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80
“蘇三!你個小兔崽子給我滾進來?!?/br> 蘇錦樓一臉迷茫的走了進來,還未出聲詢問,被劉氏劈頭蓋臉一頓臭罵。 “蘇三!你來府城是讀書的,不是讓你沾染那些個陋習的,我們蘇家可不興納妾那一套,置辦外室更是不可能,你要是敢背著文珺偷偷與別人私會,做那起子對不起文珺的荒唐事,小心我打斷你的腿?!?/br> 劉氏偏愛小兒子,但這種偏愛是有底線的,蘇家男兒不納妾,這是準則,如若不是因著這點,原主蘇三也不會偷偷瞞著劉氏花天酒地成日去紅秀坊找相好的了。 蘇錦樓滿腦門子問號,什么鬼?什么納妾外室的?他啥時候對不起王文珺了? 一旁的吳氏同樣目瞪口呆,天知道她說這些話只是以退為進,她從來不奢望蘇錦樓能守著文珺一個人過日子,男子哪有不偷腥的?只不過,有些話她這個當娘的提前說了,至少能在劉氏這個親家母面前為文珺奪得一席之地,以后不論蘇錦樓身邊有再多的鶯鶯燕燕,都不會影響文珺的正妻之位。 可她沒想到,未來親家母是個實在人,她只不過說了個開頭,人家就把蘇錦樓叫了進來,上去就是一頓說教,這效果……她很滿意。 吳氏低頭喝了一口茶水,微笑的觀看著劉氏訓子。 蘇錦樓一頭霧水的被叫了進去,無緣無故的被訓了一頓,又被劉氏頗為嫌棄的趕了出來,從頭至尾他都是逞懵逼狀態。 他頭昏腦脹的站在包廂門外,雙目茫然,瞳孔放大,怔怔的盯著遠方,不知從哪兒吹來了一陣微風,蘇錦樓陡然清醒了過來。 等等!他啥時候說要納妾了?啥時候要置辦外室了?娘啊,你到底又在瞎想個啥??? 蘇錦樓滿臉委屈,就差在腦門子上刻上一個大大的冤字了。 第105章 鄉試 古代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王家與蘇家的主事人達成共識,過了父母這一關,接下來的事就好辦多了。 六禮是必過的, 按理說親迎的季節大多選在春天, 州以農立, 適逢農閑,豐收為是,正好婚配, 但蘇錦樓明年要參加鄉試,結婚又不是抬個轎子把人接走就算了事的,中間的程序隆重又繁瑣,故而雙方決定將婚期定在了金秋十月。 正好明年八月舉行秋闈,十月份蘇錦樓的成績也應該出來了, 若是有幸登榜成了舉人, 自然是雙喜臨門,若是不幸落榜, 好歹成婚了也算是一種安慰。 轉眼之間,鄉試開考在即,期間, 蘇錦樓與王文珺的婚事已經走完了前五禮, 只差最后的親迎了,這一年王文珺芳齡十八, 正值佳期,而蘇錦樓已然二十有六, 膝下有一九歲小兒。 鄉試是正式步入科舉一途的第一關,至于先前的縣試府試院試以及三年大比,那都是開胃小菜,是科舉前期的準備工作。 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其為秋闈。 主持鄉試的有主考官兩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官員若干,八月初六考官們入闈,先舉行入簾上馬宴,凡內外簾官都要赴宴,宴會結束后,內簾官進入后堂內簾之處所,監試官封門,內外簾官不相往來,內簾官除批閱試卷外不能做多余之事。 鄉試共計考三場,每場考三天,三場考試均需考生提前一天進入考場,于是蘇錦樓與一眾參加鄉試的學子在八月初八這一天來到了此次鄉試的考場,即“貢院”。 在經歷了唱名,嚴格的搜檢,脫衣檢查等一系例流程后,蘇錦樓在小隸的帶領下來到了自己的考棚,考棚亦喚號房,說的好聽點叫做單人間,難聽點的就叫耗子洞。 號房太狹窄了,左右都用磚塊砌得嚴嚴實實,一個正常的大男人在這邊壓根舒展不開手腳,里面的配置也是十分簡便,只有上下兩塊木板,上面的木板當作寫答卷的桌子,下面的當椅子,晚上睡覺時則將兩塊木板一拼當床使用。 除了木板還配置了一盆炭火和一枝蠟燭,炭火是用來取暖和做飯的,考生在考試期間與外界隔絕,吃喝拉撒睡一律在號房內解決。 此次鄉試的正副主考官是由朝廷選派翰林、內閣學士擔任,蘇錦樓這下才明白為何先生讓他不要擔心涼王之子會在鄉試中從中作梗了。 主考官來自汴京,汴京那邊是皇帝和太子的地盤,即便涼王在汴京安排了眼線,也不會腦殘的為了給兒子出氣就暴露暗線,涼王不插手,狐假虎威的周弘文自然不足為懼。 先生應該是不曉得涼王之籌謀,不過以先生的大儒稱號以及赫赫名望,足以為一個小小的秀才保駕護航,讓自己不受外界干擾,能夠盡心盡力的發揮真正的實力。 八月初九考第一場,試以一文、一文,五言八韻詩一首,經義四首,其中三道四書題每道都要寫滿兩百字以上,四道經義題則需要寫滿三百字以上,但語句方面需要精練簡潔,不然洋洋灑灑寫上個上千字,先不說時間足不足,試卷篇幅夠不夠,只文章冗長啰嗦這一點就足以判除在榜單之外。 十二日考第二場,試以五經一道,并試詔、判、表、誥一道,議論文要求三百字以上,十五日則為第三場,試以五道時務策論,要求結合經學理論對時事政務發表議論或者見解。 從這些考試內容即可看出,真正的科舉不是靠著死記硬背就能過關的,更多的在于結合書本知識靈活運用,考官在乎的多是學子對于時事熱點話題的見解,而不是僵硬教條式的背書。 考試期間,考場中時不時抬出幾個歇菜的考生,有太緊張暈過去的,有拉肚子的,有發瘋自殺的,有擾亂考場安寧的,還有的則是點炭火把自個兒燒傷的,狀況百出,不一而足。 等到考試結束,城內的藥鋪生意最是興隆昌盛,藥館的大夫忙的是腳不沾地,盡給那些個考完試的學子診治了。 九月初八是發榜日,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為桂榜。 此次參加鄉試的學子有近萬人,然而榜中名單只取一百五十人,競爭激烈,中榜之難,視為三關試中之最。 在鼓樂儀仗兵士的護送下,張貼榜單的官員將榜文貼在了貢院旁的榜文墻上,原本擁擠不堪的人群頓時精神一震,瞬間人潮洶涌噪聲鼎沸。 再這樣下去肯定會發生踩踏事件,為此,官差直接將兩個“最為積極”的看榜小廝叉了下去,殺雞儆猴的效果立竿見影,至少看榜的小廝以及學子們理智回籠,不再拼了命的盲目向前擁擠。 榜單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中榜第六名至一百五十名,另一部分則是此次鄉試的前五名,又稱“五經魁”,鄉試中,每科的前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