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節
“此人久在殿下身側,又為殿下至親,殿下難道就沒有意識到嗎?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啊。太平公主與圣上和相王不同,此人秉承則天皇后的性格及謀略,其從政經驗比起兩位兄長要強許多。然此人有一樁好處,就是她不像則天皇后與韋皇后那樣以謀求高位為目的,只要富足即可。她雖這樣,然決不能容忍韋皇后把持大政,她怕這樣的結果會陷自己于風雨飄搖之中。太平公主既有謀略,又善籠絡人物,我近日聽人說,太平公主近來最愛結交朝中重臣,原來她對‘斜封官’一事向不參與,近來也經常找圣上授任,為此還與安樂公主有了爭執。她這樣做,我相信她非為財貨,定有圖謀。在此點上,殿下與太平公主有相同謀求之處,殿下應取得太平公主支持。若公主答應,其豐富的經驗和良好的人脈關系可為殿下所用,則大事成矣?!?/br> 李隆基到此時方悟劉幽求非夸夸其談之人,雖身處低位,然對朝中形勢與各方力量相當熟悉。其不計后果全盤向自己托出,足證其心真誠,尤其對太平公主的見地,李隆基此前雖與姑姑親密,然絕對想不到結盟謀事的地步。由此看來,劉幽求有著相當透徹的眼光。李隆基想到這里,手一撐立起身來,然后走到劉幽求面前執其手道:“先生一心向唐,語出真誠,隆基幸也何如!謀事尚在其次,我們有緣結識,又談話投機,這才令人歡喜。來,我們且促膝深談,望先生不吝教我?!?/br> 劉幽求見李隆基情之所至,絕非作假,遂微笑道:“殿下卜筮三次然后箸起三次,豈非上應天意?若謀慮清楚,天意佐之,大事豈能不成?” 李隆基聞言,方知普潤與劉幽求關系大非尋常,此等幽微之事定是普潤說知,則兩人談論自己絕非一次。其心念間恍然一動,心想今日莫非是二人設的圈套?然又觀劉幽求的神色發乎真情,對自己絕非惡意,又復釋然,遂答道:“此等游戲之作,那是當不得真的。此事今后不可再說,若傳揚出去,我豈不是與朱雀門上的圖畫一般無聊?” 劉幽求正色道:“殿下,所謂成事在天,那也是真真切切的。諸葛孔明曾說過‘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若不應天意,縱然謀慮百般,終無用處?!?/br> 李隆基就在劉幽求面前坐下,微笑道:“先生觀察隆基,恐非一日了。請問先生,若皆以此等眼光來看隆基,我豈不成為眾矢之的了?”劉幽求聞言一愣,一時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 李隆基之所以被密友呼之為“阿瞞”,并非浪得虛名。大凡人之秉性,發乎天成,往往自小及大,從細微之處透出本質。據說八歲的李隆基有一次入宮,曾被武懿宗攔阻,李隆基慨然說出“這是我家朝堂,礙你什么事兒”的豪言。一方面顯示了其英武的性格,另一方面也表明李隆基自小生在皇家,業已生出傲視天下的秉性。 雖然頂著則天皇后及武家的壓力,然李旦畢竟也當了數日皇帝,則天皇后稱帝后,李旦還是“皇嗣”,至少從名義上還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則天皇后當皇帝,從程序上還有李旦數次辭讓的環節,于是李旦就有了“一讓天下”的美名。