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50
謝瑛就得回鎮撫司點卯,崔燮睡眼惺忪地幫他遞腰帶、拿網巾,送他從后門回了家。折騰這么一趟,崔燮自己也睡不著了,索性回去收拾了帶回來的禮物,就叫人遞帖子給親友故舊,或挑日子上門拜訪,或約著一起去喝酒。帖子剛剛送出去,兩位國舅就穿著內賜的飛魚服,滿面紅光地來見他。一進門就趕著講他們兄弟如何費心耗力地給太子出題,逼著小太子認真做卷子,從小扳正他的學習和做事態度。他們倆自己當年學的也不怎么樣,受罰的經驗豐富,對付太子就拿出當初崔燮對付他們十分之一的手段,也能折騰得小太子到處告狀……而不得。倆人沒事就回憶自己是怎么挨罰的,居然沒回憶出心理陰影,反而體會到了當年崔先生罰他們時的快感,不,是苦心,然后越發喜歡憶舊了。兩人情真意摯地說:“當年若沒有恩師苦心教導,我二人焉有今日的擔當和本事?請老師受我們兄弟一拜,以后還不吝管教我們兄弟?!?/br>崔老師一時竟不知如何評價他們這學以致用的態度,想了想還是鼓勵為主,表揚了他們幾句。不光表揚,還上了兩位國舅最上心、最喜歡的獎勵:“第二回少年錦衣衛印出來后,給你們兄弟各畫一張真人大的立像,你們可喜歡什么服色的?”喜歡!什么服色都喜歡!就跟錦衣衛正傳的謝鎮撫和十四千戶一樣就好了!大張國舅擺了個執刀斜劈的姿勢,小張國舅則是橫刀過頭,都是自己覺著瀟灑勇武到不行的POSE。崔燮用心記下了,還許諾叫畫師把他們倆畫得更高大俊美,美得兩人午飯都沒吃多少,裝了半車老師帶回京的土產,暈乎乎地回家去了。崔燮目送他們離開,先拿鉛筆畫下二張兄弟要的姿勢,免得忘了,然后翻出自己在鄉間的著述,又備上些活雞、臘rou,許多瓜茄菜蔬,準備晚上去看李老師。官員在鄉間居喪時講學、著書已是通例,崔燮當然也得拿出東西來供人觀賞。只不過他在鄉間著的不是一般讀書人愛作的理學文章或是詩詞,而是一摞摞的農科論文。他的文章攢巴攢巴也有小二十萬字,快趕上一部了:其中有這些年實驗出來的農科技術;有復原和使用王禎中農具和水利設施的體驗報告;有栽植耐鹽植物利用鹽堿地經驗;有破除迷信、防治蝗災及蝗蟲食用指南……蝗蟲,生翅的為蝗,未生翅的為蝻,北方常見害蟲。炸著吃,好吃;烤著吃,好吃;晾成蝻蝗干,味同蝦干,好吃。蝗蟲多生在水旱災之后,愿是大旱越伴生蝗災,若不及時治理,甚至能成飛蝗千里,蔓延幾省的大災。崔燮一向住在屯子里,有時連日不雨,在家就能看見蝗蟲亂蹦亂飛。他但凡見著蝗蟲,就叫人到處捕捉,免得成災。當地百姓們有肯捕蝗的,也有迷信蝗蟲是上天降罰,不敢驅蝗的,他就從家里拿出糧食,收買當地人捉蝗挖卵。一斗蟲換一斗粟,就有許多老幼婦孺肯干這些事,將生蟲的荒灘清得干干凈凈。只是蟲卵不易清理,靠人挖不盡,他就仍祭出生石灰消殺大法,往蝗蟲滋生的地方灑生石灰和硫磺,燒死沒挖出的蟲卵。遷安新調來的縣令張濟聽說此事,也叫別處的農戶學著捉蝻蝗。但因不是蝗災大起的時候,官府不能拿糧換蟲子,只能向富戶勸募,崔燮便捐了不少糧食和大豆。為此張縣令特地作了篇的文章謝他,親自登門送文,請他點評。崔燮拿出看八股的眼力看他的文章,幫他挑了幾處賣弄文采,顯得繁瑣靡弱的地方,稍事修改,令文章更渾融。張縣令激動得才思泉涌,不僅改了文章,還當場題了首贈他。崔燮一時半刻憋不出次韻詩來,只能送了他一袋蝗蟲干和兩只吃蝗蟲粉飼料育肥的雞當作回禮。張縣令拎回去后琢磨了幾天,請了當地里老來,當眾吃了炸蝗蟲干,以示蝗蟲可食,勸百姓見即捕殺,不要把它當作上天降罰而有所畏懼。崔燮聽說這事,深感他為了治蝗夠豁得出去的,也豪情大發了一回,對著收割后光禿禿的麥場憋出幾句:“飛蟲豈是天公降,早治淤涂亦可防?!?/br>李老師晚上見著他之后不問寒溫,先看他的文章詩賦。先見了這首詩,臉上頓時掠過一絲喜意,難得地夸了他一句:“頭巾氣盡去,臺閣氣于斯可見矣?!?/br>換言之就是不大酸了,改打官腔了。反正李老師自己都說過詩中有臺閣氣不是壞事,崔燮就當自己真有進步,美滋滋地領受了夸獎。不過李閣老更愛看他的小論文,夸起這個就比較真情實感了。論文里畫了他應用的所有農作物,都是上了色的,還畫出其出生、長成、開花、結果的不同形態,枝葉花果都有解剖圖,栩栩如生。哪怕是從未接觸過稼穡的人,對著這畫也能從田野中認出這種莊稼了。文里更羅列了大量數字,做成更顯而易見的表格、柱狀圖與餅狀圖之類,讓人打眼就能看出優劣,省了多少眼力和精神!他從前做翰林學士時,寫奏疏章表都恨不能駢四驪六地炫技;如今當了閣老,一天要看一摞下面呈進的奏章,才知道那樣的文章看著耗神費時,還是簡單直白的好。他撂下文稿,贊許地看了崔燮一眼:“難怪徐首輔當年就說你能做實事!別的還罷了,糧食和治蝗真天下要務。前頭雜交豆和糧豆間作疏我已替你奏上去了,宮內正試種,這個治蝗法你改寫一份簡單些的、可推行的奏疏來,回頭呈進上去,圣上必定喜歡?!?/br>小論文易懂,格式卻不對頭,得重寫一遍才能呈進。崔燮立刻點頭應下,又問起了起復的事。他老師就是閣老,師徒之間也不用說什么場面話,直接說:“去年天子下令修會典,翰林院正缺人,早就等著你回來了!你明天去吏部交還勘合文引,給你三天假安排家事,三天一過就趕緊回翰林院干活?!?/br>剛修完,又要修會典,弘治天子真個勤政,完全不給他們翰林們像在成化年間那樣瀟灑過日子的機會??!崔燮在鄉下宅久了,想到要天天修書就覺著手臂發酸,忍不住低嘆了幾聲??伤膊桓艺f不想干,只能苦中作樂地安慰自己:幸虧上回修實錄時存下來的資料都還在硬盤里沒刪,修會典時能腦內查資料,多少能省點兒精力。李東陽看他蔫蔫的,也勾起了幾分心事,嘆道:“你這兩年在遷安守孝,卻把太子出閣的大事耽擱了。若去年你在朝中,那十二位太子講官中必有你一個位子了。如今東宮額員已滿,用的又都是年少有為的翰林,除非張文祥再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