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瓊枝 第127節
書迷正在閱讀:撒嬌四福晉最好命(清穿)、重生之再度利用GL(純百NP)、穿成美艷女配親媽[九零]、【穿越到春秋】色誘夫差、重生八零,我靠撿破爛拿下高嶺之花、青云妻上、女配要避免和男主糾纏[穿書]、方舟[廢土]、重生后反派她被迫洗白、我爹是滅世反派,而我才三歲半
因為荊國先前幾次游擊襲擊村鎮,全都大勝而歸。 他們已經將邊防城鎮視作了自家的后院子。想要吃rou,便肆無忌憚去屠戮一番。 可是這次,大晉的邊防調換,現在駐扎的軍隊已經里外換了人,乃是承襲了楊家軍魂的李家軍。 李家軍雖然驍勇,可以因為跟昔日楊家交好的關系,一直被陛下忌憚,這么多年來,只讓他們四處平叛剿匪,卻不委以重要軍權。 而如今,李家父子終于等來了奔赴北地,手握重兵的機會。 于是父子齊齊上陣,設下了輜重誘餌,打了幾場漂亮的圍殲戰。 到底是久經沙場的老將,這些刁鉆而狠辣的行軍路數一下子就給囂張的荊國騎兵給打蒙了。 幾場勝利下去,荊國那邊的小動作驟然少了許多。 看來李家軍已經將他們打疼,讓他們也起了警覺之心,不敢貿然出招了,而且荊國那邊又傳出了動靜,想要議和的試探口風不斷。 邊疆的戰況,一路驛馬快報,遞送到了京城。 戰報到達時,陛下正在議事廳,樞密院的臣子和幾位重臣陪著陛下已經等了足足一夜。 等得了消息時,無論君臣都是松懈后仰,緩緩松了一口氣。 沒有辦法,大晉已經太久沒有與荊國人這般正面硬剛了。晉仁帝和老臣們的心里實在沒底,就怕前線打崩了,再無回旋的余地。 在一群長長出氣的臣子里,司徒晟就顯得有些與眾不同了。 他不待陛下高興完,就開始呈遞了奏折道:“陛下,如今北地增兵,糧草輜重必須先行,不過這些糧草運行,依靠各個州郡配合,為了防止貪污糧草,還請陛下派出監察糧草轉運的督官?!?/br> 太子也正在議事廳里,聞聽此言,不甚順耳道:“此番糧草押運都是父皇親自委派的糧草官,你卻還要再另外派去督官,是何意思?” 司徒晟看向太子,語調微冷:“糧草貪墨,古來有之。就算陛下英明,也難保偶爾有貪婪碩鼠。若是平時倒也罷了??墒莾蓢粦鸬年P鍵時期,被貪官污吏克扣的那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糧草,匯集一處可就是前線將士的救命糧!如果運送到邊軍的糧草,不足賬面的一半,這樣的情形叫前線的戰士如何能安心為戰!” 司徒晟的語氣太硬了,當著陛下和重臣的面如此讓一國儲君下不來臺,顯得太不會做人了。 陶國公適時出來打圓場:“司徒樞密使所言太重,太子也不過是顧忌押送糧草的效率,怕太過繁瑣的對賬檢查耽誤輸送糧草罷了?!?/br> 隨著陶公之言,其他懂事的老臣也紛紛打圓場,總算給足了儲君臺階。 不過最后,晉仁帝還是采納了司徒晟的諫言。 他說得對,當年負水之戰,也是因為糧草不及時,害得楊巡鋌而走險,在調撥糧草的途中遇襲。 從宮內出來的時候,太子心里憋悶的郁氣,簡直要直沖云霄了。 陶國公見太子臉上還有郁氣,便邀請太子到陶府飲茶。到了陶國公的書房,太子忍不住跟他抱怨道:“這個司徒晟,還真是蹬鼻子上臉,要跑到我的頭上作威作福了!” 陶國公勸慰太子道:“如今他在陛下跟前正得盛寵,殿下不要在陛下的跟前,跟他起爭執了?!?/br> 太子聽了這話,心里的郁氣更盛:“原本和談得好好的,都是李成義那廝作祟,害得苛察遇害,攪黃了議和。