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閱讀_第 371 章
氣組成,能發光發熱,卻沒有堅固的大地,故而才能飄在天穹。 可是氣體構成的星辰,要如何才能不散呢?這就出現了悖論。而宣夜說只能用氣來解釋,終究不能服眾,才讓渾天說成為了主流。 現在沈括卻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路。虛空的確為“虛”!也正因此,所有氣體構成的星辰,才能固定形狀,浮在天穹。曾經被丟棄在故紙堆中的宣夜說,也因這散發出了嶄新生機! 一時間,蘇軾也有些癡了,不斷的捋著胡須:“此言也有些道理啊,當著文才是……” 看著蘇軾神情,沈括微微松了口氣。蘇軾天生好奇心強,遇到不明之事,都忍不住要研究一番,寫出讓人驚嘆的雄文。有了他這桿妙筆加持,想來真空之說,也能傳播的更遠些了吧? 作者有話要說: 吸筒法就是拔罐在宋代的稱呼,用竹筒浸沸水產生吸力,不過還是治療外傷為主,算是種拔du的法子,用于吸血排膿。不過一折騰,就要接近現代的療法了。 宣夜說的宇宙無窮論,星辰都是由氣體構成,氣是萬物本源,其實跟現代的發現已經頗為相近了,只是無法解釋天體的運動軌跡。 第149章 雖說蘇軾深受韓愈影響, 對于佛道并不怎么重視, 但是他幼年乃是由道士開蒙, 對于道家經典極為熟悉。而宣夜說又來自《老子》、《莊子》,只是稍加融匯,他就理出了一套頗為完整的說辭。 日月星辰皆為氣所化, 浮在真空之中。因真空無處不在,無所不包,故而天體皆為渾圓, 就如水落成珠。而真空本身無色無形, 亦無寸力,乃為混沌。日月星辰自鴻蒙初開, 被大力推動后,就按照某種軌跡, 永不停歇的運行了下去。 這理論,他也參考了沈括所言的“阻力”。不論以多大的力推動一物, 終究會有停下的一天,只因大氣無處不在,奔馬疾馳, 勁風足能刮的人臉痛, 也是這時時刻刻的阻力在作用。而換成了真空,沒有了大氣阻撓,那么萬事萬物豈不是會亙古不變的運轉?如此,就能解釋為何日升月落從未變化,為何斗轉星移卻仍舊周而復始, 有跡可循。 而這一理論,又和他的養氣說緊密聯系在了一起。人之初就如真空,鴻明初開,無有善惡。因而求知的過程,也就是養氣的過程。吸納天地元氣、正氣,避除濁氣、污穢,才能向善,才能養出真正的“浩然氣”。因而xing善說和xing惡說都是片面的,并非本xing所在。奢談“xing命”,非但不會獲得益處,反而會誤入歧途。 如此一來,他的理論就嚴絲合縫的扣在了一起。而蘇軾著文向來如江河直下,浩dàng磅礴,意態灑脫,又兼之以理入情,更讓人讀來酣暢。他這關于大氣和真空的文章一出,立刻傳遍了士林。有人擊節贊嘆,有人不以為然,亦有人憤而駁斥。 在渾天說占了主流,延綿數百載,無數經義都立于其上的情況下,爭執就是免不了的了。正巧此時保甲法的亂子已經差不多平息,于是也開始有人針對大氣壓力,乃至真空大肆批駁起來。 ※ “真空方為混沌,無清無濁,無善無惡……”身為經學大家,《明德報》的主編,程頤自然也拿到了蘇軾文章的手抄本。然而一遍遍讀來,每一個字都仿佛戳著他的心肝,讓人胸悶。 這論調太過別出心裁,又有那桿生花妙筆,居然也氣度雄渾,汪洋恣肆,只看著就讓人心底信服??墒沁@論調,跟他畢生所學全不相同??!研究經學,怎能不提“xing命”,怎能不涉“宇宙”。他又是力主“天理”,對于這些說的就更多、更深?,F在可好了,突然冒出的“大氣有巨力”,簡直像是一個耳光扇在臉上,哪怕衍生出的“真空說”,不過是蘇軾臆測,他也很難找到反對的立論了。 若還想秉持“理在氣先”,他就必須解釋“大氣有巨力”的道理,并說出“真空”不存在的理由。然而就算親眼所見,親手實驗,他也沒能想明白其中道理呢,哪有辦法說個明白? “正叔,這文且先放放吧。再讀下去,你就要魔障了?!币姷艿苓@副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