后來李顯返京成為太子,也是因為李旦多次辭讓“皇嗣”稱號方有的結果,于是李旦更有了“二讓天下”的美名。 李隆基作為李旦的三兒子,親眼目睹了這些過程。父親曾經當了皇帝,然而轉瞬即逝;父親當了“皇嗣”,也說沒就沒了。探究個中緣由,他發現父親始終是一個被動者,就像一枚棋子,任人隨意拈起然后隨意落下,始終不能左右自己的命運。 那位能夠左右自己一家命運的下棋者為祖母則天皇后,她之所以能夠成為下棋者,緣于她掌控著這個國家。 至于后來的局勢,李隆基看得眼花繚亂。伯父李顯當了皇帝,其不學父祖的勵精圖治之風,反而寵信韋皇后和武三思,使朝綱紊亂,政紀松弛。李隆基打心眼里瞧不上自己的這位皇帝伯父,他始終認為祖母選擇自己的伯父而不選擇自己的父親當皇帝,是一個極大的錯誤。事情很明顯,伯父李顯向無主意,且任人唯親,父親李旦雖然恬淡無為,然頭腦清楚,日常修持儒家之術,其治國能耐明顯比李顯要強。當然,李隆基這樣想也有自己的私心,父親若當了皇帝,自己就成為皇子,也就有了當太子的可能。想想當初的太宗皇帝,其功勞很大,畢竟是皇二子,靠著其謀略及“玄武門之變”,結果也成了皇帝嘛! 對于李隆基刺激最深的是太子重俊的未遂政變,若此次政變成功,李重俊可以一躍成為皇帝。李隆基事后仔細打聽了事件的各個細節,忽然發現發動一場政變其實并不太難,若能把握好,則皇位伸手可及。假若那日李重俊少些猶豫,帶領兵士快速攻下玄武門,將皇帝皇后擒入手中,就是此后的皇帝援兵來得再多,也終歸無用?!俺蓜t王侯敗則賊”,此話一點不假,若事變成功,李重俊也不需要用自己的頭顱祭奠武三思了。李隆基此后每每想起這場事變,心中都會替李重俊感到惋惜:畢竟未歷大事顯得稚嫩??!李隆基有時把李重俊想象成自己,若自己成為事變的主人,首要者需控制皇帝。李重俊先殺武三思等人打草驚蛇,讓宮中的皇帝等人有了準備,可謂本末倒置! 那一日李隆基忽發奇想,一個毛頭小子李重俊尚且能釀成此大事變,可見皇位非為天授,是能夠用實力來謀取的。當初陳勝作為一個草民戍卒,就能說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自己作為一個曾經的皇子,為何不能有如此胸懷呢? 李隆基被任命為潞州別駕,雖整日徜徉在樂舞游宴之中,身側又有美女相伴,然其心中日思夢想的就是這樣一件事兒:改變自己的命運,追逐權力以獲取人們的尊敬。他返京之前,韓凝禮為其卜筮,其心間念叨的則是這樣一件事兒:此次回京,我能有所斬獲嗎? 李隆基的心事無人知曉,其返京后滯留不歸,看似無意中交結眾人,其實內心實有目的:所謂“亂世出英雄”,眼前堪為亂世,則蘊藏著無盡的機會。李隆基知道,要想成事,必須有人脈資源,這也是他看似無意交結眾人的原因。 劉幽求現在聞李隆基所言一時發愣:若答眾人皆能看出李隆基意圖,則顯李隆基行事實在低劣;若答眾人未能看出,唯自己能識,自己豈非成了神人?思慮至此,劉幽求一時躊躇未答。他沉默片刻,覺得避開話題非為良選,遂答道:“幽求處心積慮,欲攀緣晉升機會,所以以小人之心,度殿下之腹。此等幽暗之心,常人一般難有,殿下勿多慮了?!?/br> 李隆基見劉幽求通過貶低自己來答,覺得這人堪為機智,心中甚喜。他默思自己數年懷此心事,此后若能與眼前之人逐項溝通,定有裨益。