逐的寥廓的宇宙,仿佛在靜靜地注視著人類,使人的思維顯得灰塵般渺小?!泵鑼懺孪虏菰淖掷镄虚g滿溢著詩人對家鄉的熱愛:“披著月色的沉寂的草原,仿佛在輕輕蠕動,具有一種特殊的風韻。而草皮上顫動的月光,更像一閃一閃的磷火,一陣陣隨風飄來的野草的芳香,令人感到沉醉……” 阿拜代表作《阿拜箴言錄》中,條條言簡意賅的話語描寫出詩人的處世哲學和智慧:“你當幫助有學識的人。幫助那些不爭氣的人,只能使他越發墮落……憑著鴻運超群的帝王,不如憑著智慧超群的庶民”,“毅力、智慧和心為各自的本領相持不下,便一同去找科學,請求它做出公斷”,“不要只顧眼前,要看得更高!美好的時代雖然還遙遠,但終究會到來!要滿懷信心地、勇敢地向你認定的目標飛去”…… 綜觀阿拜的作品,可謂字字珠璣、句句血淚,充滿了針砭時弊的辛辣,對底層人民“怒其不爭”的憤慨以及對祖國、民族拳拳的熱愛之情,是世界文學史的瑰寶。 戰斗英雄包爾江·瑪穆什 包爾江·瑪穆什,又譯為包爾江·莫穆什吾勒,是“二戰”時期蘇聯衛國戰爭中著名的哈薩克籍蘇聯戰斗英雄。他驍勇善戰,不懼犧牲,立下了赫赫戰功,是哈薩克人民心目中的圣人和英雄。 ◎戰爭的代價 1941年6月,蘇聯與納粹德國為首的軸心國展開了為期四年之久的慘烈戰爭,史稱蘇聯衛國戰爭。戰爭開始后,為保家衛國,無數哈薩克籍有志之士參軍入伍,遠赴莫斯科抗擊納粹德國的入侵。起初,在德軍的步步緊逼下,蘇軍處于不利地位。莫斯科保衛戰后,蘇軍付出316師幾乎全軍覆沒的慘痛代價,方才扭轉戰局。其后,經過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會戰,蘇軍終于反敗為勝,逼得德軍開始采取全面守御的被動戰略。 1943年8月至1945年初,蘇軍步步緊逼,發動了十次斯大林突擊、匈牙利戰役、西里西亞戰役等多次戰役,兵臨柏林城下。柏林是德國的心臟城市。希特勒調動上百萬人死守柏林。在蘇軍的猛烈攻勢下,德軍宣布投降,希特勒自殺身亡。以蘇聯潘菲洛夫師為首的部隊將蘇聯紅旗插上了柏林國會大廈的頂端。這標志著蘇聯衛國戰爭大獲全勝。 哈薩克人民為這場戰爭付出了巨大代價。哈薩克在為戰場輸送了近600萬噸糧食、70余萬噸rou類和47億索姆(約合今63億人民幣)物資之外,還興建了近500家兵工廠生產戰時武器。損耗最大的要數人力資源了,當初遠赴戰場的100多萬哈薩克將士僅有半數生還。 戰爭中,哈薩克軍隊組建了火炮團、空軍團等師級、旅級部隊,在一場場戰役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其中,以潘菲洛夫、哈布杜林、阿麗婭·莫勒達古洛娃、包爾江·瑪穆什等將士為代表的500名哈薩克兒女獲得了“蘇聯英雄”的榮譽稱號,在哈薩克歷史上書寫下光輝的印記。 包爾江·瑪穆什組圖 ◎英雄精神永垂不朽 包爾江·瑪穆什曾經就職于哈薩克銀行和政府部門,工作穩定舒適。在“二戰”爆發后,他毅然舍棄安定的環境,抱著舍生取義的大無畏精神,投身到戰爭最前線。莫斯科保衛戰中,包爾江·瑪穆什指揮的1073步兵團和德軍裝備精良的坦克部隊抗爭到底。之后的列寧格勒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及東歐戰役、攻克柏林戰役中,包爾江·瑪穆什都率領哈薩克將士充任先鋒,打了一場場硬仗。 對哈薩克人民來說,包爾江·瑪穆什是神一般的存在。以上校軍銜退役后,包爾江開始從事寫作工作,將戰爭中可歌可泣的事跡和自己對戰爭的思索傾注到筆下,再現了諸多驚心動魄的場景,為哈薩克將士鑄就了不朽的精神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