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節
李隆基將太子三人私下過往甚密且口出怨言的事兒說了一遍,然后說道:“朕于開元之初,即誡約諸王不得私下交往過密,今三子置若罔聞,實有輕慢之心,且無端怨恨朕與惠妃,則有圖謀不軌之意?!?/br> 太子圖謀不軌,實為震動朝野之事,張九齡等三人聞言,不禁驚愕萬分。 張九齡問道:“皇子之間為兄弟,他們互相交往實屬正常,陛下建‘花萼相輝樓’,即是彰顯兄弟友悌之情。微臣請問,若言太子圖謀不軌,除了他們來往較多之外,還有其他真實憑據嗎?” “當然有了。他們背后對朕有怨言,待惠妃以痛恨,有人親耳聽到他們多次談說,現有伏辯在此?!?/br> “哦,他們也說惠妃的壞話,那么惠妃也知此事?” 李林甫見張九齡連著追問惠妃,就想岔開話題,其躬身稟道:“陛下,既有知情者伏辯在此,就讓大理寺協助宗正寺查勘此案吧?!?/br> 裴耀卿也贊同李林甫之言。 張九齡接連追問武惠妃,絕對有其緣由的。他見李林甫與裴耀卿皆贊同查驗,即揮手止之,說道:“陛下,微臣以為此案不必查驗?!?/br> 李隆基心中的厭憎之情又起,耐著性子問道:“不去查驗如何能明其中詳細?張卿,如此明晰的事兒放在面前,諸人皆明,你為何視而不見呢?” 張九齡拱手說道:“陛下即位近三十年,今太子被立儲之后,常不離深宮,日受圣訓。今天下之人,皆慶陛下享國日久,子孫極盛且恭順,未聞其過。陛下若令有司勘問,說不定小事演變成大事,既不利于陛下名聲,也對太子不公。太子國本,難以動搖,乞陛下慎思之?!?/br> “哼,張卿所言,實無道理,難道有司會屈打成招嗎?太子他們既無大錯,若有小失,所謂防微杜漸,正好借機訓誡一番?!?/br> 張九齡聲音高亢起來:“陛下若讓有司查勘,天下人皆知天子與儲君有間隙,如此太子威信頓失,此后定有小人推波助瀾。陛下,太子不可輕廢,昔晉獻公、漢武帝及隋文帝易太子,其后失卻天下,應為殷鑒?!?/br> 李隆基怒極,呵斥道:“難道天下之大,唯有你張九齡知道歷史興替?你還說什么小人推波助瀾,莫非天下唯有你張九齡為君子嗎?” 張九齡橫下一條心,沉聲答道:“陛下,此事確有幽微之處。微臣昨日晚間遇到一件蹊蹺之事,本來顧及皇室顏面不想說出,觀眼前之勢,臣不得不說了?!?/br> 原來昨日晚間,武惠妃的貼身太監牛貴兒忽然進入張九齡府中。張九齡不明其來意,遂詢問其究竟。 牛貴兒的丑臉上露出倨傲的神色,說道:“咱家日常在惠妃娘娘身邊行走,想張令定然知曉?!?/br> 張九齡搖搖頭道:“我其實不知。朝廷有規制,內外官不得妄自交結,我何必識得你們?” 牛貴兒對張九齡奚落之言并不在意,繼續說道:“咱家今日請見張令,卻是替惠妃娘娘傳話?;蒎锬镎f了,當今太子朝不保夕,那么有廢有立,張令若能多替壽王說項,惠妃娘娘可保張令長期居于相位?!?/br> 張九齡聞言怒火萬丈,手向外面一指,大聲喝道:“滾出去!你是何方的妖人?竟敢杜撰惠妃之言!” 牛貴兒只好鼠竄而去,當此之時,武惠兒正在南熏殿里向李隆基傾訴。 張九齡將牛貴兒入府傳話的過程說了一遍,李隆基聞言臉色大變,裴耀卿與李林甫也是驚愕萬分。 張九齡進而問道:“陛下,若那牛貴兒果然系惠妃指使,則惠妃實有廢立之心;或者牛貴兒系其他妖人指使,亦未可知?!?/br> 李林甫道:“張令多慮了。想惠妃多年來端莊謹慎,斷不會行此鬼蜮之事。那個牛貴兒確實要好好問一問,他到底受了何人指使?!?/br> 李隆基的心里卻如明鏡一般,此事由惠兒而起,其中的關鍵之人張氏仆人、楊洄和牛貴兒,皆與惠兒有關,則惠兒所謀所慮,即是想讓瑁兒替為太子。 李隆基此時對張九齡的惱火已無影無蹤,心中的諸般滋味一時難明,其臉現蕭索之色,揮揮手道:“罷了,此事就議到這里,大家都散了吧?!?/br> 是日晚間,牛貴兒按例進入李林甫府中。 李林甫怪道:“惠妃讓你找張九齡說項,你為何不先透個信兒?