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13
,眾人愈發的心神不定。不會是,真要打起來了吧?就在張輔和李彬等人陷入糾結時,沈瑄和楊鐸卻若無其事的從軍帳中走出。楊鐸臉上依舊帶笑,沈瑄始終手按刀柄,口中卻道:“他日再見,必同楊指揮暢飲一番?!?/br>楊鐸笑道:“定國公誠意邀請,下官定不會推辭。還望能請興寧伯共飲,只當感謝興寧伯今次相助?!?/br>“好說?!北涞拿嫒萁K于出現一絲松動,按在刀柄的手又緊了緊。楊鐸不以為意,令校尉牽馬,“下官要盡快趕回南京復命,就此告辭?!?/br>“楊指揮一路順風?!?/br>目送楊鐸策馬遠去,沈瑄背脊挺直,倏然間轉身,開口道:“拔營,進攻黎賊西都!”“總戎……”“有意見?”“沒有!”打死也不敢。“拔營!”“遵令!”眾將齊聲應諾,在沈瑄轉身后,暗地里交換眼神,這是要噴火的節奏。只要被噴的不是自己,管他火勢綿延幾百里。如果能直接燒死黎季牦父子,更好!只不過,定國公和錦衣衛指揮使是有宿怨?沒聽說啊,反倒是兩人在燕王未登基前便已共事。莫非是在當時結下的怨氣?定國公的想法不是一般人能夠猜透,楊指揮使的心思更是詭譎莫測。即便是想破了腦袋,也參不透這其中的彎彎繞。好在兩人只是互看對方不順眼……但是,這能算好事?“文弼同定國公相交已久,可知其中緣故?”聽到李彬的詢問,張輔搖頭,“輔也不解?!?/br>見對方露出一副不信的表情,搖頭變成了哭笑,“輔當真不知。若詳知內情,怎會如此?”張輔的話不似做假,李彬只能相信所言確實。想想定國公和楊指揮使的性格,暗道,深究沒好處,還是糊涂些好。繼而想起天子旨意,話鋒一轉,“廣西停罷運送糧餉,大軍的軍糧全部要自籌,這事……”“此非難事?!睆堓o道,“我軍在賊之東都所獲甚巨,足以應付大軍三月所需。待攻下賊之西都,所獲定也不少。安南小國,儲糧卻如此之豐,實難預料?!?/br>“聽聞此處稻谷可以一年三熟,民多種稻,且有從鄰封掠奪,不足為奇?!?/br>張輔點頭,道:“果真如此,大軍自籌糧餉不是難事?!?/br>張輔和李彬的一番言論,也是大軍中多數人所想。就算大軍籌集不到足夠的糧食,身后還有成國公和興寧伯,總不會讓征討安南的將士餓著肚子打仗。“唯一所憂者,唯攻城之時會有-犯-禁-之人?!?/br>張輔的擔心不是沒道理。人有從眾之心,無人以身試法當然好。一旦有人管不住自己的手,私藏應上繳之物,定會有仿效之人。大軍之前所過,多為貧瘠城寨,除了糧食,幾乎沒多少有價值的東西。然安南雖是小國,宮殿和大臣的宅邸里,金銀珍寶的數量定不會少。越接近黎賊所在,沿途的城寨會越為富裕。不加以約束,情況恐會難以控制。犯-禁-的官軍多了,處理起來,麻煩就大了。當嚴刑峻法還是法不責眾,將是擺在總兵官和其他將官面前的一道難題。聽聞張輔等人的擔憂,沈瑄沒說話,只是從懷中取出一封書信,交給張輔等人傳閱。信是孟清和寫的,由為楊鐸引路的衙役送達。此事只有成國公知曉,楊鐸是揣著明白裝糊涂,還是根本不知道,只有他自己清楚。“天子已令興寧伯籌集糧草,大軍繳獲會用到何處,也在信中寫明。此事無需隱瞞,可傳達三軍?!鄙颥u掃過眾將的面孔,“李參軍那里,本帥會親自去說?!?/br>潛-臺-詞,除了定國公本人,誰也不許向李俊透露這件事。雖然有天子手諭,如此行事還是會被言官抓住尾巴,上奏朝廷,又是麻煩一樁。被言官一攪合,軍漢腦袋系在褲腰帶上,用拼命換來的東西,最后會落在誰手里都是未知數。進了皇帝內庫,不會虧了出戰的將官軍卒。收入國庫,也會有相應獎賞發下。若是遇到不開眼的伸手,沈瑄出面,照樣能讓他怎么吞進去,再怎么吐出來。但能省去這樣的麻煩,不是更好?孟清和信中提議,取出三分之一繳獲上交朝廷。天子內庫和國庫怎么分,不關他和沈瑄的事。余下的繳獲,除按照慣例分給大軍,其余都運往憑祥,通過商人換取糧食和糧種。足額抵充大軍糧餉,多出來的直接發給官軍做額外獎賞。“要換做銅錢布帛,到軍中登錄即可?!?/br>讀完整封信,張輔等人紛紛點頭,此策甚好!洪武帝規定,民間交易不許使用金銀,違者以律懲處。這道皇令在明初貫徹得相當徹底。永樂帝恢復太--祖成法,一樣不許民間使用金銀。直到歐洲人開辟美洲新航路,大量白銀涌入明朝,政策才逐漸變得寬松。永樂朝對金銀流通的限制依舊嚴厲,便是有軍漢私藏金銀珍寶,最終也要想法兌換成糧食布帛和銅錢才能花用。征討安南的將官想要將繳獲的金銀珍寶換成銅錢和日常所用之物,商人是唯一的選擇。三十萬大軍,有衛所官軍,也有土官和番邦的友軍。嚴令繳獲全部交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與其在事后施以嚴懲,不如從最初就擺事實講道理,用更大的利益作為交換。如果和商人交換來的東西,遠遠比不交-公-換來的獎賞,何必冒著掉腦袋挨軍棍的危險觸犯-軍-令?究竟是沒有任何擔保的商人可信,還是有金字招牌的興寧伯更有信譽?只要腦袋沒進水的,都會選擇后者。楊鐸對孟清和的計劃很感興趣,卻沒開口詢問,也沒令錦衣衛留下探查。天子已明令許可征討安南大軍便宜從事,只要不觸犯朝廷法度,他又何必討嫌的多此一舉?只不過,興寧伯以利益趨勢商人的舉動倒是提醒了楊鐸,北鎮撫司的探子該好好學習一下。沈瑄信任孟清和,在讀過孟清和的信之后,便決定依次行事??v然有心存疑惑的,在定國公的目光之下,也說不出一個“不”字。張輔和李彬等將領也被信中所寫的利益打動,有了下東洋船隊的前例,興寧伯會賺錢的印象早已深入人心。“總戎,屬下認為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