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節
高力士道:“上天示祥瑞于我朝,實為可賀之事啊?!?/br> “哈哈,莫非你也信了姚崇的這番鬼話?” 高力士不明所以,只好愕然相對。 李隆基道:“太史局的這幫人兒,哪一個有李淳風的本事?哼,反復敷演,他們縱歸演練百回,日食許是為本就沒有的事兒?!崩畲撅L系初唐時期的一位異人,曾任太宗朝與高宗朝的太史令,《麟德歷》即為其在高宗麟德年間全力修成的歷書。 高力士愕然問道:“陛下既認定太史局演算錯誤,為何又從了他們?” 李隆基嘆道:“有句話叫做‘花花轎子人抬人’,太史局此前說過要有日食發生,然今日未有日食,則群臣前來祝賀也不為錯。朕若駁了太史局,就礙了群臣的興頭,于天下輿論也不利。與己與人無利之事,還是不要做了吧?!?/br> 高力士不敢再問。 李隆基又沉默了一會兒,又說道:“高將軍,朕整日悶在宮里,身子有些難受,我們出宮走一遭如何?” “陛下欲往何方?” “普潤禪師許久未入宮了,朕有些念記他,我們就往寶昌寺走動一回?!?/br> 高力士搖頭道:“佛道相爭由來已久,自高祖始定道教為國教,陛下為國君,則一舉一動事關導向。陛下若大張旗鼓進入寶昌寺,則道教之人定為不喜?!?/br> “朕不想擺駕出宮。你我二人換了便裝,不帶從人,如此悄悄微服出訪?!?/br> 高力士更是大搖其頭,說道:“陛下不可!臣身為內官,又為監門將軍,深知陛下之安全重于泰山!如今朝局剛剛維穩,畢竟還有未穩之處,若陛下不帶護衛出宮,實為兇險,臣萬萬不敢奉旨?!?/br> 奈何李隆基心思已起,堅執要微服出宮,高力士實在拗不過,只好答應。不過高力士畢竟為有心之人,趁著換衣服的間隙,悄悄喚來心腹之人,令他速出轉告王毛仲,讓王毛仲增派人手到寶昌寺周圍護衛。 普潤被李隆基授為護國大禪師,享有三品官秩,身份大非尋常。寶昌寺此時修繕一新,大雄寶殿重新建造,其殿基九尺,從地至鴟尾高一百七十九尺,有九間,二十三架,三陛軒,殿柱粗者有十八圍,此殿宇恢弘,仰之目眩,號為京城中最大的佛殿。至于殿內陳設,可謂金碧輝煌,寺內所有佛像,皆飾以黃金。 李隆基與高力士微服而來,入寺后直奔寺西北角,二人邊行邊看,李隆基不禁感嘆道:“看來普潤挺有持家的能耐。我當初入此寺時,寺內建筑簡陋不說,甚至有些破敗。不料今非昔比,你看這寺中的一器一物,何等講究啊?!?/br> 高力士輕聲說道:“寶昌寺之所以有今日,還是得益于陛下的關愛?!?/br> 李隆基笑而不答,說話間已到了寺內的西北角,普潤一直在這里修禪居住,至今也沒有移住他處。然李隆基到了近前,發現這里也修繕一新,昔日的偏堂變成了一處有門有墻的別院,院門外更是站立著兩名灰衣和尚,觀其身材高大威猛,定是會武之人。 李隆基回顧輕笑道:“高將軍,看來普潤也似有僧兵了?!?/br> 兩名灰衣和尚看到李隆基走近,伸手攔下,說道:“二位施主請右行,此處為本寺大禪師修禪的靜所,外人不得進入?!?/br> 李隆基拱手道:“我為普潤禪師的故人,難道也不能進入嗎?” 其中一名和尚笑道:“大禪師名聲滿天下,求見者絡繹不絕,口稱為故人者又何曾少了?