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家子的科舉路 第176節
書迷正在閱讀:我真不想跟神仙打架、綾羅夫人、嫁給偏執大佬/給偏執大佬治病的日子(快穿)、清穿之側福晉年氏、惹春腰、靠簽到系統當領主、農家子的科舉興家日常、對照組知青吃瓜日常[七零]、炮灰小夫妻發家日常、炮灰反派,沉迷養崽
年三十這日依舊非常熱鬧,而做花燈仿佛成了孩子們除夕夜的固有節目,這不,才吃了年夜飯,做燈籠的攤子就擺開來了。 有搭燈籠骨架的,有糊燈籠紙的。 林遠秋還跟以往一樣,依舊教小娃兒們畫燈籠。 不過也有與往年不同的地方。 就比如孩子們的兩個小姑父。 再有一個多月就到了會試,是以,此時的周子旭和王文昌,正在各自的房里忙著寫文章呢。 …… 二月初九,戊午年春闈開考。 不過,忙碌的林遠秋并未顧得上這些。 因為外放名單已到了最后的確認階段,也就是已經呈到圣上那兒,只等他的批復了。 而到了此時,大家也已經清楚了自己的外放之地。 就比如他們翰林府的三個人,丁德進外放到南直隸,任正五品知州。而張清遠,因著如今還是庶吉士身份,是以按著散館后的官階,外放了七品知縣。 至于林遠秋,確實如先前老師告知的那樣,是安州知府來著。 其實,他們三人當中,雖林遠秋的知府品階最高,可誰都知道南直隸的富庶。想來丁德進會被外放到這么好的地方,應該與他那個當著吏部侍郎的爹有著聯系。 林遠秋沒去多聽同僚們的分析,說實話,能外放到安州當知府,他已經很滿足了。 所以,這幾日,林遠秋除了等待圣上最后的拍板,還有就是查閱安州府的具體資料了。包括氣候如何,適應種植哪些農作物,民風如何等等等等,也算為新官上任做著準備了。 只是,人生在世,總有許多意想不到的事發生,讓人措不及防。 …… 御書房里。 見有新折子呈上來,景康帝便把手中的名冊放置一旁,等他接過奏折一看,發現居然是石洲知府的奏報。 景康帝有些納悶,羅文慶任石洲知府已快四年,先前還從未有過上奏報的時候,這次怎么突然就有奏折過來了呢。 帶著疑問,景康帝很快打開了折子,只是沒等他細看,就被開頭的那句“定胡知縣杜衛擊匪身亡”,看的皺起了眉。 …… 第179章 定胡縣 等把整道奏報看完,景康帝算是知曉了事情的原委。 原來每年快出了正月時,杜知縣都有祭拜城隍的習慣。 說到祭拜城隍,其實不單是杜知縣,大景朝的大部分外官都有這樣的習俗,特別是各地的知縣。 原因還是城隍神有著御守城池、保境安民之說?!抖Y記·郊特牲》中有云:“天子大蠟八”,此句是說,周天子祭祀的神有八位,分別是為先嗇、司嗇、農、郵表畷、貓虎、坊、水庸和昆蟲。其中的水庸,正是城隍的前身,因為水庸中的“水”字,指的是河溝,“庸”字則指的是城,連起來便是城河之意。而城隍的“隍”,即是護城河的意思。 所以世人都認為,城隍就是由水庸神演變而來,是護著一城百姓的神。 而在眾仕官心中,城隍更是官神的存在。 好些官員新任一方父母官時,都會在上任的前一天,去城隍廟祭拜當地的城隍爺。 這意思是說,小弟初來乍到,望您老人家多多關照,日后咱們一起佑護這方水土,一同造福此地百姓吧。除此之外,有好多官員,還會在離任的時候,特地去城隍跟前告知一聲自己要離開的事,及多謝這幾年的照顧。并向城隍總結這些年自己在此地做官時,為老百姓做了些什么,有何得失感悟,以求心安。 