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24
都因董飛卿怨恨董家而起,自離京之前便已著手布局。 “皇上說的不假,程閣老數年教導董飛卿,將之培養成棟梁之才,既然是心懷天下的國之棟梁,因何獨獨放不下家中那些恩怨,做出了背離家門的大逆不道之事? “何人唆使?” 皇帝聽他說完,再也壓不住火氣,闊步走到他近前,手里的兩道折子狠狠地摔到他臉上,“你若是董飛卿,有敗壞生母名聲的祖父母,有個只要他光耀門楣前程錦繡的父親,有個任他常年在別家居住不聞不問的繼母,你是否也能全不計較,任勞任怨地留在董家? “口口聲聲地說董飛卿背離家門,當初分明是董家將他逐出家門! “到了此刻,還敢與朕胡攪蠻纏!” 文睿臨的臉上火辣辣的疼,但他并沒退卻,因為皇帝這番說辭,是避重就輕。他向上叩頭,隨后急聲道:“微臣冒死提醒皇上的,并非是董飛卿與董家的恩怨,而是程閣老如今的地位過于顯赫! “沙場奇才唐意航、錦衣衛指揮使陸開林、高中過狀元探花的柳元逸和董飛卿,都曾受教于他。 “在微臣看來,他不是沒可能成為禍亂朝綱的佞臣,因為如今情形,足夠他生出天大的野心?!?/br> 皇帝怒極反笑,“程知行若想做佞臣,唐意航率兵征戰、董飛卿一路追隨的時候,便已經做了!那期間他與朕日夜忙碌,一面整頓兵部,從速供應軍需,一面對前方隱瞞兵部辦事不力,百般安撫。 “百姓、將士才是帝王、臣子的根本! “你敢再污蔑他一句,朕就扒了你的皮!” “朕在位這些年,最得意的不外乎兩件事,一是文曲星下凡,二是有絕世名將輔佐?!被实垲~頭的青筋直跳,“此二人,都是能夠流芳百世、往后幾百年也無人可替代的奇才。 “朕平日所思所想,是讓他們助我打造一個真正的盛世,朕恨不得每日把他們供起來,如此才對得起他們這些年的嘔心瀝血甚至舍生忘死。 “你們在想什么?你們又是怎么做的?!今日意圖往程知行臉上抹黑,來日是不是就要抹殺唐意航的戰功? “若是沒有他們,朕早讓你們這等小人折騰得國破家亡了!” 語畢,皇帝抬腳,重重地踹在文睿臨心口。 文睿臨身形向后飛起,重重落地,發出低低的一聲呻.吟。 殿堂內的氛圍,因著帝王懾人的威儀、怒火,轉為靜寂。在場的人,大氣都不敢出。 皇帝負手而立,環顧在場眾人,沉聲道:“董志和、文睿臨、李夫之三人誣陷忠良,其心可誅。稍后將原委曉瑜百官,將此三人押入刑部大牢,等候發落!” 眾人齊齊跪倒,高呼皇上英明。隨后,刑部尚書提起身在大理寺監牢的萬鶴年,“臣今日聽聞,萬鶴年屢次提出要見程閣老一面,若有可能,想面見皇上,如此,他才好推翻訴狀上的說辭,如實道出進京告狀一事的實情?!?/br> 皇帝冷笑一聲,“不過是個沽名釣譽的東西。怎么樣的帝王、首輔,才會理會那等貨色? “實情不過就是他被董志和的爪牙挾持進京――此事,你好生詢問文睿臨、李夫之,不說實話的,便大刑伺候。 “至于萬鶴年,若尚有當初帶著百姓鬧事的膽色,沒有別的企圖,告狀一事絕不會發生――能被人挾持進京,能被人帶到大理寺前,心智也被蒙蔽了不成?當日到了大堂上,他就該把實情道出。如此,便不會有這一場風波?!?/br> 刑部尚書松一口氣,請示道:“請皇上示下,此人該如何發落?” “聽說他年紀不小了,大抵經不起刑罰。朝廷懶得殺這種人?!被实鬯尖馄?,吩咐道,“讓他掛著誣告首輔的告示,游街三日,隨后遣送回祖籍。 “另外,傳朕口諭:日后萬鶴年若再出言謾罵首輔,殺無赦!” “臣遵旨!” 這一場風波,便以董志和顏面盡失、鋃鐺入獄的結果得到平息。 至于如何發落董志和,皇帝還需好生想想。 次輔犯了最不該犯的錯,讓他心寒、失望至極,但如何懲戒這個錯誤,便要拿捏好分寸了。 怒極時恨不得把董志和千刀萬剮,但冷靜下來之后,想的便是此人多年來的功勞。 老話總說沒功勞也有苦勞,其實真就是那么回事。 軍國大事上的很多舉措,向來是首輔提議、次輔反對。他總是心里認可首輔,對次輔的反對頭疼不已,只是不可對任何人說罷了。 但長遠來看,那就是他需要的局面,讓臣子在反復爭執期間,得到比首輔最先提出的更詳盡更縝密的章程。 不得不承認,在這種事情上,董志和付出的精力不比程詢少――挑錯,偶爾甚至是吹毛求疵,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董志和一直都有用處。 其實,說到底,董志和若不跟他來這么一出,他真不會讓他離開內閣,至多是狠狠地敲打訓斥一通,讓他把次輔的位子讓給別人幾年,退到低一些的位置,學學別人的治家、處事之道。 偏生董志和先沉不住氣了,認定了程詢會趁機打壓,將他逐出官場,想出了那樣險惡的對策。 董志和怎么會知道,程詢在廣東期間,他一直與他信件不斷,君臣兩個對很多事都是推心置腹地交了底。 在他這帝王心里,這些年來,是程詢陪伴他走過的,數次的腥風血雨,連年的戰事天災,數次適度地調整律法,都是因為他有這樣一個最出色的首輔,才能一再化險為夷,一再在朝政上如愿以償。 忙忙碌碌這些年,為的是天下百姓,為的是開創盛世――這是根本,是君臣二人無言的默契。 讓他猜忌這樣的肱骨之臣?做夢。 他盡心竭力地要做明君,那些人卻偏把他往做昏君的溝里帶。 . 御書房里那一場施加在董志和頭上的疾風驟雨,很快化為邸報,傳至京城官員府中,再傳揚至街頭巷尾。 蔣徽聽說之后,長長地透了一口氣,隨即,開始靜心斟酌,董志和到底會落得個怎樣的下場。 就算將功補過,官職也絕對是保不住了。而若沒有董夫人入獄、董家老夫妻二人狀告董志和那檔子事,皇帝還能給他一條辭官致仕歸隱種地的路,可那些是先一步發生的,到眼下,恐怕在地方上都已成為茶余飯后的談資。 那么,董志和恐怕要經受一番牢獄之苦,隨后得個罪名,流放至貧苦之地。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 若出意外,不外乎是董志和那些爪牙想要保住他,又出陰招險招。要是到了那等地步,皇帝恐怕會殺雞儆猴,把董志和流放到幾千里之外的荒山野嶺。 應該不會有那么蠢的人吧?蔣徽想著,皇帝對叔父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