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夫郎贅婿到朝野重臣 第134節
七月就這樣平穩渡過了,迎來了炎熱的八月。 家里用上了冰。 葉大人休沐的日子,全家坐在水亭里,圍著冰鑒吃山竹,剝下來的山竹殼集中丟在簸箕里,后頭好拿去染布的。 吃著吃著,云景然忽然感慨一聲:“小五哥是最喜歡吃山竹了,往年山竹上市的時候他隨便就可以吃掉一大盆,現在他在京里,也不知還有沒有山竹吃?!?/br> 云清聽了也點點頭:“他愛吃,但又不樂意用手剝,生怕汁水沾到手上衣服上壞了形象,只肯沒人的時候偷偷吃?!?/br> 因著往常凌小五出入云府和自個家似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倒有三百六十天出現,所以云府眾人談論起凌嘉裕,就像談論家里另一個孩子似的親近。 葉崢擦了擦黏糊糊沾滿山竹汁的手,順口答一句:“山竹這東西和荔枝一樣不好保存,還不方便做成山竹干,送去京里的就少些,不過就算只有一筐送進宮,也不會缺你小五哥那口吃食的,王爺王妃有多寵他你們又不是不知道?!?/br> 頓了頓:“說差了,該說圣上和皇后了?!?/br> 葉瑾安想了想,對云清提議:“既然這樣,今年往宮里多進貢些山竹吧,也讓小五哥多輪到吃一些?!?/br> 云清說:“這有何難,吩咐他們多準備些就成了?!?/br> 葉崢說:“皇后圣上都愛吃芒果,今年芒果的數量也再多加點,芒果可以采青一些的不怕放壞,到了京中再用其他水果催熟吧?!?/br> 就這么辦。 …… 京城。 八九月份,瓊天府熱得像個大蒸籠,連皇宮里也不例外,就算用了冰,也還是熱。 御廚花了心思弄出來的吃食,總是端上去沒動幾口就端下來,根本沒胃口,不僅圣上起居殿如此,連皇后宮里和諸位皇子們殿中也是一樣情況。 要說這也怪不得御廚。 水恒他們一家子都是在四季溫度平緩的雁云住慣了的,要不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呢,明明京城才是土生土長的地方,卻因著在氣候好的環境里住了幾年,乍然回京都有些不適應這夏季高溫,冬日嚴寒了。 如今伺候圣上的貼身大太監是劉福生的徒弟,劉瑞,那是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各宮主子都不思飲食,萬一壞了身子可是他們貼身服侍人的失職,這可如何是好。 這日劉瑞正在起居殿外走來走去想法子呢,有個平日看著討巧的小內侍悄悄進言:“劉公公,我聽下頭人說,昨日雁云州那邊進貢的山貨果子到了,不如劉公公去尋一尋,再讓御廚房想想辦法,說不定哪樣東西就合了主子們的口了呢?” 劉瑞眼前一亮:是啊,怎么把這事兒忘了,圣上和各宮主子們,前幾年都是在雁云地界的,這一時回宮,宮里東西用不慣也是有的,到底水土是不同呢,這小內侍倒是提醒他了。 想到此,劉瑞決定往內務省走一趟。 一時沒想起來,這倒也不是劉瑞的鍋,劉瑞本不是一直服侍圣上的人,在圣上還是雁云郡王的時候,貼身服侍的內侍是吉祥總管,不過吉祥總管身子不大好,因圣上念著他服侍一場,不想他再cao勞壞了身子,給了恩旨,早早放出宮享福去了,聽說在東市賜了宅子,郊區又賜了地的,還特賞了牌子,隨時念著圣上就可以回宮求見,這才叫真有福氣呢! 什么時候他劉瑞也有這一天就好了! 說起來,他師父伺候了先帝一輩子,說起來赫赫揚揚的人物,臨了也沒過上這樣的日子,是發配去替先帝守靈了。 不過守靈也好,守靈也成,至少命是在的,沒在那場宮變中丟了,對他們服侍主子的人來說,已經是好的結果了,吉祥那樣的福氣,還是不想了。 