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39
品級的內侍,至少是個少監,當即行禮。跟在白彥回身后的兩個小宦官都沒出聲,宮內的規矩,首領太監和高品級的內侍在前,沒有他們說話的份。想表現一下?好處得不著,板子加身是一定的。“咱家奉命來找解學士?!?/br>白彥回是個伺候人的宦官,卻也曾跟隨永樂帝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天子面前,他不敢大聲說話,在這些不入流的文吏眼中,絕對是一座攀不上的高山。永樂帝重用宦官,是因其忠,也因其才,和壓制朝臣沒有多大關系。如鄭和,王景弘,侯顯,白彥回等,若非自身條件所限,換個身份入朝為官,未必會差到哪里去。這一點上,永樂朝之后的宦官,除個別之外,完全是拍馬也趕不上。見白彥回冷著臉,口稱要找解縉,文吏心中打了個突,不敢耽擱,立刻將白彥回引往了值房。解縉和黃淮聽聞皇帝召見,都是一愣。莫非是有要事吩咐?“咱家只奉命傳召,其他的,咱家就不清楚了?!卑讖┗匦渲?,“陛下傳召解學士,請解學士同咱家走吧?!?/br>這話何止是不客氣,簡直和錦衣衛拿人沒多少區別。文人一向看不起武將,更看不上宦官。如果不是被黃淮拉住,解縉當場就要發火。白彥回瞇了瞇眼,心中不屑。咱家都能一眼看清的心思,天子會不知道?就這樣,還想著從龍之功?做夢呢。天—色—已暗,一名火者打著燈籠引路,白彥回沒心思搭理解縉,早晚都要去見-閻-王-爺的人,還費心思搭理他干嘛?解縉終歸不是蠢人,看著腳步匆匆的的白彥回,心中涌起一陣不安。到了承運殿西暖閣,宮燈映亮門前內侍的臉,不安的感覺更甚。白彥回瞄了他一眼,先一步入內通稟。很快,暖閣內傳來了天子的聲音,“請解學士進來?!?/br>冰冷的語調,讓解縉生生打了個哆嗦,不由得想起被太--祖-高-皇帝罷官遣歸的那一次。解縉硬著頭皮走進暖閣,躬身下拜,“臣參見陛下?!?/br>話音剛落,耳邊就響起了一陣風聲。解縉下意識的躲了一下,定睛看去,兩本書攤開在石磚之上,正是他負責編修的,心頭一顫。“陛下?”“解縉,朕問你,朕的命令,在你眼中是否不值一提?”解縉的臉立刻白了,“陛下何出此言?臣萬萬不敢!”“你還問朕?!”朱棣怒極,幾大步走到解縉跟前,將另一冊書擲到地上,厲聲道:“朕命你修書時是怎么說的?!你是怎么答應的,又是怎么做的?朕命你修一部囊括天下學問之書,你就是這樣應付朕的????!”解縉頓時汗如雨下,“臣不敢,臣……”“你不敢?朕看你敢得很!”永樂帝怒極反笑,“朕好武不假,卻不是大字不識的莽夫!敢糊弄朕,讓朕成為天下人口中的笑話,好大的膽子!”解縉不敢繼續爭辯,伏在地上,不停的請罪。實際上,他也無言爭辯。書修得如何,他心里比誰都清楚。本以為修書不過是皇帝一時興起,做給天下人看的,不會要求過甚。道衍的提醒,他也沒放在心上。天子日理萬機,看過目錄總綱就罷了,哪會細讀?對解縉來說,早點完成任務,重新參與朝政,是當前最重要的事。不想,他完全猜錯了皇帝的心思,惹來雷霆之怒。此時此刻,什么從龍之功,朝堂-翻-云-覆-雨,都被丟到九霄云外。他甚至不敢肯定,自己能不能活著走出西暖閣。解縉伏在地上,不停請罪。永樂帝又從御案上拿起一本書,雙手用力,一扯兩半。破碎的紙張從頭頂飄落,伴隨著皇帝冰冷的聲音,“解縉,朕再給你一次機會,最后一次!”潛臺詞是,若是這次還敢用這樣的態度糊弄了事,后果會如何,自己掂量!解縉滿頭大汗的走出西暖閣,邁出房門時,恍如逃出生天。饒是穿著棉袍,背后也已被汗水打濕。永樂帝站在暖閣內,表情陰沉,目光冰冷,熟悉他的人都清楚,這是他要殺人的預兆。白彥回沒讓小宦官跟著,自己彎腰撿起被朱棣撕碎的紙張,等到殿內收拾干凈了,小心候著朱棣發話。“這些也帶上?!敝扉χ钢干鲜O碌膸妆緯?,“一起送回翰林院,傳朕口諭,朝廷養著他們,是讓他們做事的。不能勝任,朕準他們致仕!”“奴婢遵命?!?/br>白彥回抱起書卷,退出了暖閣。翌日,永樂帝召見了道衍,君臣商談了半個時辰,隨后,宮中下旨,斥翰林所進之書向多未備,重修。并正式下令,敕太子少師姚廣孝,刑部侍郎劉季箎,翰林院學士解縉為總裁,掌管修書一事。道衍和尚一個人壓不住這幫翰林,朱棣干脆調來刑部侍郎壓陣。再敢將道衍的話不當一回事,直接去刑部大牢吃年夜飯。又命翰林學士王景,侍讀學士王達,國子祭酒胡儼,司經局洗馬楊溥,儒士陳濟為總-裁。翰林院侍講鄒緝,修撰王褒,梁潛,吳溥,李貫,楊睹,曹棨,編修朱纮,檢討王洪,蔣驥,潘畿,王俌,蘇伯厚,張伯穎,典籍梁用行,庶吉士楊相,尹昌隆,宗人府經歷高得旸,吏部郎中葉砥,山東按察司僉事晏壁為副-總-裁。同時,命禮部選-拔-朝中官吏,尋訪民間宿學老儒充編撰。除此之外,令各省布政,各邊衛鎮守,推舉府州縣學及鄉間善書生員入京,充繕寫。人員召齊,于文淵閣開館修書。修書人等,朝官給俸,生員給米,無功名者給寶鈔布帛。永樂帝還下旨,修書期間,一應食宿皆由朝廷供給。租房給補貼,吃飯有工作餐。一天兩頓,吃不飽,吃不好,直接問罪光祿寺。命令下達之后,解縉等人不敢提出任何異議。沒見刑部侍郎都被派來了?想安生回家過年,就得照天子的意思來,修好這部書,不能出任何差錯。朝堂之上有人上疏,言此舉勞民傷財,請天子三思。況翰林院之前已經進,天子還有什么不滿意的?好大喜功不是好事,勤儉治國方為根本。不提《文獻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