除了這兩個時候,有些官員也會給自己特定了祭拜城隍的日子。 而杜知縣正是如此,每到正月二十八這日,他都會去城隍廟祭拜一番,并在城隍跟前陳述自己上一年做了何事,有啥心得體會等等。 自來到定胡縣這些年,杜知縣認為自己雖沒做出什么治績,可在這窮山僻壤,他沒做錯事,就已算是不錯的政績了。 至于升遷,杜知縣從未去想過,反正再熬兩年就到了致仕的年紀,往后就不用在這片窮山惡水待著了。 說是窮山惡水,杜知縣認為自己一點都沒夸張。地偏僻,山貧瘠,好不容易有條清秀的河流,卻是每逢雨季時,都會起了水患,周邊村落就沒有不被淹的時候。 最最令人頭痛的還是,每到凜冬時節,山戎人常會穿過禿子峽來搶糧。且這些人大多挑了夜半三更的時候過來,簡直讓人防不勝防。所到之處搶衣搶糧,百姓遭殃。 定胡縣與鴻虎營相隔六十多里地,這樣的距離,只能用遠水救不了近火來形容。常常是這邊山戎人已滿載而歸了,那邊營盤還未收到報過去的信,最后都是以兵衛們白跑一趟而告終。 好多次杜知縣發出吁請,想請千夫長派了兵士在這兒駐扎上一段時間,好等山戎人過來時,直接把他們捉了。 可許是寒冬臘月太過冷的緣故,兵衛們只駐守了三、四日,見未有情況后,就離開了。 之后杜知縣再去吁請時,得到的答復是,“區區之眾,何須駐守,屆時讓人報了信過來就是?!?/br> 當時可把杜知縣氣得不行。 的確,從禿子峽這邊過來的山戎人只能算是一小撮,可再是人少,對方也是帶著利器來的。 要杜知縣說,這樣的惡人有一個都是要命的。 只是他一個七品知縣,哪有資格調派營盤上的兵衛。是以,面對山戎人一次又一次的作惡,杜知縣除了無能為力,剩下的就是盼著早日致仕離開此地了。 這日,杜知縣在祭拜完城隍回縣衙的路上,就有衙役來報,說是瑞水村又來了山戎人。 杜知縣聽后有些疑惑,他來定胡縣這么些年,還從未聽過山戎人會在開春時節過來作亂的。 是以杜知縣只以為村民們鬧了烏龍,錯把毛賊當成了山戎人,于是沒有多想的他,就領著二十多個衙役過去了。 也就是這次的大意,讓杜知縣再沒機會等到致仕的那日。 最后,等鴻虎營兵衛得到消息趕過來時,杜知縣已慘遭斃命。二十多名衙役也是死傷大半,而據活著的衙役口述,那些人的確是山戎人來著。 可等兵衛們往北追過去時,山戎人早已過了禿子峽,沒了蹤跡。 禿子峽過去便是北元地界,沒有朝廷的旨意,兵衛們自然不敢跨入他國地界。 朝廷命官喪命可不是件小事,再想到杜知縣先前吁請的事。于是鴻虎營千夫長往石洲府衙告知此事時,只說杜知縣是祭拜城隍途中遇劫匪身亡的。 知府羅文慶得知此事后,自然也按遇劫匪身亡上了奏報。 朝廷對因公死亡的官員會有撫恤,除加官、晉階、贈謚號外,還有給其家眷賜物,以及發治喪銀等等。 著人去辦此事后,景康帝便思忖起定胡知縣的接替人選來。 一縣的正印官,肯定不能空缺太久,否則必會亂了套。 景康帝算著翰林院庶吉士們的散館時間,得到四月底了。而這次的春闈,還有兩天才結束考試呢,之后還有閱卷和殿試,若是等這兩批人的話,怕是有些晚了。 對了,今日自己不正是批復官員外放的事嗎。不妨就從這些人里面,看看有沒有可調劑的人選吧。 想到這里,景康帝便拿過桌案上的冊子,仔細翻看了起來。 先是知府這一列,曹青安,吳有仕,何慶魁,許枝渙,景康帝一個個名字看過去。 等看到林遠秋三個字時,景康帝便有了停頓,同時很快想起之前林修撰給出的流民安置法。