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536
的百姓,所有人都真正見識了皇權的危害,才能上下同心,終結家天下!我們要做好準備,隨時可能會掉腦袋。不過我堅信,萬歷和他的黨羽沒法收拾殘局,只會把天下弄得越來越糟,到時候天下百姓忍無可忍,就會奮起反抗,滔天的民意,足以淹沒萬歷,摧毀?;庶h!” 一無所有之后,申時行竟然完成了一次了不起的升華,他的雙眼看穿了繁雜的局面,也洞悉了唐毅的全盤算計。 當初師相沒有選擇一個更強勢的人物作為自己的傳人,怕是就存了這個心思。任何強勢的人物,都會把大明帶入新的治亂循環。 只有忍耐,只有等待,只有不斷戰略后退,才能讓皇權之惡充分顯現出來。 要對付的不是萬歷一個人,而是千百年來的君權神授! 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申時行終于像是涅槃的鳳凰,在磨礪之中,浴火重生。 他和三位閣老安安穩穩住在瀛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釣魚之外,他們甚至開辟了一小片菜地,種上了小白菜和水蘿卜。 漸漸的,申時行和看守他們的侍衛也混熟了,雖然他們恪守上面的規矩,不會告訴任何朝廷的事情,但是旁敲側擊,申時行也得到了很多消息。 比如一個年老的侍衛就向申時行抱怨,說是本來再有五年,他就能安穩退休,并且拿到一份津貼,用來安度晚年,可是朝廷貪心不足,威逼銀行,他的退休津貼很可能保不住了…… 尋常人可能不懂,但是申時行參與了多少的制度設計,對唐毅的改革熟悉極了,他聽到這個消息,強忍著激動,差點高興昏過去。 萬歷啊萬歷,你果然動了最不該動的東西!就等著萬劫不復吧! 唐毅柄國期間,對龐大的官吏系統都進行了整頓,比如唐毅確定了退休制度,最底層的官吏,只要五十歲就可以退休,最多延長到五十五歲。 官吏數量增加,又有了年齡上限,就出現了養老的問題。 原本明朝是不存在養老金的問題,很多高官致仕之后,依舊享受俸祿,大多數官吏退休之后,就靠著家中的田產土地,兒孫后輩奉養。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其實這話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知府五品官,一般情況下,三十歲考中,外派知縣,經過三個任期考滿,才能升官,就是三十九歲,做一任推官、御史、或者是州府的二把手,等到升為知府的時候,差不多就是五十左右。 大明的平均年齡還不到四十歲,五十歲已經很老了,不抓緊撈一筆,如何能舒舒服服過日子。 十萬兩或許多了,但是總要有兩三萬兩,才能活得體面自在。 唐毅深知不能光是嚴刑峻法,還要設身處地,替大家著想,這也是唐毅變法反對聲浪很小的關鍵所在。 他宣布施行百官致仕津貼制度。簡單說他先給所有官員增加了兩成的俸祿,這兩成并不交給官員,而是轉存入銀行,朝廷再增加一成,一共是三成,作為本金。 拿一位大學士來說,原本的俸祿才二百兩,唐毅在任內,一度提高到了五百元,兩成就是一百元,朝廷補貼一成,一共是一百五十元。 如今大明的普遍利率在百分之十以上,存入的錢,拿去投資,利滾利,不斷增加,等到官員退休之后,差不多都可以領到在任時候的八成。 也就是說,一個大學士退休了,能領到四百元,一般的知府也能有一百五十元。 錢或許不算太多,但是足夠一個清廉的官吏,安度晚年,衣食無憂。 唐毅的這一套退休金制度,受到了官吏們的歡迎,尤其是很多底層小吏,更是感激涕零,大贊特贊。人心安穩,加上強力的監督,唐毅任內,貪腐的情況得到了極大地改善,這也是幾百年來,少有的成績。 申時行驚嘆老師的奇思妙想,卻也窺見了唐毅更深的用意。這一套制度,等于把官員的晚年同銀行綁在了一起。銀行獲利多,他們的津貼就豐厚,銀行垮臺了,他們就一無所有。而銀行又如何獲利呢? 投資工商,購買股票債券,注資海外殖民公司,開發礦產、木材等等…… 一言以蔽之,唐毅把官僚系統、金融系統、工商殖民系統捆綁在了一起,形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聯合體。 當初平穩運作的時候,自然沒有什么問題,可是一旦有人想要破壞,就要嘗到強烈的反噬! 而此時,萬歷就被放到了火上烤。 平凡跳出來成立護法總會,并且聯合各省士紳名流,共同上書,要求朝廷立刻釋放諸位閣老、資政。各地響應,每天都有萬言書送到朝廷,一股股強大的民意,向萬歷襲來。 萬歷認定了這些人是唐毅鼓動的,他視這些人為亂匪,可是眼下他手里只有兩支人馬,馬芳的騎兵因為老總鎮突然死去,軍心不穩,京營又要守衛京城,保護萬歷安全,根本派不出人馬。 想要討逆,必須擴軍,再有萬歷要恢復內廷,征召上萬名太監入宮,又是一大筆花銷。戶部拿不出錢,萬歷召集王家屏等人商議對策。 實際上唐毅柄國這些年,戶部一直是赤字,靠著發行債券,還有種種復雜的金融手段,維持朝廷的財政運轉。 萬歷覺得自己也可以效仿,他要求大明儲蓄銀行承購一千萬元擴軍債券。除此之外,他還逼著銀行方面減計三百萬元到期債券。 這兩項命令下去,激起的風暴,竟然比抓捕七位閣老,來的還要猛烈,萬歷和他的手下,完全始料不及…… 第1137章 走在錯誤路上的萬歷 越是精密的機器,就越容易出問題,需要越高明的技術人員cao弄,小心保養,至于修理就更加麻煩了。如果把大明朝廷看做是一部機器,在隆慶之前,最多是鍬鎬鋤頭的水平,哪里出了問題,幾乎一目了然,就看有沒有膽量去做了。 隆慶六個年頭,大明朝差不多變成了自行車,零件多了,功能復雜了,駕馭需要更小心了。 等到經過了萬歷最初的十年,唐毅把這部機器弄到了火車的水平,而金融就是這一列火車的車頭,心臟! 要說朝廷究竟變得如何了,恐怕除了唐毅之外,就連申時行都未必看得明白,就更遑論萬歷和王家屏等人了。 大明儲蓄銀行擁有三億元資本,每年過手的財富不計其數,一千萬元債券,應該非常輕松。至于減計三百萬元債務,更是小菜一碟。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萬歷覺得君王就該富有四海,所有的好東西都是他的,想要什么,下面的人就該老老實實,雙手奉上。 再說了,大明儲蓄銀行是借著朝廷的威風,才能這么興旺。開一個小鋪面,還有跟街面的兄弟打好招呼,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