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00
費了多少人力功夫,字典上又寄托了多少人的期盼。 不過與外人想的恰恰相反,翰林院的人其實并不記恨林清。 事實上之所以不記恨林清,當然不是因為他們品德高尚到完全不計較這些,即便圣人也很難不對身前利身后名不在乎吧,更何況翰林院的學士們哪怕飽讀詩書卻也不過是普通的凡人。 他們之所以不計較這些是因為他們欠著林清的情。 外頭的人不知道當年究竟發生了什么,只單以為翰林院的人不知道做了什么觸怒了天正帝,以至于原本一件功在當代的大好事不得不暫停,可他們卻不知道當年的那件事卻是天正帝退位的直接原因。 天正帝最開始的時候或許因此生了氣,不過后來他本人想開了,也就不氣了,動過重新令翰林院繼續編撰字典的念頭,但是天璽帝卻不愿意了。 天璽帝是天正帝一手養大的,感情深厚之實在是皇室當中難得一見的,他并沒有因為得到了萬千人夢寐以求的皇位而驚喜,反倒很記恨害的他最敬愛的父皇沒能親手完成自己的雄才偉略,不得不遺憾的中途退出的翰林院。 翰林院上下但凡知道原因的雖然心焦于有生之年竟然不能參加這等能流傳千古的好事,但是這群木訥迂腐的讀書人總算是明白了一回,沒敢在天璽帝的任上再提是這件事。 或者他們提過,卻被天璽帝毫不猶豫的打了回來,以至于沒驚起什么浪花,后人不知罷了。 好容易等到天璽帝退位,永寧帝繼位,翰林院還以為時機已到,卻不想永寧帝同樣是天正帝親手養大的,對他這個慈愛的祖父比自己的親爹還親。 天正帝心胸開闊,并未對孫子提起過這件事,但是任誰也會對天正帝當年為何突然退位的原因產生好奇心的,永寧帝自然也不例外。 所以當他開始調查這件事的時候,天璽帝并未隱瞞半分,永寧帝便對翰林院的印象差了下來。 待到永寧帝開始知道了某些更為深刻的內情時,他對翰林院就更加厭惡了,連帶著對于編撰字典的事情也提不起興致。 也是天正帝教的好,兒子和孫子都未曾因此隨便遷怒人,沒有因為當年某個人的過錯而懲處翰林院其他無辜的人,否則以皇帝的權威,不知道有多少無辜的人會因此喪命。 不過皇帝不曾怪罪,翰林院的人卻一直記得自己的錯,并且用了某些隱晦的方式記了下來,傳給后來人,讓他們記得教訓。 翰林院的人實際上早就做好了付出生命代價的準備,他們知道若是因此觸怒皇帝,不說前途和未來了,怕是連身家性命也要賠上。 只是先輩念念不忘的事情,后輩總是要替他們完成愿望的。更何況為了某些事情是值得付出代價的。 卻沒成想這件事被聰慧的林清發現了,林清那時候剛做駙馬,無事時常去翰林院借書,無意中發現了端倪,他從宮中的藏書還有翰林院中的迷藏中窺見了當年的真相,不過他不忍翰林院那些先輩的心血白白浪費,便去皇帝那里求情。 翰林院上下準備了許久,甚至連名都豁出去了,沒想到卻讓林清搶了先。 皇帝當時沒說什么,只把翰林院的人叫了去,然后不知談了什么,編撰字典的事得以進行下去,但功勞卻分出了大半給了林清。 否則林清再如何聰慧,也不可能一個人比得上整個翰林院多少年的功夫。 外人不知道他們早就定下了協議,只看到林清搶了翰林院的功勞,便以為林清與翰林院不和。 所以這一次排名有人提出應該以長者為先,又說王玥年輕氣盛,未免他心高氣傲,日后走錯了路,該壓一壓他,磨磨他的性子,那些人本以為翰林院過來參加考試的主考官們應該會迫不及待的贊成的,卻沒想到翰林院的人不但沒有贊成,反倒極為反對。 倒是其他部司的人很贊同這個論點,兩方不相上下,誰也說服不了誰。 那些人原想著只要主考官都同意,法不責眾,太子殿下哪怕生氣也對他們無可奈何,再者說太子殿下又怎么會因為一個小小的同窗而怪罪他們,最多會覺得失了面子,臉上掛不住而生氣罷了,稍稍在陛下面前夸一夸太子殿下也就是了。 這倒不是說這些人如何因私廢公,又或者說他們不忠于皇帝,事實上不是的,他們對這場考試極為重視,把關的極嚴,深恐因為自己的一時疏忽而壞了改革大事,誤了陛下的計劃。 他們對朝廷、對皇帝可謂是忠心耿耿,可是對太子,那就各有各的想法了。 有人單純的是因為自家孩子被王玥壓了風頭,想壓一壓王玥的,有人是想接王玥試探一下太子的反應的。 畢竟太子頭幾年是養在深宮之中,外人并不得見,后來又去了國子監隱瞞身份讀書,他究竟如何,能力是否卓絕,品行是否端正,擔不擔的起一國之重任,他們都不知道。 能否把國家交托給太子,而太子又值不值得他們獻上忠心,交托身家性命,這無疑是個不斷了解、互相試探的過程。 打壓王玥不過只是第一步罷了,就看太子如何反應的了。 當然,也有想著壓住王玥,打壓太子,進而支持其他皇子,得個從龍之功的野心家,至于這里頭有沒有其他幾位皇子和他們身后的母家的手筆,就只有天知道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主意,王玥不過是受了無妄之災,不過既然他當初想著給自己找個靠山,他既然已經享受過靠山帶來的便利,自然也要承擔因此而帶來的壞處了。 林清既然和翰林院的關系沒有表面上的那么壞,自然就有人暗地里給他傳來消息,他知道些□□也就不足為奇了。 林清是個實打實的讀書人,做學問他是自信于無人能比的,可要說論政治,論掌握人心,他連王玥這個半吊子都不如,因此他只看到了那些人嫉妒他心愛的小弟子天資聰慧,年紀小小就成就不凡而想要打壓他,至于更深的,眾人詭秘的心思他自然是半點都猜不到的。 不過林清雖然在政治上幼稚一些,但是論起科舉來他卻是極為有經驗的。 而且他有許多朋友都在翰林院任職,翰林院每三年都要負責一次會試,各省的鄉試也有翰林院派去的人,可謂經驗豐富,所以也早有朋友給他分析過。 而且他還從淑嫻公主那里知道王玥是真的很受太子看重,不但太上皇喜歡他,皇帝也很欣賞他,他才對自己的分析十分篤定的。 “你且聽我替你分析,論起來,你的水平跟他們的差不離,要說好也沒好多少,要說差自然也差不了多少,而殿試更加考驗心態,能把平常的水平發揮一半便已經是表現優異的了,所以說學識上你們都差不多。至于心態,我更不擔心你,你肯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