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曹御史桃李天下,讀書人代為申冤
第八回 曹御史桃李天下,讀書人代為申冤 曹大郎被帶到了縣衙大堂,一個長得十分威嚴的中年男人著了一身繡鷺鷥青色官服,看來就是縣官了。 “你就是曹寶歆?”縣官沉聲問道。 “卑職正是曹寶歆?!迸e人已經身有功名,自然也不是草民了。 曹寶歆還不知道自己哪里出了問題,直到看到賈嬌嬌挺著大肚子出現,他先是一驚,心里又是想笑,他買來賈嬌嬌不過半年,又怎么可能有這樣大的肚子? “堂下女子告你買賣人口,還是私逃欽犯,你可有辯解?” 曹寶歆沉默了一會兒,“大人明鑒,卑職先前確有與婦人兄長錢財,但那是添妝,足足花了卑職十兩銀子,試問買一個媳婦何須這樣多的銀錢? “再者,卑職并未虐待于她,只是暫時沒有余錢為她cao辦婚禮,她便急煞了要將我告官,大人,這是誣告??!” 縣官皺了皺眉,攤開面前的卷宗,“那你的身份怎么說?” 要緊的倒不是買賣婦人的案子,大家心知肚明許多人活不下去了賣兒賣女,也沒見過哪個兒女長大了還要回來告親人的。 “卑職是林州人,前些年家里出了變故,一家到此來投奔親戚,一月前還為親大娘cao辦了葬儀,大人,卑職一句也不敢欺瞞您?!?/br> 確實曹家的黃冊記載都是清清楚楚的,可是還是有兩處疑點,其一,雖然不是大案當年就遷居此地,但是為何從林州不遠千里而來?其二,也是最讓人起疑的,與大案主犯同姓,即便戶籍記載清晰,但是縣官總覺得有些不對勁,他一路遷徙未免太過順利。 “大人!”縣官還想深入訊問遷徙之事,以便對證,那婦人便開始叫喚起來,“妾腹痛難忍——” 好像當場就要生下來了,縣官等人都嚇得不行。 縣衙明鏡高懸,豈是尋常婦人生產之處? 蔣師爺趕緊叫人把她抬下去,臨時辟了一處處所給她,又叫人去請穩婆。 雞飛狗跳了一陣,縣官坐回位置,已經不復之前的從容,曹寶歆的神情也有些萎靡。方才他自己沒有否認這女人是他的妻子,當然出了什么事情就是由他負責,其他人也不便上手,故而方才倒水擦汗都是他。 他倒是不知道賈嬌嬌是真是假腹痛,但是賈嬌嬌趁機死命掐他報復倒是真的。 好容易穩婆來了,脫了身走出門來,捋袖子一看手臂都掐得青紫,旁的人看得也是心驚rou跳,紛紛投來關切的目光。 曹寶歆苦笑著搖頭,放下袖子,自去大堂。 曹寶歆看到賈嬌嬌確實很意料之外,他怎的在此? 不過看到自家弟弟親筆寫的書信后,加之大肚的賈嬌嬌,他隱約有了一些猜測,曹二郎他想保住賈嬌嬌,首告免死。 而曹寶歆已經顧不那么多了,他需要有力的支持。 嚴知府并不是那樣好說服的,曹寶歆心知肚明,必須拿出他無法拒絕的條件才行。于是他將目光投向了嚴知府的掌上明珠,試圖利用嚴小姐從中斡旋。 他并不是非娶嚴小姐不可,重要的是通過嚴小姐得到嚴知府的支持。 嚴知府雖然外放多年,但是他也是進士出身,在京城經營多年站錯了隊才被排擠外放邊地,自然他的人脈關系都是還在的。若是通過他打通關節,上下運作,說不定真的能翻案。 滿通判是從京城調過來的,只是聽到一些風聲罷了,他嘴上說著不肯遺漏此案要點,心里不知道怎么想的,此案并不是他經手的,難道他也是懷疑此案另有隱情? 曹寶歆搜集到的證據頗多,已經秘密送往京城信得過的人手里,萬事俱備,只差一個契機了。 那么誰來制造這個契機,曹寶歆將目光投到了嚴知府手上,他身處邊地,卻是最積極響應大將軍征召的,往西北要塞送人送物,不在話下。說明他并不是只愿意獨善其身,甚至對于國家大事還是十分關心的。 曹寶歆在逼迫他出頭,嚴知府又不是傻子,怎么會輕易得罪京城要員。 