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54
角仍含著笑意,應聲答道:“我亦覺著邊、王二位賢弟才學出眾,不過李伯徵實不必請了。和衷兄進京就已到過他家,他們兄弟來往其實密切,若請了他,到文會上就不方便咱們說話了?!?/br>他親身體味過發現父親是寫自己最愛看的連環畫的作者的感覺,不想讓李兆先也體會一回了。而且叫上李兆先也沒什么用,崔燮可有原則的很,一家父子只用一人,就跟古代名將挑兵士一樣,絕不會父子俱用。王守仁跟他定下此約,由他幫忙請邊貢、王九思二人共聚。那兩位才子中邊貢性情稍軟,王九思卻倨傲,不是詩文出眾的才子不愿意見。但李夢陽的才華令他們傾心,兩人都唯他之意是從,再怎么覺得崔燮略無詩才,不是他們才子之輩,也同意了見面。但他們同意了,崔燮這邊一時半會兒卻騰不出工夫。他剛把起復申請遞到吏部,宮里就有內侍傳旨,命他官復原職,趕緊回去上班。什么三天休假,一天也沒有了,弘治天子迫不及待地要見到他,叫司苑局太監來當面跟他探討一下正在試驗的雜交大豆新技術。第270章日講的安排比經筵簡陋得多,就在文華殿后穿堂設御座、一副講案,數位講讀官、侍班官侍奉講筵而已。崔燮當年入直講就是承了先皇余澤,認真論起來可算是半個傳奉官,不過他是狀元出身、編修職位,在文官中屬于最根紅苗正的一類,沒人會指摘他這點。如今在鄉下養望五年,再回來更是資歷人望俱備,弘治天子將他拔回日講班子,也就是件順理成章的事。不過他入直太急,來不及備講章,幾位講官們商議下來,就由他領天子讀書十遍、背書十遍,其他人按進度進講。如此安排,大家都省事。崔燮深知天子召他不是想聽孟子,而是想聽孟德爾的雜交理論,所以他入直前就只看了一遍張元禎等人的講章,倒把自己的小論文翻出來,重記了一遍關鍵數據。直講結束后,弘治就請先生們到文華門外領茶飯,獨留下崔燮問對。崔燮五年未還朝,相貌變化倒不大,天子卻因飲食鍛煉得當之故,顯得氣色紅潤,比當初殿內荏弱的少年更有氣勢威儀了。他賜了崔燮座,命人送上茶果,而后略帶急切地問道:“崔先生是如何知道這蒔弄大豆,增益產出的法子的?”這個……當然是因為他還沒把生物忘光,至少能記著點遺傳基因哪、雜交啊、孟德爾豌豆實驗啊之類的東西。不過最終決定種大豆而非豌豆,是因為大豆的用處比較多,能磨豆漿、點豆腐,又能榨油,榨油剩下的豆餅還可以添作牲口的飼料。當然,這大實話是不能說的,得往當世主流的理學上靠。陸九淵講“六經注我,我注六經”,他也可以借來用一用嘛。崔燮拱了拱手,十分謙虛地說:“臣能知此,乃從中讀來?!?/br>“哦?大學中何曾有此法?”雜交二字說出來不雅,天子便含糊過去,回憶著大學兩千言——就連集注都加上,也沒有具體到農事的地方???司苑局太監王公公也在旁侍立,瞪大眼睛盯著崔燮。崔燮毫不遲疑地就把王圣人提了出來:“臣回鄉丁艱前,曾見當時還未中試的編修王守仁在翰林院后衙讀書。其讀到‘格物致知’一段時,不似臣當年那樣,囫圇記下圣人所注之意就滿足了,而是親試格致之道,在衙后格竹七日,以致重病?!?/br>天子好奇地問道:“那王編修可格出什么了?”崔燮利落地答道:“圣人言格物,須要格得徹,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物有大小、事有難易,即便是一竿竹子,亦有根莖花葉之別,未必格幾日就能格得徹。但臣歸鄉后正是學了他用心格物的工夫,從小處入手,才得把大豆中所藏的道理格明白?!?/br>弘治天子隨口夸了一句“王編修亦是有心人”,又緊著問崔燮:“朕看了你的奏書與栽豆手札,有些事還不大明白,你來再給朕講講?!?/br>司苑局王太監親手捧上了李學士替他改的奏疏,弘治天子就問了幾個關于大豆性狀和不穩定性的問題。崔燮還講不了基因科學,但他能講規律。他自己畫過所種豆類的圖譜,此時皇上面前再畫一遍,講了雜交一代種子與二代種子的區別,對二代子實性狀變化做了統計。雖然沒講到更深的層面,但這已經是天子見過最嚴謹詳細的農學文章了。崔燮撂下筆后,卻還有點意猶未盡地說:“臣所知太少,只能記下所見之物,略加應用。若要格出更深層的天理,還需待后人一輩輩研究?!?/br>弘治天子已經很欣慰了,夸贊道:“這花兒畫得猶如真花在眼前,可見先生當日是何等用心于此。想不到崔愛卿還擅畫花鳥,這等精細逼真之作,朕在宮中也……”他忽然想起什么,頓了頓才說:“朕也只見過先皇收藏的兩幅神仙宴飲圖,能有這樣立于紙外之感??上俏划嫀煵辉雽m,也不知其真正身份為何?!?/br>不好意思,那兩幅畫也是我畫的。崔燮微微低頭,謙虛地說:“陛下過講了,臣不過是常見此物,畫得細致些罷了。若說畫得真,多半是因臣家里薄有些產業,能用得起水晶鏡片,比別人看得清楚。也是因為真正看清了其傳粉之法,才能想到用此授粉法選育良種?!?/br>要是有顯微鏡就更好了。不知道這時代發明出來沒有。可能就是兩個透鏡擱一個管兒里,用時慢慢調整高度……就是做不出顯微鏡,至少能做出個望遠鏡來,回頭找人做一個試試。他回憶著顯微鏡的外形,覺得有點復雜,里面用到的玻璃又太多,光用水晶試制,估計制成了,他們家也得破產了。弘治天子笑道:“先生忒謙了,世上有多少用得起水晶鏡的人,難道那些人不知道格物窮理之道?終歸都未能致道,只有先生真正得了?!?/br>司育局王太監忙問:“暖房中正有在開花的豆株,皇爺可要剪幾枝來,用目鏡看看是否與崔大人所畫相符?”天子點點頭:“你們先去準備,朕與崔先生用膳?!?/br>離京五年,崔燮終于又嘗到了御膳——低油低鹽低脂版的。味道遠不如當年吃經筵講筵的時候。不過這健康飲食的主意還是他出的,天子都能堅持,他這個始作俑者更不能挑剔,仍是認認真真吃完了一頓飯。弘治天子吃得并不多,倒不是飯量少,而是心里有事,不愿在吃飯上浪費時間。等大豆花拿來,王太監親自拿著鑷子剝開花瓣,請天子觀察花蕊,花藥,甚至剖開雌蕊看子房內部的胚珠。天子政務繁忙,從前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