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60
”若非徐秀緣故,以徐輝的本事早已經能夠穿上紅袍,如今保住官身就已經花費了諸多精力。而諸多同年又多有他的牽連,同樣官途止步不前,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落的下臉寫一個與徐秀絕交書的。時來飲酒多自在,寂寞深處人自哀。徐秀不自哀,可這杯中之物一時半會倒也是打發時間的良藥。暫且不提獄中徐秀多少自在,多少愁悶,外頭卻一日鬧騰過一日,先后十五日,皇帝不知所蹤,群臣慌亂無措,時有內閣主持大局,可如今東南西北四路反賊起,九邊不穩,國事不寧,皇帝消失的無隱無蹤,怎不讓人更加慌亂。如今國事盡在文臣手中,若當不好這個家,不用皇帝說話,底下人都會對你不滿,千萬雙眼睛都在盯著以楊廷和為首的內閣,恰逢李東陽病重,如今內閣能夠與之分擔的,無幾。楊廷和倒也不愧帝師的名頭,殺伐果斷,算是穩定住了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如今必須要尋求的,就是盡快找到正德皇帝,快馬分走,一路尋找,終于在梅龍鎮找到了流連于一所酒館內的正德皇帝。迎回了圣駕,很多事情對皇帝而言也就拋之腦后,那多日的鸞鳳和諧,那一位閨名李鳳姐的女子只能日日思君不見君了。圣上回歸,擺在臺面的,就是一團亂麻的政事,對正德皇帝來說,上刑場都比看這些公文來的起勁,沒多久就回歸了豹房與那些戲子,女子……男子玩耍了起來,聞聽政事稟告,逼急了的正德帝直言殺了徐秀再說,這一下又惹來臣工諫奏,回答的也很正經,只說交于三法司處理,不可錦衣衛私自定罪。若安后面那位嘉靖爺的脾氣,我還真就不跟你們搞,錦衣衛趕緊殺了就是,但正德帝就是這么聽群臣的話,隨之,徐秀被轉移進了刑部大牢,這里比不得錦衣衛殘暴,卻更加的黑暗與骯臟,無他,預算問題。這一轉移卻鬧出了天大的禍災,一個直達天聽,皇帝要求殺了的大案要案,卻被刑部尚書朱筆一勾,杖責五十,戴枷徒徙三千里。重不重,重的,無情棍五十下,稍有差錯就是殞命的節奏,更不說戴枷三千里,鐵打的漢子都不一定受得起。可比之皇帝要求殺,要求凌遲的預期卻又輕責了許多許多。得了如此回稟,正德皇帝大怒也就不難理解,雙手直顫,金殿之上怒斥臣工,可文臣百官哪一個又不是飽學之士,伶牙俐嘴直說先人法度,祖宗社稷,概括的概括,不過是殺不得而已。“一個徐秀,朕還殺之不得?”“陛下,因言獲罪,非國朝之福,三思?!?/br>人說生氣,常言一佛出世,二佛升天,那么自號大慶法王的正德皇帝不用說,氣急在心,失望透頂,抑郁難忍。無情話說之于口,說的人悲憤,聽的人無情。“十年,朕薄于卿等否?”字字如刀。君臣決裂,始在今朝。☆、第108章太平春無奈何只有上天知不知道皇帝愧不愧對百官,因為這東西沒個量化標準。所謂立場不同,得出來的看法與結論也只能南轅北轍。于臣工來講,皇帝不做事,聽之任之也就算了,可你為什么不全部是聽我們的呢?我們明明白白的好言好話為什么不采用呢?有一總想二,有了二,就覬覦那個三,無窮無盡。楊朱一毛不拔的典故,道盡其理。如果從大臣的視角看,那就絕對是個昏君,什么東西都打哈哈,什么東西都不去管,我們給你賣命幾十年,做的好是應該的,做錯了事了就得罰的,也不加薪,沒有獎金,怨氣也就生了。當然,或許不是這個理由,有其他理由,那也不用細說,誰讓找茬根本就不需要技巧。要想拿皇恩浩蕩,君王那一套洗腦辦法就想把活生生的人給你教導的多貼心,顯然不能夠。大家都是幾十年斗爭過來的,問題都看的明白,不愿意那么做,頂多是孔圣人的威力太多巨大,其次是名望的誘、惑十分耀眼,但要心中沒些小九九是不能夠的。大家都是大浪淘沙過來的人,朝廷上面站的都是人精,不要假大空,說現實問題就可以了,讀書我自己發奮的,考試我自己努力的,當官我自己經營的,關系我自己維護的,衣食住行我自己掙來的。這些話平時不講,心理不見得就無有,顯而易見,那就是哪里來的恩,哪里來的浩蕩。不要用時代局限,也不要用古人淳樸之言來解釋,不見得淳樸就是褒義詞,不就是坦誠直接嗎?瞧,古人壞的多么的直接。數萬年的時間或許有智力進化上面的差別,幾百年對人類進化史來說,毫無變化都是可能的。只接受過義務教育,勉強搞定了高等學業,騙騙莊稼人迷信到是可能,可要用來和古代精英教育體制下誕生的人精去比,就是給你幾百年見識都不見得玩的過。金階上面,正德帝臉色鐵青,被他雙眼看過去的,往日里所有的大臣們皆目不轉睛,看著自己的芴板。或許皇帝的委屈,不過是一些旁人看起來微不足道,甚至覺得小題大做的事情。比如“囚”在紫禁城的他不過是想出去看看外面的花花世界,不被允許,比如是枯燥乏味的公文太多,想看上一場南戲,不被允許,比如是一直挺著帝王威儀太過勞累,偶爾松弛一下脊梁,被批失禮。數都數不清,任何能夠想到的小事,都會有人,有一群人,有一大幫人,甚至有全天下人來為你說他們口中的良言。如果你不聽,而去做了,那就對不起了,難聽話就會來壞掉你的好心情。委屈,甚至憤怒的情緒就會上頭,朕不過是歇息片刻,為何不允許?當然,做皇帝的基本都不會跟群臣去解釋,要么無視,要么訓斥,少有跟你解釋朕不過是累了,休息休息而已。大臣一被無視,好嘛,這心里也就不開心了,為臣者忠言奉上,無視是何道理?昏君!大臣一被訓斥,好嘛,這心里也就會不平了,為臣者好言相勸,訓斥是何道理?昏君!第二波更激進的話就會送上,老生常談,喋喋不休。聽的老繭都要生出,卻還只能聽下去,因為不聽的后果太過嚴重,多么可悲的帽子都會丟過來給你戴上,就是皇帝,又能如何。諸如忠言逆耳。諸如臣是為了陛下好,為了大明好云云,不堪其擾。如果皇帝認為這哪兒跟哪兒???不過是懶得搭理的小事,朕又不是不干活兒,休息休息都不行?還來亂吠?反了你們了!這一頂杠,那就完蛋,君臣關系也就不和諧了起來。往后所有的類似情況,只會讓皇帝更加討厭,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