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82
,還是報喪??? 蘇錦樓剛踏入先生的書房,就見在屋內學習的親親大兒子隱晦的遞過來一個同情的小眼神,看的蘇錦樓心里更加忐忑不安了。 蘇錦樓回了一個眼神過去,眼里明晃晃的寫著“大兒子快過來救場”,對此,蘇環的反應是視而不見,重新投入到學業之中。 “啪!”蘇錦樓欲哭無淚,他聽到了自己心碎的聲音。 “先生,嘿嘿!今日您心情如何?”蘇錦樓臉上布滿心虛之色,希望先生的心情明媚一點,這樣的話待會兒聽了“喜訊”后也能對自己手下留情。 誰知王永風來了一句,“蘇生,聽聞你這一次又拿了孫山之位?還在一眾學子面前好生炫耀了一番?”說完還露出了如沐春風般的微笑。 蘇錦樓心里更慌了,他寧愿看見先生那種媲美包公似的黑炭臉,也不愿面對先生“慈愛”的笑臉。 蘇錦樓磕磕巴巴的說道,“先生,您,您聽我解釋啊……” 王永風一抬手,示意蘇錦樓不必多說,見此蘇錦樓差點哭出來,誰知這一次王永風卻是輕拿輕放了。 “以你的資質,能拿到孫山之位我已經很是意外了,原本我還以為你定會落榜呢?!?/br> “先生?”蘇錦樓喜出望外,“您,您不介意我只拿了最后一名?”什么叫做重獲新生?什么叫做柳暗花明?這就是??! 王永風但笑不語,蘇錦樓以為先生當真不計較自己砸了對方的招牌,大大的舒了一口氣,又沒好氣的瞪了蘇環一眼,搞什么???親親大兒子忒壞了,竟然故意對自己投以同情的目光,以至于自己都誤會先生了。 直到大婚當日,很傻很天真的蘇錦樓默默的看著脖子上系了一朵大紅綢花的小白,又瞧了瞧自己胸前如出一轍的綢花,片刻間竟無語凝噎。 先生,您為啥要把小白當作陪嫁品送去蘇家呢?為啥還系了那么一朵大紅花?以后自己還有安生日子可過? 第106章 大婚 棠柳鎮河西村的蘇錦樓高中啦……人家現在是舉人老爺嘍, 這一消息隨著報喜衙役親臨河西村,頓時傳遍了整個村落。 蘇順安一回生二回熟,接過喜報, 給了衙役報喜錢, 沉著鎮定的將喜報貼在了當初蘇錦樓高中秀才的喜文旁邊, 如果忽略他眼角溢出的幾滴眼淚以及微微顫抖的手,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并不怎么激動。 蘇家再一次宴請眾人,村民們自發的帶菜帶桌凳碗具, 一時間蘇家的庭院立馬變得擁擠不堪,劉氏領著兒媳婦以及村里的幾個婦人在廚房忙的熱火朝天,全身心的投入到廚藝之中,不一會兒就整治出幾盤子大菜。 蘇順安帶著兩個兒子在外面招呼村民,臉上的笑容就沒落下, 聞聽周圍人的恭賀, 他心中再一次感謝先輩祖宗,要不是先人積德, 祖墳冒了青煙,三郎焉能高中?那可是舉人啊,能做官的! 還有三郎, 總算沒有白疼他, 這一次可給老蘇家爭氣長臉了! 又想到不久之后三郎即將迎娶王家姑娘,蘇順安臉上的笑容越發深了。 “蘇五弟, 恭喜恭喜啊……”蘇行之滿臉喜色,蘇錦樓高中舉人對于河西村而言是個大喜事, 從此以后河西村再也不會懼怕其他村落。 “再過不久,三郎就要成婚了吧……此次高中,可謂是雙喜臨門啊?!?/br> 蘇順安笑的滿臉都是皺紋,“哈哈!我們打算在十月底宴請鄉親,到時還請里正賞臉,來家里喝兩杯水酒?!?/br> “即便蘇五弟不說,我也得過來叨擾啊?!碧K行之和蘇順安嘮嗑,閑談過后說出此行真正的來意,“蘇五弟,我有一事相求,此次三郎中舉,我想將村里的公田記到三郎名下,作為補償,田中所出的兩成收成歸三郎所有,不知您意下如何?” 村里有公田,是用來贍養村落老人以及撫養稚齡孤兒的,種田就得交稅,蘇錦樓是舉人,若是將田地記到他的名下就能免除這部分稅收,而只有成了舉人才能有權利將他人田地記到自己名下,秀才是沒有這個權利的。 “不中!”蘇順安擺了擺手,直接拒絕了,正當蘇行之打算再勸之時,蘇順安說話了。 “把公田記到三郎名下,這點我沒什么意見,但田中所出的兩成歸三郎所有,我是萬萬不能接受的?!?/br> 田中所出皆是用來贍養老弱婦孺和孤寡家庭,若是三郎接受了這兩成收益,會被別人戳脊梁骨的,鄰里鄉親,能幫則幫,將公田記在三郎名下不過是些許小事,并不會有礙三郎聲譽和前程,因此蘇順安并不反對此事。 見蘇行之似要再勸,蘇順安直言說道,“里正不必多說,三郎是河西村出來的,理應為河西村盡一份綿薄之力,再說,蘇家雖說比不上大戶人家,但也沒有貧困到貪圖公田收益的地步?!?/br> 見狀,蘇行之不再多言,只是在心底暗暗下定決心,定要約束好村里的村民,尤其是蘇家同宗同族之人,絕對不能讓他人在外打著三郎的舉人之名行不義之事。 迎來送往,一天的忙碌下來,蘇家人都累的不輕,就連蘇錦河與蘇錦山兩兄弟都腰酸背痛,臉都笑僵了,可一想到如今自家出了個舉人老爺,心里就跟吃了蜜一樣甜,身體疲憊不堪,可內里卻是精神抖擻,深深體會到什么叫做痛并快樂著。 劉氏和蘇順安坐在上首,蘇大郎和蘇二郎帶著各自的媳婦坐在一旁,底下的幾個孩子均已回房休息。 劉氏對著底下的兒子兒媳說道,“我與你們爹商量了一下,三郎娶的是府城里的姑娘,以后也要留在府城繼續讀書,再怎么著也不能讓三郎媳婦留在村里和我們一起過日子,小倆口新婚燕爾正是感情甚篤之時,若是就此讓他們二人長期分居兩地,不利于他們之間的感情,所以我和當家的已經在府城給三郎買了一棟房子,好讓他們在城里定居?!?/br> 見底下幾人除了些微的詫異似乎并無不滿,劉氏心中甚是滿意,老蘇家人一向都拎得清,雖有各自的小心思但大事上從來都是擰成一股繩,不會坑害自家人。 “原本三郎是打算讓我們一大家子都去府城居住的,但我想著故土難離,家里的田地牲畜都丟不開,再者,住在村里,周圍都是熟悉的鄰里鄉親,沒事也能嘮嘮嗑說說話,去了府城,人生地不熟的,連個閑聊的人都沒有,日子未免太過無趣,故而我和你們爹拒絕了三郎的提議?!?/br> 劉氏未說出口的是,她還擔心,若是家里人都搬去府城,到時候會讓三兒媳不自在,三兒媳是府城里的姑娘,還是大家閨秀出身,戲文里說了,這樣的姑娘喜歡的都是花啊草啊,琴棋書畫啥的,那些個玩意兒他們這些鄉下人可不懂。 他們伺候了一輩子田地,平日里都是做種田除草養雞喂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