你們莫非不明白張九齡的稟性嗎?唉,你們如此辦事,只會越來越糟?!?/br> 牛貴兒在張九齡面前碰壁,第二日一早方把詳情稟報給武惠兒。此時李隆基已去早朝,武惠兒知道自己辦錯了事,又無計可施,只好長吁短嘆。 李林甫轉而柔聲道:“你回宮后告訴惠妃,欲謀大事,不可性急。請惠妃放心,我李林甫愿為惠妃奔走,且力保壽王為儲?!?/br> 李隆基既知這場事兒實由武惠兒撥弄而出,心中就有了不少異樣。然他與武惠兒恩愛多年,見了面也不忍責備她,僅淡淡地說了一句:“惠兒,你今后有什么心事,對我說知也就罷了,不必再對外人說項?!?/br> 武惠兒愧疚滿面,當即跪倒請罪,衷心說道:“陛下,妾一時糊涂,心想瑁兒若能成為太子,可保萬全,如此就辦了糊涂事,妾知道錯了,乞陛下責罰?!?/br> 李隆基將她攙起來,溫言說道:“母愛其子,實屬正常,你并無過錯。只是儲位之事,關乎國家大政,朕不敢隨便廢立?!?/br> 武惠兒見他并未責怪自己,心中感動,竟然又痛哭起來。 李隆基又好言撫慰,忽然又想起一事,遂囑咐道:“瑤兒府中的那名張姓仆人,朕并未說出去,還讓他在府中待下去吧。你可使楊洄繼續與之聯絡,若他們再說什么話兒,讓楊洄及時稟報過來?!?/br> 武惠兒弄的這場事兒雖未達到自己的目的,畢竟引起了李隆基的警覺。這三個兒子有才有識,動輒聚在一起密談,其形跡著實可疑,且李瑛還是太子呢!李隆基對何人為太子并不太在意,若有人形成威脅自己的苗頭,那是分外上心的。 武惠兒不料皇帝還有這等興致,心中的熱望又復燃起。其破涕為笑,急忙殷勤侍候李隆基。 第三回 施連環林甫上位 貶荊州九齡聚談 李隆基愈來愈覺得李林甫討人喜歡,與其說話的時候也愈來愈多。君臣二人這一日說完政事,李隆基忽然問道:“李卿,你認為嚴挺之如何?” 李林甫知道,若皇帝突然關注某人,則此人或被擢拔或者要倒霉,嚴挺之顯然屬于前者。他假作思索片刻,然后恭敬地答道:“嚴挺之才識超卓,又行事正直,臣以為其為良吏?!?/br> “其有相者之才嗎?” 李林甫心中大震,明白了皇帝詢問的真實含義,遂鎮靜答道:“陛下,嚴挺之才識昂藏,雅有吏干,當時姚公初見之即深為器重,他此后又歷練多年,臣以為他當有相者之才?!?/br> 嚴挺之剛剛經科舉入仕,被授為義興尉,時為常州刺史的姚崇見之大為器重,后來姚崇再為中書令,即將嚴挺之召回京中授為中書省右拾遺。 李隆基頷首道:“是啊,姚公識人之能超乎常人,他的眼光應該不會錯的。嗯,朕今日也就是隨便問問,記得去歲之初,九齡向朕薦嚴挺之,他還說曾與你商議過,果有此事嗎?” “稟陛下,張令曾向臣提過此事。臣當時贊同張令之言,又想張令向陛下薦人,臣無需兩度進言,因三緘其口?!?/br> 其實李林甫不知,張九齡起意向李隆基推薦嚴挺之的時候,已然感覺出李林甫雖對自己恭順無比,然日益獲得皇帝的信任,自己在皇帝面前已今非昔比。他當時告誡嚴挺之:“李林甫深承圣恩,你宜造門與之溝通?!?/br> 嚴挺之所以與張九齡相友好,那是緣于二人稟性相同之故。嚴挺之現在聽到自己一向尊敬的張丞相說出這等話,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為在他看來,若向少文的李林甫屈膝,還不如殺了自己。若按嚴挺之往日的脾性,他肯定會不顧張九齡顏面說出難聽的話,然他又想張九齡如此說,還是為自己好,于是將不滿強壓于心中。 嚴挺之此后別說入李林甫府中造訪,就是執行公事之時,也少有言語,自是緣于不恥李林甫之人品。 李隆基未繼續深入此話題,淡淡說道:“朕今日忽然想起此事,不過隨便問問。你與九齡對嚴挺之的看法不錯,王毛仲昔日肆無忌憚之時,唯有嚴挺之敢與王毛仲相抗,勇氣可嘉呀?!?/br> 李林甫辭別李隆基之后,回衙路上一直在琢磨皇帝的真實心意。他認為,皇帝看似無意,其說話之中已露出易相的端倪。 皇帝征詢自己的意見,說明他肯定不會動自己,那么其易相的目標即是張九齡或裴耀卿了。