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同人)盤點千古風流人物 第72節
他給了婦女一點銀子,回到家之后,依舊久久不能回神。 朝廷混亂,戰亂頻發,稅收頗重,底層百姓苦不堪言,他身份低微,沒有什么辦法。 只能寫一首詩,為他們發一發聲。 他拿出紙筆,寫出那一首著名的《觀刈麥》。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壟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背傍。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br> 天幕緩緩放出這首詩的全文。 天幕下的平民百姓望之,不免落淚。 天幕放了這么多首詩,多少詩是寫給百姓的?很少。 大多是詩人抒發壯志未酬的憤懣,或是風花雪月。 白居易身為官老爺,卻能體會到底層百姓的痛苦,為他們發聲,這讓人如何不感動。 王維的好朋友裴迪見周圍的百姓都非常動容、有的甚至落下淚來,佩服得五體投地。 “我總算明白他為什么那么受百姓歡迎,名次那么高,水能載舟啊?!?/br> 事實證明,白居易不僅會搞《長恨歌》這種浪漫主義,也會搞現實主義。 王維自信地微笑:"我就說他有佛緣,佛說,眾生平等。" 裴迪有點害怕,糟了,他之前說白居易要是信佛,他就吃筷子,他不會要輸了吧? 晉惠帝司馬衷心里悶悶的,覺得婦女好可憐,連飯都吃不起,忍不住說:"你們怎么會這么慘?" 大臣嘆息:“苛政猛于虎,實在沒飯吃?!?/br> 司馬衷想要給他們解決困難,絞盡腦汁,靈光一閃:"那他們為什么不吃rou糜呢?" 大臣們“??” 第42章 白母的心疾 唐憲宗李純心情很不好,自從這天幕出來,他的心情就沒好過。 一開始,李賀說用《苦晝短》說他沉迷丹藥,腦子有病。 他心里恨不得殺了李賀,可卻明白,如今被天幕評為十大詩人的李賀,他殺不了。 唐憲宗李純不得不捏著鼻子,派人去請李賀來京城,許他官位。 可李賀好像猜到了他的不喜,直接婉拒了送信的使者。他說,他要待在河南老家,一是調養身體,二是編寫詩集。 唐憲宗李純見他拒絕,心里很滿意。 他可是四海之主,誰喜歡在身邊放一個天天罵自己的人呢? 就連廣開言路的唐太宗,最后也難免對魏征不滿。 李賀那就是個刺頭!他不想要! 如今天幕又給他送了個刺頭————白居易。 這《觀》l麥》里面的婦女為了交稅,把家里的田都賣光了,只能撿麥子吃,這是多么地觸目驚心。這下被天幕廣而告之,全國的人不就知道他實行苛政了嗎! 白居易這個混蛋! 與此同時,他也有些擔憂,他一直感覺自己上位以來,做得特別好,民間還有人喊他小太宗,怎么還有百姓這么慘? 唐憲宗李純于是問:“這天幕所說的情況是真的?” 有些大臣見皇上心情不好,立馬跳出來說:“陛下,您瞎瞎,那首詩中,很多人都在辛勤工作,只有一個婦女因為家里的賦稅太多,不得不賣掉田產。這分明是個例啊。" “就算是貞觀年間,也有餓得吃不起飯的人,白居易只不過挑了一個,就把它放大,實在失之偏頗?!?/br> “自從兩稅法開始實施,百姓的負擔大大降低,怎么可能是苛政?” 唐憲宗一聽,心里放松不少:"是啊,自從德宗年間實行兩稅法,取消各種雜稅,國庫收入暴漲,那婦女只不過是為數不多的例子罷了。" 然而這時,天幕卻說:【 眾所周知,隨著時間流逝,階層越發固化,王朝的土地兼并情況往往越來越嚴重,比如漢朝,比如唐朝。 唐朝中期,國家非常動亂,賦稅制度混亂,各種雜稅特別多,百姓那真是苦不堪言,經常造反。 當然, 統治階級也沒坐著等死,想了辦法。 唐代宗時期,讓各地根據貧富等級來收稅,地主豪強當然不想交稅,反抗情緒強烈,所以政策沒有落地萬潔凈。 等到了唐德宗時期,780年,宰相楊炎來了,他懂經濟學。 他主張改成兩稅法:取消雜稅,依據貧富等級來收稅,主要收貨幣。 要知道,從戰國到唐朝,都實行以人丁為主的稅法,兩稅法可以算是非常先進了! 可以看得出來,統治階級也想抑制越來越明顯的貧富分化。 兩稅法實行初期,唐朝收入增加很多,平民百姓非常滋潤。 