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節
至于離間,獠人能聯名請求她做刺史,就是信她,離間的手段,不太好使。 敕封,更劃算些?!?/br> 冼敬道:“你們二人,為何懼怕于她?還處處回護?” 陳萌道:“我是回護天下。連年水旱災害,又有民亂,北地一場、西陲一場,南邊兒還想再來一場?還有可用的將軍嗎?你想好了再回答,對手是祝纓?!?/br> 皇帝憋著一肚子的火,切齒道:“難道就這樣了?” 鄭熹道:“陛下,南方不是過是蘚疥之疾,遠隔關山三千里。如今近處的民亂才是應該關心的事情??v要動手,也要先定腹心,再修理枝節。再者,陛下越是決心要教訓她,就越發不要驚動她。留著看看,能對朝廷有用,算她立功贖罪。敗于西番,派一個使者就能處置了她,何須勞師動眾?” 此言有理,皇帝的氣兒順了一點兒,道:“如此,就依卿言?!?/br> 皇帝的憋心塞到了冼敬肚子里,他悶聲道:“但愿不會養虎為患?!?/br> 陳萌道:“要不你就現在去對付她,要不就這樣。既然已經決定了,出了這個門,誰都別發牢sao,裝也要裝得坦然一些、大度一些,沒得叫人笑話。婆婆活著,叫兒媳婦管家,也不丟人,非得嚷嚷,叫人知道被兒媳婦轄制了,才丟人?!?/br> 皇帝道:“你們擬旨吧?!闭f著,擺了擺手,將眾人摒退,自己掏出信來慢慢地看。 祝纓的信寫得倒還算客氣,跟皇帝解釋了一下為什么越獄——“各自求活”而已?;貞浺幌伦约号c三代皇帝的過往,說自己對皇帝沒有敵意。一直瞞著皇帝,怪不忍心的。 再給皇帝把夾攻西番的事兒又詳細寫了一下。西番與北地不太一樣,北地是分裂的,西番不是,它一定會比北地更早再次成為威脅。因為覺得對皇帝不忍,所以她決定幫皇帝牽制西番,也算不枉相識一場了。 皇帝看完,也不知道是氣好還是笑好。將信團了一團,扔到了地上。想了想,又對郝大方說:“揀起來!” ……—— 陳、鄭二人爭贏了,心情也沒多么的好,兩人心里都明白,這會兒如果對祝纓落井下石,就是承認自己之前大錯特錯,尤其是鄭熹,他與祝纓的聯系太早了。 黨爭之際,他得出多少血,才能從中洗脫出去?只有讓這件事含糊過去,讓這件事不能成為“錯”,兩人才能脫身。 鄭熹自嘲地笑笑:“我竟開始慶幸祝纓能干、憑自己的本事脫身,且真的到了梧州、梧州獠人真的聽她的?!?/br> 陳萌心里還惦記著字據,道:“您要對付她,難是難了點兒,也不至于一點辦法沒有。只不過為了天下,您只好背負非議而已?!?/br> 兩人相視一笑。 陳萌提前回家,揪過兒子詢問出使的詳情。陳枚第一件事是拿出了字據,第二件才是說了與祝纓見面的情況,然后才是對梧州的觀察。 陳萌認真聽了,道:“你還是年輕?!?/br> 陳枚道:“是。以往覺得祝叔父慈祥可親,能干可靠,這次才知道她的可怕?!?/br> “可親可靠,是她以前沒有針對你?!?/br> “是?!彼@趟就是個跑腿的,話題是祝纓定的,節奏是她帶的。 連字據都是她主動給的,陳枚在心里默默地加了最后一句。 陳萌道:“下一趟,還是你去,放低身段認真請教……” “是?!?/br> 此時,門上來報,有個女人拿著祝纓的帖子來求見! 陳萌道:“請進來吧?!?/br> 又是個女人! 來人自稱“蘇晴天”是梧州會館的主事人,到了面前一看,是個中年的婦人,衣飾上與京城仕女看不大出區別。 蘇晴天大大方方地二人問好,然后說:“我們老師臨行之前囑咐過我,朝廷敕封縣令之后,有事要說與陳、鄭兩位相公?!?/br> 陳萌問道:“老師?” 陳枚問道:“是什么?” 