太宗皇帝曾說過,以一人之智,難決天下之務,所以其為秦王乃至為皇帝時,最愛招引人物,其身邊也常常圍繞一大幫能臣猛將,大事方成。其思念至此,再度執劉幽求手道:“先生不必太謙,我們今日晤談,實屬天意。隆基許多日子以來,心中郁悶,又想有作為,惜無人言說。今日得遇先生,乃上天助我,今后我有猶豫,當敞開心扉,請先生釋疑,望先生勿卻。我將先生倚為良師,也請先生妥善保密,如今日之語,那是不需向普潤禪師透露的?!?/br> “殿下放心,幽求自會謹記?!眲⒂那缶o握了一下李隆基之手,鄭重說道。他知道,李隆基能對自己說出這般話,明顯已將心事交托,則普天之下,唯己一人而已。劉幽求思念至此,心中一陣狂喜。他知道自己已然下了一大注,此生的富貴維系于眼前之人,成功與否取決于今后的努力和天意。 這時,就聽傳來輕輕的叩門聲,劉幽求叫了一聲“請進”,就見普潤身后立著王毛仲。他們步入堂內,王毛仲躬身說道:“主人,剛才宮內來人入府宣旨,圣上讓臨淄王速入宮覲見?!?/br> 李隆基“哎喲”一聲,知道宮人宣旨后,王毛仲再來到這里,已費去許多時辰,遂起身拱手道:“禪師,劉先生,如此就告別了?!闭f罷,其快步出寺,然后跨馬向北馳去。 普潤與劉幽求眼望李隆基絕塵而去的背影,心中皆生出了一個疑問:“出了什么大事兒?圣上竟然如此急召。李隆基雖為親王,畢竟官微,若有什么軍國大事,皇上也不用找他商議呀?!?/br> 然肯定不是壞事,若那樣也不用大費周章派人宣旨了。 兩人對望一眼,終無頭緒,遂又步入寺內。 李隆基一路上猛抽馬鞭,馬兒在街道上狂奔,多次欲撞上行人。 皇帝急召到底有什么事兒?莫非怪自己久滯京中不回潞州嗎?李隆基在馬上思來想去,皇帝如此急召自己大約只會在這件事兒上詢問自己,現在自己又耽誤入宮許久,皇帝若再雷霆一怒,弄不好會降罪自己。李隆基畢竟是馬毬高手,其在路上風馳電掣,腦袋里還在那里快速猜疑,掌握馬兒猶入化境,可謂人馬一體。其在街道上奔馳騰躍,惹得行人為之側目,許多人嘖嘖贊道,方寸之間騰躍自如,實乃馬上高手。 說話間,李隆基已然馳入朱雀門,很快來到宮門前。他提身下馬,然后報名入宮,這一溜小跑兒,又弄得周身大汗淋漓。其在太監引領下進入太極殿西側殿,入內即叩首道:“臣李隆基奉旨拜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br> 李顯此時正在殿中轉悠,其一臉怒色,看到李隆基前來,斥道:“哼,你已然為官身,緣何猶如浮浪子弟一般嬉戲無度?我派人宣你,為何耽誤許多時辰方來?” “臣不在府中,所以耽誤了許多時辰,望陛下恕罪?!?/br> “你好像在潞州為官嘛,不好好在任上為國出力,卻滯留京中嬉戲,該是不該?” “臣該死,臣這幾日正準備行裝,欲動身回潞州?!?/br> “罷了,你起來吧,嗯,三郎,眼前有一件大事,你若替我辦好了,我可恕你之罪,還能再加獎賞?!?/br> 李隆基再叩首,說道:“謝陛下?!比缓笃鹕淼?,“陛下,不知臣有何能替陛下效勞?”李隆基一聽李顯對自己改了稱呼,知道今天有驚無險,遂殷勤探詢。 李顯聞言一揮手,罵道:“若提起此事,讓朕實在惱怒??珊扪娇蓯?,朕養了這一幫人,實在是養了一幫飯桶。觀其模樣一個個生得白白胖胖,一到場上頓時丟盔卸甲,立馬敗下陣來?!?/br> 李隆基問道:“陛下,莫非邊疆有事嗎?” 