不管是將他們同時罷相,或者二選其一,都是李林甫樂于看到的局面。因為張九齡為中書令,裴耀卿為侍中,李林甫以禮部尚書兼知中書門下平章事,外人皆呼張裴二人為丞相,對李林甫絕大部分人仍稱之為“尚書”,顯然李林甫位次在二人之下。 然若讓嚴挺之遞補為相,則非李林甫所愿了。張九齡與嚴挺之稟性相若,二人相較,張九齡畢竟有柔弱謙讓的一面,嚴挺之則一味以剛強為主了。 李林甫想起了蕭炅“伏獵侍郎”的故事,再思起嚴挺之譏諷自己為“弄獐宰相”,胸中的怒火已然熊熊而起。 李林甫心中怒罵蕭炅:真是笨蛋一個,時辰已過這么久了,竟然連嚴挺之的毛病都尋不出來一個! 其實李林甫有點苛責蕭炅了,他外任為岐州刺史,已脫離京城生活,又如何尋嚴挺之的茬兒呢? 張九齡近來愈來愈覺得李林甫的影子日益明顯,尤其是在皇帝面前。一個很顯著的例子就是,此前皇帝每遇事多與自己商議,現在卻多找李林甫敘話,將自己拋在一邊。 與張說相比,張九齡更善于識出事件背后的暗流。當初崔隱甫、宇文融聯手向張說發難的時候,張九齡能準確嗅出他們的動向,并向張說提醒;如今皇帝對自己轉換了態度,張九齡相信,其中李林甫的功勞最大。 張九齡久在京中為官,且居中書門下多年,深明皇帝開元以來授任丞相的規律,即宰相可以專任而不久任,往往三年為期?,F在屈指算來,張九齡自開元二十二年四月被授為中書令至今,已近三年,那么皇帝轉變態度是不是有這方面的因素呢? 張九齡確認皇帝肯定有這方面的考慮。 張九齡與張說相比,并不十分戀棧相位,性子要恬淡許多,很樂意過與世無爭的日子。 他日益感覺到李林甫的步步緊逼,怎么辦呢?文人自有文人的思維方法和行事方式,遂寫就《歸燕詩》派人送給李林甫,該詩寫道: 海燕雖微渺,乘春亦暫來。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開。 繡戶時雙入,華堂日幾回。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 張九齡在詩中自比于嶺南之燕,以此喻告訴李林甫:自己如同燕子一樣春來秋去,不會在朝中久留的;末句將李林甫比為鷹隼,明確告訴他:我無心與你爭權奪利,你也不必猜忌、中傷我了。 文學之士多讀圣賢文章,對原始的人性往往覆以一層善良以及幻想的希冀,張九齡寫作此詩,即是幻想李林甫勿以自己為念,二人還是和平共處,他定能順利上位的。 張九齡錯了,其錯誤之處在于他至今尚不能明晰李林甫的心底。 張九齡初為中書令之時,最先反對李林甫為宰相職,及至李林甫進為宰輔之后,張九齡待他全無好臉,且動輒呵斥。李林甫當此之時,選擇逆來順受為己任,不管什么時候見了張九齡皆是笑臉相向,且態度恭順。 李林甫讀罷《歸燕詩》,嘴角間不自覺漾出一絲冷笑:哼哼,果然今非昔比,昔日你連話都不愿與我多說一句,今日竟然能為我單獨賦詩了。 張九齡向自己示弱了,此為李林甫的第一感覺。 那么張九齡向自己示弱,會不會是一招緩兵之計呢?因為張九齡在詩中將自己比為鷹隼,看似恭維,內里是否為陰毒的咒罵呢?李林甫始終以為,這些文學之士自幼就熟諳字詞的比興之意,他們罵人可以不吐臟字,吃人也可以不吐骨頭。 目標明確且簡明扼要,如此更加貼近于現實且易于cao作,這就是李林甫的思維方法和行事方式。張九齡等人的思維往往偏離現實,且游移于圣賢道理與幻想之間,行事時又拖泥帶水,因而兩者的差異很大。 張九齡寫作此詩實為大錯,其詩中唯一可取之處即是將李林甫比作鷹隼,如此比喻還算恰切。李林甫此時鷹隼似的目光,正炯炯地覷準一件事情的動態發展,他相信,這件事情能夠此時出現,實為天賜良機。 這件事,李林甫已關注數月了。 事情其實很尋常:蔚州刺史王元琰數月前被人告發任內貪贓,李隆基先昭示御史臺前去蔚州核其狀,御史臺覆奏其貪贓大致屬實。因為王元琰系三品大員,此案例由大理寺、御史臺及刑部三司會審,大理寺派人前去將王元琰捉拿回京,然后下至獄中,三司此后按序審理。 