施主若有故人憑信,貧僧方可通稟?!?/br> 李隆基再對高力士笑道:“嗯,他說得不錯,你身上帶有憑信嗎?” 高力士有些著急,皇帝微服到此,當然不能說出皇帝的身份。其實就是說了,瞧這兩名如狼似虎的僧人定然不會相信,說不定還會反唇相譏:你們的這副扮相,會是皇帝到此嗎? 李隆基倒是好整以暇,轉對僧人說:“這樣吧,請你們通稟普潤禪師,就說阿瞞來訪,他定會迎出門外?!?/br> 兩名和尚將信將疑,又觀李隆基的氣度確實非同常人,遂入內通稟。李隆基當了皇帝,其昔日的外號漸至無聞,尋常人不知“阿瞞”是誰,然普潤這些故人肯定如雷貫耳。 頃刻時間,就聽院內一陣響動,普潤已飛奔而至,看到李隆基身著常服,知道他不愿意表明身份,遂躬身合十為禮道:“貧僧迎迓來遲,恕罪恕罪。請,請入室奉茶?!?/br> 李隆基笑道:“不料普潤禪師竟有如此大的排場,可謂戒備森嚴啊?!?/br> 普潤再躬身道:“貧僧想圖清靜,因設人在此。這些人言語粗陋,只怕沖撞了貴人,貧僧代為謝罪?!?/br> 李隆基哈哈一笑,說道:“罷了,我們入院吧?!备吡κ繘]有隨同入院,乖覺地候在門側以為守衛。 李隆基入室落座后,當即有小沙彌奉上香茶,他環視室內,見其中陳設也是簇然一新,又笑道:“禪師之禪室除了清靜之外,也好會生活呀?!?/br> 普潤揮手令小沙彌退出去,然后施禮道:“貧僧托陛下洪福,由此再塑廟宇并修繕一新,確實較往日改觀不少?!?/br> “記得佛家有托缽苦行的說法,禪師如此,是否有些不相容呢?” 普潤知道,皇帝今日微服前來,定是入寺后看到寺觀改容甚大,因有這些言語。他微笑了一下,并不隨著李隆基的話頭說下去,而是另轉話題:“陛下今日入敝寺,為何微服而來呢?陛下若念起貧僧,大可派人傳喚即可?!?/br> 李隆基道:“朕日日待在宮里,有些悶了,就想出外走動一回,若排起儀仗,有些束手縛腳,哪兒有如此自由?朕今日想見禪師,其實記起你曾經說過一僧善識天文,就想來問詢究竟?!?/br> 普潤當即明白,說道:“此僧法名為一行,俗名為張遂,此人的祖上還與皇族有相當大的淵源?!?/br> “有何淵源?” “其曾祖父名張公謹,被太宗皇帝封為鄒國公,官至代州都督?!?/br> 李隆基頷首道:“嗯,朕知道張公謹,其輔佐太宗皇帝迭立大功,其病逝之后,太宗皇帝曾扶棺哭之。如此功臣之后,不料成為高僧?!?/br> “陛下欲尋一行,是何原因?” “今日姚崇帶領百官入宮稱賀,言說日光當虧未虧,實為祥瑞之事。朕卻以為不然,如今太史局里何人有李淳風一樣的本領?哼,日光當虧!萬一其算錯了呢?” 普潤早知李隆基的本領,這一段時間由于接觸不多,有時會想到李隆基高高在上,是否會被臣下蒙蔽而不知呢?從此件事兒可以看出,皇帝還是很清醒的,因說道:“陛下欲尋明白人兒,找一行可謂最善。一行自幼博覽經史,尤善陰陽五行之學,其出手即闡釋揚雄的《太玄》之著,遂為天下共識。武三思聞其名聲,有意收為下屬,一行為避之,從此出家為僧?!?/br> “嗯,一行現在何處?” “其剃度之初,云游天下名寺;其后多在嵩山大法王寺與天臺山國清寺停留,以研佛問理?!?/br> “好呀,就請禪師代為尋訪,請一行入京來見朕?!?