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頁
確實,寧懷瑾想,他先前忽略了一個問題。 他常年累月在內閣,對各地的州府守軍如數家珍,各地大約能留有多少兵馬多少糧草,他大多心里有數。 可寧錚已經是要造反的人了,大可不必可丁可卯地將兵力打散在留在屬地各處,畢竟他的目標并不是守屬地平安,而是要打下京城來。 信陽的守軍有多少暫且不知,但當初陛下親征時,寧錚一度已經逼近了南陽府,還差點將其拿下來了。謝玨說:這么看來,寧錚與王爺想得一樣,皆不想走什么迂回的路子,只想跟陛下硬碰硬地打這一仗。 寧懷瑾背著手看了一會兒沙盤,說道:那昭明怎么看。 不等鄭紹輝,我們先動手。謝玨斬釘截鐵地說:桐柏縣地方不大,又有秦六在內接應,奇襲最好。我們這邊先動手,鄭紹輝那邊隨即接上,反而更能打信陽一個措手不及。 寧懷瑾想了想,似乎是覺得他說得有理,便點了點頭,說道:那聽昭明的。 謝玨和寧懷瑾先前已經打過一次桐柏縣,心里多少有些譜。他倆在營帳地商議了兩天,決定在十月初八那天破曉對桐柏縣出兵。 這次出兵不比上次奇襲,是真的實打實要攻城的,攻城的一應準備都得做好不說,行軍的路線也要有所變通,否則若是被馮源察覺,反而不妙。 這兩三日里,謝玨忙著練兵推演沙盤,寧懷瑾也提前著身邊的影衛給秦六送了信,跟他說明了軍中的安排的計劃,讓他擇機在桐柏縣內接應。 這一切本來按部就班,可令寧懷瑾沒想到的是,寧錚動手得竟然比他還要快。 十月初六那天,信陽城的守軍不知從哪收到了消息,忽而一改往日城門緊閉的保守風格,目標明確地直奔正陽縣而去。 鄭紹輝剛到正陽不久,還正在整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迎戰時還掛了彩,短短一日的功夫,便折損了千來人。 消息傳回寧懷瑾這時,他正清點著出兵所帶的軍糧和武器,謝玨大步流星地從外頭走進來,神色嚴肅,見著他頭一句話便是王爺,情形有變。 鄭紹輝畢竟年輕。謝玨說:信陽的守軍能這樣膽大地往正陽縣打,必定是鄭紹輝的左軍露了痕跡的緣故。 戰場之上,伐兵伐謀,你我有探子在對面,對面也未嘗沒有。寧懷瑾說著扔下手中點沙盤的木棍,走到一旁,從木架上取下自己的甲。 無論如何,信陽那邊既然動手了,咱們先前的盤算便得改一改了。寧懷瑾說:鄭紹輝本就失了先機,若咱們再失先機,這仗就更不用打了。 我知道。謝玨沉聲道:我方才已經吩咐下去了,半個時辰后便能出兵只是現在天色還早,這么打,恐怕吃虧。 沒辦法。寧懷瑾干脆利索地套上甲,又彎腰從床榻底下取出自己的弓盒,將弓取出來挽在手上,說道:只能比誰更快了。 桐柏縣守軍五萬,有馮源坐鎮。前面信陽已經打了起來,馮源不一定會出城迎戰,想必會死守來拖時間。謝玨見他收拾好了,便打起簾子,一邊跟著寧懷瑾往外走一邊說道:信陽敢打,想必是已經做好了準備,有恃無恐。為保險起見,王爺不如和我兵分兩路,您帶一隊兵馬從北走,若有援兵便攔住,若沒有,便從背后幫鄭紹輝一把。 你帶多少人?寧懷瑾說。 三萬。謝玨說:剩下八萬留給王爺。 不行。寧懷瑾斷然拒絕,說道:攻城本就不易,以少打多更是大忌。 何況本王從未帶兵打過仗,不擅長伏擊,不如換換。寧懷瑾說:昭明帶三萬兵馬往北走,本王去拿桐柏縣。 謝玨微微皺眉,張口就想反駁。 相比起攻城來,去支援鄭紹輝顯然安全得多,先不說寧錚的援兵不一定從哪個方向來,就說桐柏縣的五萬守軍,若馮源真的開城門出來應戰,也必定要真刀真槍地打上一場。 寧懷瑾雖然與謝玨共同帶兵,但謝玨心里可還記得這位王爺是寧衍心里的寶貝疙瘩,私心里不敢真的放他往危險之地去。 若昭明放心本王,就不必勸了。寧懷瑾說著停下腳步,認真道:何況秦六還在桐柏縣,若是讓昭明去攻城,你要如何跟他接上消息。 謝玨一愣。 這倒是個問題,有個潛在桐柏縣內的影衛,顯然是一大助力,若說讓謝玨平白將這個助力棄之不用,他也覺得可惜。 那王爺可要注意安全。謝玨嘆了口氣,說:若是不行,便及時回撤。哪怕是撤回南陽府,想必陛下也不會說什么。 謝玨是隱晦地提醒他,比起一城一池來說,寧衍顯然更重視他的安危。 第117章 攻城 桐柏縣名義上是個小縣城,這么多年以來,在南陽府的庇護下過得很好,連接南北的地勢和當地的好氣候讓商路和農耕兩條出路都發展得不錯,整體來說,過得雖然不算非常富裕,也比其他貧瘠點的縣城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