李顯斥道:“什么邊疆,這幫死豬,整日里拿著朕的俸祿,吃著朕的美食,到了毬場上竟然連吐蕃人都斗不過,朕丟臉死了,堂堂一個大國,竟然敗在吐蕃人手中,丟臉,實在丟臉?!?/br> 李隆基恍然大悟,他也聽說吐蕃使團年前入京欲迎金城公主,隨團還帶來一個馬毬隊,欲與大唐馬毬手比試一回。吐蕃人早知當今皇帝最愛馬毬,其專帶馬毬手入京,目的也是為了取悅皇帝。兩國馬毬手定于今日對陣比賽,李隆基平素亦愛玩馬毬,今日本擬觀看,為了與劉幽求約會放棄了到場機會,遂關切地問道:“陛下,莫非今日馬毬之戲,我大唐馬毬手敗下陣來了嗎?” “那還有假!這些吐蕃人也實在不給我臉面,打個平手也成啊,卻在我面前直贏數盤。奶奶的,這些吐蕃人可氣,那些無能毬手該殺!”看來李顯今日實在氣極,在小輩面前口不擇言,粗話脫口而出,李隆基聽來覺得很有趣。 李顯的語言忽然變得緩和起來,問道:“三郎,我聽說你的馬毬玩得不錯呀。怎么樣?你找些人與吐蕃人再比試一回,替我掙回來一些臉面,如何?” 李隆基得知李顯著急找自己,竟然是為了此等事兒,心中不由得大樂。他知道,朝廷養的那些馬毬手實在中看不中用,完全是花拳繡腿,整日里哄著皇帝玩樂還行,到了場上真刀實槍地cao練起來,很快就會露出真餡兒?;实郜F在想到自己,實在選對人了,他心里不由得摩拳擦掌,答道:“陛下,若讓臣上陣廝殺,臣無完勝的把握。若論馬毬場上比試,臣不是吹大話,管教吐蕃人片甲不回?!?/br> 李顯看到李隆基說話很滿,疑惑道:“三郎,君前無戲言呀。此非尋常戲樂,事關國家大體,你若敗了,到時候別怪我懲罰你啊?!?/br> 李隆基昂然道:“君前無戲言,臣愿領軍令狀。馬毬場上慣例各方出十人比試,可讓吐蕃人依舊上十人,臣領四人與其對陣即可?!?/br> 李顯眼珠一轉,心想此次若再敗落,自己也可用己方人數少來搪塞。其心中雖如此想,口中猶說道:“四人對十人?三郎,你不可太托大了。也罷,就這樣吧,明日午后,我們馬毬場見吧。你速去調派人手,也可演練一回,屆時場上見真章。嗯,你若能勝了這一場,今后潞州就不用回了,我另有賞賜。對了,你那幾個伴兒為誰?” “稟陛下,另外還有五人。他們是尚衣奉御王崇曄、禁苑總監鐘紹京、利仁府折沖麻嗣宗、萬騎果毅葛福順與陳玄禮?!?/br> “你不是上場四人嗎?” “葛福順與陳玄禮毬技稍遜,屆時讓他們在場邊掠陣即可,以為替補?!?/br> “好吧,你告訴他們,只要勝了這一場,朕皆有賞賜。你去吧?!?/br> “謝陛下?!崩盥』硗顺?。 按:史料所載,李隆基此次與吐蕃人比賽的毬伴實為嗣虢王李邕、駙馬楊慎交、武延秀,此為小說家言,請勿對號入座。 第二日午后,陽光明媚,氣候適宜。禁苑馬毬場側聚滿了朝廷達官貴人,他們皆知當今皇上愛好這一口兒,自然趨之若鶩。今日座中還有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李令月到觀,吐蕃使團悉數前來,其聲勢顯得更加隆重。這時,內侍官入場大聲喊道:“圣上駕到?!本鸵娎铒@按轡進入毬場,其身后跟隨著韋皇后、安樂公主等人,群臣皆就地迎拜。那李顯下馬,在太監攙扶下升入御座坐下,然后揮手道:“愛卿們平身,各就各位吧?!?/br> 毬場三面設有短垣,四周豎立紅旗,其南側豎立兩根木樁,之間置一直板,板下開一孔為門,門上加網為囊。毬場平滑堅實,大約已用食油灑就,其平望若砥,下看若鏡,微露滴而必聞,纖塵飛而不映。