午膳時分。 建平帝批閱過一批奏章,揉了揉額角,對下首坐著的少年道:“小五,你母親近些時日頗為苦夏,你就不要去擾她了,午飯就留在起居殿跟著朕吃吧?!?/br> 下首少年著一身云紋紫金秀袍,發辮攢在珠冠里,露出線條流暢的臉龐和形狀優異的五官,哪怕穿得如此華麗,身上還是隱隱逸散出清冷和疏離的味道。 他嗯了一聲,表示認可,并沒有因跟前說話的人是帝王而露出親昵或者諂態。 建平帝早就習慣自家兒子這冷颼颼的樣子,也不以為忤,父子倆放下手頭工作,預備著開飯了。 外頭劉瑞早就時時刻刻留心著的,立刻吩咐內侍端來水盆皂具,讓圣上和五皇子凈手。 說是預備著開飯,其實這么炎熱的天,建平帝和五皇子的胃口并不佳,五皇子本人,甚至嗅到簾外隱隱飄來的飯湯味兒,就不適地蹙起了眉。 建平帝看得心疼,但他又不好為此發落御膳廚房,畢竟御廚們是矜矜業業每日變著法兒作了清淡適口菜肴只求他們主子能多吃一口的,吃不下并不是御廚不精心的問題,不好讓人背這個鍋。 不過今日的菜蔬,除了膩人的油花味兒外,另有一種清凌凌的感覺縈繞其中。 凌嘉裕反應比較神速,不知想起什么,起身快速往外走去。 落在后頭的建平帝略遲鈍些,但也很快反應過來,跟著出了去。 外頭桌上,除了例行御膳房送來的菜蔬外,另擺著好幾疊涼絲絲,冒著水果酸香氣息的果碟來,有剝了殼雪白干凈胖胖的山竹,有切了薄片卷成花的芒果,有透明水晶似的鎮在冰上的葡萄,還有晶瑩剔透的荔枝,最絕的是,還有一壺紅透明亮的果飲,竟是一壺甜中帶酸的冰塊檸檬紅茶。 瞧見這些東西,建平帝恍惚了一陣,仿佛又一次置身那個花果豐美四季如春的雁云城了。 “這是……” 劉瑞干凈道:“回圣上,這是雁云進獻的貢果,昨日就到內務省了,因著事多亂哄哄的沒趕著挑揀,小的聽說了就趕著去內務省讓人挑揀了出來,方便圣上享用的?!?/br> “哦……對,是這個時候了?!?/br> 建平帝還在想著瓜果大批量上市的時間。 五皇子凌嘉裕卻是等不及了,就見往日做什么都冷清清的少年,用一種和自身氣質完全不符的動作,快速坐在桌案旁,烏黑狹長的眼睫瞥向建平帝,眼里有著催促,意思父皇你愣著干什么呢,快過來坐下。 被小五用眼神刮了一下,建平帝這才回過神來,也在桌案邊坐下,還是靠著飯菜一側的,把近著瓜果的風水寶地留給了兒子。 劉瑞對這一幕是習以為常,神態自若地開始布菜。 別說什么君不君臣不臣的話,眼前這位當今圣上,那是出了名的仁厚之君,便是對犯了錯的下人也不大苛責,何況是對疼愛入骨的五皇子,只要大面上不錯,私底下偶有任性行為那都是很包容的。 退一萬步說,人家是父子,父慈子孝和樂融融的,外人也不好插嘴,也沒這個必要。 迫不及待夾一筷子芒果片吃了,建平帝忽然想起什么,又放下筷子問:“皇后宮里可是有了?” 又對凌嘉裕:“你母親夏日里就愛用這半生不熟的芒果片蘸梅子粉吃,說是消食解膩開胃的,這半年來事忙,我也沒顧上這個,還是你葉伯伯有心,我忘了的他都還記著的?!?/br> 劉瑞忙開口:“放心吧圣上,各宮主子那送去了?!?/br> 凌嘉裕吃了個山竹,慢條斯理開口:“葉伯伯和云叔都是周到人?!?/br> 也不知是不是吃了酸果子開胃,父子兩個守著那果盤一氣兒全吃了,另外又用了大半碗碧梗飯,就著菜肴喝了一小碗銀絲玉菇羹,雖用的還是不如以往,但已經是大半個月來用得最多的一餐了,劉瑞心里直念阿彌陀佛,這回御廚房的劉大廚不用整日嚷嚷要上吊了。 見圣上五皇子用得香,瞅著是愿意聽這果子的話題,劉瑞又忙忙尋話來湊趣:“聽內務省的人說,這雁云的進貢也是有趣,往年都是荔枝送得最多,今年偏是這鮮芒果和山竹送了好些,得有好幾大車呢,內務省接收的人還笑說,莫非今年雁云的荔枝樹糟了災,收成比往常少些,才這樣?” 