還有就是常平倉借糧的法子,去年下半年朝廷就用此方法給受旱災民借了糧。聽禎兒說,自借了糧食后,百姓們少了怨聲載道,多了積極應對,可見成效是非常顯著的。 所以,此時此刻,景康帝心中突然生出了何不讓林修撰去治理定胡縣的想法。 景康帝會這么想,自然是有原因的。 定胡縣在石州府下轄幾個縣當中,算是墊底的存在了。 其實不止是石州府,就是在大景朝眾多縣城里,定胡縣也都是排在末幾位的。 之所以會這樣,除了定胡縣靠著最北邊,景康帝認為,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也是主要原因。 所以,這次自己不如就派了有能力的仕官前去,到時若是治理好了,也可讓那群出不了政績,卻怨天尤人的官員們看看,是不是自己未盡全力。 只是景康帝很快想到,知縣是七品官階,而林修撰如今已是從六品。所以,總不可能外放后品階不升反降的吧,這又不是做了錯事被貶出京的。 如此一想,景康帝就有了遲疑。 這時,有公公通傳,三皇子殿下過來了。 李禎今日是特地來上報石青縣和長山縣的進程的。 都說有澇就有旱,繼去年上半年的洪澇之后,下半年石青縣和長山縣又出現了連續兩個多月的干旱。因災情還在可控范圍內,是以依照圣旨,常平倉給兩地百姓借了糧食。 此事當時是由三皇子督辦的,所以接下來的半年,李禎都在關注著此事。 這會兒他過來,正想說一說兩地農人已準備撒谷種的事。 只不過沒等李禎說起,景康帝就先說了定胡知縣遇匪身亡,以及自己有意讓林修撰接替杜知縣,可惜品階不合適的事。 “父皇,兒臣記得永寧知州一職不是還空著嗎?” 永寧知州? 對哦,景康帝突然想起自汪又直告老后,永寧知州的位置一直都空著的事。如今永寧州的事務,都由通判及同知等屬官兼顧,再想到永寧州正與定胡縣相鄰,是以景康帝當即有了決定。 而三皇子,在離開御書房時,卻聽父皇說道,“若此人在地方上有卓越成就,日后倒可重用?!?/br> 似自言自語,又似特地與他叮囑一般。 …… 原本兩日后便要貼出外放告示的吏部,卻沒有一點動靜,這讓等得心焦的人更加心焦了。 像這種關系到日后仕途的事,不可能有不上心的人。林遠秋也一樣,只不過名單已到了圣上那兒,接下來大家除了等,怕也只能是等了。 目送相公去上值后,鐘鈺柔就回到了房里,方才吃魚片粥時她感覺還好,可這會兒不知怎地,竟有些反胃。 經過這一年母親的時常問詢,鐘鈺柔自然明白,反胃很可能就是懷了孕。再想到自己這個月的癸水也未來,所以,她這是懷上了吧。 想到這里,鐘鈺柔不禁有些激動。自己與相公成親已有年余,可肚子卻一直未有動靜,要說不擔心,那肯定是假的。 不止是她自己,就連父親母親,也都替她cao著心呢。 鐘鈺柔心想,若此次自己真的懷上了,那么父母就能放下心里的大石頭了。 只是想到馬上要外放的相公,鐘鈺柔準備懷孕這事暫時對誰都不說,否則自己說不定就要被留在京城養胎了。 …… 等到了第三日,吏部終于把外放告示貼了出來。 而外放的官員們,這會兒也都拿到了各自的地方官員任職文書。 林遠秋接過,邊打開邊在心里默念“安州知府安州知府?!?/br> 可等文書打開后,一眼掃去,只看到了“知”,并未看到有“府”字。 然后林遠秋又發現,安州府也沒有了,有的則是“永寧州”三個字,還有就是“定胡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