蘇晴天笑道:“是,在福祿縣的時候,老師教過我們許多東西。不知可否請鄭相公過府?我去鄭府,怕要被打出來的?!?/br> 陳萌一面說“不至”,一面問是什么東西? 蘇晴天道:“老師做戶部尚書的時候,擔心會有意外用到錢糧的時候,特意留下一筆以供應急之用。都標在圖上了?!?/br> 戶部尚書是鄭熹表弟,這事兒也瞞不過他,如此一來,蘇晴天到陳府,反而是與陳萌更親近了。 陳萌派人請了鄭熹過來,鄭熹以為他是要商量敕封的事兒,過來才知道祝纓還留了這么一手。他心下吃驚,口上贊嘆:“她還有多少驚喜是咱們不知道的?” 然后和氣地問蘇晴天這一筆倉儲地哪里。 蘇晴天拿出一張圖紙來,又拿出一份賬,對應的是圖上的倉儲,道:“老師說,還請二位能夠用好這一筆錢糧,造福百姓。話帶到了,東西也帶到了,我就不打擾啦?!?/br> 鄭熹忽然問道:“她對你們有什么安排?” 蘇晴天笑道:“您說笑了,我們要什么安排?老師好好的,我們就會好好的,我們有事,老師會為我們報仇的?!?/br> 鄭熹啞然。 陳萌道:“也不知道她在搗鼓些什么?!?/br> 祝纓正在瞎溜達,她對陳、鄭二人的處境猜了個八九不離十——這處境就是她搞出來的。 她連舊綢衣都沒穿,套了件布袍子就出門了,給小孩子分了點糖果。提著刀,溜溜達達,往城外走去,去看看莊稼長什么樣了。沒多會兒,她就溜達到田埂上了。 第443章 不信 這時節,日頭很早就很毒了,祝纓頂著斗笠,在田埂上蹲了下來,伸手薅了一把稻子,青色的,微微帶一點點的黃。穗不太大,還算飽滿。山上種田不易,這一片又是十來年前才開荒出來的,能種成這樣也是下了大力氣的。 梧州,不說比北方,就是比吉遠府也算是土地貧瘠的,祝纓望著稻子發怔。 蹲了一陣兒,腳有點麻,她彈起來交替地抖著腳,抻著筋骨,不遠處有人大喝一聲:“你是什么人?” 祝纓摘下斗笠,幾個農夫認出了她:“大人?”搶上前來要磕個頭。 祝纓道:“我來出來轉轉,你們有事就忙去吧,不用理我?!?/br> 為首一個年長些的笑道:“現在也不算忙?!?/br> 祝纓就勢與他們聊了起來,詢問一下收成,得知比剛開荒那會兒每畝地全年能多收上幾十斤莊稼。具體多出多少:“也分地。好的能多出八、九十,差的也能多出四五十來,靠肥、靠水……” 山上積肥也不容易,產量總是比不得山下。 祝纓耐心地聽著,幾個人湊一塊兒聊了一陣兒,遠遠地有人在滿山地喊她。老農扶著膝蓋站了起來,道:“大人,是江娘子找來了?!?/br> 祝纓從地上彈了起來,抖了抖腳,循聲看過去,江舟不是一個人來的,身后又另跟了一個人——周娓。 祝纓對老農道:“那我先回了?!?/br> “哎?!?/br> 幾個農夫圍隨相送,祝纓同他們走了幾步,忽然問道:“這周圍還安全么?有沒有盜匪野獸?” 一個嘴快的年輕人道:“山匪不敢過來,有時候會有小賊,偷點兒糧食瓜菜,抓著過幾次,打一頓也就完了。冬天會有狼,在山里嚎,也不太往這邊兒湊,咱們這別業、這城,頂頂可意的?!?/br> 祝纓笑道:“出城還是要結伴?!?/br> “哎!” 祝纓對他們擺了擺手,大步往江舟她們走去。 走得近了,江舟先埋怨一句:“又一個人出來了,叫咱們好生擔心的?!彼哪w色仍黑,腳步仍然很利索。 周娓道:“來信了,是您那位學生祝小官人的信,大娘子與趙大官人都說挺要緊的?!?/br> 她到別業有些日子了,因新到,又是女卒出身,江騰兩個就收留她先到自己家里去住。 一是彼此之前的職事相仿,說不得日后周娓也要接著做獄卒,大理寺出來的人,必然比小地方更懂些,早早地熟悉一下,方便以后相處。 