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54
那張照片。 第195章 塵埃落定 不僅何小曼如此, 丁硯選擇J省理工學院, 也同樣如此。人人都想搭上大船,好借過大船的堅固乘風破浪,但何小曼和丁硯卻都選擇了首先在岸邊參與建造,親眼目睹小船如何一點點變成大船, 而后再去乘風破浪。 他們天生是要寫故事的, 與來來往往的布景不一樣。 數日后,S市專家組率先撤走, 報告在丁硯的主持下出爐,直接交到了紡工局局長邱勤業的案頭。 這事, 邱勤業當然知道該怎么辦,直接跟丁佐民通了電話, 終于心里有了底。一份由紡工局出具的處理意見直接抄送市政府相關部門,并下發到局屬各企業。 李軍經市紀委審查后,問題很大,移交了司法機關。而在生產線引進過程中,紡工局涉及的人員居然也頗多,甚至連老局長瞿逸興也牽涉其中。 邱勤業恩威并施, 一方面出手保了瞿逸興,算是報了他的知遇之恩, 另一方面對其他涉及人員毫不手軟, 下放的下放, 調崗的調崗, 不動聲色地將紡工局的人馬換了一撥。 事情鬧得挺大, 東方廠引進國外淘汰生產線的事,成了個笑話,也讓其他行業打算引進生產線的,心里敲響了警鐘。一時間,大家都慎重起來。 有人說東方廠這回丟死人了。 邱勤業卻不怕丟人。 東方廠的人丟得越大,崇光廠的拯救才越有價值。 而且,這次技術審訂可是丁硯主持的,丁佐民再大公無私,也得給兒子幾分薄面吧。怎么也得將這次重組工作好好重視起來。 不要怕折騰,只要是往好里折騰,上頭只會對你的工作備加肯定。 總比幾個月都讓人想不起你要強。 天氣最炎熱的七月,東方印染廠的廠門口,掛上了崇光紡織廠(西林廠區)的牌子,東方印染廠的牌子也還保留,分列廠門兩邊的水泥大柱子上。雖然崇光廠還沒有正式更名為集團,但這個擁有三個廠區以及一個進出口公司當三產的企業,早就具有了集團公司該有的一切元素。 何小曼與房宗則反復謹慎的商量了幾次,將設備科、銷售科、一車間車間主任三個位置拿出來,放到崇光廠內部競聘,竟然應者甚眾。 不僅有崇光廠的職工,也有東方廠原本得不到重用的職工。 何小曼的態度是,不問出處,給一個禮拜,每人交一篇像樣的市場調研和崗位解讀過來。當然也考慮到好些人由于歷史原因,文化知識水平比較低,尤其要寫這樣的東西,對他們來講有些困難,所以何小曼適當放寬了要求,年齡在35歲以上的,著重看面試。 令人沒想到的是,在競聘銷售科科長的人選中,竟然有湯丹。 何小曼有些意外,而且湯丹事先一點沒跟她打招呼,而是和其他應聘者一樣,將應聘表格交到了陸永鑫這里。 所謂朋友,的確便是這樣,彼此信任,卻又能公事公辦。湯丹跟隨何小曼這么長時間,行事作風也很接近,做事喜歡憑實力,而非講交情。 但這份應聘書倒是讓何小曼心中一動。 湯丹在S市一直在參加各種進修,早已非當年車間里那個小個子擋車工。而且從市場調研來看,她的視野和思路也非其他應聘者可比。銷售科最要緊就是有緊盯市場的能力,這樣看來,倒真的是一個極好的人選。 前提是,S市辦事處那邊需要強有力的人手接替。這點需要和湯丹好好談談,因為何小曼對S市辦事處的人員還是比較了解,有當地招聘的,也有崇光廠自己的人,能力都挺強,選誰接替很重要。 而湯丹自己想回來,大概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史培軍。 她比史培軍大一歲呢,追得很緊。 分居兩地,追起來很不方便,現在的史培軍可不是以前那個滿臉痘痘的學渣了。人家雖然生得不太高,但也長相周正帥氣,又有湯丹老是從S市給他帶各種名牌衣服,史總現在儼然青年才俊,在C州也算小有名氣的成功人士了。 你說湯丹急不急,恨不得立刻拜堂成親送進洞房生米煮成熟飯才好。 而在東方廠,房宗則升任技術副廠長兼總工程師。 何小曼很清楚地知道技術人員的重要性,而在這一系列的重組中,她也看得出房宗則的技術實力。至于敏感和小心眼……誰還沒有缺點呢,倪亞宏這么糙的人,不也被她用得很好么? 湯丹和其他兩位應聘上崗的中層干部很快就到了位,其中設備科長來自崇光廠,一車間的車間主任來自東方廠。何小曼給了他們充分的用人自主權,對自己所管轄的部門重新定崗定員,報廠部審批,淘汰下來的人員自己在集團內部消化,有部門愿意要的,重新上崗,沒部門要的,那就很抱歉,只能暫時待崗拿一半工資。 一時,東方廠嘩然,誰也沒想到,這一改革,竟然改到了自己頭上。 這年頭離國企下崗潮還有好幾年呢,下崗還是個很罕見的字眼。被淘汰的人當然不能理解。 何小曼很是淡定,親自見過每一個淘汰人員。單純因為年齡大、學歷低所以被淘汰的,登記下來,盡量廠里尋找合適的崗位安置;如果是因為工作能力不突出、態度還吊兒郎當而被淘汰的,則直接請回家待崗。 這下仿似給全廠職工上了緊箍咒。 眼見著一車間如此一改,改回去十來個待崗的,其他車間雖還沒實行主任競聘和人員分流,但大家都望見了未來的自己,生恐在改革中成為被淘汰的那一撥的。 一時間,職工們的工作熱情和敬業精神有了質的飛躍。車間有活的,甩開膀子干;車間沒活的,那就找活干;實在找不到活的,那就帶本書,認真學習。 大家都在傳說,何總最喜歡認真學習的人,喜歡對時代有領悟力、有掌控力的人。 雖然他們不太懂這些話的含義,但他們明白,反正何總就是喜歡積極向上的人。 不過,職工們很快發現,他們并非為了“何總”而積極,他們的“積極”是為了自己能在變革中立足。 因為“何總”在重組初見成效后,功成身退,離開了東方廠。 她從崇光廠帶來的工作組,幾乎悉數留下。崇光廠派出一位少壯派的副廠長來東方廠擔任主要負責人,而何小曼留下的工作組,與競聘的中層干部一起,成為東方廠復興的中堅力量。 按原計劃,何小曼要回崇光廠,接過石新源代管了將近兩個月的龐大集團。 但何小曼給自己放了個假。 東方廠的這場重組實在是很磨人,歷經困難重重,才有了如今的局面。何小曼覺得,這事實在比她開拓銷售疆域要難得多,也耗神得多。 夏日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