那李家父子原本不得重用,如今卻分了大半兵權,眼看著招兵買馬,這是要分我兵權不成?” 自從泰王倒了以后,太子一直積極運作,想要在兵司掌權,可是晉仁帝一直遲遲不肯放權。 眼看著靜妃倒臺,老四被流亡,而他正可以借著這次議和向父皇彰顯才干。 可惜司徒晟和李成義橫插一腳,怎么不讓太子氣悶? 陶國公卻覺得太子有些心浮氣躁。 “殿下,所謂國之儲君,不出錯便是大善!您什么時候將這份道理悟透,行事必然順暢得多?!?/br> 太子沒少聽外公說這些中庸之道??墒撬庇谙蚋富首C明自己,這種心境卻是旁人不會懂的。 眾多皇子里屬他記事最早。他親眼見過父皇有多疼愛那個方良娣所生的嬰孩,仿佛除了他,別的都不是親生的一般。 隨后因為方良娣丟了孩子,又病死。父皇將罪責歸咎到他母后身上,對他更是不喜。 若不是母親出身大族,而自己又是名正言順的嫡長子,這太子之位,父皇可能寧愿給了老六那個窩囊廢,都不會傳給他。 他自幼不被父親重視,甚至還有些隱隱的厭惡。 這是太子心底之痛,他渴望跟父王證明自己有定國安邦之才,怎么可能甘心做個守成的庸人儲君? 最要命的是,他最近才知道,原來父皇委托了司徒晟去查訪那個丟了的三皇子的下落。 依著司徒晟的才干,定然會追查到底。 雖然這么多年來,他那個三弟可能早就變成一捧黃土,不知埋在何處了。 可父皇惦記著這事,太子心里總有不落地之感。 就在這時,陶國公又說道:“眼下要緊的,還有一件事。陛下要開始填充后宮妃嬪了,可是你表妹也不知是不是被家里管得太嚴,一板一眼的,就是不開靈竅??!” 眼看著入宮的幾個女官里,有一個蕭姓女官已經趁著給陛下獻酒的機會,展示了自己的推拿絕活,趁著為陛下按摩頭部的機會上了龍床,得封了淑儀。 隨后又有兩個武官的女兒被陛下收入后宮。 可是陶雅姝每日卻是老老實實地在太后跟前伺候,在陛下身前露臉的機會,那是從來都不把握。 陶國公這么說,是希望太子在宮里替表妹找一找內宮的門路,點撥一下她。 可是太子聽了,卻暗松了一口氣。 他自從被司徒晟言語敲打之后,便偷偷去查了父皇的起居注,卻發現陛下尚能御女,而且上一個懷了龍種卻沒有保住的情形就發生在二年前! 那時宮里保不住胎,是因為靜妃專權,生怕人分寵。 如今宮里沒了落胎的能手靜妃娘娘,說不定他的父皇以后還要再給他添些弟弟。 以前太子對表妹入宮為后的事情樂見其成。 畢竟是陶家人,入宮之后,也會全力輔佐他的??墒乾F在,太子有些疑神疑鬼,杞人憂天。 他在想,若是表妹陶雅姝得寵,真的立為皇后,她再為陛下添得一子,難保她不會為自己的兒子謀算前程。 而外公還會像現在這般,盡心盡力地為自己打算嗎? 就像司徒晟說的,前朝的皇帝可是生生熬死了兩任太子,又立了個襁褓的嬰兒為國儲??! 所以陶雅姝不會博圣心,正合太子的心意! 從外公的書房出來,太子路過花園的時候,抬頭便看到了正在剪花的四姨母陶慧茹。 她看見太子怏怏不快的樣子,拉著太子說了好一會話。 陶雅姝的母親吳氏在一旁的水閣上看見了,忍不住皺眉跟一旁的貼身嬤嬤道:“去看看,又在那搬弄什么是非呢?” 那嬤嬤一聽,連忙派個小丫頭去探探,可還沒等人下水閣,那邊就散局了。 不怪吳氏這般厭惡自己的四姑子,實在是因為陶慧茹在陶雅姝背后搬弄口舌,犯了吳氏的忌諱。 她老早就跟丈夫說過,無事不要再讓陶慧茹回來,她又不是沒有自己的宅子,總回陶家作甚? 可是每次聽到這,丈夫陶海盛都會不耐煩道:“她又沒改嫁,便是陶家的姑娘,回自己家怎么了?你作為嫂子便這般態度?” 