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閱讀_第 387 章
才子,當也能看到百姓疾苦,知曉新法的好處了吧? 作者有話要說: 開立方這詞是九章算術里的原文,還有計算的方法,呃,沒看懂orz 記賬是四柱帳和四腳賬的區別,四腳賬就相當于復式記賬法了,清代時才通行的。 草碼就是古代商家記賬的數字,寫作〡﹑〢﹑〣﹑〤﹑〥﹑亠﹑〧﹑〨﹑〩,雖然簡單,還是不如阿拉伯數字直觀。 第156章 在上書反對“貢舉法”, 被天子召見后, 蘇軾還以為自己能得個知誥制或是諫臣之類的差遣呢, 沒想到竟然被派去了開封府任推官。 不過對于這安排,他也沒太在意。畢竟自家弟弟都進三司條例司了,當個推官又算得了什么, 好歹也是個京官不是?于是蘇軾就干脆利落的上了任。 開封府設左、右二廳,每廳置推官一人,輪流審理案件。東京城可是有百萬人的大都, 每天刑獄訴訟不知凡幾, 還有不少案件涉及權貴,更難處斷。然而蘇軾并不怕這些, 他心思機敏,又有決斷, 兼之不畏強權,竟然把讓不少人頭痛的事務處理的井井有條, 可稱干吏。 當然,就算公務再怎么繁忙,生xing愛熱鬧的蘇軾也沒停止jiāo游。這不, 聽聞沈括在大氣壓力上又有所得, 還請來了凌霄子和蘇頌商討時,他耐不住好奇,也湊了過來。 “子瞻最近不是忙于公事嗎,怎地還有心赴會?”見到了蘇軾,沈括不由哼了聲。也不怪他這副模樣, 之前向朝廷提議改革算學時,蘇軾可是沒嘴下留情。沈括哪有蘇軾言辭鋒銳,被罵的差點沒氣出個好歹。 蘇軾卻是個豁達xing子,并不混淆公私,渾不在意的笑道:“存中兄乃是當世氣學大家,氣壓又出新論,鄙人怎能錯過?” 蘇軾嘴du的時候,能刺得人無地自容。但是捧起人來,又是舌燦蓮花,妙語連珠。被他一通夸,沈括也不好計較了,干咳一聲:“這也是凌霄子提點,終讓我測出了大氣壓力之數?!?/br> 也不待眾人發問,他便命仆從取來了一個古怪至極的器具。只見此物上方是一根細細長長,足有三尺高的玻璃管子,管子外罩了一圈薄薄銅殼,殼上還標了刻度。下方則是個木匣,因是鏤空雕花的,能看見里面套著的皮囊。匣子上還有個銅針,正指著玻璃管下端。 這物事模樣太過奇怪,旁人還在打量,甄瓊卻已瞪大了雙眼:“存中兄,這管里裝的難不成是水銀?” 別人可能一時分辨不出,甄瓊這個道士卻絕對不會認不出來。沈括笑道:“之前用玻璃管驗證大氣壓力時,你曾說此法興許能測出氣壓值。我回去試了許久,卻始終不得其法。后來想想,應該是水的密度太小,大氣壓力又太大,就把管中yè體換成了水銀。水銀的密度比水要大上十數倍,大氣壓力yu將之托住,也需要更大力道。經過幾次實驗后,我發現只要在長三尺的玻璃管內注滿水銀,隨后倒置于裝滿水銀的玻璃槽中,管內的水銀就會下降,落到二尺三分左右,其上留出的,便是真空。那水銀柱的高度,不正是大氣壓力的數值所在嗎?” 甄瓊簡直瞠目結舌,也沒管數值,先問道:“你不知道水銀有du嗎?” 灌了水銀,還要捏住管口往水銀槽里塞,就算是甄瓊這個道士,聽著也有些悚然。水銀可是有大du,連他煉制時都要帶口罩手套,能不碰就不碰。沈括能想出水銀的密度差,還親自上手試,這膽子當真是夠大了。 “鉛汞有du之事,我自是知曉。因而在測出了氣壓后,才尋了匠人制成此物?!鄙蚶◥巯У拿嗣羌毤氶L長的玻璃管,“此物乃是在皮囊中灌注水銀,原理跟之前實驗一模一樣。只要調節旋鈕,讓銅針指到刻度起始點,就能精準測出大氣壓力的數值?!?/br> 他用水銀測試時,是帶了口罩的,還不知洗了多少次手。但是實驗煩瑣,水銀又有du,總不好次次都上手。因而才想了個法子,制出了這計量氣壓的儀器。密閉情況下,水銀難以蒸發,只要玻璃管不壞,就能隨時測量了。 李公麟和米芾都沒聽懂,但是不耽擱湊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