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閱讀_第 388 章
那器械的構造,還有最上方的水銀刻度。蘇軾則有些困惑:“我怎么有些糊涂。這大氣只能壓住二尺三分的水銀?怎么跟寶應觀的演法截然不同呢?” 二尺三分的水銀又有多重?寶應觀演法可是用了十六匹馬才拉開的鐵球啊。兩者表現出來的壓力,看來截然不同呢。 聞言蘇頌倒是笑了出來:“存中不是說了汞之密度是水的十數倍嘛,若是玻璃管里換成水,管子怕是要制個三丈高才行吧?” 他也是知道密度測量法的,略略心算,就得出了個大概數值。 沈括欣然點頭:“子容兄算的不差,這也是為何井深超過三丈,就再難用水泵抽水了?!?/br> 三丈的玻璃管,立刻讓蘇軾有了直觀的概念,他不由驚嘆道:“這氣壓真乃天地偉力!最上面那節也是真空,無有大氣嗎?還有之前不是提過,登山或是雷雨時感覺氣悶,可能是大氣壓力出現了變化,這物事能測得出嗎?” 他可記得第一次討論大氣壓力時說過的話。上山入水,氣壓都有改變,只是當初臆測做不得準,現在有了能測量的玩意,豈不能一探究竟了? 說到這個,沈括頓時神情一震:“子瞻可是說到了點上。制成此物后,我就登繁塔測試了一番。繁臺高二百四十尺,遠遠比不得山峰。我還以為測不出變化呢,誰料只登了三層,水銀柱就有了改變。一層層測下來,大致是每登高一百二十尺,水銀柱就能降低一分。登到塔頂,正好降了兩分!” 蘇軾輕輕嘶了一聲:“高處氣壓當真會低?!” 那登山時的氣悶,暈眩,到底是因為元氣缺少,還是因為氣壓變化?若是登千丈高峰,這玻璃管中的水銀柱,又會生出何等變化呢? 一想到此處,蘇軾簡直心yǎng難耐:“快快!帶上這氣壓儀,咱們去繁塔瞧瞧!” 聞言米芾立刻跳起來贊成,甄瓊臉都綠了,趕忙阻止道:“登塔也太費事了,既然存中兄都測了,何必再去一遭?坐而論道,還是要鉆研其中道理才是……” 米芾嘿了一聲:“甄兄是怕高吧?” 知道你還多話!甄瓊黑著臉瞪他。 蘇軾倒是很喜歡“坐而論道”的說法,去繁塔看水銀柱變化當然有趣,但是歸根結底,還是要琢磨其中深意才是。靈光一閃,他開口道:“莫不是越往高處,大氣越是稀薄,故而氣壓才會降低?如此一來,豈不是更證明天穹乃是真空了?” 這說法簡直天衣無縫??!一想到自己的學說再次被證實,蘇軾就覺得激動莫名。 蘇頌則輕輕捻須:“若是高處氣壓低,低處氣壓高,相互之間定然要生出斥力。風皆是自天上來,莫不是也因為此?” 兩人的猜測都別開生面,讓人浮想聯翩,誰料沈括卻輕輕搖了搖頭:“我想的卻是,低處氣壓為何會高?只百來尺,大氣又能有多少變化?就算登到繁塔塔頂,呼吸也同樣暢快,想來大氣跟地面也無區別。若是進入山谷,乃至潛入深海,氣壓還會不會繼續攀升,比現如今要高上許多呢?” 這問題,一時把眾人都問住了。甄瓊只覺得這番話有些耳熟,卻想不出在哪兒聽過。好在沈括沒讓他們思考太久,直接給出了自己設想的答案:“萬物自上而下,乃是亙古未變的天理??墒菫楹斡挈c會自天頂傾落?為何稻麥成熟時,穗子會微微伏低?為何拋出一物,不論用了多大力道,都終歸會落在地上……” 他這番話用了許多問句,但句句似乎都跟氣壓沒關系???眾人還迷茫著呢,甄瓊卻突然一拍大腿:“是引力!” 這一聲喊太過突兀,身邊幾人都被嚇了一跳,沈括面上卻露出了笑容:“是了,大地深處必然還有一種力,就如磁石一般,把萬物吸在了地上。越是靠近地心,這力道就越大。故而大氣才會越往下降,壓力越大?!?/br> 這話簡直猶如驚雷,震得眾人一陣目眩。地上也有引力?這難不成是什么離譜的玩笑?好好的大地,為何要生出力道,束縛萬物呢? 然而蘇頌卻是一凜,看向了沈括。這引力,不正補全了大地渾圓之說?因為這無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