五皇子聽了是若有所思。 建平帝卻是哈哈一笑。 父子倆對視一眼,雖沒說出來,彼此眼里是默契的。 往年荔枝送得多,那是因著荔枝對京城來說是稀罕物,宮里人人都愛它難得,好吃又好聽。 更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千古佳句為奠定了荔枝不同尋常的地位。 今年芒果山竹送得多,說句實話,在雁云地界,芒果山竹實在算不得稀罕,便是運來京都,也不如那荔枝高級討巧。 但雁云今年送來的偏是芒果山竹占大頭,究其原因,自然是葉弟想著他們,知道他家里愛吃這兩樣的人多,這是體貼的意思,這份心意,又怎讓人不動容呢。 第128章 九月十月是豐收的月份。 今年整個雁云連帶嶺南府,向朝廷納貢共計700萬貫。 這個巨額數字令朝野上下震驚。 要知道以往整個大啟朝全年財政收入不過年1200萬貫左右,雁云州連帶嶺南府一年財政,就占到往年全年財政收入的一半還多,已經快趕上最富庶的江南地區了! 最令人驚奇的是這個巨額數字竟然是來自不為人所重視的嶺南和雁云地區,以往印象里,雁云和嶺南各自臨海,年成好的時候能打撈出奇珍異寶討皇上歡心不錯,但個別稀奇的寶貝,和支撐王朝發展的財政收入那是兩碼事。 的確,雁云和嶺南這些年發展得不錯,但也僅僅是從老印象里的窮山惡水蠻荒之地,稍微轉變想法,成了土產豐富瓜果鮮美之地,要真論起正兒八經的糧食,那人民思想里還是江南魚米之鄉,中原肥沃之地,雁云和嶺南那還是排不上號的。 可是事實就擺在眼前,也由不得人不信,財政關乎國祚,誰會在這上頭弄虛作假呢,再說就算弄虛作假,占了多少虛名就得拿出實打實的真金白銀來入國庫,這可是沒有一絲作假余地的。 ……什么時候,雁云嶺南,竟然也成了這般富庶糧倉之地了嗎? 有心人立馬去翻查借閱近幾年雁云和嶺南的財務上繳情況,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原來從四年前起,雁云地區每年上繳國庫的白銀就開始逐年遞增了,近些年更是翻倍遞增,但只能說還好,還比不上老牌糧油區的中原和江南,至于今年一下子跳出至人前,讓眾位大人大跌眼鏡,其中乃是有個緣故,其實說起來也簡單,就是一州一府的財政合并上交了。 為什么合并上交呢,乃是因為雁云和嶺南的一把手是一個人,叫葉崢,他既掌著雁云,也掌著嶺南,同一個人手下的兩個地方,自然就合在一塊兒來了,加上今年又是前所未有的大豐收年,這一合,夸張之處就顯出來了。 馬上就有大人問了,葉崢是何人? 因著葉崢近些年風頭也很盛,立刻有朝臣回憶起來了,哦,葉崢啊,就是明光xx年那屆的一甲第二名,先帝欽點的那位榜眼,在翰林院清貴之地只待了一年就下放到雁云做地方官去了,前陣子紅火得不行不行的那個四君子皂盒、香薰蠟燭、精油皂,可不就是那位葉榜眼的手筆? 有了溯回的時間,另有大人掐指一算,又發現了嘩點,這位葉崢葉榜眼下放雁云的時間,和當今圣上建平帝自請去雁云封地的時間重合了,有人會不記得今上在登基前乃是先帝封賞的雁云郡王嗎? 那些在吏部上班的,記性略好一些的,又翻出個巧合,去歲雁云郡王奉旨回京那個月,又和這位葉大人回京述職的時間對上了。 雖不知其中是巧合還是其他,但架不住只要涉及帝王,但凡是個人就會聯想——這里頭到底有沒有……??? 其中曾經供職于翰林院的大人們,則又聯想起一件事來,當年這位葉大人還在翰林院就職的時候,曾經幫著今上,也就是當初的四皇子,編過一本冊子,這本冊子的名字叫《農政全書》,正是指導大啟農業飛躍起來的那本神農書! 