這是我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的一場重大改革和進步。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想法是好的,可沒有客觀條件,當時的貨幣經濟還沒有那么發達。兩稅法實行不到三十年,就被迫從收貨幣,改成收實物。 而且朝廷看官員的政績,往往看當地收來了多少稅錢。 那些官員于是橫征暴斂,雜稅又開始多了。比如房產稅,比如交易稅,五花八門,讓人目不暇接。 歷史的車輪很快又咕嚕咕嚕地回去了。 到最后,各種雜稅比正稅還多,再加上地主豪強的搜刮,老百姓不得不賣兒賣女來繳稅。 比如《觀》麥》中的那個抱著孩子的婦女,就不得不把家里的田產賣了來繳稅。 值得一提的是,官員一旦來統計過家里的人丁,繳稅的額度就定下來了,稅額只許增加,不許減少。 也就是說,那個婦女家里把田賣了只能抵一次的稅錢。等到官員下次來收稅,她還要交那么多稅錢。 可是下一次還有田賣嗎? 這種百姓,要么餓死,要么逃亡成為流民。 《新唐書·食貨志》記載:"稅取于居者,一室空而四鄰亦盡。" ————很多地方的人都逃光了! 雖然白居易沒有繼續觀察,不過婦女的結局好像是注定的。 白居易看到了兩稅法的弊端,不僅寫詩為底層百姓發聲,也要求朝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唐憲宗李純的臉綠了,臉上有點火辣辣的疼。 他知道兩稅法有些弊端,可望著國庫里越來越多的錢財,他覺得沒必要改。因為牽一發動全身,一旦改革,肯定得罪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強。 只要國庫不空,他就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而且官官相隱,這種欺壓百姓的事情自然不會報上來。 結果天幕居然說很多地方人都跑光了,他怎么聞到了一股王朝末年的氣息…… 他敏銳的政治嗅覺告訴他,再不改革,天下要動蕩了。 比如,光武帝劉秀想搞一次全國普查,找出那些被莊園主藏匿的人口,這樣好收稅,結果報上來的人口非常少,甚至還引發了起義。最后,不了了之。 唐憲宗李純:“確有此事?” 官員們啞口無言,過了一會,才有人說:"天幕也說,兩稅法非常先進,只不過弊端很多??蛇@天上地下,哪有什么完善的稅法?這不是陛下的過錯,而是天的過錯?!?/br> 唐憲宗李純見自己有臺階下,嗯了一聲:“嗯,愛卿說得有理。不過亡羊補牢,為時不晚?!?/br> “那就依照神仙的意思,重新改革稅法。和以前一樣先取消雜稅。以后也不允許隨意設置雜稅。" 文武百官立馬歌功頌德:“陛下圣明!” 唐憲宗李純說:"也要徹查官員不正當的斂財行為。他們征稅把人口都征沒了,滑天下之大稽。" 不少和征稅的事情有牽扯的官員心中咯噔,煩得要命,著急不已。 唐憲宗李純執政手段還是非??梢缘?。如今他要徹查這件事,肯定是雷聲大雨點大,肯定要清洗一波朝堂。 這下,要麻煩了! 【白居易在周至縣待了不久,終于被調回中央當京官了?!?/br> 【他二十歲的時候,已經名動京城,可他沒有成婚。 他也很寂寞———“少府無妻春寂寞,花開將木當夫人”。 這個夫人之位是給誰留的?自然是他的初戀湘靈。 他從十幾歲求到三十七歲,用不婚不育來表達自己對湘靈的愛,向母親表達自己的決心。 可他母親同意了嗎? 沒有同意。 好像白居易就算是老死,死在她面前,一輩子不婚不育,她也不會同意湘靈進門。 終于,白居易三十七歲的時候,妥協了,他迎娶了自己朋友的meimei?!?/br> 天幕下,原本的好氣氛消散一空。 白居易手里的 茶盞摔到地上,茶水潑灑一地,臉白得像紙。 他目前還沒有娶妻,還在抗爭之中,原來母親真的如此固執。 他這一生,好像看不到母親回頭了。 原本嘻嘻哈哈的好基友元稹臉上的笑容消失,白兄的母親真是固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