毬場兩側,分別站立著十名吐蕃毬手及李隆基四人,葛福順與陳玄禮牽馬站在場外。 李顯很滿意,他看到諸事皆備,吩咐身邊太監道:“去,讓他們開始吧?!?/br> 太監快步跑下臺子至場側大聲喊道:“圣上有旨,兩隊進入毬場,教練使入場置球?!?/br> 兩隊人馬緩緩進入場中,分東西而立。教練使手捧圓毬入場,將之置入場中,然后抬起右手,大聲喊道:“毬場規矩,以先得毬而擊過毬門者為勝?!闭f罷,其退出場外,然后將手落下,大聲道:“第一籌開始?!?/br> 其話聲剛落,兩旁之人立即催動馬兒向場中圓毬奔去??磥砝盥』⑽刺撗?,其馬兒明顯比其他馬兒快了數步,最先搶到圓毬面前,只見其偃月形的鞠杖一揮,那圓毬頓時被擊得成流星形狀,不知飛向何方。 李隆基撥轉馬頭向北而去,場邊人看得奇怪,毬門明明在南邊,他為何向北跑?人們不禁發出一陣陣驚呼。 李隆基知道,馬兒畢竟沒有人那樣轉身自如,兩側人馬自東西相向入內搶毬,到了中場勢必有慣性。待他們穩住身子,按常理皆知圓毬要向南首飛去,自然向南撥轉馬頭,然今日圓毬并非飛向南端,他們因找尋定會有混亂。李隆基今日要給對方一個下馬威,事先已囑其他三人到南首占好位置,為自己留下一個空當,然后自己反轉身子殺一個回馬槍,以快速入毬。 果然在眾人驚呼聲中,李隆基拿捏好力量,將圓毬擊過半場,其邊擊毬邊催動馬兒,毬剛落地馬兒已到,其帶毬插入王崇曄等人留出的空當之中,又輕舒猿臂揮杖擊毬,只見那圓毬在空中劃了一個弧形,已然入洞落入囊中。 場上沉寂片刻,繼而歡聲雷動。按照常規,場外在擊毬過程中可以唱好喝彩以助興,今日他們尚未唱好,毬已落袋。李顯在那里愕然道:“果然進了嗎?就此一眨眼的工夫,三郎用了什么障眼法兒?” 教練使下場取出圓毬,示意兩隊人馬復位站好,然后宣布道:“第一籌,大唐勝。第二籌開始?!?/br> 李隆基今日在場面實在是出盡了風頭,只見他馳驟擊拂,風馳電掣。其還有一個本領,即空中運毬,能夠連擊數百次,而馬馳不止,有著令人嘆為觀止的過人技術。事后有人這樣形容李隆基,謂之:“東西驅突,風回電激,所向無前?!?/br> 總而言之,吐蕃人在這場毬賽中除了僥幸進了兩籌毬外,其余的皆為大唐毬隊勝。且此勝非小勝,實為大勝,且勝得酣暢淋漓。 李顯見狀大喜,跳起身來大呼道:“好呀,實為過癮?!蹦且粫r刻,他似乎忘記了吐蕃使團在側,以致喜而忘形。毬事一罷,他令人召來李隆基六人,笑道:“你們很好,替朕掙回了臉面。好呀,朕要重重賞你們。三郎,今后不許你再回潞州。記得你原為衛尉少卿,朕復你原職,此后多陪朕玩毬吧?!?/br> 太平公主畢竟為有心之人,她待諸人散盡,派人將李隆基召至面前,微笑問道:“三郎,你很好哇,今日算是玩出了名堂。哈哈,我沒想到,因為玩毬,你竟然從外官玩回到了京官?!?/br> 李隆基聞聽姑母取笑自己,擦把汗道:“姑姑又說侄兒不務正業了,這次是圣上重托,卻也推辭不掉?!?/br> “我沒有怪你呀,你替圣上掙了面子,姑姑歡喜還來不及呢。我問你,你那幾個毬伴為何許人也?” “稟姑姑,他們皆為侄兒日常玩毬的伴當。他們是尚衣奉御王崇曄、禁苑總監鐘紹京、利仁府折沖麻嗣宗,場外站立的兩人,卻是萬騎果毅葛福順與陳玄禮?!?/br> “萬騎?你的毬伴挺多的嘛?!?/br> 李隆基訕笑道:“姑姑,所謂物以類聚,我們皆愛玩毬,所以因緣相識?!?