/br> 普潤笑道:“一行稟性剛直,若貧僧代陛下尋訪,恐怕難收其心。貧僧以為,一行與皇室頗有淵源,若陛下親自派人促請,效果更好?!?/br> 李隆基贊同此議,但讓普潤訪其蹤跡,普潤當然滿口答應。是時佛學禪宗正當興旺之時,禪宗弟子滿天下,普潤既為禪宗領袖普寂的師弟,又被皇帝封為護國大禪師,尋訪一名僧人非常容易。 李隆基取盞喝了一口茶,笑問道:“禪師如今絕足不問俗事,朕請你入宮赴宴竟然不去,你果真想成為佛家一代宗師嗎?” 普潤道:“貧僧不敢。貧僧起初與俗事牽扯太多,如此就大違佛家本意。既為僧人,當秉持佛祖佛旨,以修身養性為要。貧僧之所以不入宮內,緣由于此,請陛下寬宏?!?/br> “然禪師將此寺打造得如精舍一般,是否有違佛祖的意旨呢?”李隆基調侃道。 “所謂精舍陋居,皆如浮云一般。陛下賞賜不少錢物,又賜與不少寺田,貧僧用來修繕寺院,除禮敬佛祖菩薩之外,也可用來普度眾生。陛下,寺成之后,來寺進香之人逾倍,是為例證?!?/br> 李隆基心中暗笑道,你普潤縱然萬般說辭,在佛學之上恐難成正果。不過他能如此做,實出于一番苦心,遂說道:“你能如此,很好。立大功而不倨傲,且靜心如此,劉幽求等人就沒有這般心境?!?/br> 當初劉幽求由普潤相引結識李隆基,由此可見二人相交之深。李隆基此來,普潤知道說話之間斷難繞過這個話題,現在果然來了。他聞言并不猶豫,當即接口道:“劉幽求等人心胸狹窄,如此就落在下乘。國家之計為大事,當初我們追隨陛下,那是隨大勢而動;如今國家初創,陛下亟需各方人才,豈能囿于功臣的圈子?劉幽求等人心生怨言,實在不該。其實陛下待我們,可謂仁至義盡,又有爵位,又有賞賜,應該滿足才是。劉幽求出京之前,曾來敝寺辭行,貧僧當時已將此番話說與他聽?!?/br> 李隆基微微頷首,他私下里派人探查重要人物的行蹤,當然知道劉幽求曾來過寶昌寺。普潤這日主動說知,可見其所言不偽。 普潤接著說道:“貧僧雖不再過問俗事,然明曉陛下近來的作為。陛下罷功臣、放諸王、選良吏,重用姚崇,非為私恩,實為重樹國勢之舉。貧僧以為,若如此下去,不出三年,天下定然大治?!?/br> 李隆基聽罷此言,可謂龍心大悅,笑道:“禪師能有是思,足證你探研佛理小有成就。好哇,你今后可多入宮,多與朕談談話,如此對治國也有好處?!?/br> 普潤推卻道:“貧僧與一行相比,又落在下乘。貧僧速速訪知一行的蹤跡,陛下可促請入宮,則遠勝于貧僧。陛下,貧僧有此際遇,又被封為護國大禪師,則可光大禪宗之學,此生足矣?!?/br> 李隆基不再堅持,心想普潤選擇如此道路,實在是一個乖覺的人兒。是時佛道游方之人,往往利用自己結交四方人士的便利游說,由此易成暗流。李隆基起事之初,身邊少不了佛道陰陽五行之人,現在當了皇帝,對此類人便保持高度警惕。李隆基默思片刻,然后面帶微笑,欲張嘴說話,然外面忽然傳來一陣極度的嘈雜聲。 普潤見狀,轉身欲出門察看,恰在此時,高力士推門而入。李隆基急忙問道:“高將軍,外面有何事發生?” 高力士稟道:“請陛下勿慮。剛才王毛仲帶領一班人前來護衛,與護院僧人起了爭執,由此有了響動?!?/br> “王毛仲?他如何知道朕的行蹤?” “想是王將軍耳目甚靈,由此偵知了陛下的行蹤?!