張九齡向來痛恨依勢貪贓之人,王元琰既有貪贓憑據,那是應當嚴懲的,其署理有關王元琰的公文時多是一揮而就,然后囑咐有司秉公辦理,未將之放在心上。 李林甫自看到王元琰事發之后,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關注。他多次詢問御史臺與大理寺關于此案的進展情況,并對具體細節面授機宜。王元琰即將被捉拿回京之前,李林甫將吉溫單獨召來,又密密地布置一番。 李林甫的威權日重,頓改昔日唯唯諾諾的模樣,辦理諸事與以往相比皆有較大改觀。吉溫為門客多年,李林甫以其為吉頊之后輩,到吏部為其謀了蔭官的資格,先授其為萬年縣丞,剛剛又轉授其為京兆府法曹。 李林甫說道:“王元琰明日就要被捉拿回京,按例要被囚禁在京兆府牢獄之中。從明日開始,你要緊盯著王元琰,不可讓他離開你的視線?!?/br> 刑部與大理寺本來也設有牢獄,近年來人犯日少,遂將其犯人集于京兆府牢獄中。吉溫現任京兆府法曹,則牢獄之事由其主管。 吉溫不知李林甫為何對王元琰如此上心,心里雖嘀咕,終究不敢問,遂答道:“請大人放心,小人明日就搬入牢中居住,以就近看管。請問大人,對王元琰好一點還是壞一些呢?他若不敬大人,小人先讓他受些皮rou之苦?!?/br> 李林甫搖搖頭道:“你盯著他就成了,你要記住,其一,一定讓王元琰好好活著,哦,如此看來,你還要待他好一些,不可讓他產生輕生之念;其二,若有外人來見王元琰,你不可刻意攔阻,然他們之間說的話,你不可記失一句一字!” 吉溫不敢廢話,躬身答應后離去。 按照當時規定,案子審理之時,當事人不許與外人會面。然此規定僅為朝廷而設,一些人犯的親屬設法打通關節,還是能與當事人會面的。王元琰之妻自丈夫被捉后一直未見面,到了京城輾轉托人,終于能入牢中與丈夫見面。 王妻淚流滿面,問道:“你到底犯了什么事兒?外面傳言說你貪贓多少萬錢,我在家中為何一直未見呀?” 王元琰嘆道:“外面傳言,定是擴大無限。確實有一筆小錢,當時并未在意,順手取來也就當時花費了。唉,我早將此事忘得一干二凈,不料還有人如此上心,尋來一干人證,將事兒證得結結實實?!?/br> “你認了嗎?” “當然,人證確鑿,焉能不認?你大可放心,那筆錢數額極小,就是將來按律處置,至多貶官而已?!?/br> “貶官?你處此職位容易嗎?一朝被貶豈不是前功盡棄!” 人處厄運時,往往起初時萬念俱灰,待明白了自身處境,知道大致結果時,定有得蜀望隴之心,又想有更好的結果。 王元琰心中燃起熱望,其沉默片刻,繼而下定決心說道:“我已向三司承認了貪贓事實,他們皆記錄在案,此案定難徹底推翻。當前之計,唯有尋妥當人兒居中向三司陳情說項,或許能有變化?!?/br> “去哪兒尋此妥當人兒呢?” “你去找他吧,他肯定行?!蓖踉币暺拮拥难劬?,堅定地說道。 王妻聞言先是沉默片刻,然后重重頷首道:“好吧,也只有找他了?!?/br> 王元琰夫妻其實不知,他們說的話一字不漏皆灌入一旁竊聽的吉溫耳中,當日晚間,吉溫就將原話復述至李林甫的耳中。 李林甫聽完,臉上又露出微笑,他知道,事兒正沿著自己預設的軌道進行著。 如此過了旬余,御史臺又有一道奏書直達李隆基面前。李隆基閱罷,即讓高力士傳喚三位宰相前來議事。 三位宰相須臾趨步而入,李隆基令他們落座,然后手揮那道奏書道:“你們瞧瞧,這嚴挺之日常以正直面貌示人,為何一遇私情就把持不???想不到他竟然有上躥下跳之能??!” 三位宰相逐個傳看了御史臺的奏書。 其實王元琰的案發之后,李林甫就斷定,嚴挺之遲早要被牽入此案之中。要說原因很簡單,王元琰之妻系嚴挺之的前妻,他們如此就有了說不清的干系。 王元琰之妻離開牢獄,就直奔嚴挺之府,見了嚴挺之之面,先是梨花帶雨一番,既而怯怯說出請嚴挺之搭救王元琰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