二是祝纓考慮到周娓是個京城人,一下到了山上,不要說各族的語言,就是本地方言,她也是聽不懂的,跟著二江先學說話,做事的事兒暫時放一放。 周娓就先沒領職事,跟著人江舟到處跑。她本就是個潑辣性子,到了別業之后戾氣漸消,心情漸好,愈發地活躍。江舟說上句,她就說下句,兩人經常一搭一唱。 祝纓道:“知道啦,我這就罷?!?/br> 江舟碎碎叨叨:“胡師姐也出來找您了,祝銀也出來了,叫我們倆先找著了?!?/br> 周娓道:“先回去再說吧,天兒這么熱,回去歇歇,也好吃午飯了?!?/br> 祝纓被她們倆一人一句一氣催回了城里,又遇著一個挑著擔子的貨郎,一群小孩兒圍著他轉悠。別業里有作坊,比吉遠府的作坊產出少、質量雖相仿但是略貴,不過山路難行,也有貨郎選擇從這里進貨,再到更遠一點的山中販售。 要么少賺點錢,要么多受點累,這個貨郎選擇少跑點路。 他樂呵呵地說:“別跟著我啦,我得出城了,天黑前要到那邊寨子里的?!?/br> 還有小孩兒眼巴地看著貨郎挑子,上面琳瑯滿目集了好些東西,光看著就很過癮了。有兩個小孩兒又很快看到了祝纓,將她圍了起來:“大人!” 祝纓道:“來,跟我來?!?/br> 小孩兒們跟著她走了,貨郎抬袖擦了擦汗,對她陪個笑,戴上斗笠,挑著擔子快步走開。 祝纓給小孩兒們領到一家小食鋪子,買了一把糖,一人一顆分完,拖上江舟與周娓逃回府里。按照經驗,如果再多站一會兒,就會有另一批豆下來圍著要糖吃,她就回不了家了。 回到府里,趕上飯點兒,祝纓于是招呼眾人一同吃飯。蘇喆已經跟著蘇鳴鸞回家了,路丹青、林風等人久未回家,也要回家住一陣兒,再考慮去向,因此只有趙蘇還寄住在這里,還沒有來得及將妻兒接過來。 祝大不便起身,仍然在房里吃,張仙姑愿意同女兒一起吃,又覺丈夫可憐,總是中午與女兒吃、晚上同丈夫一起吃。 現在是中午,人比較齊,連同小江二人一塊兒。祝纓問小江:“你們家里孩子呢?” 小江笑道:“她們在學里吃呢?!?/br> “功課還行?” “還好?!毙〗f得謙虛,樣子卻頗為高興。 飯桌上,張仙姑說起:“錘子來信了?!被ń憔蛦枺骸澳銈兌蓟貋砹?,他也快要回來了嗎?” 祝纓道:“還不一定。梧州要用到人才,卻也未必能盛得下這么些人才?!?/br> 趙蘇很上心,面上又故作不經意地說:“梧州州治,除了刺史,其余官職都由各縣輪流擔任,已然沒有空缺了。羈縻不同于編戶,恐怕不能令行禁止,接下來的事兒……” 祝纓道:“等敕封下來,我會同他們談的?!?/br> 張仙姑等人見二人說的是正事,也不敢馬上插言,看趙蘇沒再接話,張仙姑才說:“吃飯,飯都涼了,吃完了看錘子的信?!?/br> 祝纓道:“不用擔心他,只要他撐得住這一陣兒就行?!?/br> 祝煉來信,是她到梧州之后就走了會館的渠道給祝煉送了一封信,讓他沉下心來,把手上的事做好。她會安排一切,保底是祝煉回梧州來給她幫忙。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她是要打地盤的,也需要熟練的人手。 祝煉現在回的就是這個信。 匆匆吃完午飯,祝纓見張仙姑擔心,當場拆了信一看,笑道:“還行?!?/br> 祝煉的信里說,消息傳得慢,他一開始是不知道的,后來是刺史召他過去試探,他才聽說了消息。但是,不管怎么樣,祝纓都是他的老師。知道祝纓安全到了梧州之后,他就放心了。前不久才從刺史那里又得到了消息,知道祝纓被正式敕封了,也為祝纓感到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