备吡κ恳娎盥』∮袘C色,不敢說自己悄然告知,遂順口扯謊。 “哼,你把他叫進來?!?/br> 王毛仲被傳喚進入,其入室后先向李隆基行禮,繼而急急說道:“陛下微服出宮,讓奴才大急,因前來護駕,由此驚擾了陛下,實為大罪?!?/br> “嗯,朕未出京城,不過來瞧瞧禪師,值得如此大驚小怪嗎?” “想是陛下不知,奴才剛剛得到密報,說有外人交結軍中之人,意欲不利于陛下。奴才深怕有意外,所以急急來此?!?/br> “哦,果有此事嗎?” “密報言之鑿鑿,應該不會錯的。奴才定要查個水落石出,看這軍中之人到底是何方jian人!” 李隆基轉對普潤笑道:“他們來此一攪,朕也沒心思再聊了。也罷,以后有空兒的時候,再來與禪師清談?!?/br> “貧僧今后日日盼望陛下光臨?!?/br> 李隆基撫慰一番,遂起身離寺回宮。 第七回 挫兵變施恩寬宏 立太子圖安濟世 且說蝗災起始之初,姚崇采取果斷措施,由此扼制了蝗災的蔓延,是年秋熟之時,收成受蝗災的影響甚微。李隆基閱罷諸州來報,頓時龍心大悅,笑對姚崇說道:“荀子說過人定勝天,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朕當初若心懷猶豫,蝗災定然難以收拾,則秋熟許是顆粒無收?!?/br> 姚崇答道:“陛下上應天命,所以即位之初定然有些煎熬,然陛下授任臣等辦事,其本分就是替陛下排憂解難,所謂君臣一體是也。如今五谷豐登,亦為上應天命?!?/br> 李隆基聽姚崇說話甚乖,心中大為妥帖,笑道:“是啊,果然為君臣一體。姚卿,你立此大功然不居功,其實難得。嗯,朕該如何賞你呢?” 姚崇連連揮手卻道:“為陛下辦事實為臣子的本分,事辦對了其實應該,怎么敢動輒討賞呢?臣萬萬不敢奉旨?!?/br> 李隆基道:“也罷,朕會記住你的好處的。呵呵,這個倪若水挺有趣味的,他得了你一番訓斥,竟然身入田間示范,汴州由此滅了這么多的蝗蟲,難得難得?!?/br> 姚崇笑道:“倪若水戀棧京官,由此心生牢sao,實屬自然。此人才具超卓,還是很有眼光的。臣聽說其治理蝗災之后,即在汴州增修孔子廟,并在所轄州縣內興辦學堂以勸生徒讀書,其身為教誨,由此風化興行。陛下,倪若水如此行教化之策,實屬難得啊?!?/br> 李隆基頷首道:“此人果然不錯。朕欲效貞觀故事,則教化天下實為主旨。倪若水能識朕心,朕心甚慰。姚卿,可詔天下諸州依例行之,同時要好好褒揚倪若水一番,朕另要賞賜他?!?/br> 姚崇笑道:“倪若水渴望回京,若陛下準其回京為官,則為最大的賞賜?!?/br> 李隆基搖搖頭,說道:“京官與外官交流,殊為正途,朕若讓倪若水回京,豈不是說還是京官重要?現在非為時機,待過一段時日,若京中有職缺,讓其還京也是可以的?!?/br> 姚崇不再說此話題,轉而問道:“陛下,張暐到底在東都有何公干?如今大半年過去了,他僅是匆匆回京數回,根本不署理大理寺的事兒,成為一個掛名的大理卿。臣以為,若張暐抽身不開,干脆另授他人為大理卿?!?/br> 李隆基也喃喃說道:“是啊,張暐在忙些什么呢?” 此為小事,李隆基自不必掛懷,隨后又想到秋季大熟,遂令禮部和太常寺籌備秋季吉禮,定于九月初三親往郊外圜丘主持。 