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89
書迷正在閱讀:宅男穿越手冊、魂圖.勝利與誓約、聽弦宮、甜在我心、貓生贏家、鬼攻、有限沉溺、八拜之交(H)、桃花禍 妖孽成災(NP)、嫁入豪門的Omega
里所存的書版全部被毀,國子監里的博士和學士們為了不讓這些書從此消失在胡人的手里,冒著極大的危險,耗盡精力將許多書默了出來,又秘密送到地方上有膽量的書坊里重新刊刻成書,這才沒讓許多著作毀于一旦。 大楚立國,這些書坊紛紛把以前替國子監博士們保存的刻版和書籍拿了出來,重新填補國子監的集賢院。先皇為了表彰這些書坊當年的義舉,對這些私人的書局、書坊、刻書鋪十分優待,又大力支持民間書籍的傳播,徹底打破了世族和官方才有大量藏書的歷史。 正因為前朝書籍損失太大,信國公府的“微霜堂”才能那么受到文人士族的追捧,而后來開放了私人書局,李茂才能斥資購買大量書籍繼續填充微霜堂的藏書。 由于當年胡人征戰中原之時,江南地區受損失最小,所以當年僅剩的大部分刻書鋪都集中在吳州的錢塘地區。 而那里,正是江家的大本營。 沒人知道這樣的奇書為什么皇帝不下令國子監的集賢院刊刻成書,而是只放任手抄本流傳。但皇帝同樣也沒有禁止此書流行,甚至有許多大臣都證實曾在皇帝書房的桌子上看過這本書,那么說明這書在皇帝眼里是沒什么問題的。 這樣一本還沒流傳開來、國子監也沒有刊刻的奇書,又牽扯到如今大楚的公府勛貴,其中蘊藏的商機,頓時讓書商們紛紛上京尋找活動的門路。 李茂平日里深居簡出,對各種社交活動雖然熱衷,但卻很少和商人打交道。這些書商沒辦法直接搭上線,就通過各種關系找到了行知書院的陳軼。 人人都知道行知書院是信國公府舊任的幕僚長開的,如今陳山長和信國公還保持著良好的交往,行知書院有大半學子是減免束脩的,這其中支撐著行知書院的經費從哪里來,很多人家都猜是信國公府資助的。 陳軼接待了幾位書坊的商人,下意識覺得這是信國公府揚名的大好機會。 信國公府以武勛立府,人人都知道李碩決策果斷,部署周密,他行軍打仗,或分道并進,輕騎奔襲,或誘敵出城,設伏圍殲,指揮極其靈活,因而多獲勝利。 但由于李老國公出身貧寒,所有兵法韜略都是成年后才開始學習,一直受到將門世家的詬病,認為他是野路子,加之后來李蒙、李茂為了避嫌,都走的是文官道路,信國公府權利地位是有了,在武勛一事上的名聲卻一直都不算太盛。 尤其和累世出名臣良將的晉國公府比起來,底氣就弱了那么一點。 陳軼自然也拜讀過那本,只覺得自己當年果然沒有跟錯主子,這老信國公果真是胸中有大丘壑大智慧之人,當年急流勇退也絕不是只看在感情上。 只可惜運道太差,否則如今李蒙在世,信國公府很快也將成為出將入相之府。 但如今不同了,若是李老國公的能宣揚開來,再叫吳玉舟想法子在云夢閣里培養一批說書先生,這三國演義就將傳遍大江南北,成為信國公府最亮的一扇招牌。 這書妙就妙在老少咸宜,雅俗共賞。也許是李老國公并非出身世家的原因,通篇雖然說得是歷史,可也夾雜各種之言,半點都不艱澀,其中蘊含的道理卻不粗淺,最適合街談巷語,府中雅敘,廳堂聽書。 加之“三國”里有許多人人耳熟能詳的故事,接受起來就更加容易。 所以陳軼接受了這幾位書商和刻版商的托付,直接去找了信國公李茂,說明這背后蘊藏的無限好處,勸他接受下來。 李茂自然也想同意,但這書是他母親復述出來的,道理上至少要支會家中老太太一聲,于是便有了今日這一趟。 顧卿聽到有出版社社長加印刷廠廠長要見她,連忙整衣去前廳見客。 書商和刻版商雖然也是商人,卻也是大楚諸商之中最不受歧視的,概因這些商人是為了傳播學問而從事此行當,絕大多數都讀書識字,有些還學問淵博,說話并不讓人討厭的緣故。 這幾位書坊的商人都是錢塘地區最大的幾家書坊的負責人,旗下的書齋書局遍布大江南北,這些人和大楚各大刻書鋪也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所以此次來的時候,也帶了各大刻書鋪的技術骨干,就是為了向信國公府展示自家實力的雄厚,技術的精湛。 這幾位書坊老板互相都相熟,他們之中,“罄竹齋”的老板吳應人最年長,便由他最先說明了來意,并且由其長期合作的刻書鋪“華三郎刻書鋪”的負責人提供了自家的雕版、印紙、裝幀本和套紅本給顧卿觀看。 這些人進府都是做了諸多準備,不但背來了沉重的大版小版,還帶來了諸多紙張和以前的成書。私人書坊不像官家修書,質量肯定是及不上官家版本的,但他們這些民間刻書局的技術也在不停發展,自詡不會比官方差太多。 顧卿看完了三家送上來的各種“投標材料”,好奇地問“華三郎”的負責人:“諸位帶著這么多板子進京,難道不累嗎?” “老夫人,一塊雕版通常要耗費師父極大的心血,這就是我們刻書鋪的根本,自然是要帶上來給您看一看的。一塊板子刻得好,可以用許多代……” 顧卿見這人開始滔滔不絕的說這雕版有如何如何多的門道,知道他是曲解了她的意思,連忙打斷:“老身只是覺得這些板子體積太大,諸位為何不帶些活字過來再行拼湊?” 幾位刻書鋪的負責人面面相覷,其中一個膽子較大,直言相問: “邱老太君,何謂活字?” 顧卿一愣。 這里還沒有活字印刷嗎?這時候的時間推算,不已經相當于宋末的時間了嗎? 是了,這時候世家還在綿延,印書以前大約都是這些世家私人控制的,科舉聽說也是尹朝才開始推行,地方上的書籍事業應該進展的很慢。 “你們可以試試把常用字全部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字模,到了要印刷之前,再讓人排版在盤子里,把活的字模全部按照順序排列起來,等印完了拆出子模,就可以反復使用……”顧卿只是稍微點了點,幾位刻書鋪的負責人眼睛立刻一亮。 “邱老太君,這辦法您是從何處得之?”華三郎家的負責人難掩激動的說道:“我們一定要向那位高人請教請教!” “呃……”顧卿不敢說是另外一個時空里一個叫做畢昇的人發明的,只好含糊其辭地說道:“印章不就是這個道理嗎?許多個印章連在一起不就是一面書頁的字?既然雕版這么麻煩你們都能做出來,活字應該更容易吧?” 幾個刻書鋪子的負責人此時也不再關心到底能不能拿到的版權了,所有的問題都圍繞著“活字印刷”的細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