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4章
那時候市集上人流如織,很多人和他擦身而過,大道上車水馬龍,擁堵得水泄不通,如果被琳瑯滿目的商貨晃花了眼,一不小心就會被車轍壓了腳。若是還掐著隱身訣,經常就會被人踩掉鞋子。 但這才過了幾年,已經是字面意義上,門前冷落鞍馬稀,西市的市井商樓間,蕭條一片的荒涼景象了。 搞毛???李宥到底怎么修宮殿的???幾年就能把長思城整成這副鬼樣子?而且長思城出了這種亂子,墨竹山居然都不管的嗎? 于是李凡就和那酒樓的掌柜,端菜的小二,彈琴的戲子,乞討的老者,甚至鄰桌喝茶的探子們都聊了聊,問了問,也大致明白了最近幾年離國發生的情況。 怎么說呢,長思城內民生凋敝,不能全怪到李宥那小子身上,但這家伙從旁起到的作用,不說是罪魁禍首吧,但也得說是雪上加霜了。 好吧,國主不就是想住個新房子么,不就是吃喝玩樂享受了幾年么,那又怎么了。堂堂十二國的藩主,一人之下萬人,連這點錢都沒有才是大問題好吧!而且某種程度上說,土木工程還能算拉動內需,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咧! 假如是太平之世,一國之主帶著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縱情享樂,不亂折騰百姓的話,還不至于把國家敗掉的。 但已經說了很多次了,現在是亂世了。 于是長思城遇到的最大問題,不是國主的不作為和貪圖享樂,甚至也不是朝廷腐敗,尸位素餐,土地兼并之類的大格局,而是更純粹,更直接,更慘痛的打擊。 長思城的商路斷絕了。 西邊昆侖,北邊坤國,東邊巽國,三面的商路都受到戰爭的影響而斷絕,為長思城帶來無數財貨的商團消失不見,資金流和物流鏈出現了嚴重的短缺。 而南邊的墨竹山,最近也在全面軍備,轉入戰略防御,觀主的主要精力和財力,全都放在組織耕田,北邊備戰和破山伐廟這些大事上。墨竹山的修士們自己也需要消耗大量物資,生產符咒法器備戰,既然在長思城也買不到資源,連南方墨竹山來的貿易路線也迅速斷絕了。 這樣對于長思城這個兩百四十萬人口的大城市,打擊簡直是毀滅性的。 要知道離國這些年經營下來,土地兼并確實已經很嚴重了,本地蝸居在西南一隅這百萬人口,大部分是為王公貴族服務的,官吏,士兵,學者,商人,下仆,手工業者。他們絕大多數都沒有自己的田地,長思城外那廣闊優質的田產,完全是宗室勛貴的資產,光一個郭家,水車磨坊就有四十多座,而城中的離國百姓卻身無立錐之地,這就是社會的現實了。 但無論如何,靠著離國首都的地位,和南國貿易中心的優勢,城中百姓可以給達官貴人們打工,可以代購轉售各地財貨,可以做中間賺差價的二道販子,可以提供商旅住宿護衛維修補給等各種服務業活動,還可以搞金融服務,當鋪兌換金銀放利錢,那再怎么樣,生活肯定是比邊疆地方開墾耕田的農民要富裕輕松的。 但如今四面八方的商路斷絕,資金和商貨的嚴重短缺,自然就導致了經濟的崩潰,切斷了大多數人賴以維生的手段。 而更慘的還不止于此,如果商路斷絕是一時的,這么多年的積蓄發展,長思城畢竟是離國的中心,而且觀主也不會讓這么多人餓肚子不是,日子緊吧一點還是能維持的。 但是這個時候要說明一下離國百姓,或者說仙宮子民,全天下凡人的‘義務’。 一曰賦稅,一曰徭役。 這是仙尊時期開始定下的規矩了,畢竟那個時候是殘酷的種族戰爭,有修煉資格的修行者在外討伐妖族開拓疆土,那些不能修煉的凡人也不能啥事不做,需要生產勞作,承擔維持仙宮這四宿八藩,十二支大軍的后勤。 具體來說,賦稅就是直接繳納錢糧,比如國家規定且沿用至今的正稅就有口賦,算賦,戶賦,山川林澤稅,獻費,田租,資算,市稅,租銖,關稅等等,而地方追加的雜稅勸捐名目就更多了。離國自然不必說,尤其長思城這種工商業發達的地方,賦稅名目是最多的。 而徭役,就是提供勞役徭戍的體力勞動,修建城墻水利,打造軍械鎧甲,巡查內地周縣,運送錢糧軍備到前線輪換戍邊。 想也知道,大修離秋宮的土木工程,都是用徭役的形式攤派的。而且工程大頭款項自然全讓包工頭死太監們賺去了,長思城的百姓只被攤派義務的勞作,不想在家門口搬磚做苦力,就要上前線送軍糧,而且這種事情,肯定不會分給郭家這樣的門閥世族,最后還是全攤派給西南城區的民眾。 本來商旅斷絕就沒了收入,現在還要給國主打義務工,一天到晚累個半死連口飽飯都沒得吃,自然搞得民間怨聲載道,怒氣沖天。 而且別忘了,同期還有一個神罡錢濫發的問題呢。 仙宮神罡錢的體系,早已經進入崩潰了。三垣已經失去了對地方的管理能力,鑄幣權自然也已經被地方豪強把持,不僅十二國門閥在土地兼并,掠奪商人市民的資產,私錢泛濫也已經是十二國普遍面臨的問題了。 當然不僅是三垣和南宮家在用劣錢換新錢,十二國朝廷,還有地方的門閥,甚至長思城坊間的私人錢莊,都在大規模鑄幣,而且是劣幣逐良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