這還不算完,馬上有人又去扒這位葉大人的祖籍和出生地,是個叫平安鎮溪山村的地方。 ……平安鎮溪山村。 這原本是個極度不起眼的小鎮,但任何事情只要涉及當今圣上,就沒有被這些朝臣們放過的,躺在犄角旮旯里,幾十年前,一位出身卑微的官女子的祖籍,也被扒拉了出來——平安鎮溪山村——而這位活著的時候默默無聞的官女子,死后被追封婉嬪,正是當年圣上建平帝的生母! 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朝臣們也曾風聞過一件事,便是明光xx年,四皇子曾經得了先帝授意悄悄出京,去生母婉嬪的祖籍地祭拜過一回,那之后過了三年,堪堪不過十九歲的葉崢葉大人,就在金鑾殿上被點了榜眼。 朝臣們面面相覷,對上了,都對上了! 順帶,翻閱這段履歷過程中抱持的淡淡疑惑也解開了,那就是:一位前途無量的一甲榜眼,為什么只在翰林院就職了一年,就匆匆被調離權利核心的京城,外放去了雁云這樣偏僻之地做官。 在眾位朝臣心中,這樣的調任軌跡是不合理且無理的,要知道京官是清流,地方官是污流,一個地方官即便升遷到京城,也會被從未下放過的京官看不起,不會把他接納入清流的圈子里,當年的小葉榜眼年不過十九,多么前途無量,又幫著四皇子編撰了農政要書,可謂是有功之臣,即便資歷淺不升職,也不該壞了他清流名聲,將他下放地方??? 放著現如今會看從前,先帝爺這樣做是大有深意啊,當初的小葉榜眼一定是被先帝爺看上了,想要他成為輔佐新君之臣,生怕他留在京中,在之后的各樣動蕩里出現變數,才會有此保護措施,隱其光芒,讓他跟著雁云郡王去地方,順帶還能培養君臣感情,靜待時機成熟。 有朝一日雁云郡王魚躍龍騰,小葉榜眼自然也跟著起飛了——先帝爺真是用心良苦。 至于究竟是否這樣,其實也很好佐證,只需略有點耐心,等一等,看近期建平帝會不會對葉大人有所舉措就是了。 以上是朝臣們合計之后,得出的想法。 而宮中,也不知是否因著雁云州送來的時鮮瓜果起了作用,還是各宮主子們自己逐漸適應了京城氣候,從那一日起,苦夏癥狀輕了,飲食也日益恢復常態,各宮侍奴們的心也就落回腔子里了。 因想著雁云惦記著故人,朝會時候,建平帝的言辭間難免就流露出些許。 無論從建平帝水恒的私心,還是天理公道上來說,葉崢的辦事能力那真是沒得說,只做一任四品地方官是屈就了,這樣利國利民的人才,合該給他更大的發展平臺,讓他施展胸中抱負,于整個大啟都有益。 他是很想一紙調令將葉崢召回京中伴駕的,近幾年他都習慣有事就召葉崢來商量了,現在葉崢遠在雁云是多有不便的。 但建平帝初登基,已經在朝廷緊要位置上安置了一批自己人,再換總擔心朝臣誤會是要大換血,引起爭議,再者就是因著他對葉崢的親近,自己也明白自己的私心,故而有點心虛,反不如正常提拔人才那么坦坦蕩蕩,而且葉崢才被先帝從五品提升到四品知府沒多久,如今又要調動,這速度太快也怕朝臣們有想法,對葉崢不太好,這就有點為難,是調回呢,還是緩一緩呢? 建平帝這樣的心思,若葉崢知道,面上就算不說什么,心里也難免吐槽,都當了全天下最高領導人了,還為這點小事糾結,實在不是一個帝王該有的心胸。 但凡是要兩面看,除了念著他的生母婉嬪,建平帝本人敦慈又瞻前顧后的性格,也是明光帝愿意把皇位交給他的原因之一,明光帝自幼在宮中受到的迫害,成了他一生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老年人又常多愁善感,只有建平帝這樣的人登基,才有可能讓他的兒子們盡可能多地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