吳氏知道陶海盛一向心疼這個形同寡居的meimei,心眼偏得能跑三里地。 在他看來,自家meimei全無錯處,全是她這個當嫂嫂的不對。 而且吳氏最近也很心煩,懶得跟陶慧茹花費精力。只因為宮里的女兒不省心,枉顧太后的暗示,壓根沒有往陛下跟前湊的意思。 這時間久了,太后她老人家也看出來了,便找了吳氏暗示。 表示陛下年歲大了,這立后也得立個懂得心疼人的。 雅姝這丫頭什么都好,就是為人太寡淡,連沖著陛下笑笑都不會。 陛下這般年歲的人,也不能在被窩里捂著個冰塊不是? 所以太后的意思,就將雅姝放在她身邊好了,至于陛下那邊,就算了。 聽說太后最近很是愛寵那個剛剛受封的蕭淑儀,偏偏那位淑儀的家世也不錯,若得了陛下愛寵,前途不可限量。 轉頭再見自己的女兒,真是一老本神地做著女官,眼看著太后都不幫襯她了! 吳氏聽這話都急瘋了,恨不得入宮揪著雅姝的耳朵罵。她也不想想,若依著女官的身份熬出宮,便是老姑娘一個!還會嫁到什么好人家! 陶家是拿她當皇后將養的。若不是陛下一直遲遲沒有禪位之意,太子儲君之位還不穩固,在宮里需要個裨益的幫襯,公公也不會放話,讓雅姝進宮。 吳氏都能想象,若是陶雅姝選后落空,以老姑娘的身份出宮,那些后宅夫人們的嘲諷聲該是多大。 她這輩子都過得體體面面,怎么能容忍自己的閨女最后落得灰溜溜出宮的下場? 第96章 無意露臉 吳氏也是急了, 便想著讓華氏去勸勸陶雅姝。 畢竟華氏是陶雅姝的女夫子,又經常去太后那陪著讀書講經,正好方便。 事關前程的話, 陶雅姝也許能聽得進去。 華夫人可知道陶雅姝的怪性子。那姑娘看著是大家閨秀的恭順, 可是骨子里倔得很??! 若是哪個夫子的論調膩了她的耳,她可是會抓住人, 不依不饒地辯個沒完的! 所以這等苦差事, 還得再抓個壯丁,于是華氏便扯了楚琳瑯同去。 楚琳瑯跟陶雅姝乃是閨蜜摯交,有些話,由她說才更好。 楚琳瑯聽女夫子說起這趟連環委托的差事, 忍不住笑了:“華夫人, 那宮里又不是我說去就能去的,太后若不想見我, 我去了也怪沒意思的。再說了, 陛下想要寵幸哪位, 哪有你我說話之處?這種規勸的話如何說得?” 這話說得正入華夫人的心,可不就是這個意思! 華夫人嘆氣道:“吳夫人難得開口求人,我若直接回絕, 有些不好??勺屇闳? 卻是太后的意思!她老人家都跟我念叨你幾次了。那荊國使節鬧事的地方, 不正好是你的鋪子嗎?太后嫌棄著我等不在場,說得不精彩, 正惦記著讓你入宮好好說說呢?!?/br> 大晉太后的好奇心,跟她的壽路一般的長。為了聽得新鮮真實的八卦, 太后還真是想要見一見楚琳瑯。 得了, 老太太想聽書, 楚琳瑯自然得識趣些,趕緊入宮耍一耍嘴皮子。 果然這親歷者嘴里說出的就是不一樣。楚琳瑯最善這個,熟諳著閉門不出老婆子的脈搏路數。 于是這一場小小弱女子與荊國虎狼的斗智斗勇,講得那叫一個該癢的地方癢,該爽的地方爽。 聽得太后不住地抽氣、松氣,再拍手叫好,竟然恨不得親歷現場,看看那個苛察的狼狽樣子。 不過太后到底是老人家,聽一會,便疲累了,想要飲茶吃些果子,再順便跟華夫人聊聊。 她之前聽聞琳瑯的喜好是養花,便讓陶雅姝帶著琳瑯在她的花園里逛逛,挑選看上眼的花草算作給琳瑯的賞。 太后的花園子,真是爭奇斗艷,匯聚了各類珍品,還真叫愛花的琳瑯看得有些錯不開眼。 問過陶雅姝后,她避開了太后的心頭好,挑揀了幾盆宮外不常見的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