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24
之時,他上書一封給泰昌帝,言明權責模糊的弊端、官員冗雜的弊病,以及對補缺官員多為貴族子弟,雖出身高門,卻實無能力的憂慮。 劉桐表示,希望泰昌帝可以據此對刑部以及其他職能部門作出調整,廣納賢才,廣開文武恩科,使天下共治。 朝臣們多半都是出自貴族,對寒門子弟向來不屑,當然不會希望寒門子弟躍居頭上,立刻便對劉桐的諫言進行激烈的反對。 以往科舉制度選官,其實多半是作為貴族子弟的助手而選的,也因此科舉制能夠得以實行,貴族中人也對科舉制有所重視。 畢竟若要推家族子弟出來任官,尤其是出外任屬官,若是治理當地不當,傳回來總會使家族臉面無光。若能有真才實學的寒門子弟在旁輔佐,治下有了保障,名聲也能好聽些不是? 但若要寒門子弟取代貴族子弟的任官,這是放在任何一戶貴族之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文臣反對得厲害,筆桿子嘴皮子一刻不停。 武將也反對,直說帶兵打仗寒門子弟懂個屁,以為讀了兩本兵書就能治軍了嗎? 迫于朝臣們的壓力,泰昌帝對這道奏章留中不發。 但畢竟是沒有駁回。 朝臣們如臨大敵。 散朝之后,劉桐留了下來,進到勤政殿與泰昌帝單獨奏對。 屏蔽左右之后,泰昌帝皺眉道:“看來你所建議的這些東西,觸犯到了大家共同的利益?!?/br> 劉桐一笑:“是啊,臣弟還是頭一次,看到文臣武將這般團結一心?!?/br> 泰昌帝也笑了。 “朕的目的不在精簡機構,若是機構冗雜能使政令通達,朕也懶得廢這番功夫。多養幾個朝臣,朕又不是養不起。實在是如今官位冗雜,官員太多,非但沒能更好治理天下,反倒是使得一些政令無法準確快速傳達。這有違朕的初衷?!?/br> 劉桐頷首:“臣弟已經做好準備,要和朝臣們打一場拉鋸仗了?!?/br> “你可得小心,朝臣們會怕朕采納你的諫言,下一步估計就要開始打壓彈劾你了?!?/br> 劉桐拱手道:“臣弟明白?!?/br> 果然如泰昌帝所說,第二日,朝臣們的奏折便如同雪花兒一樣,從宮外遞到了泰昌帝御案上。 大多數人先是贊許了劉桐一番為天下計的心,然后就開始例數大魏祖宗規矩,及至說到先帝在位時,朝中官職便是如此設置,從一品到九品,從中央到地方,完善且健全,如何能輕易修改? 從前元武帝在位時,朝中官職設立確實沿用先祖,但大概是為了彰顯巍巍皇權,元武帝在位后十年,朝中官員的數量越發多了,同一官職,從任用幾人到任用十幾人的事情屢見不鮮。 人是多了,可事兒卻沒變少,反而因為官員同僚之間的權責不分明,使得臣子們之間產生齟齬,有好事兒則爭搶,沒好事兒則推脫,政令如何通達? 但大臣們都抬出先祖來,仿佛泰昌帝若是采納了榮郡王諫言,便是數典忘祖一樣。 泰昌帝將這些折子,仍舊留中不發。 這下朝臣們就更心急了,覺得泰昌帝真的是對榮郡王所說上了心。 新一輪的對榮郡王的彈劾便也跟著來。 有說他被禁閉數年,已對朝政疏忽荒廢的,有說他欲籠絡天下寒門學子,居心不良的,也有說他早年受貴族高門低看,此番上書,乃是為了報復的。 這其中,還有一個彈劾點,是從榮郡王的身世來說的。 持有這種觀點的認為,榮郡王有外族血統,妄圖對大魏官職設置進行干預改變,以期削弱大魏國力,使西域得以自治,并以他早年間幫扶西域人、創立西行商社等事加以佐證,還道,若是陛下納諫,對官職進行調整,怕是對大魏江山有所妨礙,動搖大魏國本。 泰昌帝留下其他的彈劾奏章,單對彈劾劉桐身世的幾份奏言,進行了批答,并在下一次朝會上,將這幾個上書的臣子單獨拎了來,當著全部朝臣的面罵了個狗血淋頭。 第三百四十章 不妥 “榮郡王持身躬正,自朕登基以來,輔佐朕整肅朝綱,偵辦大案,一直兢兢業業不敢倦怠。如今就因為他上了一封許會損害你們利益的折子,你們竟然就對朕進這些誅心之言,該當何罪!” 泰昌帝站在御座一旁,看著階下幾個跪著的朝臣,也不管他們額泛冷汗,冷哼一聲說道:“即便是政見有所不同,就事論事便可,為何要扯上所謂血脈不同?你們瞧瞧,你們的彈劾奏章上都說了些什么?榮郡王有外族血統,所以他就對大魏、對朕,有不臣之心,言外之意還暗示朕,榮郡王希望大魏內亂,西域趁此機會自治,然后呢?榮郡王好去西域整合西域各國,并立國為皇嗎????!” 泰昌帝將他們的奏折摔了出去,怒道:“榮郡王母妃出自西域,乃是事實,從無遮掩。但西域早已歸順我大魏,你們口口聲聲說榮郡王妄圖使西域自治,朕倒是疑惑了,這對榮郡王有何好處?大魏內亂,對榮郡王又有何好處?難道他還能趁此機會,興兵造反嗎?!漫說他手上毫無兵權,便是他有兵權,你們就能這樣隨心揣測,毫無證據時,就敢紅口白牙地在朕面前,挑撥朕與榮郡王兄弟情義,你們該當何罪?!” “陛下恕罪!” “陛下饒命!臣等只是……只是一時心急……” “一時心急?”泰昌帝又笑了:“身為臣子,君前奏對沒有絲毫謹慎嚴肅之心,就區區‘一時心急’四字,就能隨意攀咬當朝郡王?你們膽子可不小啊,是瞧著朕登基以來,一直虛懷納諫,認定朕好說話,不會責罰你們不成?” “陛下……” “來人!” “在!” “御史秦召、蒙泉,中書舍人曹毅,光祿大夫李平山,歸德將軍趙昕,正議大夫周歸正,通議大夫陳庸,為官不嚴,言行不規,令,降官一等,罰俸一年,閉門一月,小懲大誡?!?/br> “臣等……遵旨?!?/br> 泰昌帝火速地料理完了這些事兒,讓他們下去之后,方才又繼續提到榮郡王的上書諫言。 “榮郡王之言,你們反對得厲害,今日榮郡王也在,就讓他針對你們所反對的論點,說說他的想法?!?/br> 眾臣此事都不敢吭聲。 明擺著皇上這是要力保榮郡王??!說不得,榮郡王這個諫言,皇上心里已經是定了的。 無非是因為現在朝臣們施壓,所以皇上才暫時留中不發。 而等到榮郡王一一反駁了他們的反對點之后,他們再無反對的理由,那這道上疏,怕是就要成為可能了。 然而現在他們敢攔著榮郡王說話嗎? 自然是不敢的。 先前皇上就說了,“政見有所不同,就事論事即可”。他們若是攔著榮郡王不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