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40
出門塞給自己的小親兵,吩咐道:“快給沈將軍送過去,止痛的?!?/br>別管那絲絹擦過什么,反正效果十分靈驗,東西一送到,沈易的嚎叫聲立刻小了好多。顧昀黑心爛肺地消遣完自家兄弟,轉回到帥帳中,本打算將積壓在桌案上的一打戰報和各大駐軍地的一堆信件批復了,提起筆來才發現自己完全靜不下心來。戰報上的每一個字都認識,就是不能連成一句話跳進他眼里,他一會漫無邊際地想道:“那木頭上會不會只記載了做法,沒有解法?”一會又想:“那也沒關系,只要有烏爾骨的來龍去脈,陳家總能想出辦法?!?/br>然后過了一會又暗道:“不會真讓我給護國寺那幫禿驢燒香吧?娘的……”……種種翻來覆去,沒個頭緒。而一股難以言喻的思念就在這千頭萬緒中殺出了一條血路,躍然上了他的心頭。顧昀筆尖上的墨汁掉了一滴下來,他總算回過神來,干脆將那一堆公務悉數推開,浮生偷歡似的取出信紙,開始堂而皇之地擠占公務時間徇私情。人間四月,兩江之地芳菲已將盡,漫長的梅雨*地自河海上蒸騰而起。這一個多月以來,長庚一直身在江北,他先是一手cao辦了鐘老將軍的喪事,而后,方欽又上書建議隆安皇帝,將雁王留在原處,協助朝廷使者推進與西洋人接洽事宜。雁王雖然已經步下政壇,但方欽依然覺得他在京城中是件十分如鯁在喉的事。按理打蛇隨棍,對付政敵就應該一擊必殺,但雁王辭官的由頭并非由方欽本人策劃,整件事不在他的掌控之中,而且雁親王這種身份很不好辦,除了謀反大罪,確實也沒什么可以將他趕盡殺絕的。方欽只好想方設法將他遠遠地支開。“協助”二字非常微妙,意味著這件事不是由雁王主導,他只有義務,沒有權力。事成之后也是人家正使的功勞,但萬一出點什么亂子,那可供拿雁王做文章的地方就多了。可惜,天不遂人愿,方欽希望看到的“亂子”沒有出現,雁王在江北大營混得如魚得水,人緣極佳。他本來就很會討人喜歡,跟眾將士又有并肩作戰的情分,還有鐘老將軍和顧昀的面子保駕護航。朝廷派出的使者十分有眼色,到了江北后一切以雁王馬首是瞻,加上顧昀平日里書信不斷,十天半月還會專程過來看一眼,在兩江沿岸欺負西洋人的工作可謂十分順利,期間打了三四場小型水上戰役,便宜占到了,兵也練了,李豐也說不出什么,反而隱約覺得有點對不起雁王——所謂遠香近臭就是這個道理。而與此同時,另一件讓方欽始料未及的事發生了,這使得他愣是沒能騰出精力來趁機往兩江之地安插勢力——第一批烽火票到期,要還錢了。第一批烽火票的地位非常特殊,說是風雨交困的大梁王朝的起死回生藥也不為過,當時倘若不是有這一批物資支撐了顧昀在西域的那場勝仗,在北方戰場重重重壓,國內紫流金又告罄的情況下,西洋人再一次圍困京城只是時間問題。首批認購烽火票的人對國家有大恩,于情于理這個債務必須要還,若是朝廷不拿出這個錢來,那不但是失信于人,以后烽火票都發不出去是肯定的,之前雁王好不容易推行的“烽火票在民間可等價金銀,禁止商戶拒收”的政令也將成為一紙空文。這樣一來,就算別人答應,那些吏治改革初期為了烏紗帽捏著鼻子認購了大量烽火票的朝廷大員們也不能答應。直到此時,方欽才不得不承認,雁王雖然手段激烈,借刀殺政敵從不手軟,動起改革的刀來想剜誰的rou剜誰的rou,乃至于得罪了一大批人……但他卻終究早早埋好了一顆種子,敵我不分地把滿朝上下都綁上了他的賊船。按著軍機處的本來規劃,首批烽火票在發售伊始,就有了后續方案:第三批烽火票正好在到期日前一個月面世,按著以往的經驗,一個月差不多能賣個七七八八,這一筆籌措的銀錢中,有一部分是預留給歸還首批債務的,無論是時間還是金額都綽綽有余。可是誰也沒料到的是,雁王這么一走,民間大小商賈不買賬了!方欽知道十三巨賈私下里是站在雁王那邊的,但大梁幅員遼闊,難不成除了這幾個野心勃勃想要參政的之外,別人都不做生意了嗎?再者還有那些想削尖了腦袋往上爬的官員,各省塞一塞指標,很容易就將錢款籌措上來了。但他小看了商戶聯盟網。這是杜財神在雁王的授意下,在戰后的這段時間里全力推進的。各行業有各行業的商會,所有商會組成了一個大聯盟,成員雖然會受商會約束,但也享受好處,從其他成員那里進出貨物拿優惠就不提了,主要是匪盜橫行的亂世中,如果有商會的印件,可以請求各地方官府駐軍的保護——這是朝廷當時給首批認購烽火票的十三巨賈的特權,杜萬全慷慨地讓出來分享了。而很多商戶漸漸地發現,接受約束并非壞事,有了大商會的標識,民間買家的信任成都上升了不少,再也不用陷進跟那些以次充好的商家的價格戰中。這張商戶聯盟網很快鋪陳到了全國,或許幾十年后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此時成立初期,成員的忠實度都非常高,儼然成了方欽面前的一塊鐵板。第三批烽火票誕生伊始就受阻,除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官員剛開始消化了一點之外,幾乎完全推不動——商會莫名的不配合讓人心里產生了很多疑慮,朝中的老狐貍們望風不動,個個跟風推諉。而利誘不成,威逼也不成。以十三巨賈在后面推動的一批新貴已成氣候,再要動他們已經沒那么容易了。烽火票自軍機處推行,但軍機處也只負責推,往來錢款都是從戶部進出,方欽恨不能叫上一干黨羽自掏腰包——然而杯水車薪,且不說各大世家愿不愿意掏這個錢,就算愿意,真眼也不眨地掏出這么大一筆錢財,當初連雁王都能罵得灰頭土臉的兩院窮酸們指定得一擁而上,不揪個底朝天不罷休。隨著日子逼近,連李豐都坐不住了,親自過問了好幾次,三四天的功夫,把方欽與軍機處一干人等叫進宮訓斥了沒有十頓也有八頓,壓力終于大得頂不住了,六部不得不聯合上書軍機處,請雁王回朝。政令送抵江北的時候,長庚十分平靜地接了旨,然后有條不紊地安排軍務交接,把“寵辱不驚”的態度端了個四平八穩,好像一點也不著急回去,及至第二道加急令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