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94
要努力,以及下午一個病號突發心衰,跟著老師后頭忙了一個多小時,總算穩定了!好累??! 第138章 考試結束 第三道題同樣事關農業,民以食為天,更何況即便改革已經推行了很多年,但大齊仍然是個農業國家,農業收入占據著國家賦稅的半邊天。 再者說即便是現代的工業國家,也沒有哪一個國家敢不重視農業,更何況是最愛種田的種花家呢? 這道題講的是西北農業發展,事實上嚴格的按照現代的標準劃分,這不算農業,而算是畜牧業。 西北的自然條件比起江南來差的太遠,對于農業發展的先天不利條件太多,西北想要依靠農業超過其他地區無異于以子之斷攻子之長,實在有些異想天開。 不過若是發展工業,現在的條件還不成熟,因此倒不如發展畜牧業。 至于種植果樹,也是一條好路子,只是現在的交通條件還不算發達,即便有優質的水果,也無法運送出來,倒是rou類,可是腌制、熏制,延長保存時間。 近年來西北的畜牧業發展的已經很有成效,只不過在中國,人們更加重視農業,擅長畜牧業的多半是少數民族,即便已經有所改善,但不重視畜牧業的思想依然活躍在很多讀書人的心中。 如果讓這種官員在朝中任職,對于朝廷的發展計劃無異于是個阻礙,倒不如接著會試來宣揚朝廷的心意。 不得不說,大部分人的心思都是功利的,會試事關讀書人的前程,會試會考的題目也會成為讀書人關注的重點,即便心里不贊同朝廷的主意,也不得不為了前途而妥協。 至于朝堂上的大臣們也要為了子孫前途讓路。 畜牧業的發展,對于其他人或許是個難題,但是王玥在這點上還是很有信心的。 不說現代爆發般的信息讓他了解到許多知識,即便是有時不經意間一閃而過的信息也在穿越金手指的加成下成為他的知識儲備,而且現代從幼兒園到大學這二十多年的教育也不是白費的,他可是個文科生,當年論斤賣的文科試卷可不是白做的。 信筆由來,如同泉涌的思路在精心組織后被筆墨記在了試卷之上,越寫越有信心,或許這一次考試比他想象的要容易一些。 第四道題總算不是與農業相關的題目了,講的卻是西南邊境的戰事。 原著里這時候差不多已經到了南安王戰敗被俘,南安太妃來賈府選擇了探春作為和親對象前往邊疆,以迎救南安王的劇情。 也就是說按照劇情發展,這時候大齊跟南邊的幾個國家是有一場戰爭的,這一點,即便換了個皇帝,換了個朝代,也無可避免。 不過戰爭的結果自然是不一樣的,大齊這回并沒有戰敗,也不需要有女人去和親來換取短暫的和平。 不過戰勝之后究竟如何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也成了一個問題,朝堂上的大臣們各執己見,有人覺得既然已經勝利,自然是攜勝利之威,好讓南邊的那幾個小國出出血,讓他們知道誰厲害,日后不敢輕舉妄動。 也有覺得大齊是□□上國,對待這些小國應該有風度,不但要將軍隊抓回來的俘虜放回去,還要好好賞賜一番,以德服人,彰顯□□上國的風度。 除此之外,還有人覺得可以趁此開疆拓土,把西南那幾個小國納入大齊的國界,設置官府,將那幾個國家的土地變成大齊的土地。 這幾種意見爭執不下,即便是皇帝也難以抉擇,第二種意見當然不用聽,皇帝可是天正帝一手教導出來的,他要是敢采納這種意見,蕭炎會氣的再從現代穿越過來吧。 至于是第一種還是第三種,各有各的好處,也各有各的壞處,至今還沒有定案。 將它放在會試的題目當中,也是考察一下讀書人的意見,看看大家的意見如何,或許當中會有奇策,能夠解決這件事的爭論,也未可知呢。 第五道題是事關賦稅的,雖然農業的稅收還占據著大齊收入的大半邊天,但是改革的目標是發展商業和工業,未來這兩種稅收會成為大齊朝的收入支柱。 現在這個階段,這兩種賦稅的收入雖然還未成為國家的支柱,但是已經十分豐厚,朝堂上便有人開始提出要加收稅務的想法。 這種想法一提出來,自然是有人同意,有人反對的。 保守派自然是支持這種想法的,重農抑商這種想法已經是刻在他們骨子里的,眼看著商業大盛,他們當然是想方設法的打壓商業發展,以免動搖國本。 按理說,保守派反對的自然是改革派支持的。 不過在這件事情上,改革派也出現了分歧。 有人覺得商業已經發展到了這種程度,自然是他們開始收取紅利的時候了,而且隨著改革的日漸加深,對于資金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國家的賦稅總共就這么點,既要保證軍隊的需求,也要保證國家日常開支,還有留下周轉的資金,以應對各種天災人禍,突發事件,這種情況下,能夠抽出來用于改革的資金就少上許多。 以至于許多改革都要緩慢推進,放慢步伐,改革派自然是希望有生之年能把改革推進完成的,在他們眼中,任何阻礙改革的事情都是要消除掉的,而任何東西都是可以拿來為改革犧牲的。 如果能夠對商業加收稅收,改革的步伐將會大大加快,為了改革,區區商業,犧牲一二也是應該的。 更何況如果改革事成,對于商業的促進是不容小覷的,為了長遠的目標犧牲一點小利并不是不可接受,想必商人們是不會反對的。 不過能有這個思想覺悟的都是目光長遠之人,大部分小商人當然是不愿意多交稅的,而一些大商人也不愿意割讓自己的利益。 那些小商人沒有自己的勢力,面對國家的政策,只能夠忍氣吞聲,默默退步,但是大商人多半都在朝堂上有自己的人脈,有許多官員愿意為他們的利益發聲。 至于另外一派人,則是擔心一旦加收稅收之后,會不會有人趁機收取苛捐雜稅,平白增加百姓的負擔,最后至于民怨沸騰,而造成改革的失敗。 畢竟當年的王安石變法不就是因為這個嗎,變法是好的,只是下面的人卻用來謀取私利,以至于惹得百姓們不理解,朝堂之上有人反對,最后落到失敗的境地。 各方有各方的顧慮,自然也無法達成出一個一致的結果來。 不過據徒暉所說,皇帝并不愿意增加稅收,皇帝追求的是長遠利益,他是希望能夠借助改革,獲取民心,也是為了大齊皇室的統治延長時間的,只是現在還沒辦法說服大臣們,以至于擱置下來。 而且皇帝是深知官僚的惡劣性的,一旦他開了這個口子,那些如同禿鷲一般的官僚能將他的政令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