為此,曹寶歆不惜使了一些下作的手段,從嚴小姐下手。曹寶歆以與嚴小姐有了夫妻之實怕是珠胎暗結相要挾,嚴知府終于松了口。 “寶歆,你大可不必如此,就是你不故意接近我兒,我也會暗中幫你?!?/br> 嚴知府與曹御史也算是有一半的師生關系,曹御史早年曾講學于白鹿書院,提點過幾個學生,而嚴知府就是其中之一。 曹寶歆愧然,“是晚輩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br> 嚴知府嘆了口氣,答應幫他運作,不過成事在天,一切看造化了。 當年大案牽涉不僅是曹家一家,還有多個大員,更嚴重的說還有與敵國交惡的緣由。 這一場仗,并不是非打不可,邊地民間多年友好互市,茶鹽源源不斷地輸入莽莽草原,官方也是知道的,但是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畢竟這些貿易每年也帶來了大量的賦稅收益。 戰爭開始后邊境關卡全部戒嚴,莫說商隊,在峰口關隘什么人都插翅難逃。 主戰派連年從各地征召士卒和糧晌,已經引起了許多州府的不滿,甚至有些地方力有不逮的,連年財政虧空,只能拆東墻補西墻,究竟也不是長久之計。 主和派上峰此前吃了大虧,一下也不敢妄加揣測圣意,只等什么人跳出來才好大做文章。 而曹氏通敵案,就是主戰派抓住主和派的一個大把柄。 曹氏家仆在收拾曹御史書房時,發現了幾封和邊地的來往信函,他也不敢多看,不知怎的消息走漏了,由督查院自糾自查,真的在書房里找到了蠻族語言的書信。 經精通者識讀,竟然是邊防要塞的駐點、換防和主官等等信息,這下子,督察院也不能善了,案件很快移交大理寺。 這案子非同小可,許多地方都進行秘密處理,故而卷宗也是不大完整的,最后直接下了通牒,株連曹氏九族,連帶不少大員,幾千人糊里糊涂丟了性命。 而滿通判的jiejie恰好就是嫁到了其中一家,jiejie、姐夫和外甥都死了,滿通判父母早亡,與jiejie在外祖家寄居,相依為命,感情十分深厚,說什么也不能接受jiejie這樣枉死。 而京城多方掣肘,根本不欲有心人多加調查,滿通判無可奈何卻也沒想過放棄,終于在調離京城后得到了機會。 他并不是要將曹氏后人置于死地,多年辦案經驗告訴他此事絕不簡單。 可是他直接亮明身份,曹氏后人也未必肯信他,故而表面上還是追查余孽為由,調查此事。 因此,嚴知府出面請求他不要再追緝曹氏后人,他也是為難了一會兒,沒有這個理由,他查曹氏通敵案作甚?繼續追查,還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千里外的京城,好戲剛剛開鑼。 八月初,京城大震,京畿諸縣房屋倒塌,山體崩落,阻斷河水,幾條小溪斷流,死傷嚴重。 其后不過半月,又下了一場冰雹,此雖不及大震來得兇猛,倒也因為冰雹有些大如小兒拳頭,砸死、砸傷了不少人。 再者就是貪墨賑災糧款被糾察出來,百姓衣不蔽體,而貪官污吏肥得流油,奏報只抵天聽后,皇帝震怒,下令一干人等盡數下獄,罰沒家財,首罪斬立決,以儆效尤。 大理寺等三司忙得腳不沾地。 而僅僅查抄貪官污吏一案,便從盤根錯節間發現了更多的冤情,其中一條便是當年影響小有范圍的曹氏通敵案。 以當年曹氏曾經講學的白鹿書院為首,許多在京讀書人在許多知情者的鼓動下,十分憤慨,要求重查當年舊案。 府縣迫于壓力,上報大理寺,而大理寺忙于緝捕貪官污吏,只得由監察院主導。 監察院當年因為避嫌不可過多干涉,或者又是受人警告不可妄言,對此暗恨?;实垡惨驗檫@事對監察院心有芥蒂,許多事情寧可交給地方京畿府縣也不讓監察院插手。