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93
隊里當作笑話,笑了半天。 老職工們對滬上知青早晨吃泡飯,包餃子不會搟餃子皮,很難理解。 他們始終覺得那個泡飯,有什么好吃的? yingying的,磣磣的,就像沙子一樣,也不大好消化,就不怕吃出胃病來? 如果說是為了懶省事,可知青里最勤快最會做飯的田根寶家,早晨起來也吃泡飯,真是令人不解。 可滬上知青們,依然保留著家鄉的飲食習慣。也唯有這樣,才能聞到家鄉的味道,與家鄉離得更近一些。 * 過年了。 田家六口,圍著飯桌一片歡騰。 吃了餛飩之后,王mama切了一盤哈密瓜,和瓜子、牛奶糖一起擺在了桌上。黎元元終于體驗了一把“圍著火爐吃瓜”的感覺。 冬天吃甜瓜,真是甜到了心里。 整個人都感覺不一樣了。 這個哈密瓜,還是去年秋天,田爸爸存放在鄰居孫師傅家的菜窖里,想等著過年的時候挖出來嘗嘗。 除夕那天下午,見田爸爸抱著兩個哈密瓜進了屋,幾個孩子別提有多開心了。 以前,孫大江就拽過他家的哈密瓜,田偉民還跟著去蹭了一小塊。當時,味道還沒來得及品一下,就咽到肚子里去了。 現在自己家里也有甜瓜了,可以敞開肚子好好地吃幾牙了。 另一個哈密瓜,在鄧醫生家來玩的時候,也切了開來。 鄧蕭也是第一次在冬天里吃到甜瓜。 又涼又甜。 和元元一家,圍著爐子吃甜瓜的感覺,真是好啊。 鄧原和鄧虹也很開心。 剛才田叔叔還給他們發了壓歲錢,每個人五角,可以買好多東西呢。 小畫書,玻璃球,蝦粉,想買什么就買什么。 * 過了元宵節,回老家探親的職工們,拖家帶口,陸陸續續地返回了連隊。 排房里一片熱鬧。 因為探親回來的,都會帶一點土特產,分給大家嘗嘗。相熟的知青們,也會聚在一起,分享一下家鄉的美食和近況。 宋阿娣和謝書言也帶著大包小包回來了。他們顧不上休息,就把平時一起玩的知青們,請到了家里。 田根寶也帶著小元元和小偉波,參加了這場聚會。 黎元元一進屋,就看到桌子上擺滿了零食。 有餅干、糖果、葵瓜子、西瓜子、話梅、茴香豆,好豐盛啊。小班長穿著一身淺咖啡色毛衣,招呼著元元、小龍港他們幾個小朋友,坐下來吃東西。 大人和孩子都是說說笑笑的,非常開心。 “哎,你們聽說了嗎?春節前,在烏卡線上出了一樁爆炸事故……”宋阿娣一臉神秘地說道。 “???快說來聽聽?”大家十分好奇。 “聽說,是回滬探親的一家三口,在風口站搭了一輛便車,想去大堰口趕火車。走在半路上,汽車突然出事了。不知什么原因,一下子沖到路邊,撞到了電線桿子上,“嘭”的一聲就爆炸了,包括司機在內,三個大人都被炸飛了,只有那個小姑娘從窗戶里甩了出去,幸免于難……” “喔,好慘??!” 聽到這樣的消息,大家一陣惋惜。好端端的回家探親,怎么就出了這樣的事? 這個消息,在連隊里很快就傳開了。 后來,還聽說出事的,就是四營的滬上知青。 職工們都感到很惋惜。 而那個幸存的小姑娘,爸爸mama都沒了,以后就成了孤兒了。滬上知青們,就有人帶頭,想給那個小姑娘捐點款,多少是一份心意。 以后,那個小姑娘回到滬上,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也好,跟著外公外婆也好,多少有點依靠。 * 因為這起爆炸事故,場部保衛科和人事科也緊張起來了。 春節過后,公路段來人了。 緊急召集相關人員,關起門來,開了一場保密會議。 負責案件偵破的公安同志,一臉嚴肅地說道:“同志們,有跡象表明,這起爆炸事故并非偶然,而是有預謀的,下一步我們將在團場展開調查,請各位同志給予配合……” 許干事也參加了這次會議。 他聽著相關線索,不禁皺起了眉頭。 有預謀,有手段,有技術。 這是一起高智商犯罪,嫌疑人一定很不簡單。 作者有話要說: 昨天懶癌犯了,還卡文~~ 今天滿血,補更~~ ----- 捉蟲 第49章 (1)發明家 * 會議之后。 場部保衛科成立了工作小組, 協助兩名公安同志偵破此案。許干事也是小組成員之一,主要負責檔案調集等相關工作。 事件發生后,他就向辦案人員提供了當事人的一些資料。 死者張永進, 二十六歲, 連隊里的拖拉機手,愛人李素英,二十六歲, 大田班的農工, 二人都是滬上知青。女兒張曉曉,三歲, 目前已返回連隊,由從滬上趕來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輪流照看著。 負責辦案的吳同志建議, 從連隊入手,先摸摸情況, 再進行全面篩查。 第二天一早,一行五人乘坐一輛吉普車, 來到了四營十一連,也就是兩位死者生前所在的單位,進行實地調查。 工作組來了。 盡管一再保密, 還是有風聲隱隱傳出, 十一連的職工們不免有些緊張。而其他連隊, 更是小道消息滿天飛,說什么的都有,對這起案件的關注度頗高。 黎元元本是個寫手, 一向有收集素材的習慣,自然也很關注。于是,就豎起耳朵打聽著各種消息,見到鄧蕭哥哥時,還和他一起討論了一番。 她覺得,這起案件并不復雜,估計很快就會有結果。鄧蕭對小元元的分析能力,十分佩服。無論怎么看,都覺得小元元很不一般。 真不知道她的小腦瓜里都裝了些什么? 那頭頭是道的樣子,就像一個編故事的。 * 工作小組進駐連隊之后,經過一番排查,最后將嫌疑人鎖定在了張永進的鄰居——馮學智身上。 他也是一名知青,二十六歲,身材瘦削,皮膚白皙,長得十分英俊。因為頭腦靈活,手又巧,喜歡動手做一些小玩意兒,被職工們稱為“發明家”。 也因此,從大田班調進了連隊修理車間,專門負責修理機器設備。 據職工們反映,馮學智很聰明,利用業余時間搗鼓出了很多東西。 他家的收音機,就是他買了元件自己組裝起來的,除了外觀稍微簡陋了一點,所收的頻道比正兒八經買來的收音機還要多,音質也很好。 前年清淤挖渠時,他還發明了一種彈簧鐵锨,既省功又省力。 別的職工半米還沒挖完,他一