/br> 太平公主回視身側站立的薛崇簡道:“因緣?崇簡呀,你與這兄弟平時相聚甚少,大約還是因為不愛玩毬的緣故?!?/br> 薛崇簡不明白母親所言何故,遂答道:“母親教訓的是,兒子今后也可跟隨三郎學毬?!?/br> 太平公主輕聲一笑,說道:“罷了,人之所愛,發乎天性,那是勉強不來的。三郎,今日圣上許你留京,今后就有常見面的日子了。崇簡,以后你可邀三郎入府來玩?!?/br> 李隆基拱手道:“侄兒今后留京,定常入姑姑府中問安?!?/br> 太平公主笑道:“罷了,只怕你日后又瞧中了誰家的女兒,那定會殷勤得緊。我是個好訓人的老太婆,有什么趣味可言?問安也就省省吧?!?/br> 第五回 貪墨官利令智昏 冷御史強項彈劾 李隆基因為玩了一場精彩的馬毬,被罷外任再復衛尉少卿,其另外四個兄弟也跟著沾了光,皆罷外任回京任職。消息傳來,相王闔府上下很為喜悅,他們認為朝廷的這個舉動說明,皇帝當初對相王的猜疑已減弱不少。 由于李隆基五兄弟皆在興慶坊開府建宅,每隔五天,五兄弟集齊后入相王府拜安父王。這日辰時,五兄弟由大哥李成器率領入府問安。李成器現任宗正員外卿,秩封壽春郡王。其繼承了父王李旦的恬淡之風,為人端正寡言,友愛兄弟,極得四位兄弟的尊重。當初李顯剛剛當了皇帝,為酬相王李旦佐位之功,欲封李成器為蔡王,加實封七百戶,李成器不知是得了父王言語,或是因為自己性格使然,接連上表辭讓,由此博得了與父王一樣的“善讓”美名。 五兄弟依序拜見李旦,李旦端坐椅中神色木然。其實他對兒子們罷外任回京未有欣喜之感,作為一名在風雨飄搖中保全至今的藩王,李旦深知“避禍”為首慮之事。想想也是,李旦一生恬淡謹慎,從不愛結交他人,日日躲在屋內吟詩弄琴。即使這樣,大禍還會主動找上門來,遙想當初自己的兩名妃子入宮離奇失蹤,自己不敢找母親詢問究竟,還要安撫李成器和李隆基兩名孩童不得哭鬧尋娘;當來俊臣將刑具搬入宮中,眼見大禍將至,李旦那時只有無奈;自己兩讓天下,然太子重俊事敗之后,自己確實未參與其事,哥嫂猶猜疑自己。李旦經歷了這些大風大浪,深知自己為皇室之人,則永遠難離旋渦中心,唯有遠離方為避禍之策。五個兒子放為外任最好,現在他們又復回京,則危險驟然多了起來。 李旦點了點頭,說道:“你們坐下吧,唉,你們今后在京,須當小心謹慎,不可惹禍?!?/br> 四子李隆范滿臉欣喜,說道:“父王,兒子們皆罷外任,此后可以常來問安父王,實在好哇?!?/br> 李旦心中有些不喜,然他向來恬淡為懷,少有疾言厲色的時候。李成器明白父王心意,說道:“四弟,你要明白父王的深意?;鼐┕倘豢梢远嘁姼竿?,然不可得意乃至忘形?!崩畛善骺磥眍H得李旦真傳,又得兄弟們的尊敬,其言一出,李隆范頓時無語。 李旦目光掃視了一圈,然后將目光定在李隆基身上,說道:“三郎,你今后日子不可出外太多,可隨大郎一起多待宅中。你好好地在家,又去玩什么毬?今后不得再有張狂之行?!崩畹┢綍r難有如此嚴厲之語,他今日語出嚴厲,緣于他實在不放心這個三兒子。想想也是,四個兒子皆言行收斂,獨此子整日里呼朋喚友,花樣百出,忙得不亦樂乎,所以要多加敲打。 李旦又對李成器道:“你與三郎所居甚近,你為長兄,要多加留意三郎的言行,不可再惹禍端。你兩人幼年失母,缺少管束,所幸你端正謹慎,有長兄之風,三郎就由你多加留意了?!?/br> 李成器瞧了李隆基一眼,起立躬身道:“兒子謹遵父王之訓?!?