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閱讀_第 378 章
括和蘇頌都是干才啊,數算一個比一個厲害。之前打過jiāo道的唐相公也干過三司使,精明的很??梢姅祵W比寫詩作賦要重要多了! 蘇軾差點被噎死,比起沈括和蘇頌,他的數算確實不夠看??蛇@是取士啊,又不是選吏員,光看數算有什么用?不取“道”反而取“技”,不免本末倒置。 還沒等他反駁,蘇頌卻捻了捻須:“凌霄子此言也有些道理啊。如今武學中也要開算科了,士人豈能落于其后?廟算一樣,還得靠‘算’才行?!?/br> 武學開算科,是因為火pào的出現。為了pào能shè的更準,天子可是下了明令,要在軍中推廣算學。而武學都要重視數算了,正兒八經的士子豈能落于人后?“數”畢竟是六藝之一,就算無需達到明算科的標準,出兩道數算和策問結合的題目,也有益于擢拔人才啊。 如今取士的渠道和考出的進士,確實每況愈下,還有特奏名這種專為落得生設置的賞官制度,更是讓庸人也能為官。若是一點俗務也不通曉,連數都算不清楚,就算考取了也要被下面的吏員蒙蔽。還不在選材時多設一道門檻,甚至在太學中加開算科。數算這東西,學學總沒害處不是? 蘇軾當然不可能認同這論調,兩人又辯了起來。甄瓊簡直無聊的要命,蔫蔫的趴回了桌上。還是丹房好啊,下次再討論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誰叫他都不來了! 第152章 皇后誕下皇子, 朝廷上下一片歡騰, 連諸般爭執都擱下了。人人皆盼這位嫡長子能順利長大, 使得大宋江山穩固。然而這等喜事,卻也無法讓王安石懈怠分毫。想要江山穩固,靠的可不是子嗣, 而是革除積弊,重振朝局。 只是原先設想的新法,有些得暫緩延后了。畢竟鹽池和礦山都在穩定產出, 朝廷已經不再缺錢, 那些極易引起爭執的斂財之法,天子有了顧慮, 不愿匆匆施行。而保甲法和將兵法又能改革軍伍,保民練兵, 又解了一重后顧之憂。富國、強兵都有了進展,當下最關緊的就成了選才取士。 人到用時方知少啊。也是入了中樞, 開始推行新法,王安石才覺出手里可用之人太少。且不說那些冥頑不靈,不愿推行新法之人, 只是三司條例司的人手就大有不足。有些人詩詞出眾, 文章精妙,卻不能任事。更別提那些因為蔭補、舉薦得官的人,更是結黨營私,中飽私囊的好手,可稱朝廷之害。 全部替換, 自然是不行的。那就唯有打造自己的班底了。王安石就動了改革太學、制科的心思。太學倒是好辦,之前韓琦已經改動了不少,如今要做的不過是擴大規模,廣招生員。在原本的內舍、上舍之外,增加一個外舍。這外舍無需官宦子弟,平民也能考取,可招收千人以上。加上原本的內舍生,太學也就改頭換面了。 又因為外舍到內舍,內舍到上舍都需要層層考校,按照年資和學業成績劃分。故而上舍生里成績優秀的,可以直接授官,稍差些的也能免除解試,直接參加禮部試。這便是在科試之外,另辟了一條出路,士林中哪會有人反對? 跟太學不同,改革制科問題就大了。雖說也善詩賦,可稱一代文宗,王安石卻一點也看不慣以詩賦取士的法子。唐時有行卷制,出身平平之人唯有以詩才博名。但是現今科舉都開始彌封了,也不在乎士子的家世,詩賦還有甚用處?與其考詩賦,還不如考一考策論。胸中有無才干,一試既出。 當然,事關掄才大典,王安石也知道不能輕動。明歲就是會試之年了,新帝登基的第一次科試,還是要求穩的。但是提前的準備不能不做,因此他也早早放出風聲,準備待明年禮部試后,就開始改制。然而只是些風聲,就引來了非議。對于這些阻撓,王安石并未放在心上,新法哪樣不是眾議洶洶。若是畏懼人言,墨守成規,談何革新?天子也是有意選才選能的,這科試改制,總能落到實處。 只是王安石想的不過是詩賦、策論之爭,誰料莫名其妙又蹦出了個新的說法。 “官家想取精善數算之人?”聽到天子所言,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