如今見此案有翻身之機,如猛獸一般嗅著味就來了,監察院上下摩拳擦掌,只等一展身手。 當年指證曹御史通敵的家仆早已不知去向,費了一般功夫才查到他回了老家,但是很快又被一群人帶走了。那群人是混混打扮,但是行事頗有章法,不像是胡亂鬧事的。 監察院一路沿著線索追查,經由地方府衙配合,在家仆老家的后山起尸,經黃冊比對以及家仆的親屬辨認,十有八九是家仆。 死者為頸骨折斷而死,身上的衣物已經腐爛,所剩無幾的衣料卻是可確定他生前去過京畿,因為衣裳是京畿作坊生產的,這種布料只有京畿才有,一般不供于外地,也不是一般人家能穿的,衣裳是家仆失蹤時穿的。 家仆親屬都是一般民眾,親者被一群兇神惡煞的人帶走,其親屬自然著急,可是報了官之后也是找不到蹤跡,只想恐怕兇多吉少了。 此外死者的骨架基本與家仆相等,基本確定死者就是家仆。 首告有功者,是什么人要置他于死地? 如若此案沒有隱情,為何興師動眾要去殺害一個仆人? 皇帝看過監察院奏報后,默許了他們繼續追查的行為。 監察院獲準閱覽當年卷宗和證據,發現通敵來往書信確實都是曹御史的筆跡,可是內容并不是要通敵,而是幾封家書,一些瑣碎的記錄,并不是寫給曹御史的子侄,似乎是為他人代筆。 如果只是因為人代筆而下獄,未免太過冤屈了。 大理寺當年的主事已經告老還鄉,病死路上,無法追究其錯判的責任,那么識讀蠻族文字的人又在哪里,為何要誣陷? 曹御史結交的這個人又是誰,居然親自為其謄寫家書? 許多線索如亂網糾纏,叫人一時難以厘清。 但是基本確定曹御史是被冤枉的,那么當年被牽連的人果真是無辜枉死了。株連的旨意是皇帝下的,可是誰又有膽子去指責他?所以不過推到已故主官身上,再略微為一些人平反。 再之后,九九重陽將至,這個遍尋不到的精通蠻語的人終于跳了出來,自陳案情,并且指認了主戰派多名上峰,說他們教唆自己顛倒是非,誣告陷害。 曹御史府里那些家書,也不過是技藝高超者模仿曹御史筆跡謄寫的罷了。而謄抄著自己也知道茲事體大,生怕惹禍上身,抄的并不是邊地駐軍的信息。所有一切,于曹御史皆是毫不知情的。故而他獄中不管如何苦思,始終是不得要領的。 曹御史不過是主和派一個不大不小的官,卻掀起了這般后患無窮的風浪,說到底,主戰派也是沒有料想到的。 主戰派幾個上峰被降職、免職,可是前線戰事已經白熱化,根本不是說停就能停的。何況,如果皇帝沒有征夷之心,任這些人如何施為,還不是無濟于事。 西北草原廣袤,牛馬肥壯,常以馬匹與我中原互市??墒墙瓴璁a地氣候不良,品質不足,產量有所下降,加上路途損耗嚴重,而馬匹商人趁機抬價,一匹馬已經超出了初時的數十倍之多。 中原人雖然也養馬,朝廷自設馬監,可是養馬沒有方法,病馬劣馬頗多,軍事騎兵用馬還是得仰仗西北。 這樣來看,朝廷苦于無馬良久,趁此機會奪過大帳草原,蓄養良馬,似乎也是說得通的。 宮中降旨令各方州縣全力支持戰事,在今明兩年拿下敵方大帳,此后各地與邊境貿易往來稅負都降一成。 貿易周轉本就耗資巨大,邊境關卡賦稅極高,所得兩三倍利潤皆要抽取一半,商人們苦不堪言,指令一出,很快得到了一些時常走貨的商人的響應,紛紛拿出不少家財支持。 州縣的子弟、衛卒,也在幾番激勵動員下,紛紛轉戰西北。 解釋一下:這里是參考明朝的訴訟程序,明清是不讓女人參與訴訟的,好像是不便于對女人用刑,我也記不清了。要參與也是只能讓她們的丈夫或兒子之類的代為訴訟。我寫昏頭了,更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