/br> 李隆基心想自己雖整日里呼朋喚友,卻無出格之處,也就不必辯解。其實李隆基到了父王李旦面前已收斂許多,言語比往日更少,上面有兩位兄長,也輪不到自己說話,絕對符合孝悌規范。然今日父王單單斥責自己,也是需要表態的,遂起立躬身道:“父王訓示,兒子定當謹記,兒子此后定追隨大哥,不敢多事?!?/br> 李旦點點頭。不過李旦深明這個兒子的秉性,其他幾個兒子大可如自己這樣居家,此子卻萬萬不能。自己所以訓誡,無非讓其收斂一些,至于福禍之事,那也只有靠天意了。 這日下朝后,宗楚客示意紀處訥到自己身側,輕聲道:“你出宮后,可隨我先到中書省,我有話要說?!?/br> 他們到了宗楚客的衙內,宗楚客屏退左右,壓低聲音對紀處訥說道:“紀兄,壞事了?!?/br> 紀處訥大大咧咧,滿不在乎地問道:“咳,能有什么大事?舉目天下,誰能奈何我們?” “西域的事兒發作了。昨晚周以悌派人入府告訴我,說那娑葛已派人入京,欲拜見皇上說明真相?!?/br> “娑葛已然多次來書,你不是將之都扣下了嗎?他現在派人入京又如何?你我只要發話,諒他們連朱雀門都難以進入?!?/br> 宗楚客沉吟道:“我想過此點。然郭元振滯留西土,其與韋安石這名老賊交好,萬一郭元振指點娑葛走韋安石的路子,你我如何彈壓?還有,那蕭至忠外貌忠厚,內心狡詐無比,誰知道他到底打什么主意?嗯,我們不可不防?!?/br> 紀處訥點頭稱是,說道:“不錯,我們需要小心謹慎。你我需要事先與皇后溝通,如此才能永絕后患?!?/br> 宗楚客知道,眼下皇帝如偶人一般,愿聽皇后指揮。只要皇后愿意保護自己,則萬事皆虞。 宗楚客與紀處訥百般封鎖西域消息,其實枉費心機。自從宗紀二人得了闕啜忠節的好處,說通皇帝與娑葛開戰,西域那里頓時戰事又起,再無寧日。京城之人通過各種消息管道,對西域戰事了解甚詳。 卻說牛師獎以安西副都護之職,代替郭元振率領甘涼之兵,周以悌節度安西四鎮之卒,他們召來吐蕃之師,開始向西共擊娑葛。娑葛的騎兵在西域最強,郭元振鎮守四鎮時,明白雙方的所長所短,于是構筑城墻與之相抗,且四鎮之兵互通消息,后方又有甘、涼之兵為強援,娑葛不敢輕舉妄動?,F在牛、周二人不明雙方態勢,舍棄堅城屏障,皆出城外野外作戰。那吐蕃之兵前來本是作勢,抱定了坐山觀虎斗的決心,對唐兵并無太大幫助。 結果可想而知,唐兵遇到馬快刀利的突厥虎狼之兵,頓時大敗,主將皆被殺。牛師獎在火燒城力戰而死,周以悌帶兵在僻城與突厥兵遭遇一觸而敗,他在撥馬潰逃的當兒被一支流矢所中,倒撞馬下而死??蓱z周以悌的一番言語讓宗紀二人得金不少,自己卻賠上了性命,還讓無數唐兵做了糊里糊涂的冤鬼。 娑葛由此占領安西四鎮,唐朝的西域之路由此斷絕。娑葛雖大勝,然知道自己非唐朝的對手。他此時已知道闕啜忠節送金與宗紀二人的過程,遂修書一封派人送給郭元振,其書中說:“我本無仇于唐,奈何宗楚客等唐相受闕啜忠節金,然后勒兵襲我。請代奏皇上,我因懼死而戰,非我主動啟釁。若陛下能斬宗楚客之頭,我愿退兵奉還四鎮,從此向天朝賓服?!?/br> 郭元振見書后,遂寫就奏疏一道,將娑葛之書附后送往長安。 不言而喻,此奏疏定然落入宗楚客之手。其閱后大怒,一面再派呂守素為安西都護使,然后去郭元振之職,令其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