長安圜丘在明德門外東南二里,其丘四成,每成高八尺一寸,下成廣二十丈,再成廣十五丈,三成廣十丈,四成廣五丈;又設十二陛,每等十二節,圓外徑三百步,內徑一百五十步,上設昊天上帝神座,以太祖景皇帝(即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李淵當了唐朝的開國皇帝,其祖宗也被追認為皇帝,李虎廟號為唐太祖,謚號為景皇帝)配享,壇之一、二、三等分列東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黃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等六百八十七座諸神。從此丘向東望去,可以看到曲江池的一池靜水。 九月初三寅時三刻,天色依然漆黑,李隆基的車駕自承天門前始發,其身后跟隨著文武百官,如此長列沿朱雀大街向南行走,可謂浩浩蕩蕩。李隆基在車中看到街道兩側密密地排滿了甲士,他們皆手持火把,將沿途照得如同白晝,李隆基微覺詫異,回首問高力士道:“王毛仲今日莫非將所有禁軍集于此?有必要如此排場嗎?” 高力士答道:“王將軍近來忙忙碌碌,似乎在忙什么大事兒。不過護衛之事寧嚴勿疏,加倍小心應該不錯?!?/br> “嗯,待祭祀事畢,你把王毛仲喚來,問問他到底有何事兒?!?/br> 祭祀儀式相當繁復,一番儀式下來,待李隆基車駕返宮已近午時。王毛仲未待高力士傳喚,主動入太極殿求見李隆基,言說有要事稟報。 李隆基說道:“你來得正好。朕問你,瞧今日的陣仗,沿途護衛密不透風,緣何如此如臨大敵?” 王毛仲躬身答道:“陛下那日入寶昌寺,奴才帶人前往護駕并向陛下說了一番話,今日之所以如此,正是有人想為禍陛下?!?/br> “果有此事么?” “奴才前些日子得人密報,言說有外人與禁軍中人私下聯絡,意欲不利于陛下。奴才心想禁軍數萬人馬,如何能在短時間內辨查清除,因外疏內緊,派人密伺諸軍動靜?!?/br> “嗯,此為上策?!?/br> “陛下今日欲出城祭祀,奴才心想若有jian人定然不放棄此次機會,遂一面加強車駕沿途護衛之事,另暗中窺視軍中動靜。到了昨晚上,左屯營果然有了動靜,別將常元慈帶領十余人混出兵營,竟然不知所蹤?!?/br> “常元慈,此人是何來歷?” 王毛仲頓時面露愧色,躬身謝罪道:“此人為常元楷的族弟,奴才過于粗心,事先未曾注意此人,由此埋下禍端,請陛下治罪?!背T瓰樽笥鹆执髮④?,被太平公主拉攏過去成為其黨羽,李隆基在事變之初先斬常元楷,再去追殺姑姑的其他黨羽。 李隆基未斥責王毛仲,繼續問道:“后來怎樣?” “常元慈離奇失蹤,奴才當時就猜測他們肯定想在車駕沿途中犯上。奴才一面連夜增派沿途護衛,令他們皆手持火把,身上另配有暗記,防止常元慈等人混入其中;又令三十人為一隊,共組成五百余隊,讓他們秘藏于沿街諸坊中以觀察動靜。卯時一刻,天色剛剛微明,就見蘭陵坊里躥出十余條黑影,陛下的車駕恰恰行到這里,他們顯然要犯駕?!?/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